椰子壳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椰子壳,中药材“椰子壳”。出处:《纲目》。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化学成分: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29.27%(总)。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化钾。能主治:①《纲目》:"杨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②《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③……

《中药大辞典》:椰子壳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Yē Zi Ké

出处

编辑

《纲目》

来源

编辑

为棕榈科植物椰子内果皮

原形态

编辑

植物形态详"椰子皮"条。

化学成分

编辑

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糖29.27%(总量)。纤维素含戊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

功能主治

编辑

①《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②《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③《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椰子壳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Yē Zi Ké

英文名

编辑
Exocarp of Coconut

出处

编辑

出自《本草纲目》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棕榈科植物椰子的内果壳。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cos nucifera L.

采收和储藏:果实成熟时采收,随时取出胚乳及浆液,留取果壳,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长热带地区海岸。

资源分布:分布于台湾、广东南部诸岛及雷州半岛、海南、广西及云南。

原形态

编辑

椰子,大乔木,高15-30m,茎粗壮,有环状叶痕,基部增粗,常有簇生小根。叶簇生茎顶;叶柄粗壮,长达1m以上;叶片羽状全裂,长3-4m;裂片数,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长65-100cm,宽3-4cm;先端渐尖,革质。肉穗花序腋生,长1.5-2m,多分枝,雄花聚生于分枝上部,雌花散生于下部;佛焰苞纺锤形,厚木质,最下部的长60-100cm或更长,老时脱落;雄花萼片3,鳞片状,长3-4mm;花瓣3片,卵状长圆形,长1-1.5cm;雄蕊6,长4mm;雌花:基部有小苞片数枚;萼片阔圆形,宽约2.5cm;花瓣与萼片相似,但较小。坚果倒卵形或近球形,长15-25cm,先端微具3棱,外果皮薄,中果皮厚纤维质,内果皮木质坚硬,近基处有3萌发孔。种子1颗,种皮薄,紧贴着白色坚实的胚乳,胚乳内有一富含液汗空腔;胚基生。花、果期主要在秋季。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角质薄片状,褐棕色,质极坚硬。

化学成分

编辑

椰子壳含灰分0.61%,木质素36.51%,纤维素53.06%,戊聚糖29.27%(总量)。纤维素含成聚糖20.54%,灰分中主成分为氢氧化钾(KOH)。

归经

编辑

性味

编辑

苦;平

功能主治

编辑

祛风;止痛;利湿;止痒。主杨梅疮筋骨痛;疼痛;体癣;脚癣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烧存性浸酒,6-10g;或研末,每次2-3g。外用:适量,熬膏或制油外涂。

各家论述

编辑

1.《纲目》:杨梅疮筋骨痛,椰子壳烧存性,临时炒热,以滚酒泡服二、三钱,暖覆取汗。

2.《纲目拾遗》:椰子壳熬膏,涂癣良。

3.《本草求原》:治夹阴风寒寒热。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