菥蓂子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菥蓂子,中药材“菥蓂子”。出处:《本经》。生境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菥蓂"条。性状:干燥种子黑褐色,细小,长约1.5毫米,宽1~1.5毫米,表面有向隆起的环纹,无毛。以籽粒饱满、黑色、干燥、无灰土杂质者为佳。化学成分:含黑芥子甙。又含脂肪油34%,挥发油0.836%,蔗1.8%,卵磷脂1.6%。性味:辛,微温。 ①《本经》:"味辛,微温。……

《中药大辞典》:菥蓂子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Xī Mínɡ Zǐ

出处

编辑

《本经》

来源

编辑

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种子。5~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打下种子,晒干,扬净。

生境分布

编辑

我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原形态

编辑

植物形态详"菥蓂"条。

性状

编辑

干燥种子黑褐色,细小,长约1.5毫米,宽1~1.5毫米,表面有向心隆起的环纹,无毛。以籽粒饱满、黑色、干燥、无灰土杂质者为佳。

化学成分

编辑

含黑芥子甙。又含脂肪油34%,挥发油0.836%,蔗糖1.8%,卵磷脂1.6%。

性味

编辑

辛,微温。

①《本经》:"味辛,微温。"

②《别录》:"无毒。"

注意

编辑

①《本草经集注》:"得荆实、细辛良。恶干苦参。"

②《药性论》:"苦参为使。"

功能主治

编辑

目赤肿痛流泪。

①《本经》:"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

②《别录》:"疗心腹腰痛。"

③《药性论》:"治家积聚,眼目赤肿。"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点眼。

复方

编辑

治眼热痛,泪不止:菥蓂子,捣筛为末,欲卧,以箸点眼中,当有热泪及恶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点之。(《海上集验方》)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菥蓂子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Xī Mínɡ Zǐ

英文名

编辑
Seed of Boor's Mustard, Seed of Dish Mustard, Seed of Field Pennycress, Seed of Wild Cress

出处

编辑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Thlaspi arvense L.

采收和储藏:5-6月果实成熟时采取全株,打下种子,晒干,扬净。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分布几乎遍及全国。

资源分布: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

原形态

编辑

菥蓂 一年生草本,高9-60cm,无毛。茎直立,不分技或分枝,具棱。基生叶叶辆长1-3cm;叶片倒卵状长圆形,长3-5cm,宽l-1.5cm,先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抱茎,两侧箭形,边缘具疏齿。总状花序顶生;花白色;萼片4,直立,卵形,先端圆钝;花瓣长圆状倒卵形,长2-4mm,先端圆钝或微凹;雄蕊6,分离;雌蕊1,子房2室,柱头头状,近2裂,花柱短或长。短角果近圆形或倒宽卵形,长8-16mm,扁平,周围有宽翅,先端有深凹缺。种子5-10颗,卵形,长约1。5mm,稍扁平,棕褐色,表面有颗粒状环纹。花果期5-7月。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种扁圆形,长约1.8mm,宽约1.2mm;表面棕黑色,两面各有5-7条突起偏心性环纹,基部尖,并有小凹。种皮薄,无胚乳,子叶直叠。气微,味淡。

化学成分

编辑

种子含黑芥子甙(Sinigrin),芥子与挥发油,脂肪油,脂肪油中含有二十-11-烯酸甲酯(methyl eicos-11-enate)。

归经

编辑

肝;

性味

编辑

辛;微温

注意

编辑

1.《本草经集注》:得荆实、细辛良。恶干姜、苦参。

2.《药性论》:苦参为使。

功能主治

编辑

明目;祛风湿。主目赤肿痛;障翳胬肉;迎风流泪;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5-15g。

复方

编辑

治眼热痛,泪不止: 菥蓂子,捣筛为末,欲卧,以铜箸点眼中,当有热泪及恶物出,并去胬肉,可三、四十夜点之。(《海上集验方》)

各家论述

编辑

1.《本经》: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

2.《别录》:疗心腹腰痛。

3.《药性论》:治肝家积聚,眼目赤肿。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