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书 编辑
书名:新唐书
作者: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
类别:史书
译者:罗言发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1975年2月1日
页数:6472页
定价:25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101003208
外文名:NewHistoryoftheTAngDynasty
创作年代:北宋
卷数:225卷
四部分类:史部>正史
从书:点校本二十四史
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下诏重修 。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七月,仁宗催促“速上所修《唐书》”。前后参预其事的有宋敏求、范镇、欧阳修、宋祁、吕夏卿、梅尧臣,《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 。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其为二十四史之一。
《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兵志》附以马政,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志〉载有文武百官的俸禄制度,为旧〈志〉所无 。又有屯田、边镇、和籴等,皆旧〈志〉所无。《新唐书》也恢复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列传次之,本纪最下” ,王鸣盛同时还指出《新唐书》史表的设置有一些不足,“窃谓史之无表者,固宜补矣,有有表而尤不可以不补者……禁军以宦官掌之,不但朝政尽为所挠,并废立皆出其手,则左右神策中尉亦当表” 。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
清人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鸣盛错缪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
《宋祁传》文中指明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鸣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鸣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
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草稿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后,发现这部史书出于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于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于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后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 。
由于《新唐书》历宋、元、明至清初一直占有正统地位,一般人只读《新唐书》而不读《旧唐书》,所以《新唐书》宋以来的版本远多于《旧唐书》,流传的主要版本有:
(1)南宋刻本4种,分别是十四行残本,旧藏皕宋楼,现藏日本静嘉文库;同十四行元补版残本,藏于北京图书馆;十六行残本124卷,亦藏北京图书馆;建阳书坊魏仲立刻残本,旧藏嘉业堂。
(2)元刻本,明国子监根据元版修补印行。
(3)明刻本3种,分别是成化年间(1465~1487年)国子监刻本,万历年间(1573—1620年)北京国子监二十一史本,明末毛晋汲古阁十七史本。
(4)清刻本多种,乾隆四年(1739年)武英殿刻本,附宋董冲《唐书释音》25卷。殿本又有各种翻刻本、影刻本、排印本、缩印本以及五局合刻本、开明二十五史本等。
(5)商务印书馆百衲本,以静嘉堂本为主,配合“北图”、“双鉴楼”及“嘉业堂”藏本,保存了《新唐书》旧刻的真面目,胜于殿本。
(6)中华书局标点本,1975年版,底本用百衲本。2000年,中华书局又推出了简体横排本。
后世对《新唐书》进行纠谬、辨证的著作颇多,举其要者有:
(1)吴缜《新唐书纠谬》,20卷,分20门,凡400余事,宋元祐四年(1089)成书,绍圣四年(1097)上于朝廷。
(2)汪应辰《唐书列传辨证》,20卷,专攻《新唐书》列传缺点。
(3)王若虚《新唐书辨》,3卷,见《滹南遗老集》。
(4)陈黄中《新唐书刊误》3卷。
(5)佚名《新唐书证误》(《稽瑞楼书目》注录抄本一册)。
(6)罗振常《南监本新唐书斠义》1卷,1936年上海石印本。
本纪
卷次 | 目次 | 题目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1 | 本纪第一 | 高祖 | 李渊 |
卷2 | 本纪第二 | 太宗 | 李世民 |
卷3 | 本纪第三 | 高宗 | 李治 |
卷4 | 本纪第四 | 则天皇后・中宗 | 武曌、李显 |
卷5 | 本纪第五 | 睿宗・玄宗 | 李旦、李隆基 |
卷6 | 本纪第六 | 肃宗・代宗 | 李亨、李豫 |
卷7 | 本纪第七 | 德宗・顺宗・宪宗 | 李适、李诵、李纯 |
卷8 | 本纪第八 | 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 | 李恒、李湛、李昂、李炎、李忱 |
卷9 | 本纪第九 | 懿宗・僖宗 | 李漼、李儇 |
卷10 | 本纪第十 | 昭宗・哀帝 | 李晔、李柷 |
志
志第一 礼乐一 | 志第二 礼乐二 | 志第三 礼乐三 | 志第四 礼乐四 |
志第五 礼乐五 | 志第六 礼乐六 | 志第七 礼乐七 | 志第八 礼乐八 |
志第九 礼乐九 | 志第十 礼乐十 |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 志第十四 车服 | 志第十五 历一 |
志第十六 历二 |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 志第十九 历五 |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 志第三十 地理四 |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 志第三十四 选举上 | 志第三十五 选举下 |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 志第四十 兵 |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 志第四十六 刑法 |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 志第五十 艺文四 |
表
表第一 宰相上 | 表第二 宰相中 | 表第三 宰相下 | 表第四 方镇一 |
表第五 方镇二 | 表第六 方镇三 | 表第七 方镇四 | 表第八 方镇五 |
表第九 方镇六 |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 上 |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 下 |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
列传
卷次 | 目次 |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
---|---|---|
卷76 | 列传第一 | 后妃上 - 太穆窦皇后・文德长孙皇后・徐贤妃・王皇后・则天武皇后・和思赵皇后・韦皇后・上官昭容・肃明刘皇后・昭成窦皇后・王皇后・贞顺武皇后・元献杨皇后・杨贵妃 |
卷77 | 列传第二 | 后妃下 - 张皇后・章敬吴太后・贞懿独狐皇后・睿真沈太后・昭德王皇后・韦贤妃・庄宪王皇后・懿安郭太后・孝明郑太后・恭僖王太后・贞献萧太后・宣懿韦太后・尚宫宋若昭・郭贵妃・王贤妃・元昭晁太后・惠安王太后・郭淑妃・恭宪王太后・何皇后 |
卷78 | 列传第三 | 宗室 - 李道宗・李道兴・李孝基・李道玄・李叔良・李孝协・李思训・李晋・李幼良・李琛・李孝恭・李瑰・李瑗・李神通・李道彦・李孝逸・李神符・李博义・李奉慈 |
卷79 | 列传第四 | 高祖诸子 - 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
卷80 | 列传第五 | 太宗诸子 - 李承乾・李宽・李恪・李泰・李祐・李愔・李恽・李贞・李治・李慎・李嚣・李简・李福・李明 |
卷81 | 列传第六 | 三宗诸子 - 燕王李忠・悼王李孝・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褒信王李璆・孝敬皇帝李弘・章怀太子李贤・守礼嗣王李光仁・懿德太子李重润・谯王李重福・节愍太子李重俊・让皇帝李宪・惠庄太子李㧑・惠文太子李范・惠宣太子李业・隋王李隆悌 |
卷82 | 列传第七 | 十一宗诸子 -李琮、李琬、李璲、李瑛、肃宗、李琰、李瑶、李琚、李一、李敏、李瑁、李琦、李璬、李璘、李玢、李环、李瑝、李玼、李圭、李珙、李瑱、李璇、李璥 |
卷83 | 列传第八 | 诸帝公主 |
卷84 | 列传第九 | 李密・单雄信・祖君彦 |
卷85 | 列传第十 | 王世充・窦建德 |
卷86 | 列传第十一 | 薛举・李轨・刘武周・高开道・刘黑闼 |
卷87 | 列传第十二 | 萧铣・辅公祏・沈法兴・李子通・梁师都 |
卷88 | 列传第十三 | 刘文静・裴寂 |
卷89 | 列传第十四 | 屈突通・尉迟敬德・张公谨・秦叔宝・唐俭・段志玄 |
卷90 | 列传第十五 | 刘弘基・殷开山・刘政会・许绍・程知节・柴绍・任瑰・丘和 |
卷91 | 列传第十六 | 温大雅・皇甫无逸・李袭志・姜谟・崔善为・李嗣真 |
卷92 | 列传第十七 | 杜伏威・张士贵・李子和・苑君璋・罗艺・王君廓 |
卷93 | 列传第十八 | 李靖・李客师・李令问・李彦芳・李勣・李敬业・李思文 |
卷94 | 列传第十九 | 侯君集・张亮・薛万均・薛万彻・薛万备・盛彦师・卢祖尚・刘世让・刘兰・李君羡 |
卷95 | 列传第二十 | 高俭・高履行・高真行・高重・窦威・窦轨・窦琮・窦抗・窦静・窦诞・窦琎・窦德玄 |
卷96 | 列传第二十一 | 房玄龄・房遗爱・杜如晦・杜楚客・杜淹・杜元颖・杜审权・杜让能 |
卷97 | 列传第二十二 | 魏徵・魏谟 |
卷98 | 列传第二十三 | 王圭・王焘・薛收・薛元超・薛元敬・薛稷・薛伯阳・马周・马载・韦挺・韦待价・韦武・韦万石 |
卷99 | 列传第二十四 | 李纲・李安仁・李迥秀・李大亮・李安静・李道裕・戴胄・戴至德・刘洎・乐彦玮・崔仁师・崔湜・崔液・崔澄 |
卷100 | 列传第二十五 | 陈叔达・杨恭仁・杨思训・杨师道・杨执柔・封伦・裴矩・宇文士及・郑善果・郑元璹・权万纪・权怀恩・阎立德・阎立本・蒋俨・韦弘机・韦岳子・姜师度・强循・张知謇 |
卷101 | 列传第二十六 | 萧瑀・萧钧・萧嗣业・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仿・萧廪・萧遘・萧定 |
卷102 | 列传第二十七 | 岑文本・岑羲・岑长倩・格辅元・虞世南・李百药・李安期・褚亮・刘孝孙・李玄道・李守素・姚思廉・姚璹・姚珽・令狐德棻・令狐峘・邓世隆・顾胤・李延寿 |
卷103 | 列传第二十八 | 苏世长・苏良嗣・苏弁・韦云起・韦方质・孙伏伽・张玄素 |
卷104 | 列传第二十九 | 于志宁・于休烈・于敖・于琮・庞严・高季辅・张行成・张易之・张昌宗 |
卷105 | 列传第三十 | 长孙无忌・长孙敞・长孙操・长孙诠・长孙顺德・褚遂良・褚璆・韩瑗・来济・来恒・李义琰・李巢・李义琛・上官仪 |
卷106 | 列传第三十一 | 杜正伦・崔知温・高智周・石仲览・郭正一・赵弘智・来章・崔敦礼・杨弘礼・卢承庆・刘祥道・李敬玄・刘德威・孙处约・邢文伟・高子贡 |
卷107 | 列传第三十二 | 傅奕・吕才・陈子昂・王无竞・赵元 |
卷108 | 列传第三十三 | 刘仁轨・裴行俭・裴光庭・裴稹・裴倩・裴均・娄师德 |
卷109 | 列传第三十四 | 崔义玄・杨再思・窦怀贞・宗楚客・纪处讷・祝钦明・郭山恽・王玙 |
卷110 | 列传第三十五 | 诸夷蕃将 - 史大奈・冯盎・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执失思力・契苾何力・黑齿常之・李谨行・泉男生・李多祚・李湛・论弓仁・尉迟胜・尚可孤・裴玢 |
卷111 | 列传第三十六 | 郭孝恪・张俭・王方翼・苏定方・薛仁贵・程务挺・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张敬忠・王晙 |
卷112 | 列传第三十七 | 王义方・员半千・石抱忠・韩思彦・苏安恒・薛登・王求礼・柳泽范・冯元常・蒋钦绪 |
卷113 | 列传第三十八 | 唐临・唐绍・张文瓘・徐有功・徐彦若 |
卷114 | 列传第三十九 | 崔融・徐彦伯・苏味道・豆卢钦望・史务滋・崔元综・周允元 |
卷115 | 列传第四十 | 狄仁杰・郝处俊・朱敬则 |
卷116 | 列传第四十一 | 王綝・韦思谦・陆元方・陆象先・王及善・李日知・李怀远 |
卷117 | 列传第四十二 | 裴炎・刘祎之・魏玄同・李昭德・吉顼 |
卷118 | 列传第四十三 | 张廷圭・韦凑・韦见素・韩思复・宋务光・吕元泰・辛替否・李渤・裴潾・张皋・李中敏・李款・李甘 |
卷119 | 列传第四十四 | 武平一・李乂・贾曾・白居易・白行简・白敏中 |
卷120 | 列传第四十五 | 桓彦范・卢袭秀・薛季昶・杨元琰・敬晖・崔玄暐・张柬之・袁恕己 |
卷121 | 列传第四十六 | 刘幽求・钟绍京・崔日用・王毛仲・李守德・陈玄礼 |
卷122 | 列传第四十七 | 魏元忠・韦安石・郭元振 |
卷123 | 列传第四十八 | 李峤・萧至忠・卢藏用・韦巨源・赵彦昭・和逢尧 |
卷124 | 列传第四十九 | 姚崇・宋璟 |
卷125 | 列传第五十 | 苏瑰・张说 |
卷126 | 列传第五十一 | 魏知古・卢怀慎・李元纮・杜暹・张九龄・韩休 |
卷127 | 列传第五十二 | 张嘉贞・源乾曜・裴耀卿 |
卷128 | 列传第五十三 | 苏珦・尹思贞・毕构・李杰・郑惟忠・王志愔・许景先・潘好礼・倪若水・席豫・齐浣 |
卷129 | 列传第五十四 | 裴守真・崔沔・卢从愿・李朝隐・王丘・严挺之 |
卷130 | 列传第五十五 | 裴漼・阳峤・宋庆礼・杨玚・崔隐甫・李尚隐・解琬 |
卷131 | 列传第五十六 | 宗室宰相 - 李适之・李岘・李勉・李夷简・李程・李石・李回 |
卷132 | 列传第五十七 | 刘子玄・吴兢・韦述・蒋乂・柳芳・沈既济 |
卷133 | 列传第五十八 | 郭虔瓘・郭知运・王君㚟・张守圭・王忠嗣・牛仙客 |
卷134 | 列传第五十九 | 宇文融・韦坚・杨慎矜・王鉷 |
卷135 | 列传第六十 | 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 |
卷136 | 列传第六十一 | 李光弼 |
卷137 | 列传第六十二 | 郭子仪 |
卷138 | 列传第六十三 | 李嗣业・马璘・李抱玉・路嗣恭 |
卷139 | 列传第六十四 | 房琯・张镐・李泌 |
卷140 | 列传第六十五 | 崔圆・苗晋卿・裴冕・裴遵庆・吕諲 |
卷141 | 列传第六十六 | 崔光远・邓景山・魏少游・卫伯玉・李澄・韩全义・卢从史・高霞寓 |
卷142 | 列传第六十七 | 李麟・杨绾・崔祐甫・柳浑・韦处厚・路隋 |
卷143 | 列传第六十八 | 高适・元结・李承・韦伦・薛珏・崔汉衡・戴叔伦・王翃・徐申・郗士美・辛秘 |
卷144 | 列传第六十九 | 来瑱・田神功・侯希逸・崔宁・严砺 |
卷145 | 列传第七十 | 元载・王缙・黎干・杨炎・严郢・窦参 |
卷146 | 列传第七十一 | 李栖筠・李鄘 |
卷147 | 列传第七十二 | 王思礼・鲁炅・王难得・辛云京・冯河清・李芃・李叔明・曲环・王虔休・卢群・李元素・卢士玫 |
卷148 | 列传第七十三 | 令狐彰・张孝忠・康日知・李洧・刘澭・田弘正・王承元・牛元翼・史孝章 |
卷149 | 列传第七十四 | 刘晏・第五琦・班宏・王绍・李巽 |
卷150 | 列传第七十五 | 李揆・常衮・赵憬・崔造・齐映・卢迈 |
卷151 | 列传第七十六 | 关播・董晋・袁滋・赵宗儒・窦易直 |
卷152 | 列传第七十七 | 张镒・姜公辅・武元衡・李绛・宋申锡 |
卷153 | 列传第七十八 | 段秀实・颜真卿 |
卷154 | 列传第七十九 | 李晟 |
卷155 | 列传第八十 | 马燧・浑瑊 |
卷156 | 列传第八十一 | 杨朝晟・戴休颜・阳惠元・李元谅・李观・韩游瑰・杜希全・邢君牙 |
卷157 | 列传第八十二 | 陆贽 |
卷158 | 列传第八十三 | 韦皋・张建封・严震・韩弘 |
卷159 | 列传第八十四 | 鲍防・李自良・萧昕・薛播・樊泽・王纬・吴凑・郑权・陆亘・卢坦・柳晟・崔戎 |
卷160 | 列传第八十五 | 徐浩・吕渭・孟简・刘伯刍・杨凭・潘孟阳・崔元略・韦绶 |
卷161 | 列传第八十六 | 张荐・赵涓・李纾・郑云逵・徐岱・王仲舒・冯伉・庾敬休 |
卷162 | 列传第八十七 | 姚南仲・独孤及・顾少连・韦夏卿・段平仲・吕元膺・许孟容・薛存诚・李逊 |
卷163 | 列传第八十八 | 孔巢父・穆宁・崔邠・柳公绰・杨于陵 |
卷164 | 列传第八十九 | 归崇敬・奚陟・崔衍・卢景亮・薛苹・卫次公・薛戎・胡证・丁公著・崔弘礼・崔玄亮・王质・殷侑・王彦威 |
卷165 | 列传第九十 | 郑余庆・郑珣瑜・高郢・郑絪・权德舆・崔群 |
卷166 | 列传第九十一 | 贾耽・杜佑・令狐楚 |
卷167 | 列传第九十二 | 白志贞・裴延龄・崔损・韦渠牟・李齐运・李实・皇甫镈・王播 |
卷168 | 列传第九十三 | 韦执谊・王叔文・陆质・刘禹锡・柳宗元・程异 |
卷169 | 列传第九十四 | 杜黄裳・裴垍・李藩・韦贯之 |
卷170 | 列传第九十五 | 高崇文・伊慎・朱忠亮・刘昌裔・范希朝・王锷・孟元阳・王栖曜・刘昌・赵昌・李景略・任迪简・张万福・高固 |
卷171 | 列传第九十六 | 李光进・乌重胤・王沛・杨元卿・曹华・高瑀・刘沔・石雄 |
卷172 | 列传第九十七 | 于頔・王智兴・杜兼・杜亚 |
卷173 | 列传第九十八 | 裴度 |
卷174 | 列传第九十九 | 李逢吉・元稹・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 |
卷175 | 列传第一百 | 窦群・刘栖楚・张又新・杨虞卿・张宿・熊望・柏耆 |
卷176 | 列传第一百一 | 韩愈 |
卷177 | 列传第一百二 | 钱徽・崔咸・韦表微・高釴・冯宿・李虞仲・李翱・卢简辞・高元裕・封敖・郑薫・敬晦・韦博・李景让 |
卷178 | 列传第一百三 | 刘蕡 |
卷179 | 列传第一百四 | 李训・郑注・王涯 |
卷180 | 列传第一百五 | 李德裕 |
卷181 | 列传第一百六 | 陈夷行・李绅・李让夷 |
卷182 | 列传第一百七 | 李固言・李珏・崔珙・萧邺・郑肃・卢钧・卢简方・韦琮・周墀・裴休・刘瑑・夏侯孜・赵隐・裴坦・郑延昌・王溥・卢光启 |
卷183 | 列传第一百八 | 毕諴・崔彦昭・刘邺 |
卷184 | 列传第一百九 | 马植・杨收・路岩 |
卷185 | 列传第一百一十 | 郑畋・王铎・王徽・韦昭度・张浚 |
卷186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 周宝・王处存・邓处讷 |
卷187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 王重荣・诸葛爽・李罕之 |
卷188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 杨行密・时溥・朱宣 |
卷189 | 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 高仁厚・赵犨・田頵 |
卷190 |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 刘建锋・成汭・杜洪 |
卷191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 忠义上 - 夏侯端・常达・谢叔方・王行敏・罗士信・李公逸・张善相 |
卷192 |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 忠义中 - 颜杲卿・颜春卿・贾循・贾隐林・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姚訚 |
卷193 |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 忠义下 - 程千里・袁光廷・庞坚・蔡廷玉・张名振・石演芬・吴溆・贾直言・辛谠 |
卷194 |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 卓行 - 元德秀・权皋・甄济・阳城・何蕃・司空图 |
卷195 | 列传第一百二十 | 孝友 - 李知本・张志宽・刘君良・王少玄・任敬臣・支叔才・程袁师・武弘度・宋思礼・郑潜曜・元让・裴敬彝・梁文贞・沈季诠・许伯会・陈集原・陆南金・张琇・许法慎・林攒・陈饶奴・王博武・万敬儒・章全益 |
卷196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 隐逸 - 王绩・孙思邈・王希夷・李元恺・司马承祯・贺知章・陆羽・陆龟蒙 |
卷197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 循吏-韦仁寿・陈君宾・张允济・李桐客・李素立・孙至远・薛大鼎・贾敦颐・田仁会・裴怀古・韦景骏・李惠登・罗珦・韦丹・韦宙・韦岫・卢弘宣・薛元赏 |
卷198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 儒学上 - 陆德明・颜师古・颜相时・孔颖达・欧阳询・欧阳通・盖文达・萧德言 |
卷199 |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 儒学中-郎馀令・徐齐聃・沈伯仪 ・路敬淳・王元感・王绍宗・彭景直・卢粲・尹知章・张齐贤・柳冲・马怀素・孔若思 |
卷200 |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 儒学下-褚无量・徐安贞・元行冲・陈贞节・施敬本・卢履冰・王仲丘・康子元・侯行果・赵冬曦・尹愔・陆坚・郑钦说・卢僎・啖助・韦彤・陈京・畅当・林蕴・韦公肃・许康佐 |
卷201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 文艺上 - 蔡允恭・张昌龄・杜审言・王勃・卢照邻・骆宾王・范履冰 |
卷202 |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 文艺中 - 沈佺期・宋之问・李白・王维・萧颖士 |
卷203 |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 文艺下 - 孟浩然・王昌龄・崔元翰・李贺・李商隐 |
卷204 |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 方技-李淳风・甄权・许胤宗・张文仲・袁天罡・袁客师・张憬藏・乙弗私礼・金梁凤・王远知・薛颐・叶法善・明崇俨・尚献甫・严善思・杜生・张果・邢和璞・师夜光・罗思远・姜抚・桑道茂 |
卷205 | 列传第一百三十 | 列女-李德武妻裴淑英 杨庆妻王 房玄龄妻卢 独孤师仁姆王兰英 杨三安妻李樊 会仁母敬 卫孝女无忌 郑义宗妻卢 刘寂妻夏侯碎金 於敏直妻张 楚王灵龟妃 上官 杨绍宗妻王 贾孝女 李氏妻王阿足 攀彦琛妻魏 李母 汴女李崔绘妻卢 贤贞节妇李 符凤妻玉英 高叡妻秦 王琳妻韦 卢惟清妻徐 饶娥窦伯女仲女 卢甫妻李 邹待征妻薄 金节妇 高愍女 杨烈妇 贾直言妻 董李孝女妙法 李湍妻 董昌龄丹杨 王孝女和子 段居贞妻谢 杨含妻萧 韦雍妻萧 衡方厚妻程 郑孝女 李廷节妻崔 殷保晦妻封绚 窦烈 妇 李拯妻卢山阳女赵 周迪妻 硃延寿妻王 |
卷206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 外戚 - 独孤怀恩・武士彟・武承嗣・武三思・武攸暨・杨国忠 |
卷207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 宦者上 - 杨思勖・高力士・程元振・鱼朝恩・窦文场・霍仙鸣・刘贞亮・吐突承璀・马存亮・严遵美・仇士良・杨复光 |
卷208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 宦者下 - 李辅国・王守澄・刘克明・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张彦弘 |
卷209 |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 酷吏 - 索元礼・来俊臣・周兴・丘神勣・侯思止・王弘义・郭弘霸・姚绍之・周利贞・王旭・吉温・罗希奭・崔器・毛若虚・敬羽 |
卷210 |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 藩镇魏博 - 田承嗣・史宪诚・何进滔・韩允中・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 |
卷211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 藩镇镇冀 - 李宝臣・王武俊・王廷凑・王元逵・王绍鼎・王绍懿・王景崇・王镕 |
卷212 |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 藩镇卢龙 - 李怀仙・朱滔・刘怦・刘济・朱克融・李载义・杨志诚・史元忠・张仲武・张允伸・张公素・李茂勋・李全忠・刘仁恭 |
卷213 |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 藩镇淄青横海 - 李正己・李纳・李师古・程日华・程怀直・程怀信・李全略・李同捷 |
卷214 |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 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 刘玄佐・邓惟恭・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李祐・刘悟・刘从谏・李佐之・李师晦・李丕 |
卷215 | 列传第一百四十 | 突厥 |
卷216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 | 吐蕃 |
卷217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 | 回鹘 |
卷218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 沙陀 |
卷219 |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 北狄 - 契丹・奚・室韦・黑水靺鞨・渤海 |
卷220 |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 东夷 - 高丽・百济・新罗・日本・流鬼(流鬼国) |
卷221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 | 西域- 泥婆罗・党项・东女・高昌・吐谷浑・焉耆・龟兹・跋禄迦・疏勒・于阗・天竺・摩揭陀・罽宾・康国・宁远・大勃律・吐火罗・谢・识匿・个失密・骨咄・苏毗・师子・波斯・拂菻・大食 |
卷222 |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南蛮中 - 南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环王・盘盘・扶南・真腊・诃陵・投和・瞻博・室利佛逝・名蔑・单单・骠・两爨蛮・南平獠・西原蛮 |
卷223 |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 奸臣- 许敬宗・李义府・傅游艺・李林甫・陈希烈・卢杞・崔胤・崔昭纬・柳璨・蒋玄晖・张廷范・氏叔琮・朱友恭 |
卷224 |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 叛臣 - 仆固怀恩・周智光・梁崇义・李怀光・陈少游・李锜・李忠臣・乔琳・高骈・朱玫・王行瑜・陈敬瑄・李巨川 |
卷225 | 列传第一百五十 | 逆臣 - 安禄山・安庆绪・高尚・孙孝哲・史思明・史朝义・李希烈・朱泚・黄巢・秦宗权・董昌 |
附录
进新唐书表
臣公亮诚惶诚恐,顿首顿首:伏惟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孝德皇帝陛下,有虞舜之智而好问,躬大禹之圣而克勤,天下和平,民物安乐。而犹垂心积精,以求治要,日与鸿生旧学讲诵《六经》,考览前古,以谓商、周以来,为国长久,惟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乃因迩臣之有言,适契上心之所闵,于是刊修官翰林学士兼龙图阁学士、给事中、知制诰臣欧阳修,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龙图阁学士、尚书吏部侍郎臣宋祁,与编修官礼部郎中、知制诰臣范镇,刑部郎中、知制诰臣王畴,太常博士、集贤校理臣宋敏求,秘书丞臣吕夏卿,著作佐郎臣刘羲叟等,并膺儒学之选,悉发秘府之藏,俾之讨论,共加删定,凡十有七年,成二百二十五卷。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至于名篇著目,有革有因,立传纪实,或增或损,义类凡例,皆有据依。纤悉纲条,具载别录。臣公亮典司事领,徒费日月,诚不足以成大典,称明诏,无任惭惧战汗屏营之至。臣公亮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
嘉佑五年六月日
提举编修推忠佐理功臣正奉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参知政事臣曾公亮上表
优点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因为宋代大体上继承了唐代的制度,为了总结唐代的典章制度供宋王朝参考,《新唐书》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新唐书》的首创。《选举志》与《兵志》系统地整理了唐朝科举制度和兵制的演变资料。
《食货志》增加为5卷,不仅比《旧唐书》份量大而且比较有系统、有条理地保存了大量社会经济史资料。《地理志》着重叙述唐朝地理沿革,记载军府设置、物产分布、水利兴废等情况,补充了不少《旧唐书·地理志》所没有的资料。
《天文志》和《历志》在篇幅上超过《旧唐书》3倍以上,记载了唐代流行的7种历法,特别是保存了历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衍历》的《历议》,反映了唐代历法理论的水平和发展高度。
《艺文志》比《旧唐书·经籍志》增加了很多,特别是唐玄宗开元以后的著作补充了不少。如李白、柳宗元的著作,就有一些是《旧唐书》所没有收录的。
北宋人认为,《新唐书》要比《旧唐书》高明。他们严厉批评《旧唐书》“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曾公亮进新唐书表》),认为《新唐书》无论从体例、剪裁、文采等各方面都很完善。《新唐书》作者批评《旧唐书》“使明君贤臣、隽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所以在《新唐书》中秉孔子修春秋之意,进行所谓“忠奸顺逆”的褒贬,并在《旧唐书》的类传的基础上,增添了卓行、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又将原有次序作了重新排列。《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颇为得意地说:“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大大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书废旧书61传、增331传,但对其原始根据却说法不一。有说是“文征明《重刻旧唐书序》言”,有引作“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指出”,也有不少人看出马端临是引用的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的著录:“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十一。”清代钱大昕另有统计,也被认为“遗漏很多”。黄永年统计说,新书共增修了315传,包括“只有一两句话极简略”的记载,不包括“诸帝公主传所记二百一十二个公主”。事实上,那种“只有一两句话”追述其在唐代先祖的记载,作为“人名索引”开列得越细致越有利于读者,但这绝不能视为是人物小传或新增人物传,两者不应混同。其实,关于新书增废旧传的情况,《新唐书》的编修者是有他们的统计标准和统计数字的。《郡斋读书志》卷七《史评类》著录,吕夏卿撰《唐书直笔》4卷、《唐书新例须知》1卷,为其“在书局时所建明”。其中,《唐书新例须知》记有“新书比旧书增减志、传及其总数”。这就告诉人们,吕夏卿作为编修官,在当时有过统计。尽管在《郡斋读书志》的著录中未记录其“增减志、传及其总数”的具体数字,但这个统计数字无疑会存于书局,并为各编修官所熟记。
据《玉海》卷四六《嘉祐新唐书》条引《国史志》云:纪十、志五十、列传百五十。凡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又增三志、四表,凡二百二十五卷、录一卷。(旧史凡一百九十万字,新史凡一百七十五万九百三十字。)所谓《国史志》,指北宋《国史》中的《艺文志》。北宋《国史》,仁宗天圣八年修成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三朝国史》,神宗元丰五年修成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国史》,南宋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修成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四朝国史》。其中,仁、英《两朝国史》120卷,纪5卷、志45卷、列传70卷,宋敏求作为史馆修撰参预其编修。因此,《两朝国史·艺文志》著录《嘉祐新唐书》,必然要依据当年书局的统计数字,更何况宋敏求又是当年《新唐书》的六编修官之一。《郡斋读书志》据此记录了“旧书约一百九十万,新书约一百七十四万(言)”,而《直斋书录解题》则据此记录了“凡废传六十一,增传三百三百十一、志三、表四”,为《文献通考》、文征明等转相引录。以两部《唐书》每卷人物列传前的目录为统计依据,除去各自的重复,所增(包括正传、附传)、所废(仅指正传)数字极为接近上面所引《国史志》的数字(诸帝公主不在统计之列),证明“废旧传六十一,增新传三百三十一”,确实是《新唐书》书局留给后人的一个权威性的统计。
《新唐书》还在〈列传〉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自安史之乱以后,史料散失不少,唐穆宗以下又无官修实录,所以宋祁为唐后期人物立传,采用了不少小说、笔记、传状、碑志、家谱、野史等资料。同时,还增加了不少唐代晚期人物的列传。关于少数民族的种族、部落的记载,新唐书比旧唐书多而且详。据赵翼《廿二史札记·新唐书》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这一切对修唐书都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许多列传中采用了小说、文集、碑志、逸史和政书等文献。诸志在采用“旧书”各志资料之外,又有新的扩大。有关实录、政书、逸史、文集、碑志以及小说等文献,均在采摘之列。
缺点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缺点,最主要之点是鄙视农民起义思想较为严重。 编写者对隋末、唐末农民起义大加挞伐。在《黄巢传》前冠以“逆臣”二字;对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极为恶毒的词汇,如“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等。诸如此类,都可看出《新唐书》在观点的正统方面更胜于《旧唐书》。《新唐书》虽列有《兵志》,却很空疏,例如《新唐书·兵志》记载:“唐有天下二百余年,而兵之大势三变,其始盛时有府兵,府兵后废而为彍骑,彍骑又废,而方镇之兵盛矣。”,其议论不明,于史实亦不符。
《新唐书》大量采用笔记、小说 ,形成不少错误,《直斋书录解题》卷四批评《新唐书》“拾取小说私记,则皆附著无弃”,“徒繁无补”。王观国《学林》卷五“霓裳羽衣曲”说:“盖《国史补》虽唐人小说,然其记事多不实,修唐史者一概取而分缀入诸列传,曾不核其是否,故舛误类如此也。”
在写法上,《新唐书》也有不及《旧唐书》的地方。例如有的〈本纪〉、〈列传〉失之太简,甚至作了毫无道理的砍削。清代史评家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曾提及,《新唐书》本纪较旧书几乎减去十分之六七。有人统计,《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而《哀帝本纪》旧书约一万三千字,新书只剩千字左右。这种过简的写法,使《新唐书》失去了许多重要史料。又由于苛求文字精炼,宋祁、欧阳修等不惜删去许多重要情节,如《旧唐书》里写得十分生动、极为悲壮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到《新唐书》则删削得索然无味。
文采编纂
《新唐书》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祁及其兄宋庠,在当时有“二宋”之称,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籍”;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
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它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佑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另一方面,宋、欧等人在修《新唐书》时,态度也很认真。欧阳修负责〈本纪〉、〈志〉、〈表〉部分,撰稿六、七年。宋祁的〈列传〉部分时间更长,前后长达十余年。他曾一度为亳州太守,“出入内外”把这部稿子随身携带。在任成都知府时,每天晚宴过后,开门垂帘燃烛,几乎都要著作到深夜。这种认真谨严的态度,使《新唐书》在不少方面的确胜过《旧唐书》。
《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
《新唐书》以清新质朴的语言特点为后世人赏识。也有了巨大的影响。
史料考证
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据专家估计,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时参考史料达三百种之多,《新唐书》的修撰与《通鉴》时间相近,司马光看到的,宋、欧等势必见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
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更胜一筹。
体例创新
《新唐书》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中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中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
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公允的评价。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是中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自司马迁创纪、表、志、传体史书后,魏晋至五代,修史者志、表缺略,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也是《新唐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一大功劳。
新唐书札记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182-204页
新唐书纠谬20卷(宋吴缜)明万历中海虞赵开美刊本 武英殿聚珍本福建广东覆聚珍本附校勘记2卷知不足斋丛书十五集本附钱大昕修唐书史臣表1卷 四部丛刊三编影印万历本 丛书集成第3835-37册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1-65页
新唐书纠谬校补(清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第4册,陈文和辑校本
新唐书辨3卷(金王若虚) 滹南遗老集卷22-24 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64-83页
新唐书刊误3卷(清陈黄中) 见南献遗徵 书目答问云未刻
新唐书证误(失名) 稽瑞楼书目著录抄本1卷
唐书释音(宋董冲) 二十四史订补第9册第347-391页影印重刻汲古阁本
新唐书校议正误 罗振常著 民国时期印本 (4)
新唐书艺文志注 四卷 - 民国间抄本 (8)
上一篇 小叶买麻藤
下一篇 子宫黏膜下肌瘤的手术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