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二仙草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小二仙草,中药材“小二仙草”。别名:豆瓣草、蚁塔、砂生草。性味:苦,凉。能主治:止咳平喘,清热利湿,调经活血。用于咳嗽哮喘,痢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用法用量:鲜品1~2两。别名:豆瓣草、女儿红、沙生草(《四川中药志》),豆瓣、豆瓣菜(《贵州草药》)。出处:《植物名实图考》。生境分布:生于荒山及沙地上。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安徽、……

《全国中草药汇编》:小二仙草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Xiǎo èr Xiān Cǎo

别名

编辑

豆瓣草、蚁塔、砂生草

来源

编辑

小二仙草科小二仙草属植物小二仙草Halorrhagis micrantha R. Brow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除去泥沙,晒干。

性味

编辑

苦,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止咳平喘,清热利湿,调经活血。用于咳嗽哮喘,痢疾,小便不利,月经不调,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编辑

鲜品1~2两。

摘录

编辑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小二仙草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Xiǎo èr Xiān Cǎo

别名

编辑

豆瓣草、女儿红、沙生草(《四川中药志》),水豆瓣、豆瓣菜(《贵州草药》)。

出处

编辑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编辑

为小二仙草科植物小二仙草全草。开花时采收,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荒山及沙地上。分布广东、广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福建、台湾地。

原形态

编辑

年生纤弱草本,丛生,高20~40厘米。茎四棱形,带赤褐色,直立,基部匍匐分枝。叶小,具短柄,对生,茎上部叶有时互生,叶片通常卵形或圆形,长6~10毫米,宽4~8毫米,先端短尖或钝,边缘有小齿,基部圆形,两面均秃净,淡绿色或紫褐色。圆锥花序顶生,由细的总状花序组成;小花,两性;萼管具棱,裂片4,三角形,宿存;花瓣4,红色;雄蕊8,药紫红色;雌蕊1,子房下位,具纵棱,花柱4条,柱头密生淡红色的毛。核果球形,长约1毫米,秃净而亮,有8棱。花期夏月。

性味

编辑

苦辛,平。

①《四川中药志》:"性凉,味苦,无毒。"

②《贵州草药》:"性平,味辛涩。"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通便,活血,解毒。治二便不通,热淋,赤痢,便秘,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烫伤

①《四川中药志》:"消瘀血。治大小便不通,疗赤痢,并治热淋,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及咳嗽哮喘。"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4~6钱。外用:捣敷。

复方

编辑

①治赤白痢:鲜小二仙草二两,红白为引。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②治血崩:小二仙草二两,金樱子根一两,精肉四两。炖服。(江西《草药手册》)

③治女子干病:豆瓣草、石子、石柑子、石海椒。炖猪肉服。如服后月经已通,可加益母草、对叶草再服。(《四川中药志》)

④消水肿:豆瓣草一两,切细,红糖五钱。蒸服。(《贵州草药》)

⑤治烫伤:豆瓣草适量,研末,加冰片少许,麻油调搽患处.(《贵州草药》)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小二仙草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Xiǎo èr Xiān Cǎo

别名

编辑

豆瓣草、女儿红、沙生草、水豆瓣、豆瓣菜、蚁塔、砂生草、地茜、白粘草、同丹药、斑鸠窝、船板草、地花椒

英文名

编辑
Herb of Smalllfower Seaberry

出处

编辑

出自《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小二仙草科植物小二仙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aloragis micrantha (Thunb.) R.Br.ex Sidb. Et Zucc.[Goniocarpus micranthus Thunb.]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荒山及沙地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原形态

编辑

多年生纤弱草本,丛生,高20-40cm。茎四棱形,带赤褐色,直立,基部匍匐分枝。叶小,具短柄,对生,茎上部叶有时为互生;叶片通常卵形或圆形,长6-10cm,宽4-8mm,先端短尖或钝,边缘有小齿,基部圆形,两面均秃净,淡绿色或紫褐色。圆锥花序顶生,由细的总状花序组成;花小,两性;萼管具棱,裂片4,三角形,宿存;花瓣4,红色;雄蕊8,花药紫红色;雌蕊1;子房下位,具比值棱,花柱4,柱头密生淡红色的毛,核果近球形,长约1mm,秃将而亮,有8棱。花期6-7月,果期9-10月。

栽培

编辑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生长适湿25-28℃,以肥沃、潮湿沙土成砂质壤土栽种为宜,粘土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裂。秋季采收成熟果实,稍晾干后立即播种育苗,种子与草木灰拦匀后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沙2cm,稍镇,浇水,苗高5-6cm时,按行株距15cm×10cm开穴,每穴栽2株。

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及时中耕除草。春、夏季各追施1次人粪尿或复合肥,秋后追施1次堆肥或草木灰。追肥后进行培土。

归经

编辑

;大肠;膀胱;无毒

性味

编辑

味苦;涩;性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止咳平喘;清热利湿;调经活血。主咳嗽;哮喘;热淋;便秘;痢疾;月经不调;跌损骨折;疔疮;乳痈;烫伤;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0-20g,鲜品20-60g;或捣绞汁。外用:适量,干品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散。

各家论述

编辑

1.《四川中药志》:消瘀血。治大小便不通,疗赤痢,并治热淋,跌打损伤,月经不调及咳嗽哮喘。

2.《贵州草药》:清热,解毒,除湿,消肿。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