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仙子 编辑
目录
-
1
《中国药典》:天仙子
2
拼音注音
3
别名
4
英文名
5
来源
6
性状
7
贮藏
8
鉴别
9
归经
10
性味
11
注意
12
功能主治
13
用法用量
14
摘录
15
《中药大辞典》:天仙子
16
拼音注音
17
别名
18
出处
19
来源
20
生境分布
21
原形态
22
性状
23
化学成分
24
炮制
25
归经
26
性味
27
注意
28
功能主治
29
用法用量
30
复方
31
摘录
32
《中华本草》:天仙子
33
拼音注音
34
别名
35
英文名
36
出处
37
来源
38
生境分布
39
原形态
40
栽培
41
性状
42
毒性
43
化学成分
44
药理作用
45
炮制
46
鉴别
47
归经
48
性味
49
注意
50
功能主治
51
用法用量
52
各家论述
53
摘录
莨菪子、山烟、牙痛子、熏牙子
本品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曝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
本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剖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无臭,味微辛。
置通风干燥处。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浓氨试液0.5ml,混匀,再加氯仿5ml,密塞,时时振摇半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0.5ml氯仿使溶解,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发烟硝酸4滴,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与氢氧化钾1小粒,显紫。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分钟,弃去石油醚液,同上再处理一次,药渣挥干溶剂,加浓氨试液与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湿润,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碘化铋钾试液与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棕色斑点。
苦、辛,温;有大毒。
0.06~0.6g。
莨菪子(《本经》),莨蓎子(《本草经集注》),牙痛子(《本草原始》),小颠茄子(《岭南采药录》),熏牙子(《陕西中药志》)。
《本草图经》
为茄科植物莨菪的种子。8~9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或果枝,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生于宅边的荒地上,或为栽培。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山东、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宁夏、西藏等地。
莨菪,又名:横唐(《本经》),行唐(《别录》),葾(《玉篇》),山烟、山大烟、野大烟。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有特殊臭味。根肉质、粗大,多分枝。茎高40~80厘米,上部具分枝,全体被白色腺毛。基生叶大,叶柄扁宽而短,叶片长卵形,长14~20厘米,呈不整齐的羽状浅裂,裂片三角形或窄三角形,先端急尖,两面被白色直立长柔毛及腺毛,以下面较多;茎生叶互生,排列较密,无柄,卵状披针形,每侧有2~5个疏大齿牙或浅裂,叶渐上渐小,最上部的叶常呈交叉互生,成2列状。花腋生,单一,径2~3厘米;萼杯状,绿色,5齿状浅裂,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漏斗状,5浅裂,常有一裂隙较深,裂片先端圆钝,浅黄色,具紫色网状脉纹,外被短柔毛;雄蕊5,着生于花冠管上,不等长,略与花冠管等长,花药深蓝紫色;子房略呈椭圆形,花柱单一,柱头头状。萼管基部膨大,宿存,内包壶形蒴果,2室,盖裂。种子多数,呈不规则阔肾形,胚弯生。花期5月。果期6月。
本植物的根(莨菪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干燥的种子,略呈肾形或宽卵圆形,两面扁平,直径约1毫米,表面棕黄色或灰棕色,有细密的网纹,脐点处凸出。气无,味微辛。以粒大、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主产河南、河北、辽宁。此外,吉林、黑龙江、江西、青海、陕西、浙江、西藏等地亦产。
过去尚有一种进口天仙子,商品习称"南天仙子",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参见"大青草"条)的种子。外形略呈心脏形而扁平,表面红褐色或棕红色,较平坦,无网纹或突起,但边缘有一圈灰黄色透明物,遇水则成粘液状。气微,味淡。曾习用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此种进口天仙子,与上述天仙子截然不同,不能同等使用。
含莨菪碱(hyoscyamine)、阿托品(atropine)、东莨菪碱(scopolamine)、l-东莨菪碱(atroscine)、脂肪油等。
《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四川中药志》:"入心、胃,肝三经。"
苦辛,温,有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雷公炮炙论》:"大毒。"
③《别录》:"甘,有毒。"
④《药性论》:"味苦辛。微热,有大毒。"
定痫,止痛。治癫狂,风痫,风痹厥痛,神经痛,喘咳,胃痛,久痢,久泻,脱肛,牙痛,痈肿,恶疮。
①《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
②《别录》:"疗癫狂风痫,颠倒拘挛。"
③《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④《本草拾遗》:"主痃癖,除邪逐风。"
⑤《日华子本草》:"烧熏虫牙,洗阴汗。"
内服:入丸、散,2~4分。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烧烟熏。
①治五癫,反侧羊呜,目翻吐沫,不知痛处:猪卵一具(阴干百日),莨菪子三升,牛黄八分(研),鲤鱼胆五分,桂心十分(研)。上五味,切,以清酒一升,渍莨菪子,暴令干,尽酒止,乃捣令下筛。酒服五分匕,日再,当如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生葱等。(《古今录验方》莨菪子散)
②治风痹厥痛:天仙子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圣济总录》)
③治积冷痃癖,不思饮食,四肢羸困:莨菪子三分(水淘去浮者),大枣四十九枚。上药,以水三升相和,煮水尽,即取枣去皮核。每于食前吃一枚,粥饮下亦得,觉热即止。(《圣惠方》)
④治年久呷嗽:莨菪子、木香、熏黄等分。为末,以羊脂涂青纸上,撒末于上,卷作筒,烧烟熏吸之。(《崔氏纂要方》)
⑤治水泻日久:青州干枣十个,去核,入莨菪子填满,扎定,烧存性。每粟米饮服一钱。(《圣惠方》)
⑥治赤白痢,脐腹疼痛,肠滑后重:大黄半两,莨菪子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普济方》妙功散)
⑦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醋和莨菪子末,敷头上。
⑧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之。
⑨治被打伤破,腹中有瘀血:末茛菪子敷疮上。
⑩治猘犬毒:服莨菪子七枚,日一。(⑦方以下出《千金方》)
莨菪子、莨菪实、牙痛子、小颠茄子、米罐子、熏牙子
出自《本经图经》。
1.《纲目》: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惑,昔人有未发其义者,盖此者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
2.《日华子本草》:莨菪子有毒,甘草、升麻、犀角并能解之。
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莨菪、小天仙子的成熟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Hyoscyamus niger L.2.Hyoscyamus bohemicus F. W. Schmit.
采收和储藏:秋播者于6月上旬,春播者7月中旬,嵫方在8-9月,当下部果皮呈共同色,上部种子充实呈淡黄色时,于分枝处割下,放通风处,1星期后脱粒晒干即成。
一年生工二年生草本,高达1m。全株被粘改建的腺毛。根粗壮,肉质。一年生植株茎极短,茎基部具莲座状叶丛,叶长可达30cm,宽达10cm。二年生植析茎伸长分枝。茎生叶互生,无柄,基部半抱茎;叶片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4-10cm,宽2-6cm,先端钝或渐尖,边缘呈羽状浅裂或深裂;向顶端的叶呈浅波状,两面除生粘性腺毛外,沿叶脉并被柔毛。花腋生,单一,径2-3cm;花萼筒状钟形,5浅裂,花后增大成坛状,有10条纵助,外被直立白柔毛;花冠钟状,5浅裂,黄色囊有紫堇色网纹;雄蕊5,着生于花冠筒的近中部,稍长于花冠;花药纵绽裂形,深蓝紫色;子房2室,柱头头状,2浅裂。蒴果藏于宿存的萼内,长卵圆形,成熟时盖裂。种子小,近圆盘形,淡黄棕色,有多数网状凹穴。花期5月,果期6月。
形态与上种十分接近,主要区别:本种为一年生草本,植株较小。根细瘦而带木质。无莲座叶从,茎生叶不作羽状分裂或仅有极浅的波大辩论浅裂。
生物学特性 性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0-30℃,不耐严寒,喜阳光,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活、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碱性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连作,不宜以西红柿等茄科植物为前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法:北方播种时间为3月至4月中旬,长江流域可秋播或春播,以秋播为主。条播或穴播。条播:行距30-40cm,开浅沟,将种子均匀撒入,覆土,以盖没种子为度。穴播:穴距30cm×30cm或40cm×40cm,每穴播种10颗左右,播后可稍镇压,应经常浅水,温度在18-23℃有足够的土壤温度,播后10d左右出苗,苗齐后进行间苗1次,每穴留壮苗1株。
田间管理 秋播者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当年11-12月,第2次于翌年2-3月,第3次在4月。春播者在4月上中旬、5月下旬、6月上旬各中耕1次。中耕宜浅,每穴中耕后追肥1次,以氮肥为主,先淡后浓,先少后多。4月上旬及5月上旬花果期再用2%的磷酸钙溶液根外追肥两次,可提高种子产量。
性状鉴别 (1)莨菪子 种子细小,肾形或卵圆形,稍扁,直径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具细密隆起的网纹,种脐处突起。气微,味微辛。
(2)小莨菪子 种子与莨菪子不易区别。
以颗粒饱满、均匀者为佳。
显微鉴别 莨菪种子纵切面:种皮外表皮细胞呈不规则波状凸起,波峰顶端渐尖或钝圆,长至125μm,细胞壁具透明的纹理;种皮内表皮细胞1列,壁薄,内含棕色物。胚乳细胞含脂肪油及糊粉粒;胚弯曲,子叶细胞含脂肪油,胚根明显。
阿托品作用范围很广,利用其一种作用于治疗时,其他作用即成为不需要的副作用,5-10mg即能产生显着的中毒症状,最低致死量则为0.08-0.13g,相差十几倍。
东莨菪硷对成人的最小致死量约为100mg,幼儿约为10mg。阿托品5-10mg即可产生中毒症状,最低致死量则为0.08-0.13g。
1.莨菪 种子含天仙子胺(hyoscyamine)0.02%-0.17%,东莨菪碱(scopolamine)0.01%-0.08%[1]及阿托品(atropine)[2]等;还含脂肪,其量可达25%。脂肪酸组成为:肉豆蔻酸(myristic aicd)0.3%,棕榈酸(palmitic acid)6.5%,硬脂酸(stearic acid)1.6%,油酸(oleic acid)35.2%,亚油酸(liNOleic acid)56.4%[3]。
2.小天仙子 种子含天仙子胺0.04%,东莨菪碱0.01%[1]。
1.对循环系统的作用:1.1.对心脏的作用:东莨菪碱能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交感神经作用占优势,故可使心率加快。阿托品有类似作用,而且更强。给兔和犬静脉注射阿托品2-3mg/kg或东莨菪碱4mg/kg,可拮抗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所诱发的心律紊乱,但不能拮抗引起的心律加快。
1.2.对血管及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离体兔血管灌流表明,东莨菪碱可以拮抗肾上腺素引起的收缩作用,但比阿托品弱,同时还能对抗乙酰胆碱所致的血压下降,改善微循环。
2.对中枢神经的作用:2.1.对行为的影响:东莨菪碱注射于兔侧脑室,可出现闭眼,侧卧、翻正反射消失,活动减少等现象,与冬眠合剂或与戊巴比妥类合用均可使动物活动减少,表现出与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但有报告,小剂量东莨菪碱能使小鼠自主活动增加,并能对抗利血平等引起的活动减小,表现中枢兴奋作用。因而认为,东莨菪碱对中枢神系系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
2.2.对动物脑电的影响:给清醒猫腹腔注射氢溴酸东莨菪碱0.05-0.1mg/kg,脑电图由低幅快波转变为不规则的高幅慢波,动物表现安静。当剂量增至0.25-5mg/kg时,脑电图出现高度同步化和不规则高幅慢波,此时动物表现兴奋狂躁。东莨菪碱对犬、兔和大鼠等动物所引起的脑电反应亦非常近似,并能阻断多种生理刺激所引起的惊醒反应。
2.3.对条件反射的影响:东莨菪碱能不同程度地阻断大鼠回避性条件反射和二级条件反射,阻断率与剂量呈平行关系,阿托品作用较弱。
2.4.对痛觉的影响:家兔钾离子透入法测痛试验表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4mg/kg,给药后30分钟痛阈提高49%。静脉注射同样剂量的东莨菪碱,给药后20分钟痛阈提高37%。而侧脑注射5mg/只后20分钟痛阈提高53%,与度冷丁(60mg/kg腹腔注射)合用痛阈提高147%,而单用度冷丁痛阈升高93%,提示两药合用有协同作用。小鼠热板法试验表明,腹腔注射东莨菪碱1.25mg/kg,给药后15分钟痛阈提高62%,与小剂量度冷丁(10mg/kg腹腔注射)合用,给药后15分钟痛阈提高126%,而单用小剂量度冷丁痛阈仅提高23%,这些与家兔实验结果相一致。另外,给家兔侧脑室注射去甲肾上腺素20mg/只后,10分钟时痛阈下降46%,并能减弱度冷丁的镇痛作用。东莨菪碱和去甲肾上腺素合用,则能对抗后者的抗镇痛作用。因此推测东莨菪碱的镇痛和加强度冷丁镇痛的作用,可能与其抗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有关。
3.对腺体及平滑肌的作用:阿托品对腺体分泌有抑制作用,对活动过强或痉挛状态下的平滑肌有明显的弛缓作用。
4.其它作用::阿托品具有散瞳,升高眼压及调节麻痹的作用,保护胃粘膜作用,钙拮抗作用,对肾功能衰竭保护作用,另对脊髓损伤也有治疗作用。
《雷公炮炙论》:修事十两,以头醋一镒,煮尽醋为度,却用黄牛乳汁浸一宿,至明,看乳汁黑,即是莨菪子,晒干别捣重筛用。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乙醚5ml与10%,氨溶液数滴,密寒,振摇,2h后,吸取醚液少量于栽玻片上,挥干醚液,滴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数分钟后,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黄紫色,似飞鸟状结晶。(检查莨菪类生物碱)(2)取本品粉末0.5g,置试管中,加浓氨试液0.5ml,混匀,再加氯仿5ml,密寒,振摇0.5h,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氯仿溶解,吸取溶液5滴,置水浴上蒸干,加发烟硝酸4滴,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1ml与氢氧化钾1小粒,显紫色。(检查莨菪类生物碱)(3)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10ml,超声处理15min,弃去石油醚液,同上再处理1次,药渣挥干溶剂,加浓氨试液与乙醇的等量混合溶液2ml湿润,加氯仿20ml,超声处理15min,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0.5ml溶解,作供试品溶液。另取硫酸阿托品、氢溴酸东莨菪碱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对照品溶液,吸取上述2种溶液5μm,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17:2:1)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碘化铋钾与亚硝酸钠乙醇试液。样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桔红色斑点。
归心;肝;胃经
味苦;辛;性温;大毒
有大毒,内服宜慎。
1.《本经》:多食令人狂走。
2.《雷公炮炙论》:勿误服,冲人心,大烦闷,眼生星火。
解泾昌涌;安心定痫。主脘腹疼痛;风湿痹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痈肿疮毒
内服:煎汤,0.6-1.2g;散剂,0.06-0.6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衍;煎水洗;或烧烟熏。
1.《本经》:主齿痛出虫,肉痹拘急。
2.《别录》:疗癫狂风癎,颠倒拘挛。
3.《药性论》:生能泻人,热炒止冷痢,炒焦研细末,治下部脱肛。
4.《本草拾遗》:主痃癖,除邪逐风。
5.《日华子本草》:烧熏虫牙,洗阴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