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草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麝香草,中药材“麝香草”。别名:百里香(《上海植物名录》)。出处:《中国药植图鉴》。生境分布: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有栽培。原形态:灌木状常绿草本。茎坚硬直立,四棱形,高18~30厘米,分枝。叶无柄,对生,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2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尖,叶缘稍反卷,全缘,基部广楔形,上面具短茸毛,并密生腺点。枝梢疏生轮伞花序;花萼表面有短柔毛及腺点,绿色……

拼音注音

编辑
Shè Xiānɡ Cǎo

别名

编辑

百里香(《上海植物名录》)。

出处

编辑

《中国药植图鉴》

来源

编辑

为唇形科植物麝香草全草。5~6月采收。

生境分布

编辑

原产地中海沿岸;我国有栽培。

原形态

编辑

灌木状常绿草本。茎坚硬直立,四棱形,高18~30厘米,多分枝。叶无柄,对生,线状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长9~12毫米,宽约4毫米,先端尖,叶缘稍反卷,全缘,基部广楔形,上面具短茸毛,并密生腺点。枝梢疏生轮伞花序;花萼表面有短柔毛及腺点,绿色,下唇2裂成针刺状,上唇3裂,裂片较下唇裂片为短;花冠粉红色,比花萼稍长,上唇直立,油腺明显,有樟脑香味;雄蕊2强,超出花冠,花药红色;雌蕊柱头2裂,红色。小坚果棕褐色。花期5~6月。

化学成分

编辑

盛花期的全草含挥发油0.8~1.2%。挥发油中含百里香酚(即麝香草,为油中的主要成分)、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l-α-蒎烯、γ-松油烯、α-松油醇,l-脑、石竹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醇酯、乙酸龙脑酯、2-甲基-6-亚甲基庚二烯-2,7-醇及其乙酸酯。另有谓不同之品种其挥发油的单萜成分不同,可分别为牻牛儿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荆芥酚、百里香酚或侧柏醇-4及松油醇-4。

全草尚含:皂甙、熊果酸、齐墩果酸、咖啡酸、绿原酸、喹啉-4-羧酸,少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二葡萄

药理作用

编辑

①抗菌作用

挥发油,特别是麝香草脑有防腐、消毒作用,可用于口腔、之灭菌。麝香草脑作用性质与酚类似,而作用更强(酚系数为25),但遇有机物则效大减,溶解度亦远较酚为差(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开花季节茎、叶的乙醇或生理盐水的提取物效力较好。挥发油的蒸汽亦有良好效。用纸层析可分别获得对革兰阳性及革兰氏阴性有效的物质(非鞣质或酚性化合物),在1:300000~500000浓度时即能抑菌。它还有抗真菌作用,1%麝香草脑的醇溶液或2%粉撒布可用于皮肤癣菌病。对放线菌病可以局部应用及口服,但青霉素的疗效较其优越。

②驱虫作用

麝香草脑对钩虫、鞭虫麻痹作用,但因其毒性较大,已为其他更好的驱虫剂所取代。尚可用于治疗球虫病。

③对呼吸道的作用

叶有祛痰作用。其提取物能增进支气管粘膜的分泌,麝香草脑、香荆芥酚能促进纤毛(蛙气管运动,并以原形自排出,故有杀菌作用,有人认为可用于治疗气管炎百日咳

④其他作用

提取物能显著抑制乙酰胆腻引起的豚鼠小肠收缩,而对抗5-羟色胺的作用却较弱,对缓动素之对抗则更差,对组织胺的作用仅有轻微影响。对离体大鼠子宫兴奋作用,阿托品不能阻止此兴奋。对豚鼠肺灌流时,提取物有轻度松弛支气管的作用,对大鼠血则无影响。有人称其有驱风作用,内服可治腹泻及鼓肠(减轻肠管发酵),或云可用于通经,并有镇静作用,在体外,它能抑制胆碱。对家兔静脉注射,可降低血,升高血糖

⑤体内过程与毒性

麝香草脑在肠道可迅速而完全的被吸收;油、酒可促其吸收。半数在体内破坏,其余部分酸根或葡萄糖醛酸相结合而由尿排出。涂于皮肤无刺激性,亦不吸收,但能刺激粘膜,故可引起呕吐,其毒性仅及酚的1/4。口服1克不致引起中毒症状,量大则可致眩晕、上腹剧痛、兴奋、恶及呕吐、虚弱、流涎流汗、发绀、体温降低、脉细速、呼吸慢乃至昏迷。

香荆芥酚与麝香草脑为异构体,作用亦相似,抗菌效力较强,刺激性亦较强;易吸收,可引起呕吐、腹泻,口服致死量在0.1~1克/公斤之间,由于变性,可于数日或数周内死亡。

功能主治

编辑

①《国药的药理学》:"镇咳。尤对百日咳有效。用于急性支气管炎喉炎。又为皮肤刺激药,防腐性洗涤药。"

②徐、赵《生药学》:"芳香性镇静剂。驱风,镇咳,祛钩虫。"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2钱。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