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蕊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石蕊,中药材“石蕊”。别名:山石蕊、石花、石伤药、太白树。生境分布: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化学成分:含原冰岛苔酸(protocetraric acid, C18H14O9)、冰岛苔酸(cetratic acid, C20H18O9)、富马原冰岛苔酸(fumaprotocetraric acid, C22H16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蕊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Shí Ruǐ

别名

编辑

山石蕊、石花、石伤药、太白树

来源

编辑

地衣石蕊Cladonia rAngiferina (L.)Web.,以地衣体入药。

生境分布

编辑

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四川、贵州、云南。

化学成分

编辑

含原冰岛苔酸(protocetraric acid, C18H14O9)、冰岛苔酸(cetratic acid, C20H18O9)、富马原冰岛苔酸(fumaprotocetraric acid, C22H16O12)及麦角甾醇。

性味

编辑

咸,寒。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除湿,镇痛凉血止血。主治刀伤,风湿痛,咳血,头痛偏头痛

用法用量

编辑

2~3钱,外用适,研末敷。

摘录

编辑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石蕊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Shí Ruǐ

别名

编辑

石濡、石芥(《别录》),云茶,蒙顶茶(《纲目》),石蕊花(《朱蕴斋医集》),石云茶(《本草汇言》),云芝茶、蒙山茶(《宦游笔记》),蒙阴茶(《纲目拾遗》),苔(《国药的药理学》),石花、刀伤药(《贵州草药》),太白树(《陕西中草药》)。

出处

编辑

《本草拾遗》

来源

编辑

为石蕊科植物石蕊全株(枝状体)。全年可采,去净砂土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干燥的山地。分布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地。

原形态

编辑

子器柄圆柱形,高5~10厘米,中空,全体灰白色,表面粗糙,有破孔,分枝,枝顶具倾向于一侧的放射状小枝。干燥时硬脆,潮湿时柔软。子器生于小枝顶端,半球形,暗褐色。

化学成分

编辑

含黑茶渍素、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酯。

性味

编辑

甘,凉。

①《本草拾遗》:"性冷。"

②《纲目》:"甘涩,凉。"

③《贵州草药》:"咸,寒。"

④《陕西中草药,:"苦,凉。"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化痰,凉,止血。治烦热,口疮咳血,吐血,偏正头痛,目翳昏花,热淋,黄疸,刀伤出血.

①《别录》:"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

②《纲目》:"生津润,解热化痰。"

③《纲目拾遗》:"治热,消积滞。"

④《贵州草药》:"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⑤《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治头痛,偏头痛。"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沸泡,3~5钱;或入丸、散。

复方

编辑

①治热烦闷:石蕊花五钱,莲子十五枚。煎汤泡服。

②治热口疮:石蕊花三钱,川黄连五分。煎汤泡服。

③治热咽有痰:石蕊花、麦冬(去心)、黄芩各三钱。煎汤泡服。

④治肝热眼目昏障:石蕊花三钱,木贼、薄荷各二钱。煎汤泡服。

⑤治热小便淋闭,及湿热五疸诸疾:石蕊花五钱,车前子、木通各三钱。煎汤泡服。(①方以下出《朱蕴斋医集》)

⑥治咳血,吐血:石花一至二两,煨水服。

⑦治风湿痛:石花一两,煨水服。

⑧治刀伤:石花研末,外敷伤处。(⑥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石蕊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Shí Ruǐ

别名

编辑

石濡、石芥、云茶、蒙顶茶、石蕊花、石云茶、云芝茶、蒙山茶、蒙阴茶、酶苔、石花、刀伤药

出处

编辑

出自1.《本草拾遗》:石蕊,生太山石上,如花蕊。为丸、散服之。今时无复有。石濡,生石之阴,如屋游、垣衣之类,得雨则展,故名石濡。早春青翠,端开四叶。性冷,明目,不饥渴。

2.《纲目》:《别录》石濡具其功用,不言形状,陈藏器言是屋游之类,复出石蕊一条,功同石濡,盖不知其即一物也。此物惟诸高山石上者为良,今人谓之蒙顶茶。生衮州蒙山石上,乃烟雾熏染日久结成,盖苔衣类也。彼人春初刮取曝干馈人,谓之云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石蕊科植物鹿蕊的枝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adonia rangiferina(L.)Web.[Lichenrangiferinus L.;Cladina rangiferina Nyl. ]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采后去杂质,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多生于岩石表面的细土层上,且多在高山带。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陕西、福建、台湾、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原形态

编辑

生地衣体早期即消失。果柄子(子器柄)主轴明显,为不等长我多叉假轴型分枝,枝腋间有近圆形小穿孔,枝顶端呈荼褐色,常向同一方向倾斜或下垂;分枝圆柱,粗壮,中空,高3-12cm或过之,粗1-3mm,表面呈灰色或深灰绿色,生长在光照强处,常变成污黑色,无光泽。果柄无皮层;外髓层粗糙,其间分散子囊盘呈褐色,小型,顶生于果柄上。分生孢子器呈黑褐色,卵圆形,含无色粘液,生于果柄小枝的顶端。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地衣体子器柄圆柱形,长5-10cm,具不等长多叉分枝,表面灰白色,粗糙,枝腋有小穿孔。子器顶生,半球形,暗褐色呀黑褐色,干时脆硬,湿时柔软。

化学成分

编辑

地衣枝状体含黑荼渍素(atraNOrin),反丁烯二酸原冰岛衣酸酯(fumarprotocetraric acid).

归经

编辑

心、肝经。

性味

编辑

甘;涩,性凉

注意

编辑

《纲目》:“不可煎饮,止宜咀嚼及浸汤啜,清凉有味。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润燥,凉肝,化痰,利湿。。主烦热不安,咽燥痰结,目昏翳障,热淋,黄疸。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沸水泡,9-15g

各家论述

编辑

1.《本草汇言》:石蕊,能去心热烦闷不安,肝热眼障失明,脾热唇口疮发,肺热咽喉痰结,肾热小便淋闭,凡诸虚火、火郁之症,咸宜用之。

2.《别录》:明目,益精气,令人不饥渴。

3.《纲目》:生津润咽,解热化痰。

4.《纲目拾遗》:治胃热,消积滞。

5.《贵州草药》:清热除湿,凉血止血。

6.《陕西中草药》:祛风,镇痛。治头痛,偏头痛。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