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胡菜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泥胡菜,中药材“泥胡菜”。别名: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性味:辛,平。能主治: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鲜草捣烂敷患处或煎外洗患处。别名:苦马菜、牛插(《质问本草》),石灰菜(《江苏野生食用植物》),糯米菜、猫骨头(《贵州草药》)。出处:《救荒本草》。生境分布:生于路旁荒地或水……

《全国中草药汇编》:泥胡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Ní Hú Cài

别名

编辑

剪刀草、石灰菜、绒球、花苦荬菜、苦郎头

来源

编辑

菊科泥胡菜属植物泥胡菜Hemistepta lyrata Bunge[H. carthamoides (Buch.-Ham.)O. Kuntze;Saussurea Carthamoides (Ham.)Benth.],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扎捆,用时切段。

性味

编辑

辛,平。

功能主治

编辑

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用于乳腺炎,颈淋巴结炎,痈肿疔疮,风疹瘙痒。

用法用量

编辑

3~5钱。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摘录

编辑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泥胡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Ní Hú Cài

别名

编辑

苦马菜、牛插鼻(《质问本草》),石灰菜(《江苏野生食用植物》),糯米菜、猫骨头(《贵州草药》)。

出处

编辑

《救荒本草》

来源

编辑

为菊科植物泥胡菜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路旁荒地或水塘边。我国分布甚广。

原形态

编辑

二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具肉质圆锥形的根。茎直立,具纵纹,光滑或有白色丝状毛。基生叶具柄,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21厘米,羽状分裂,先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有时3裂,两侧裂片7~8对,长椭圆状倒披针形,下面有白色丝状毛;中部叶椭圆形,先端渐尖,羽状分裂,无柄;上部叶线状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数,总苞球形,长12~14毫米,宽18~22毫米;苞片5~8层,外层苞片卵形,中层苞片椭圆形,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各层苞片背面尖端下具紫红色鸡冠状小片1枚。管状花紫红色,长13~14毫米。瘦果椭圆形,长2.5毫米,具纵棱,冠毛白色,2列。花期5~6月。

性味

编辑

苦,凉。

①《质问本草》:"性寒。"

②《贵州草药》:"性凉,味微苦。"

③《河南中草药手册》:"辛,平。"

功能主治

编辑

热解毒,消肿祛瘀。治痔漏,痈肿疔疮,外伤出血,骨折

①《质问本草》:"煎汤,洗大肠痔漏。"

②《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瘀生肌。"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复方

编辑

①治各种疮疡:泥胡菜、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②治疔疮:糯米菜根、苎麻根、折耳根各适量,捣绒敷患处。

③治乳痈:糯米菜叶、蒲公英各适量。捣绒外敷。

④治刀伤出血:糯米菜叶适量。捣绒敷伤处。

⑤治骨折:糯米菜叶适量。捣绒包骨折处。(②方以下出《贵州草药》)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泥胡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Ní Hú Cài

别名

编辑

苦马菜、牛插鼻、石灰菜、糯米菜、猫骨头、剪刀草、绒球、苦郎头、苦蓝关菜、石灰青、田青、野苦麻、苦荬菜、猪兜菜、

英文名

编辑
Herb of Lyrate Hemistepta

出处

编辑

出自《救荒本草》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泥胡菜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stepta lyrata (Bunge) Bunge [H. carthamoides (Buch.-Ham.) O. Kuntze; Saussurea carthamoides (Ham.) Benth.]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路旁、荒草丛中或水沟边。我国南北各地大都有分布。

原形态

编辑

泥胡菜 二年生草本,高30-80cm。根圆锥形,肉质。茎直立,具纵沟纹,无毛或具白色蛛丝状毛。基生叶莲座状,具柄,倒披针形或倒披针状椭圆形,长7-21cm,根提琴状羽状分裂,顶裂片三角形,较大,有时3裂,侧裂片7-8对,长椭圆状披针形,下面被白色蛛丝状毛;中部叶椭圆形,无柄,羽状分裂;上部叶条状披针形至条形。头状花序多数,有长梗;总苞于形,长12-14mm,宽18-22mm;总苞片5-8层,外层较短,卵形,中层椭圆形,内层条状披针形,各层总苞片背面先端下具1紫红色鸡冠状附片;花紫色。瘦果椭圆形,长2.5mm,具15条纵肋;冠毛白色,2列,羽毛状。花期5-6月。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80cm。工茎具纵棱,光滑或略被绵毛。叶互生,多卷曲皱缩,完整叶片呈倒披针状卵圆形或倒披针形,羽状深裂。常有头状花序或球形总苞。瘦果圆柱形,长2.5mm,具纵棱及白色冠毛。气微,味微苦。

性味

编辑

味辛;苦;性寒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主痔漏;痈肿疔疮;乳痈;淋巴结炎;风疹交通规则痒;外伤出血;骨折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各家论述

编辑

1.《质问本草》:煎汤,洗大肠痔漏。

2.《贵州草药》:清热解毒,祛瘀生肌。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