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根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连翘根,中药材“连翘根”。别名:连轺(《伤寒论》)。出处:《本经逢原》。性味:《汤液本草》:"气寒,味苦。"。能主治:《纲目》:"治伤寒瘀热欲发黄。"。复方: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切)二两,甘草(炙)二两。以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

《中药大辞典》:连翘根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Lián Qiáo Gēn

别名

编辑

连轺(《伤寒论》)

出处

编辑

《本经逢原》

来源

编辑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

性味

编辑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

功能主治

编辑

《纲目》:"治伤寒瘀热欲发黄。"

复方

编辑

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去节)二两,连轺(连翘根是)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个,赤小豆一升,大枣(擘)十二枚,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切)二两,甘草(炙)二两。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连翘根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Lián Qiáo Gēn

别名

编辑

连轺

出处

编辑

出自《本经逢原》。

1.《汤液本草》:连轺,《本经》不见所注,但仲景古方所注云,即连翘之根也。

2.《神农本草经》载有翘根,《唐本草》列入有名未用,时珍《纲目》则认为翘根就是连翘之根,合并于连翘条下。然《本草》记载不详,未便断为一物,待考。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Forsythia suspensa (Thunb.)Vahl[Sy-ringa suspensa Thunb.」

采收和储藏:秋、冬季挖取根部,洗净,切段或片,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灌丛、疏林及草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地。现有栽培。

原形态

编辑

落叶灌木。小枝土黄色或灰褐色,略呈四棱形,疏生皮孔,节间中空,节部具实髓。叶通常为单叶,或3裂至3出复叶;叶柄长0.8-1.5cm,无毛;叶片卵形、宽卵形或椭圆状卵形至椭圆形,长2-10cm,宽1.5-5cm,先端锐尖,基部圆形至楔形,叶缘除基部外具锐锯齿或粗锯齿。花通常单生或2至数朵着生于叶腋,先于叶开放;花梗长5-6mm;花萼绿色,裂片4,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边缘具睫毛;花冠黄色,裂片4,倒卵状椭圆形,长1.2-2cm,宽6-10mm;雄蕊2,着生在花冠管基部;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卵球形,2室,长1.2-2.5cm,宽0.6-1.2cm,先端喙状渐尖,表面疏生瘤点;果梗长0.7-1.5cm。花期3-4月,果期7-9月。

归经

编辑

性味

编辑

苦;性寒

功能主治

编辑

清热;解毒;退黄。主黄疽;发热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15-30g。

各家论述

编辑

《本草纲目》:治伤寒瘀热欲发黄。《本经逢原》:连翘根寒降,专下热气,治湿热发黄。仲景治瘀热在里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如无根以实代之。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