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藜 编辑

中药方剂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刺藜,中药材“刺藜”。别名:红小扫帚苗、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性味:淡,平。能主治:祛风止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荨麻疹用法用量:2两,煎洗患处。别名: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生境分布:生于砂质地、田边路旁,为耕地杂草。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河南、河北地。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稍有条棱,白……

《全国中草药汇编》:刺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Cì Lí

别名

编辑

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鸡冠冠草、刺穗藜

来源

编辑

藜科藜属植物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 L.[Teloxys aristata (L.) Moq.],以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性味

编辑

淡,平。

功能主治

编辑

祛风止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荨麻疹

用法用量

编辑

2两,煎水洗患处。

摘录

编辑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刺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Cì Lí

别名

编辑

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

出处

编辑

《河南中草药手册》

来源

编辑

为藜科植物刺藜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于砂质地、田边路旁,为耕地杂草。分布吉林、黑龙江、辽宁、宁夏、河南、河北等地。

原形态

编辑

一年生草本。高15~40厘米。茎直立,圆柱形,稍有条棱,白绿色,老时带红色,通常无毛,分枝,开展,下部枝较长,上部枝渐短。叶互生,条形或披针形,长2.5~5.5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或钝圆,基部渐狭,全缘,无毛。主脉明显;叶柄不明显。二歧聚伞花序,分枝多且密,枝先端具刺芒,花多数,小形,单生,近无梗,生于芒状小枝腋内;花被片5,狭长圆形,稍具隆脊,背部绿色,具白色边缘,或带红色边缘,内曲。胞果圆形,顶基扁;果皮膜质。种子横生,边缘有棱,黑褐色。果熟期8~10月。

性味

编辑

淡,平。

功能主治

编辑

祛风止痒。

复方

编辑

治风疮疙瘩,荨麻疹:刺藜二两。煎水外洗

摘录

编辑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刺藜

编辑

拼音注音

编辑
Cì Lí

别名

编辑

红小扫帚苗、铁扫帚苗、野鸡冠子草

出处

编辑

出自《河南省中草药手册》。

来源

编辑

药材基源: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rba Chenopodii Aristati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收割全草,除去杂质,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编辑

生态环境:生于沙质地、田边路旁,为耕地杂草。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河南。

原形态

编辑

一年生草本,植物体通常呈圆锥形,高15-40cm。茎直立,多分枝,有条纹,老时带红色,通常无毛或有疏毛。叶互生,有短柄;叶片狭披针形至线形,长2-5cm,宽4-10mm,先瑞渐尖,基部狭窄,全缘,主脉明显,黄白色。花序生于枝端和叶腋,为复二歧聚伞花序,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花小形,两性,近无柄;花被片5,长圆形,先端钝圆或骤尖,背部稍肥厚,绿色,边缘膜质,果时开展。雄蕊5,不外露。胞果圆形,先端压扁,不全包于花被内,果皮膜质,与种子贴生。种子横生,圆形,边缘有棱,黑褐色,有光泽。花期8-9月,果期9-10月。

性状

编辑

性状鉴别 全草灰黄至黄绿色。叶皱缩破碎,全缘。花序生于枝端及叶腋,最末端的分枝针刺状。胞果圆形,果皮透明膜质,与种子贴生。种子圆形,黑褐色,长不及1mm,有光泽。气微,味微苦。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①叶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均有不定式气孔。②胞果表面观:果皮薄膜状,表面皱缩,细胞轮廓不清。③种皮表皮细胞栅状,棕色。④花冠裂片薄壁细胞草酸砂晶。⑤柱头细胞多数是长乳突状。③花粉粒圆球形,直径约20μm,表面隐约可见散孔点。

⑦枝端尖刺,由众多端尖的薄壁细胞组成。

性味

编辑

淡;性平

功能主治

编辑

活血;调经;祛风止痒。主月经过多;痛经闭经;过敏性皮炎;等麻疹

用法用量

编辑

内服:煎汤,6-9g。外用:煎水洗。

摘录

编辑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