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 编辑

猫科猞猁属动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猞猁属于猫科、猞猁属的食肉哺乳动物体重18-32千克,体长90-130厘米,尾长仅11-24厘米。四肢长而矫健,耳基宽,耳尖具黑色耸立簇毛,尾短而钝,两颊具颇长而下垂的鬓毛。 冬毛长而密。背毛呈粉红棕色,背中部毛色较深。腹毛较淡,呈黄白色,其毛基灰棕。眼周毛色发白,两颊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鬓毛为污白色,且杂有棕黑色长毛。体背散有棕褐色斑点,尤以腰、臀边缘面清晰。四肢背面毛色与背部同。腹部斑点较背部深。为喜寒动物,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广泛分布于欧洲亚洲北部。是罗马尼亚国兽。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猞猁

拉丁学名:Lynxlynx

别名:欧亚猞猁、林曳、猞猁狲、马猞猁、山猫、野狸子

外文名:英文EurasianLynx法文Lynx,LynxBoréal西班牙文Lince,LinceBoreal蒙古文EvroasiinShiluus,ShiluusMii

国际濒危等级:易危(VU)

中国动物保护等级: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食肉目

科:猫科

属:猞猁属

种:猞猁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真兽亚纲

亚科:猫亚科

族:猞猁族

亚种:6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形态特征

编辑

猞猁外形似猫,但比猫大得多,属于中型兽。猞猁平均体长85-105厘米,尾长20-31厘米,重20-30公斤。猞猁身体粗壮,四肢较长,尾极短粗,尾尖呈钝圆。耳基宽,耳尖具黑色耸立簇毛,两颊有下垂的长毛,腹毛也很长。脊背的颜色较深,呈红棕色,中部毛色深;腹部淡呈黄白色;眼周毛色发白,两颊具有2-3列明显的棕黑色纵纹。背部的毛发最厚,身上或深或浅点缀着深色斑点或者小条纹,这些斑点有利于它的隐蔽和觅食。背部的毛色变异较大,有乳灰、棕褐、土黄褐、灰草黄褐及浅灰褐等多种色型。有些部位的色调是比较恒定的,如上唇暗褐色或黑色,下唇污白色至暗褐色,颌两侧各有一块褐黑色斑,尾端一般纯黑色或褐色,四肢前面、外侧均具斑纹,胸、腹为一致的污白色或乳白色。其冬毛长而密,冬季,大爪子上包被着长而密的毛茸茸的兽毛,在厚厚的积雪移动,相当于提供了雪靴的效果。

两只直立的耳朵的尖端都生长着耸立的长长的深色丛毛,长达4-5厘米,其中还夹杂着几根白毛,很象戏剧中武将头盔上的翎子,为其增添了几分威严的气势。耳壳和丛毛能够随时迎向声源方向运动,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毛簇就会影响它的听

猞猁的两性特征区别不大,仅在身材和体重上有所表现:雄性猞猁比雌性猞猁身材稍微大一点,体重也稍微重一点(1-2千克)。

猞猁

近种区别

编辑

猞猁

加拿大猞猁

体量

体重18-32千克,体长90-130厘米,尾长仅11-24厘米

头体长76-106厘米,肩高48-56厘米,尾长5-12厘米,重量5-17公斤

特征

四肢长而矫健,耳基宽,耳尖具黑色耸立簇毛,尾短而钝,两颊具颇长而下垂的鬓毛。

其体色均匀一致,冬毛通常是浅黄灰色,带银白色或淡蓝色的霜斑,夏毛浅褐色,无斑点或只在四肢上有不明显的斑点;尾比山猫短,尾尖全部黑色

图片

猞猁 猞猁

加拿大猞猁 加拿大猞猁

栖息环境

编辑

猞猁为喜寒动物,基本上属于北温带寒冷地区的产物,即使在北纬30度以北,也是栖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是分布得最北的一种猫科动物。其栖息生境极富多样性,从亚寒带针叶林、寒温带针阔混交林至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灌丛草原及高寒荒漠与半荒漠等各种环境均有其足迹。它们的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数百米的平原而到5000米左右的高原。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栖居于岩洞、石缝之中。

生存环境和气候条件多种多样。在整个欧洲和西伯利亚,它主要与森林地区有关,那里有良好的有蹄类动物种群,并为毛皮狩猎提供了足够的掩护。它栖息于从西欧大西洋到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海岸的广阔温带和北方森林中。在欧洲,它可以在地中海森林中一直到针叶林到苔原的过渡带中找到,生活在从海平面到林线的范围内。在中亚,猞猁生活在更开阔、树木稀疏的地区和草原栖息地。该物种可能遍布喜马拉雅山的整个北坡,据报道,在茂密的灌木丛林地和林线以上的贫瘠岩石地区都有报道。猞猁在整个青藏高原零星出现,在中亚沙漠地区的岩石丘陵和山脉中也有发现。 在亚美尼亚,猞猁与真正的森林和干旱的稀疏森林密切相关,在较小程度上与亚高山草甸有密切的联系。

生活习性

编辑

行为

夜行性,活动隐蔽,听、视觉发达,是一种离群独居、孤身活跃在广阔空间里的野生动物,是无固定窝巢的夜间猎手。白天,它可躺在岩石上晒太阳,或者为了避风雨,静静地躲在大树下。晨昏活动频繁,活动范围视食物丰富程度而定,有占区行为和固定的排泄地点。

在捕捉猎物时,常借助于草丛、灌丛、石头、大树等做掩体,埋伏在猎物经常路过的地方等候着,两眼警惕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它的忍耐性极高,可以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卧上几个昼夜,待猎物走近时,才出其不意地冲出来,捕获猎物。如果一跃捕空,突击没有成,使猎物溜走了,也不会穷追猎物,而是再回到原处,耐地等待下一次机会。有时它也悄悄地漫游,看到猎物正在专心致志地取食,便蹑手蹑脚地潜近,再潜近,冷不防地猛扑过去,使猎物莫名其妙地束手就擒。猞猁也善于游泳,但不轻易下。它还是个出色的攀岩能手,爬树的本领也很高,甚至可以从一棵树纵跳到另一棵树上,所以能捕食树上的鸟类。尤其是在夜间,当林中一片寂静、栖居在树上的鸟类都进入了梦乡的时候,猞猁便伸出利爪得心应手地猎取食物。它既可以在数公顷的地域里孤身蛰居几天不动,也可以连续跑出十几千米而不停歇。耐饥性强。可在一处静卧几日,不畏严寒,喜欢捕杀狍子等中大型兽类。

天敌

猞猁的性情狡猾而又谨慎,遇到危险时会迅速逃到树上躲蔽起来,有时还会躺倒在地,假装死去,从而躲过敌人的攻击和伤害。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等大型猛兽都是猞猁的天敌,如果遭遇到狼群,也会被紧紧追赶、包围而丧命,一般都难以逃脱。

食性

猞猁的主要食物是雪兔等各种野兔,所以在很多地方猞猁的种群数量也会随着野兔数量的增减而上下波动,大致上每间隔9-10年出现一个高峰。除了野兔外,它猎食的对象还有很多,包括各种松鼠、野鼠、旅鼠、旱獭和雷鸟、鹌鹑、野鸽和雉类等各种鸟类,有时也会袭击麝、狍子和鹿的幼崽,以及猪崽、小羊等家畜。中国大兴安岭的猞猁在冬季捕获猎物后,会将吃剩的肉埋在积雪下“冷藏”,待饥饿时取食。野兔占了它们饮食的大多数,每天要消耗1-2.5千克的肉。在狩猎区,猞猁可以控制野兔的数量,每年它们可以杀死当地10%到40 %的野兔种群。啮齿野兔的密度高度依赖于猞猁的密度。

分布范围

编辑

世界

原产地阿富汗、阿尔巴尼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波黑、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爱沙尼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意大利、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列支敦士登立陶宛、蒙古、尼泊尔、北马其顿、挪威、巴基斯坦、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

存在不确定性不丹、希腊摩尔多瓦、黑山和塞尔维亚。

中国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内蒙古、河北、陕西、四川和西藏等地。

地域

猞猁的分布非常广泛。它生活在东南欧和中欧森林覆盖的山脉上,从北欧东欧穿过俄罗斯的北方森林,向下进入中亚和青藏高原。猞猁的领地是西伯利亚南部一片宽阔的林地,从乌拉尔山脉一直延伸到太平洋。其分布范围东南部(欧洲和西南亚)的亚种群通常规模较小且分布广泛,而其历史范围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俄罗斯和中亚的大部分地区基本完好无损。

猞猁分布图 猞猁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猞猁的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年2-4月份交配,妊娠期2个月左右,每胎2-4仔。寿命可达12-15年。幼仔在大约1个月大的时候开始吃固体食物,一般会到第二年才会离开母亲。离开妈妈的小猞猁们为了生存有时会继续在一起生活几周甚至几个月。雌性达到生殖成熟在20-24个月,雄性在30-34个月。野外猞猁的寿命大约12-15年。圈养状态下能活24年。

亚种分化

编辑
猞猁(6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猞猁巴尔干亚种

Lynx lynx balcanicus

Bures, 1941

2

猞猁喀尔巴阡亚种

Lynx lynx carpathicus

Stollmann, 1963

3

猞猁高加索亚种

Lynx lynx dinniki

Satunin, 1915

4

猞猁中亚亚种

Lynx lynx isabellinus

(Blyth, 1847)

5

猞猁指名亚种(欧亚猞猁)

Lynx lynx lynx

(Linnaeus, 1758)

6

猞猁西伯利亚亚种

Lynx lynx wrAngeli

Ognew, 1928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保护级别详情

保护名录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3.1

无危(LC)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 2019年版

附录Ⅱ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

二级

种群现状

猞猁曾在欧亚大陆由东至西的大部分森林、灌丛和岩石地带快乐生活,由于人类活动,森林面积破碎化和缩小,城市化的逐渐加剧导致它们的栖息地越来越少,猎物也不如过去丰富。栖息地和人类居住区的重叠导致它们有时不得不对人类饲养的牲畜下手,于是它们也常成为牧场主人们的牺牲品。

欧洲猞猁数量(不包括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估计为 9,000-10,000 只。 在欧洲,猞猁被分为十个不同的亚群,分别是:阿尔卑斯猞猁、巴尔干猞猁、波罗的海猞猁、波希米亚-巴伐利亚猞猁、喀尔巴阡猞猁、迪那拉猞猁、汝拉猞猁、累利阿猞猁、斯堪的纳维亚猞猁和孚日——帕拉蒂尼猞猁(Vosges Palatinian)(Kaczensky等,2012年)。

欧洲大多数猞猁种群总体稳定。 然而,欧洲范围内的状况和趋势差异很大。巴尔干地区和孚日——帕拉蒂尼地区的亚种群数量有所减少,而汝拉地区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亚种群数量有所增加(Kaczensky et al. 2012年)。 北欧和东欧(斯堪的纳维亚、卡累利阿、波罗的海和喀尔巴阡)的原产数量各约为2,000只。 所有重新引入的种群规模都很小(少于 200 只,甚至少于 100 只动物),并被列为濒危(阿尔卑斯、迪纳里克和汝拉亚群)或极危(波希米亚——巴伐利亚、孚日——帕拉蒂尼亚亚群)(Kaczensky等,2012年)。 最受保护关注的欧洲种群是极度濒危的巴尔干猞猁亚种群,估计仅有 40-50 只(Kaczensky等人,2013年)。 在乌克兰,猞猁被认为正在减少(Bashta 和 Dykyy 2013年)。 据估计,喀尔巴阡地区的种群数量为 350-400只,该国北部波利西亚地区的种群数量为 80-100只。

尽管猞猁的活动范围很大一部分位于亚洲,但由于数据不足,人们对许多国家的状况和趋势了解甚少。 以下信息是通过向分布范围国家代表发送的调查问卷收集的。 在俄罗斯,猞猁被认为在某些地区保持稳定,而在其他地区则在减少(Bersenev 等人,2011年)。 2013 年,俄罗斯猞猁数量估计约为 22,510 只。 这些数字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方法得出的,但主要是基于冬季追踪加上专家修正。 与猞猁数量较多的地区相比,猞猁密度较低的地区进行的物种数量普查更为准确。 据估计,中部地区有 1,940只猞猁,西北地区有4,110 只,北高加索地区有680 只,南部地区有 40只,伏尔加河地区有2,400 只,乌拉尔地区有1,070 只,西伯利亚地区有6,390 只,西伯利亚地区有5,890 只。在蒙古,猞猁数量估计约为10,000只(Matyushkin 和 Vaisfeld 2003年)。 2009年,中国国家林业局估计中国猞猁数量约为27,000只,并被列为易危物种(Wang 1998,Bao 2010年)。在内蒙古,其数量和范围被认为正在增加。

在阿富汗,自2006年以来,通过相机陷阱调查,在巴达赫尚省的瓦坎地区和巴米扬省的亚考朗地区的北部高原,猞猁的存在已被证实。在亚美尼亚,猞猁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物种,特别是在一些地区,保护区,但种群趋势未知。在阿塞拜疆,塔利什山脉、赞格祖尔山脊和大高加索山麓以及明格恰乌尔水库周围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猞猁种群数量被认为是稳定的。在不丹,猞猁被认为出现在Jigme Dorji国家公园和Sakteng野生动物保护区,但没有具体证据(Wangchuck 等,2004年)。 猞猁在伊朗被认为是易危物种(Moqanaki 等人,2010年)。 在伊拉克,除了 2006 年在达尔班迪坎 (DArbandikhan) 目击到猞猁以及2011年在巴尔赞 (Barzan) 地区首次确认的欧亚猞猁记录外,没有任何观测结果 (Barzani 2013年)。 吉尔吉斯斯坦的物种数量被认为稳定,但不是很高,被列为近危(Sludsky 1978年)。据认为,猞猁在尼泊尔的数量正在减少,并被列为易危物种(Jnawali et al. 2011年),但没有确凿的证据。 其存在的唯一迹象来自胡姆拉的西北地区,1996年来自安纳普尔纳保护区的Dhorpatan狩猎保护区和上穆斯坦德地区(Fox 1985年)。2011年还绘制了猞猁在Rara国家公园和Shey-Phoksundo国家公园的分布图。 尽管猞猁被列为最不受关注的物种,但它在巴基斯坦的数量可能正在减少,并且无法保证其长期生存(Sheikh 和 Molur 2004年)。 2003年,巴基斯坦北部的猞猁数量估计为80-120只,永久居住的区域全国面积约为25,252平方千米(Sheikh 和 Molur 2004年)。在塔吉克斯坦,猞猁被认为是稀有的,主要分布在该国南部的达尔瓦兹山脉、帕米尔山脉的最西部、贡达山谷和瓦罕山谷。在乌兹别克斯坦,猞猁被认为是脆弱的,并且被认为正在减少,但在吉萨尔自然保护区似乎稳定,2013 年估计数量为130只。

主要威胁

中国的野生种群数量在减少。 猞猁皮是传统的重要毛皮资源和出口种类之一,这成为猞猁的致危因素。20世纪70年代以前,猎民可以任意捕杀,仅在青藏高原每年猎捕的猞猁就达千只以上;1971-1981在黑龙江省捕捉了801只,平均每年80只。自1980年始,虽已划为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且当地的土畜产品收购部门甚至仍然收购非法捕得的猞猁毛皮;在西藏等省区的农贸市场上也作自由买卖。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之后,出口量逐渐开始有所控制。一度出口额度控制在1000张左右,这还是出于原有库存尚有一定量的考虑。当时,一般裘皮商店几乎都可以看到不少猞猁皮张和制成品。之后,随着库存的减少,特别是其野生种群的减少,出口的严格控制,实际出口量明显下降。据吉林省属下有关林业局于1986、1987年冬季在露水河、东方红、红石、兴隆和长白山等地区的实地调查,累计调查面积3330公顷,仅遇见7只,密度平均为2只/1000公顷,且在红石和兴隆地区均未发现任何足迹。数量如此稀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人为滥杀及森林的大面积开发导致生境破坏,以及作为猞猁的食物来源匮缺所致。

相关文化

编辑

猞猁数量的减少还得归因于人类。在中世纪以后的一段黑暗年代里,猞猁被当作害兽被欧洲的人类广泛捕杀。那时候除了认为它们威胁家畜,还被人们臆想为魔鬼的象征。因为它们耳朵上的那撮丛毛,无知的宗教信徒认为猞猁是“撒旦”的象征,于是陷阱、下毒等方法都派上了用场。这些胆小的动物为了躲避人类的莫名清剿,而不断躲藏到更高的山和更深的密林中,到了19世纪,猞猁已经在欧洲许多国家被彻底赶尽杀绝。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应该恢复这个物种的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