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璐敏 编辑

中国跆拳道运动员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贺璐敏,出生于中国河南焦作,中国职业跆拳道运动员,曾效于国家队。1995年5月,国家队总教练陈立中这位伯乐把她挑进了跆拳道队。1996年进国家队。2000年她勇夺世界杯赛冠军,登上自己跆拳道事业的巅峰,却在不久后的悉尼奥运会意外失手,首轮即遭淘汰,失去了实现自己奥运金牌梦的机会。2000年5月,参加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第十四亚洲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67公斤级比赛第一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贺璐敏

国籍:中国

生地:河南焦作

身高:1.78 m

体重:67 公斤

毕业院校: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项目:跆拳道

所属运动队:国家队

主要奖项:身体的灵活性1997年12月,获女子70公斤级冠军。1998年5月,获女子70公斤级冠军,1998年6月,获女子72公斤级冠军

级别:女子67公斤以下级

人物简介

编辑
河南焦作人,原来是田径运动员,1995年5月,国家队总教练陈立人这位伯乐把她挑进了跆拳道队。当时贺璐敏已经毕业正要找工作,正好陈教练到河南选拔人才组建跆拳道队,身高腿长素质好的贺璐敏自然逃不过陈教练的慧眼。贺璐敏说"我当时不知道跆拳道是什么。就是想自己试一试,家里人也抱着试一试的理,没想到这一试就是这么年。"

从对跆拳道一无所知到获得亚洲锦标赛冠军、亚运会亚军,除了良好的基础和身体素质,以及刻苦的训练以外,对跆拳道这项运动的热爱无疑也是十分关键的。贺璐敏喜欢跆拳道,因为它不枯燥,有意思。练好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技术用子使出来,要琢磨怎么样打倒对手而又让对手打不到你。

贺璐敏说:“跆拳道很适合年轻人练,不仅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而且使人处于稳定平和的状态,有利于心理健康。”我从小到大性格一直不好,气特急,通过这几年练跆拳道,使我变得平和多了,心理更稳定了。

职业生涯

编辑
1992年进焦作市体校练田径;

1995年进入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校练习跆拳道;

1996年进国家队;

1997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

传奇人生

编辑
悉尼奥运会首轮失利

提起女子跆拳道,大多数人肯定会想起在悉尼奥运会上勇夺金牌的陈中,但在奥运会上首轮失利的贺璐敏,也是不少读者关心的对象。为了了解她的现状,记者日前来到位于北京八大处的跆拳道训练基地,对她进行了专访。

“人一定要往前看,而不能只停留在以前。我现在不去想在悉尼时是什么样子的,我的下一个目标是九运会”,贺璐敏坐在自己的床上一边缝补运动服,一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下一步计划,“奥运会没有打好,九运会对于我来说就意味着没有退路了,今年的冬训我已经做好了最苦的打算。”不过,正如贺璐敏自己所说,九运会时67公斤以下级别的竞争不比奥运会差,她的对手也非常多,“虽然面临的问题很多,我也不能保证到时候自己的状态如何,但我必须要坚持下去,哪怕是有一点点的希望都应该把握住。”

“谈谈悉尼奥运会好吗?”小心翼翼地谈起这个敏感话题,坐在记者眼前的贺璐敏依然平静。“比赛完的那天晚上,我基本上就没有睡着,迷迷糊糊之间只要一翻身就会醒过来,那时唯一的感觉就是‘可惜’,备战了这么长时间,第一轮过后就跟奥运会说再见了,实在是太可惜了。”当时,为了不影响同屋第2天比赛的陈中休息,贺璐敏就搬了张椅子,坐在浴室里看书写日记。

“其实,那会儿虽然心里觉得憋的慌,但是我却没有一点哭的冲动。反而,教练、队友以及家人的关心倒让我流下了眼泪,特别是比赛后给我妈打电话时,我妈一个劲地说:‘孩子你可别难过,没事的,还有九运会呢,你可别不吃饭,该玩的玩呀……,’当时,我真的忍不住哭了。”这时,忙于在本上记录的记者不经意之间,发现贺璐敏的眼圈已红了。

记得跆拳道队的队医曾说过,跆拳道队中伤病最多的就是贺璐敏。她的腰椎间盘膨出,神经,对常人来说,连正常生活都会影响。对此贺璐敏说,伤病的确是她当前需要及时解决的一个问题,她准备一边训练一边治疗,打算不参加11月中旬的全国冠军赛。

“明年我就要毕业了,我打算继续学习上研究生。”已经是北京体育大学4年级学生的贺璐敏向记者透露了自己将来的打算。一直在国家队忙于训练,无暇顾及学习,所以贺璐敏把学习当成了退役后的头大事。

“无论将来在哪儿干什么,我想我这辈子是离不开跆拳道了,因为没有它也就没有今天的我。”贺璐敏说,她永远都会恪守她的座右铭,“不放弃就没有失败”。

九运会跆拳道决赛失利

九运会跆拳道决赛夺冠大热门贺璐敏又输了

为一位获得过多项世界冠军的老将,来自河南的贺璐敏在每一次大赛中都被列为夺冠大热门。然而,从悉尼奥运会开始,贺璐敏就陷入了逢大赛必输的怪圈。昨晚,在九运会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的决赛中,贺璐敏又在最后关头“让”出了冠军。

贺璐敏是一位身体条件出色、技术全面的选手,是中国国家队的第一批成员。作为中国跆拳道的泰山北斗———北京体育大学的高材生,1997年贺璐敏已经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并先后获得了世界军人运动会、世锦赛和世界杯冠军。悉尼奥运会前,贺璐敏被列为跆拳道夺金的一号主力。可惜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贺璐敏败垂成,反而是默默无闻的陈中冲了上来。2001年初的东亚运动会,贺璐敏又因伤意外失手。因此,她特别希望能在九运会中结束“大赛必败”的历史。

贺璐敏贺璐敏

在半决赛中,贺璐敏以1分优势险胜解放军小将张理月后,在决赛中贺璐敏与国家队的另一位老队员、天津的张会景相遇。

比赛开始后,张会景打得非常主动,左脚侧踢、右脚横踢、连环腿……一连串进攻动作压得贺璐敏只有还手之力。第一局,双方3比3战平。场边的教练员已经小声嘀咕:“贺璐敏可能又不行了。”

果然,张会景越打越勇,第三局刚开始已经7比4遥遥领先。这时的贺璐敏似乎缺乏斗志,体力消耗也很大。在一次对抗后,贺璐敏的教练无奈地扔出了白手巾。被贺璐敏“欺负”多年的张会景终于在国内最重要的比赛中一偿夙愿。

赛后,在众多记者的包围中,贺璐敏说:“今年我的大小伤病不断,能重新站在这个台上已经很满意。”但从她的眼神里,明显地透着失望与沮丧。“会不会继续打下去还很难说。”说完,贺璐敏在队友的搀扶下登上了领奖台。

跆拳道-“小敏失手了还有陈中!”--贺璐敏的母亲说奥运

跆拳道过去中国人很难取得好成绩,改变这一历史的就是贺璐敏和她的“发小儿”陈中。自从1996年5月在越南的第13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上,贺璐敏夺得中国第一枚跆拳道金牌起,中国选手就已经成为韩国人的强劲对手。韩国人最怵的也就是67公斤以下级的贺璐敏和67公斤以上级的陈中,甚至在奥运会上放弃了和陈中较的“机会”。

贺璐敏代表只有3人的中国跆拳道队上阵了,而此时在河南焦作的家里,大家议论的话题是:贺璐敏(1.78米)对韩国队的善姬(1.71米)谁能笑到最后?答案当然是贺璐敏获胜!而且在场的人几乎众口一词--我们河南人都“押”贺璐敏胜。据贺璐敏的母亲王媛花介绍现场的情况,比赛还没有开始,河南省、焦作市的领导来了很多,各级新闻媒体来的人更多。而她和贺璐敏的爸爸贺千生也是从洛阳儿子家刚刚赶回来的。

说到女儿练跆拳道,王媛花很心疼:“小敏在家里是最小的,原来也挺娇的。但自从练上这,她就全变了。这个项目对脚的要求很高,刚开始时让她们光着脚踢沙袋、踢柱,经常练得满脚是血,但她从来就没有叫过一声。她们是中国这个项目的探路人,为了发展这个项目,她们吃了多少苦,只有她们自己才说得清。其实,说白了,就是为了今天这场比赛。”

看这场比赛最担心的是什么?王媛花直截了当地说:“裁判员!大家都还记得,在亚运会上小敏就是在已经获胜的情况下,被裁判‘剥夺’了金牌,我最担心在悉尼出现这样的黑哨。韩国在这个项目上的优势,不仅在运动水平上,更在裁判上,亚运会那场比赛,现场5名裁判中就有3名是韩国人,自然我们的技术优势要打很大折扣。但我相信小敏,实力上绝对不输给韩国运动员。”

说到即将开始的比赛,王媛花分析:“抽签结果比较理想,第一场轮空,第二场将碰上英国的选手……”此时,从悉尼传来消息--贺璐敏在对英国选手萨拉的比赛中意外失手,而这一名英国选手,正是赛前得到香港影星成龙赞助才有机会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在场的人哑然失色。经过几分钟的沉默后,还是王媛花先开了口。

“小敏失手了,还有陈中,她是和小敏一起从焦作走的。我祝愿她能为我们河南拿回一块奥运会的跆拳道金牌!”她介绍,陈中是贺璐敏最要好的朋友,俩人几乎无话不说。“就为了今天,5年中孩子只在家住了3天……我相信,下届奥运会小敏还会去拼的!”

个人成就

编辑
1997年12月,参加在杭州举行的全国跆拳道冠军赛,获女子70公斤级冠军。

1998年5月,参加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的第十三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70公斤级冠军,成为第一位夺得跆拳道国际比赛冠军的中国人。

1998年6月,参加在温州举行的199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72公斤级冠军。

1998年9月,参加在苏州举行的全国跆拳道冠军赛暨第十三届亚运会选拔赛,获女子72公斤级第2名。

1998年12月,参加在泰国曼谷举行的第十三届亚运会跆拳道比赛,获女子72公斤级第2名。

1999年5月,参加在郑州举行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67公斤级冠军。

1999年8月,参加在萨格勒布举行的世界军人运动会跆拳道比赛,获女子67公斤级第一名。

2000年4月,参加在法国里昂举行的第二届世界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67公斤级比赛第一名。

2000年5月,参加在中国香港举行的第十四亚洲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67公斤级比赛第一名。

2000年6月,参加在广东肇庆举行的全国跆拳道锦标赛,获女子67公斤级第一名。

上一篇 周鹤洋

下一篇 刘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