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中会 编辑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中会先生,1944年生于河南省临颍县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书画院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侨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投资协会名誉副会长,现任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誉教授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尤中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4年

主要成就:书法

生地:河南省临颍县

代表作品:《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墨迹五稿》《临池余墨》

人物简介

编辑
尤中会先生之书法容“二王”之雅逸,颜真卿之浑厚,孙过庭之峻健,米芾之洒脱,形成自己的独特书风。他曾连续参加三、四、五届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国·新加坡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2005年2月,荣获“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同时被授予“中国百名书画名家”称号。2006年7月,被授予“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称号,荣获“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2007年10月,获“首届人类贡献奖文化艺术金奖”。2008年9月,随中国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的简历及作品先后编入《当代中国书法作品集》、《中国书法名家作品选》、《中国历代书画名家精品选集》、《2006-2007年度中国百位杰出书法家》及《中国书法年鉴》等二十种典籍。他传统底扎实,实雄厚,被中国艺术投资协会推举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100位书画家”之一,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及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出版发行。

他的作品被东南亚及西欧各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国际友人珍藏。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教人。

岀版作品

编辑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书法集》

《尤中会墨迹五稿》

《临池余墨》

《墨华翰韵尤中会作品集》

名家评价

编辑
蕴神得古韵 洒脱见性情

尤中会尤中会

读《尤中会墨迹五稿》感言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对尤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曾这样评价:“如果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面目。有一些人之所以最后未能达到自己的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不是这样,他即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把握很好。这不仅对我自己,而且对所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有有一定的启示。”

《尤中会墨迹五稿》就要问世了,这是他继《尤中会书法集》之后的第二本书法专集。这本集子以唐人著名的乐府五首为专题内容,以手卷形式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他书法作品新的内涵与艺术特色。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习书法有一个基本规律,中会先生在总结自己习书过程时是这样说的:“得其法度,寻其性情,求其气韵,熔铸自我。”一语道出了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之路。

书法之书是写,法即法度。书法之法度是我们祖先和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总结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如东汉蔡邕的《九势》、钟繇的《笔法十二意》、东晋王羲之的《笔势论十章》、唐欧阳询的《用笔论》、孙过庭的《书谱》、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等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法则。而古代的先贤们正是依据这些法则,“以指划字衣皆穿”,“临池学书尽墨”,从而成为书法大家的。中会先生作书十分强调法度,更重于用笔之法。他在《笔法论》一文中指出:“用笔中的提、按、疾、涩、顿、挫、正、侧、翻、转是用笔最基本的方法。以此使落纸后的笔毫产生不同的形态,从而写出不同形质的笔划线来”。他写道:“中锋易流畅,偏侧多峻健,圆劲存骨力,顿挫出险绝,迅疾见气势,徐缓现平和,捻裹藏筋肉,轻重留黑白,浓淡显墨色,燥湿生韵味,翻转增神采,抽切蕴生机。”可见他对执笔运笔之法以及相应所产生的线条效果研究得十分精细,而且体会得相当深刻。他善于积功夫于点划波撇之间,凡棱侧、起伏、顿挫、方圆、仰俯、三过折笔等难以把握的细微之处,都力求准确、到位、精妙。这正是他探究、实践笔法的成功之处。

尤中会尤中会

古人云“书为画”, “书道妙在性情”。中国书法强调抒胸臆,写情趣。王羲义之写兰亭,颜真卿写祭侄,苏东坡写寒食,环境各异,心态各异,作品各异,但皆以情而成。后之临者,即使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较深的学养,但由于不具备他们的书写环境、心态和性情,所以得其形易,得其神难。中会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一门性情艺术、古人作书是“情” “文” “书”同步而行,是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拔萃超群的文化学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高度的融合。没有情感驱动的书法作品,没有生命力,是不能打动人的。中会先生墨迹五稿,是五个手卷的集合,中有正文,有题记,不计工拙,随意自然,情驱笔走,心性自露,虽由书页分割为若干块面,但字里行间依然蕴合着诗之意境及书写者的性情与思绪,这正是墨迹五稿的奇妙动人之处。古人云,“书画当观韵”。韵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韵的作品,因失去魂魄而平庸失色。书法之韵有点画之韵、线条韵律及通篇之文气。中会先生书法之线条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犹如美女之腕,肉包骨上,筋藏肉内,血浸其中。骨则支撑,筋则柔韧,肉则丰腴,血则润泽。这样的书法线条才浓纤得中,丰润柔韧,温韵遒劲,神清气畅,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书法的节奏韵律与音乐的旋律是相通的。他把书法中的单字比作音乐中的音符,书法中的字组和章节比作音乐中的小节,而又把书法之大章法比作音乐中的主题旋律,从而赋予书法作品以轻重缓急、起伏跌宕的节奏与律动。他说:“书法韵律与书卷之气是书者学养的流露。学养者,沃土也,书法者,禾苗也。禾苗植根于沃土之中,才能枝叶繁茂。书法惟有学养的滋润,才不会苍白贫血”。他是这样说的,当然也是这样做的,而且做得很成功。

无个性的书法作品,不是好作品。无个性的书者,成不了书法大家。就书法个性而言,中会先生的成功之处在于博采众长,淹贯尽有。他在学书自叙中这样写到:“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然后熔而化之,方朴拙厚重,血肉生焉,笔法丰富,意趣生焉。”他是汲取诸大家作品之精华,再融入自我之情趣,从而冶铸自我之书风。从其墨迹五稿可以明显看出,他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中会先生强调:“一位成功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技巧。唯博学广览,强其学养,冶尽千碑,藏纳万卷,融其性情,天人合一,始称书家,才方感无愧。”这大概就是他的人格气质与对艺术理解的过人之处吧!

二00九年八月一日于京华

(李刚田:《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修学练性 承古追新

夏 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2年08月07日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将于8月11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他的第三本书法专集也同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应中会先生之约写的这篇文章就算对他这次展览和书法专集出版的祝贺吧。

中会先生的书法艺术创作与他的家学渊源分不开,他的祖父尤遂成(字灿章)是光绪十八年的秀才,不但是当时有名的乡里贤达,而且是县里名噪一时的教育家,老先生擅古典诗词,写得一手好书法,不幸的是三十二岁便英年早逝。留下的是十几箱古文典籍和大墨稿书抄,这些对后来尤先生走上书法艺术之路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中会先生四岁入乡间私塾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描红习字,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润和中国传统文人的影响使他自幼就爱上了诗词书画。把人品和艺品捆在一起来审视,是东方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历来的审美习惯

尤先生和中国传统文化人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注重砺人修品,问书炼字,严谨治学,不图虚名。他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三大要素:一是人品,二是学养,三是书艺。他在诗中说:“倾心翰墨弄丹青,炼性为人第一宗。画海书山无短径,修书励志务真诚。”他不但以此律己,而且把这些诗词写在册页上分发给他的学生,作为他们品格修炼的警示和自律。在谈到书法家学养时,他说:“书法是禾苗,学养是沃土,不植根于沃土的禾苗会营养不良,长不壮,花不鲜。”正如他在诗中所说:“高贤圣手耀群星,妙趣源追书外功。气韵全凭才学孕,阳春白雪大家风”。因此,他把品格砺炼和学养的积累作为人生第一要务。长期以来,他在勤奋临池之余,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书论、古典诗词的研究和探索。他的理论著作《临池余墨》就是他坚持走继承基础上创新道路的实践总结。他的诗词,师法唐宋,他的律诗,格律严谨,寄情抒性,炼句简洁,词藻优美。他的论书古风诗《师物理,悟书道》、《中国六大经典名帖诗赞》、《学书三歌》引经据典,融技巧、书理为一体,值得借鉴。除此之外,他从不轻易示人的大写意花鸟画,一样是出手不凡,大家风度。但他却说:“我写书论不是要当书法理论家,我写诗词也不是为了当诗人,我画画也不是要当画家,只是作为书法家的学养修炼而坚持不懈的”。做学问很难很苦,做学问要沉心静气,耐得寂寞,持之以恒。长期以来,尤先生认真埋头做学问,从不张扬,低调做人,一直沉浸在自己书法艺术创作的世界里,实在难得。

尤先生习书,大楷自欧阳询、颜真卿启蒙,小楷自钟繇、文征明入道,继专行草,攻二王、米芾、颜真卿、孙过庭四家。入中年,博采众长,涉钟鼎、隶魏。至花甲,主攻大草,法张旭、怀素,情性入书,熔铸个性。他赖以沉静,寒暑不辍,终得四家笔法之真谛。他作书尤其讲究用笔、用锋,妙在中侧互换上把握得恰到好处。他在《用笔歌》一诗中说:“中锋易流畅,圆劲骨力存。偏侧多峻健,字形轻重分。迅疾见气势,迟涩墨迹沉。顿挫出险绝,捻裹藏肉筋。承锋巧就势,钩环线力匀。翻转增灵气,抽切蕴风神。燥湿互交替,浓淡韵味纯。宗法效经典,用笔先做人。”他在用笔技巧上探究之细,下功之深可见一斑。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注情性于书里,蕴气韵于卷中,以期达到和谐自然。他认为书法的点画、线条、章法、构成仍属技艺之谈,唯冶尽千碑,藏纳万卷。注情寄性,天人合一,方得文气清逸,性韵传神。他的过人之处正在于此。

六十余载的习书实践使他的书法功力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可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追求探讨。在不断回到古代经典中汲取营养的同时,依据时代的需求,在艺术风格和幅式的构成上不断创新。他的追求永远不会停止,他的艺术也在不断的升华完美。在这里,我真诚的祝贺尤先生人健书臻,艺术长青!

(作者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恰似闲庭信步

葛昌永

尤中会尤中会

二00六年,尤中会先生出版了《尤中会书法集》,豪华、阔气、整肃、丰满,沉甸甸的。我说那是他书法生涯的一个小结,一座高峰,一个里程碑。时近四年,他又要出这本取名《尤中会墨迹五稿》的集子了,一摞书稿摆在我面前,我好自惊叹:他已进入丰收高产季节了,几十年的艺术积淀,逐渐开启释放,像喷薄的火山,像居高临下的瀑布,像“忽如一夜春风来”的画苑,不可收拾地迸发出来,倾泻下来,开放起来。

人生常常有这种经验:有时候,我们孜孜以求的东西,离我们却很遥远。到了一定时候,“葛然回首,那‘东西’却在灯火阑珊处”。踏破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而全不费功夫,只能在踏破铁鞋之后。果子没有成熟,食之涩口。果子成熟了,才食之香甜。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果然也。尤中会先生,已进入了这种境界。

并不是说,出书多,就了不得,就标志“果子熟了”。关键是看书的质量。好书出得多,就是了不起。当下,出书是件容易事,也是件不易之事。容易,是因为只要有钱就成。不容易,是因为出的书要像个样子让人觉得有责任感,有行世和传承的价值,能给人教益,便不容易。

尤中会尤中会

与前一本书相比,这本《尤中会墨迹五稿》,我姑且称之为专题本,几首历史上著名的诗,两种他最为精湛的书写书体,这是他的冰山一角,是他的璀璨之珠中的一颗,是观瞻尤先生斯时状态的一面方镜,再现的是他碧玉妆成的艺术侧面。没有堂皇的装饰与策划,没有千姿百态的表现形式,没有争奇斗艳的色彩格调,没有装腔作势的矫揉造作,有的是纯纯的、静静的、淡淡的、悠悠的墨象,舒坦、安详、游动、灵便,行云流水,质朴自然,漫不经心,自由洒脱。说到底,表现的是他近几年的心得,捕捉的是他近几年的追求,袒露的是他斯时的人文情怀。“删繁就简三秋树,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后,让人觉得舒畅快然,赏心悦目。他是在用笔与心灵对话,款款地走来,好像讲着寓言,恰似闲庭信步!庄子曰,“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风雨兴焉,蛟龙生焉”,才能有那分自信与散淡。为什么样有成就的艺术家,到收获成就的时候,多方面都有所获,信手之际,便有晶莹剔透的艺术品呱呱坠地,像苏东坡,文灿烂,诗奔放,书潇洒,画缠绵,还能为我们留下东坡饼、东坡肉!茫茫人海,纵横千万年,一个人一生能留下这么多好的东西,实在让人“望洋兴叹”!何故哉?见识与学养到一定程度,玩什么都能成。而我们,仅仅看到苏东坡有那么多成果还不够,还应当从他眉山读书时默默无闻的岁月里,从夜半放船的寂寞思索中,获得感悟。人类所有的思想成果与艺术成就,终于会在哲学的层面,达到和谐与统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既然看得远,艺术品的格调才不俗。

我觉得,这本别致的书法集,将是中会先生长长征途上的一盏路灯,远远攀升去的又一截高度!

(葛昌永: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散布文家协会会员)

尤中会书法艺术研讨会

尤中会尤中会

(记者苏清杰报道)日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联举办的尤中会书法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学术厅热烈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等十余位在中国书坛颇有影响力的大家到会并发言。他们无不为尤中会作品的厚重而“震撼”而“感动”。 以至“震撼”“感动”这两个词成几乎成了每个发言者的关键词 。

尤中会书法作品学术研讨会由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葛昌永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潘文海,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朱守道,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石油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龙开胜,中国书协理事、总参谋部书法创作院院长王学岭,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潘传贤,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相国,中国书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曾翔,《书法报》社长、总编舟恒划,《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等著知名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以及《人民日报》、《光明报》、《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百家媒体记者参加了研讨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从尤先生的作品中不难看岀,他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并能溶会贯通,食而化之。且敢于大胆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书风。他的书法作品,涵及楷书、行书、章草、魏碑、篆书等多种书体,可以说是淋朗满目,美不胜收。他的作品展示了他以学术为支撑的最高水准,体现了他线质章法的驾驭能力,呈现了他诗情书性合璧的气韵效果,彰显了他书法个性的总体时代风貌。我们有幸在他富有内涵的线条语言中领悟到他特有的气度和人格魅力,并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

尤中会尤中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看了尤中会老师的作品,第一感觉就是唯楚有才。我觉得无论是把尤中会老师放在70岁老书家的队伍中,还是放在整个书法界,尤中会都是一个书法名家。应该说,尤中会老师是我们书法界的领军性人物,也是全国的书法名家。从尤中会老师个人的书法风格特点及成就上看,篆隶楷行草,都有所涉猎。这次展览以楷、行、草为主,又兼及一些其他的书体。这对一个退出书坛一线的老书法家来说,能一直坚持探索到今天,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们书法界,有的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过了七八年也就无声无息了。尤中会老师一直坚持到今天,这也预示着他成功的未来。我们在座的都是圈内的人,而且对书法艺术都有一定的研究,大家都给他这么高的评价,我认为是实事求是的。咱们经常在美术馆看展览,像今天这么有滋有味的展览确实不是太多,真的不多。他的作品充满着生机活力,这个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能概括的。我详细地看了尤中会老师的作品,不但变化多,线质好,而且点画厚重,节体准确。无论你造型怎么变,他都很准确。这个准确不是正四边形的经典字法,而是对传统精神的感觉,它能够准确的体现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而他的章法非常大气,这种大气不仅仅体现在大而厚重上,也不仅仅体现在行草作品的流美精致上,而是体现在他对整个艺术的追求上。我们今天看了尤中会老师的作品,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大气。这个大气里边还有什么东西?看完他的章法,再看他的结体构成,功夫很强,很有味道。还不够,继续往下看,看他的点画,点画也很精到。还要继续往下看,细节处理的也很好。还要读你的文本内容,等等。他创作时,是从局部到全局,我们欣赏是从全局到局部,两者顺序是相反的。所以我们一进展厅,不可能先看尤中会老师的文本内容。首先看到的是他很大气,哎呦,这两幅作品好。它能够抓住你的目光,让你眼睛一亮,然后留住你的脚步,甚至把你留下来看一阵子。这些感觉的东西,就是艺术的东西。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潘文海:我十分崇拜尤老师那种创作境界和那种洒脱灵动、峻健飘逸的独特书风。六十多年的传统功夫与博采众长,使他做到了合离有度,胸有成竹。张海先生在论尤中会先生书法创作时有句很经典的评论,即“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和他的书法创作和他的书法艺术非常切合。用人书俱老来形容尤中会老师十分合适。尤中会老师的年龄资历、人生历练、境界胸怀、传统功夫还有艺术修为,都担得起这个评价。我看了尤中会的书法展览后,除了折服于尤中会先生的艺术造诣之外,还特别惊异尤中会先生本身和作品中洋溢出来的那种蓬勃朝气及飞扬帅气的动人气质。他的作品装裱也融入了很多时尚的色彩和崭新的构成形式。不管是素面朝天也好,薄施粉黛也好,还是浓妆艳抹也好,作品本身的天生丽质和幽雅气韵,都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视觉享受和艺术感染。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李刚田:尤中会先生的作品八法精研,气度谦化。他的小字用笔讲究,笔法丰富;大字更是气势磅礴。尤中会的书法线条有棱有面,非常精彩,令人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看尤中会的作品就像同他在一起交谈,有一种独特的感染力。这不仅是他的学养和人格魅力的体现,也是人品与书品的双重体现。尤中会把师承渊源和当今的崭新时代有机地溶合在一起,很传统,也很现代。另外,作品的形式元素很丰富,感情元素与现代元素的交融达成了良好的视觉效果。尤中会不但对经典下功夫很深,而且对时代精神琢磨的也很细。尤中会这代艺术家,在中国书法刚刚热起来的时候很活跃,起着先锋作用,是中坚力量。而今已从书坛一线退了下来,就年龄讲,上够不着,下够不着,处于年龄与职位的两个社会边缘。他们没有官帽和官威,而是靠着学术的支撑,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他们曾经在书法一线打拼了几十年,很注意人格与学养的修炼,对书法文化与书法艺术理解得很深,功力也很深,而今仍在认真做学问。一旦将作品拿出来,就非常震撼。尤先生就是一个代表。问题是当今浮燥的社会把他们给淡化了,是大家不了解他。他们需要社会的支持,企业的支持,以及整个书法界的关注与支持。这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也有责任有义务把他们这一代著名书法家进行专题性抢救,把他们的作品留下来,把他们的人留进历史。我所说的“尤中会现象”,就是这个年龄段书法家的现象,值得全社会关注。们要站在整个书法史的角度,留下他们的痕迹。

尤中会尤中会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尤中会先生的作品,没有当下书法界的那种浮躁,守得住清静,耐得住寂寞。尤先生做学问做到了物我两忘,做人做到了荣辱不惊,他篆隶正行草皆涉,磅礴大气,峻健飘逸,无所不精。我们说笔墨当随时代,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的笔墨应该是什么样子?尤中会先生用他的作品完美地回答了这道难题。他的作品包括各种色彩,各种材料,各种形式的运用,都非常丰富。尤中会先生力求从故纸堆里走出来,找到了一种新的,切合时代的,同时具有强烈个性的艺术语言。他的这种努力,这种思考,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和鼓舞,所以我很感动,也很震惊。我还强烈的感觉到,在尤中会老师这本沉甸甸的书法集里面,在他的展厅里面,都有一种气场,这种气场来自哪里?我想一个是来自他对传统书法文化的理解和积淀,另一个是他对继承与创新的准确把握。也与尤中会老师的家庭文化传承、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与感悟有关。我认为尤老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在他的作品面前,你可以感受到一股文人气度,大气的中原之风和流美的楚文化风韵。这种韵合之美,既有墙铁壁那种中原文化的苍浑之美,又不乏楚文化的浪漫风流。可以说,他的书法作品是厚重的中原文化与浪漫楚文化的完美结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副主席朱守道:知道尤中会先生的名字是在全国书法展事上,他连续参加过数届国展,是中国书坛成果丰硕、产量颇高的著名书家。这次举办“墨华翰韵”个人书法艺术展,可以说是翰墨高古,文心流芳。尤中会先生诸体多能。他“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遵循传统,参悟百家,从历代碑贴中寻找营养,然后熔而化之,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他勤奋用功,用笔精熟,结体自然,因字取势,因行用意,合离有度,亦古亦新,蕴古人之气韵,见个人之性情。特别是结字造型,参差有道,变化中规,张弛有度。

尤中会尤中会

中国书协理事、总参谋部书法创作院院长王学岭:我刚学习书法的时候,尤中会先生的大名已经是如雷贯耳了,在我心目中,尤中会早就是一位书法大家。待再次认真拜读了尤中会先生的作品之后,很有感触,从中学到不少东西。尤中会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继承上比较全面。行草书这一块,无论是王羲之的,还是孙过庭、颜真卿或是米芾的,都有痕迹在里面。尤中会的小楷虽说很小,但展示出的气度很大,这是小字展示大乾坤。尤中会的大楷和中楷里面,又能看出灵秀之气而不板直:尤中会的行草书里面,没有溜滑的笔道,不即不离,峰回路转,天真自然,没有火气。尤中会是以平常心,写平常字,他十分重视平时积累,他的作品他是文化底蕴的自然流露。无论是从他的人气上,或是在他的作品里面,都蕴含着旺盛的活力。他的创作思路和学术方法以及创作风格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军事科院文艺创作室主任张继:看了尤中会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感触。他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现代意识非常强烈。一看他的字,很传统,再一看,作品形式构成以及装点又透露出时代的信息。尤中会的楷书,尤其是小楷和行楷写的非常到位又非常生动自然,有种韵律感,可以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非常了不起。他的行草、小草、大草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也是他表现的主题,当然也是他的看家本事,足以表现出他的伟大。就像金字塔一样,底很大,有一个大的底面,所以托起来那个塔尖很高。一切艺术门类,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最后都会回归到最高峰的那个点,尤先生的作品更加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龙开胜:看尤中会老师的作品,我很震撼,也很感慨。尤中会老师的作品很细致,各种形式都有,使我很震惊。作品既大气,又精致。很巧妙,也很精彩。可以看出尤中会的功力非常的深厚。书法艺术技巧功力之后,才是表达自己的性情。尤老师的书法集封面上,除“墨华翰韵”这个总题目外,还有“功力、性情、气韵、个性”八个字。尤中会把功力放在这四个层面的基础位置,他是很重视功力的。除此之外,尤中会的每幅作品都很有想法。他没有故作老态,而是充满着活力,作品很澎湃,很激情,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铁路书协副主席潘传贤:尤中会先生30年前是我们铁路系统的。我印象最深的是1983年中国铁路文联成立,1985年举办全国铁路书画展览,尤中会的行草获得了一等奖。由于他在书法方面的成就,铁道部成立书协时,想把尤中会调到铁道部来,结果因为年龄的关系,让我来了,实际上我是沾了年龄的光。这次展览使我看到了尤中会作品的全貌,非常震惊。他60年磨一剑,且宝刀未老。从他的气质和他的作品里,我领略到了尤中会的人格魅力,他是我们铁路人的骄傲。他的行草书流美自然,灵秀多变。又磅礴大气,我希望10年之后在中国美术馆再看到他的新作。

尤中会尤中会

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相国:尤中会先生年过古稀的人了,还在用功做学问,我觉得非常难得。他的字里行间没有那种衰气,而且充满着旺盛的活力。从尤中会的作品看,无论是小楷书也好,行草书也好,都很精到。而鸿篇巨制的大草则更是气势磅礴。他的作品是自己真性情的东西。在形式与情感的统一上做得非常好。另外,尤中会的书作中庸平和,写得很纯。这与他认真做学问,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及他的为人都有很大关系。他不是有意在那儿搞怪,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应该是雅俗共赏的形式。历史上的大书家,没有一个不是雅俗共赏的,雅俗共赏是很难做到的。但尤先生做到了。

中国书法研究院办公室主任曾翔:过去有句老话:叫活到老学到老,这一点在尤中会老师身上体现的特别明显,也给中国书坛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五体兼涉,加上他的精神和学养,铸就了他今天的成就。当代有很多他这个年龄状态的老书家,早把自己定格在一种书体上,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可尤中会老师同年轻人一样在攻坚,在爬山,他的这种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也应该是全国书法界学习的榜样。我觉得这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这得力于尤中会老师做到了沉着,耐得住寂寞。尤老师的字写得很实,很厚,很古,很拙,又写得飘逸,豪迈。尤老师的艺术个性,我想用四个字来评价:“沉着、痛快”。这四个字送给尤老师非常恰当。

《书法报》社长、总编舟恒划:书法艺术,展示的不仅仅是书法艺术本身,而且是书法家人格、学养和和艺术的整体展示。看尤中会老师的作品有一种很强大的气场以及向心力。此前,包括央视、凤凰、《人民日报》等上百家传统媒体,新浪、搜狐、腾讯等数千家网络媒体都做过多次报道。我认为这也是尤先生成为颇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展览是息息相关的。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作品集》,设计精美,堪称一流,也都为尤先生书艺术添了彩。尤先生书法展览很气魄,加上作品本身的质量和这本一流的作品集,都赢得了观众的赞叹。尤中会先生不仅是我们湖北也是全国著名的书法家,我为尤中会感到骄傲,当然也是湖北的骄傲。

《书法导报》副总编黄俊俭:尤中会先生用自己朴素的笔墨语言,在对传统经典进行阐述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当代的艺术精神。尤中会通过不断的消化与吸收,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了艺术的认识高度,他的作品中饱含着文化的尊严,以及他对审美的独特思考方式。他的作品体现出了平和与宁静,看尤中会的作品给人一种清凉感。在当今,更显得弥足珍贵。人只有心态平和,才能静下来,写出的作品才有内涵和韵致。静,能反映出人的修养,与之静,功夫和修炼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由此可见,尤中会先生是将书法艺术作为人生去追求的,他是把对书法艺术境界的追求,作为人生境界去追求的,从而奠定了他成功的坚实基础。

尤中会尤中会

湖北书法家协秘书长葛昌永:如何理解认识中国书法艺术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张海先生在看了尤中会老师第一本书法集时,说了这么几句话: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还要合离有度,才能亦古亦新。如何把握这个度,着实不大容易。我认为传统相对比较好理解,而这个创新很难把握。到底与古人离开多少,才算是新,大家都很关注这个问题,而且都在探索。创新这句话好说,做起来实在不易。你若与古人合的不够,传统的基因和元素就少,功力就不扎实。与古人离的不够,人家会说你守旧,或者说没有时代感。但离的太远,人家又会说你太离谱,忘掉了祖宗,不尊重传统。但这个问题又不能回避,还得想办法解决。尤中会老师在创作中试图寻找厚重的中原文化与浪漫的楚文化的交汇点,使之互兼互融;他也试图把书法的章法节律与音乐的节点旋律互合互用;又将诗词的意境与书法的情致互动互悟;还把古代的经典碑与帖互熔互铸;把传统的艺术元素与时代的需求交合默化;把传统书体、幅式以新的视觉去重新组合构成等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追求,也就出现了他这批优秀作品。尤中会老师这次展出的作品磅礴大气,大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小作品灵秀精到。章法、构法、笔法甚至墨法,都很精彩,展示出了尤中会先生的最新创作成果。在当今社会十分浮燥的环境中,尤先生坚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砺修学养,锻造人品,为我们书法艺术家和书法爱好者做出了榜样。

参加尤中会书法作品学术研讨会的都是当前中国书坛颇有影响力的大家。但他们无不为尤中会作品的厚重和力度而“震撼”而“感动”。 他们一致认为:尤中会先生的书法作品磅礴大气,大作品视觉冲击力很强,小作品灵秀精到。章法、构法、笔法甚至墨法,都十分精彩。这也应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一次在谈到尤中会书法创作时的话:好的书法应该“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而尤中会正是当今合离有度的典范。

媒体关注

编辑
《尤中会书法集》在汉首发

荆楚网消息(湖北日报)(记者 张云宽)昨日,《尤中会书法集》在武昌首发。中国收藏家协会认为这是国内书法界一件盛事。

尤中会现任湖北省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自幼受祖父遗墨熏染,酷爱翰墨。半个世纪来,他“初习‘二王’,师其雅逸;继研米芾,得其洒脱;进临书谱,法其用笔;再追颜氏,取其苍浑”。

《尤中会书法集》共收录84幅作品,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雷题写书名,鲁慕迅为该书作序。《神州·收藏家》杂志将该书精装本永久收藏。

墨韵高古自成家

尤中会尤中会

未见其人,先见其字。记者在认识尤中会之前,首先从认识尤中会的书法开始。

初夏的一天,漯河市人民政府驻京办主任郑儒剑来访,特意带来漯河“三绝碑”的拓片。

“三绝碑”即曹丕《受禅表》碑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位于漯河繁城镇汉献帝庙内。两碑不仅见证了汉魏政权交替这一历史史实,又因王朗撰文、梁鹄书写、钟繇镌字,即文表绝,书法绝,镌刻绝,谓之“三绝”。“三绝碑”不仅代表了当时魏国也代表了当时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并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因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但由于两千多年来的风蚀雨腐,使得部分碑体损坏,字迹更是模糊不清。为使后人领略三绝碑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物部门曾在全国各地寻找书法大家,以恢复“三绝碑”的本来面目。选来选去,最后选择了尤中会。

郑儒剑带来了三张各有三米多长,一米多宽的拓片。一张是《受禅表》碑,一张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都是经过尤中会重新修复后的“修旧如旧”的碑贴,另一张则是尤中会用寸楷书撰写的《重刻汉魏禅代碑记》。

新闻生涯31年,从通讯员到记者再到主编,见过的碑刻多不胜教,但漯河的“三绝碑”绝就绝在: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南朝书法家庚肩吾在《书品》中称其“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繁城原属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

再看尤中会《重刻汉魏禅代碑记》,也着实令记者眼前一亮:那结体的严谨,笔力的险峻,骨力的遒劲,顿挫的挺健,端庄的古朴,韵味的无穷,都令自以有“见得多了”的记者为之震惊。大有“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之绝妙。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能有这般功力深厚的书法大家,不能不说是书坛的幸事。

在郑儒剑主任的引荐下,记者到尤中会在京居住的一处寓所,专访了尤中会先生。并试图沿着他足迹,去探寻一个书法大家的成功之路。

尤中会1944生于河南临颍一个书香世家。曾任湖北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艺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河南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柏雷大学荣誉教授。

尤中会酷爱书法,应该源于前清秀才的爷爷尤遂成传下的几箱书法手迹和碑帖。幼年时一次无意的发现,让尤中会闯进了书法这个神奇的世界。4岁那年,尤中会在叔父尤岑岭创办的私塾学描红。第一次临摹的正是叔叔手写的工笔小楷,还有那首耳熟能详的《蒙学诗》: 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尤中会临摹多了,叔父的手写贴明显有些供不应求。好奇的尤中会免不了到处去翻箱倒柜。这一翻不要紧,没想到一下子翻岀了前清秀才的爷爷尤遂成留下的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家字帖。

尤中会尤中会

叔父见尤中会聪敏过人,且毛笔字又日日见长,尽管不忍心,但还是让尤中会把那几箱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都拿了去。在那个书籍匮乏的年代,尤中会有了那几箱爷爷的书法手迹和线装名字帖,确有“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的感觉。在别的孩子还不知“人之初,性本善”的年纪,尤中会早已对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王献之以及米芾和文征明等等了如指掌。并对这些史上大家的书法特点烂熟于胸。

颜真卿书法端庄肃穆,给儿时的尤中会很好的铺垫,在颜体的基础上,他又临欧阳询《九成宫》、“二王”《兰亭序》、《洛神赋十三行》等诸帖。还有米芾、文征明的作品。在小楷、行、草、隶书都下过扎实的功夫。他作书多以空藏、侧锋入纸,以锋毫之推抛翻转,正侧并用,节奏明快。由于他的每个字都经历了千锤百炼,奠定了厚重的文化根基。

但在后来的书法创作中,尤中会和其他名家大师一样,尽管也有过“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的困顿与惶惑。但在翻阅了古人大量的名帖、手札后尤中会深深领悟到:古人之书“先是情,次是书”,许多著名的书帖都是为抒发某种心绪而书写,本无意留给后人作书法范本。但是他们超群拔萃的文化修养,娴熟精到的运笔技巧,犹如江河奔涌的复杂思绪,在无意中凝聚成独一无二的书法精品,字里行间溢满烂漫的情趣和无雕饰的自然之美,这正是今天的书法家们所追而又不可及的奥妙和玄机所在。看来书法要达到忘我的境界,不能再拘泥于书法自身,必须从人生际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绪、灵智、品格中,熔炼灵动多姿的书法风韵。也只能是“功夫在字外”。

于是,尤中会在继续苦练书法的同时,尽可能博览群书,从古典名著,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中汲取营养,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他那大气磅礴、气贯如虹、宛若天成的《卢沟晓月》、《秋窗风雨夕》等在全国获得书法大奖的作品,表现的正是尤中会这种无限的遐想和特殊的情感。

尤中会尤中会

纵观尤中会的作品,不但有继承,更重要的有发展。他在传承古代书法名家的真谛,集百家精髓,融会贯通的同时,又敢于大胆创新,充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先生在作书时习惯在音乐跌宕澎湃的旋律中去想象呈现在宣纸上的线条。他认为音乐旋律之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与书法的节奏息息相通,书法能使人感到音乐般轻盈欢快的节奏,给人的生命以绵延无尽的律动。自乐理知书理,从而养成淳古清奇、俊逸洒脱、刚毅峻健的独特风格。一字之中,点之丰腴而不臃滞,劲拔而不蒿寒,简繁得宜,自然天成。一行之中,起伏有度、错落有致、气贯意连。行行之间,迎让顾盼、相互拂照、协调有序。通篇之气则激扬跌宕、虚实呼应、穿插互融、和谐统一,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作品中的文化气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技巧、学养的体现和流露。因此,他的作品不但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底蕴中显示出峻健的神韵。这就难怪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尤中会赞叹不已。

张海作为全国书法界的领袖,是告诫自己,更是告诫同行:“中会先生的创作之路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文/ 苏清杰 资深记者、教授、研究员、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副主任)

尤中会价值百万作品捐赠老子文化基金

2010年9月20日上午8时许,享誉中外的书法大家尤中会来到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将自己精心创作的15幅价值100余万元的书法精品,无偿捐赠给老子文化基金。用尤中会的话说是:“为宏扬老子文化作点贡献”。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先生强调书法家必须具备人品正直、学养深厚、艺术高超三大要素,并以此律己授人。正因如此,尤中会的作品不仅被国家美术馆、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大量收藏,而且还被东南亚及西欧三十多个国的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以及国际政要珍藏。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国内的知名收藏家更是看好尤中会的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也从几年前的每平方尺一两千元,一下子涨到9000元上下,而他的寸楷每平方尺均价已涨到1.2万元以上。就连他的绘画也随着书法的飙升而狂飙,2005年尤中会的一幅4尺斗方只有2800元,2010年一下子飙升到五六万元。而他这次捐赠的15幅书法作品,每幅小则8平方尺,大则12平方尺,且幅幅都是他选岀的精品,据保利国际拍卖行估价,每平尺起拍价不会低于9000元,总价值约在100万元左右。

中国老子文化发展公益基金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苏凊杰热情接侍了尤中会的捐赠。学者岀身的苏清杰激动地对记者说:如果用‘字如其人'来形容尤中会先生的作品,那是再恰当不过的了!可以说,尤先生的书法文化气息、品格趣味,都是他人品和学养的集中体现和流露。他的作品不但蕴涵着无穷的魅力,而且从深厚底蕴中显示出少有的峻健和神韵。他的书法作品也最大限度地彰显岀“大象无形”、“大音无声”、“大爱无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老子哲学思想。老子文化基金也正是因为有众多象尤中会这样的爱心人士的关爱和无私捐助,才得以在众多的基金中快速发展,并取得骄人的成绩。作为老子文化基金的副主任,对尤中会先生的捐赠,除了谢谢,还是谢谢!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亮相

尤中会尤中会

2012年8月11日上午,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湖北白云边集团承办的“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在国家最高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隆重举行。国防大学原政委赵克明上将、军事科学院原院长刘精松上将,总装备部副部长张明扬中将、空军原副司令景学勤中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副政委李清印中将,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湖北省原副首长韩忠学,原总参政治部主任冯寿淼、北京武警总队副政委李林等将军,全国政协原副秘书长赵炜,毛泽东女儿、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会名誉会长李纳、王景清夫妇,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 以及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侨联、湖北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联、河南省政府办公厅、河南省文联等领导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金斗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致辞,湖北省文联书记刘永泽在开幕式上讲话 。

尤中会1944年生于河南临颖一个书香世家。4岁开始临书,60年来临池不懈,从而成为国内外颇有影响的书法大家。他曾任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老子书画院院长、湖北书画院副院长、湖北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原工学院特聘教授、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荣誉教授。曾连续参加第三、四、五届国展。中韩首届书法展,中日新潮名作展,中新书法交流展,台湾百名书画家邀请展等国际国内大型书展并获奖。先后荣获中国国学研究会颁发的“国学杰出贡献奖·书法金奖”、“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之书画精品奖”, 并荣获“中国百名书画名家”.“国学十年明珠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并有《尤中会书画作品选集》、《尤中会书法集》、《尤中会墨迹五稿》、《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及理论著作《临池余墨》等出版发行。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此次共有上百件巨幅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岀,这些作品是尤中会先生赖以沉寂,炼性修身,严谨治学,弄翰六十余载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尤中会书法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同时也绐观众带来了一次全新的视觉冲击和精神大餐。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赵长青在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致辞讲的那样:从尤中会展岀的作品中不难看岀, 尤中会师“二王”之雅逸,得米芾之洒脱,法虔礼之用笔,取鲁公之苍浑,并能溶会贯通,食而化之。且敢于大胆创新,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书风。尤中会这次展出的上百件书法作品,涵及楷书、行书、章草、魏碑、篆书等多种书体,可以说是淋朗满目, 美不胜收。比较集中地推出了尤中会先生最新的创作成果,展示了尤中会先生以学术为支撑的最高水准,体现了尤中会先生线质章法的驾驭能力,呈现了尤中会先生诗情书性合璧的气韵效果,彰显了尤中会先生书法个性的总体时代风貌。我们有幸在尤中会先生富有内涵的线条语言中领悟到他特有的气度和人格魅力,并给我们以心灵的震撼。尤中会先生修书炼性,严谨治学,弄翰六十余载,“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且合离有度,亦古亦新。隐隐乎蕴古人之气韵,落落乎见个人之性情。刚毅峻健,洒脱飘逸,字里行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给人以美的艺术的享受。尤中会先生这次书法艺术展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创作、发展和繁荣都是一次很好的启迪。这就难怪书坛泰斗、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对尤中会的书法赞叹不已:“在我过去见过的书法作品集中,象尤中会作品如此独特的不多,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与此同时,张海主席还这样解读尤中会的书法作品:“真正的书法艺术应该用两句话来概括: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这个合就是认真继承传统,不管是形或者神,首先是似,然后再离开,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少人之所以不能达到理想境界而成为书法大家,多是能合,不能分,或者未合即离。尤先生既能合又能分,而且这个度也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不仅对我,而且对所有从事书法创作的人,都是很好的启迪。”

在“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开幕式上,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展作品集》同时首发。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夏潮、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胡抗美、著名书法理论家李刚田、葛昌永等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对尤中会书法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将于8月20日结束。之后, “墨华翰韵”尤中会书法艺术大展还将到河南、湖北、广东、浙江、山东、山西等进行巡展。据悉: 以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主办单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如此规模的个人书法大展,在湖北书画史上尚属首次。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尤中会

尤中会尤中会

上一篇 胡蛮

下一篇 司马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