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圣 编辑
字次君,后世称其为“小戴”。祖籍梁国甾县(今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出生于梁国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中国西汉时期官员、《礼》学家、经学家、今文经学“小戴学”的开创者。戴圣先为九江太守,行治多不依法,刺史以其为大儒,故优容之。后何武为刺史,与戴圣有治理冲突。何武查得戴圣罪,戴圣害怕何武检举,于是自己主动辞官。后为博士,参加汉宣帝时石渠会议。又常毁何武于朝廷,后因何武公平判决戴圣子之狱事,戴圣乃惭服。戴圣辑录古《礼记》47篇,即今之《小戴礼记》。《礼记》集礼之大成,是一部关于礼仪的书籍。列为儒家五经之一,作为科举试的官定书籍。
戴圣出生于西汉梁国国都睢阳,父亲名叫戴仁,叔父戴德是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戴圣早年跟随叔父戴德等人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开创了礼学“小戴学”,教授同乡桥仁等一大批徒弟,朝野威望很高。但作为礼学的代表人物,戴圣有点居功自傲,不拘小节,甚至于时不时干出一些逾越法纪的事情。因为戴圣的名望地位,前任刺史对戴圣的不轨行为视而不见,戴圣也就习惯成自然,愈演愈烈。
后来,戴圣担任九江太守,何武担任了扬州刺史一职,恰巧管辖九江太守。何武按照职权范围,毫无保留的对戴圣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戴圣根本不把何武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何武暗中派人将他的罪行查证清楚,然后向他“露章”,就是故意把罪证透露给他。戴圣知道自己的不端行为被何武掌握,对何武更加憎恨。虽然何武没有告发戴圣,但戴圣担心何武检举自己,就主动辞职,到京城去做博士。到京城后,戴圣对何武仍然有所忌恨,不失时机地在朝廷散布一些何武的坏话。
不久,戴圣儿子的宾客勾结绿林大盗抢劫,其子受牵连入狱,被官府抓获,羁押在庐江。处理这一起案子的正是何武。真是冤家路窄,戴圣以为自己毁谤了何武定会遭到报复,儿子肯定要被判处死刑。但案件的处理结果,出乎戴圣的意料,何武根本不计较个人私怨,秉公处理了参与这起案件的罪犯,对未参与该案的戴圣儿子宣判无罪释放。戴圣因此敬佩何武的爱憎分明和公正司法。只要何武到京城,就一定去诚心诚意地拜访他。
儒学成就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及庆普等人曾师事经学大师后苍,潜心钻研《礼》学,成就卓著,史称戴德为“大戴”,戴圣为“小戴”,二人合称为“大小戴”。“由是《礼》有大戴、小戴、庆氏之学”。
戴圣将战国到汉初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人所记的各种有关礼仪等论著,编撰成书,被称为《小戴记》或《小戴礼记》。该书原为解说《仪礼》的资料汇编,后经郑玄作注,摆脱从属于《仪礼》的地位而独立成书,其要言精义比起《仪礼》中的繁文缛节,更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戴圣因此开创了“小戴学”。
学术影响
戴圣精心讲授“礼学”,授徒颇多,曾传其学于梁国同乡睢阳人桥仁、杨荣等,于是,今文礼学“小戴学”又有了“桥、杨氏之学”。小戴对于传播和发展《礼》学有一定贡献,《小戴礼记》被列为儒家经典,“三礼”之一,唐时被称为“大经”,明时已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中的《礼》。该书在中国儒家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和发展儒家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人物名言
1、无征不信。《礼记・中庸》
2、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3、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4、富润屋,德润身。
5、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知教学。
6、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7、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8、仁者莫大于爱人。
9、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10、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
12、国无九年之蓄日“不足”,无六年之蓄日“急”,无三年之蓄日“国非其国”也。
1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4、君子以厚,小人以薄。
15、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16、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17、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18、父之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19、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20、临财毋苟得,临建毋苟免。
21、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22、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
24、仁者,义之本也。
25、不食嗟来之食。
26、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27、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28、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29、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
30、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走兽。
3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32、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33、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34、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积而能散,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礼记・曲礼》
35、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36、口惠而实不至。
37、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38、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39、制国用,量入以为出。
40、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41、情欲信,辞欲巧。
4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43、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44、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45、知其心,然后能教其失也。
46、毋剿说,毋雷同。
47、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
48、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49、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50、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51、诚者,物之终绐,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52、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5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54、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55、倒巨者其日久,痛甚者其愈迟。
56、医生三世,不服其药。
57、其德薄者其志轻。
5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59、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
60、欲政之速行,莫若以身先之。
61、教学相长。《礼记・学记》
62、观其舞,知其德。
6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64、举大事必慎其终始。
6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66、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67、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68、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69、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70、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71、莫见乎隐,莫显于微,放君子慎其独也。
7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73、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74、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75、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6、古者为政,爱人为大。
《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徒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小戴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到汉朝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小戴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
一、通论礼仪和学术:《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由于学者郑玄为《礼记》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周礼》又称《周官》,讲官制和政治制度。《仪礼》记述有关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礼仪制度。《小戴礼记》则是一部秦汉以前儒家有关各种礼仪制度的论著选集,其中既有礼仪制度的记述,又有关于礼的理论及其伦理道德、学术思想的论述。这里,仅就有关《仪礼》一书的一些问题作一些简要的说明。
《仪礼》的篇数与作者今《十三经注疏》本《仪礼》,共十七篇,目次如下:士冠礼第一;士昏礼第二;士相见礼第三;乡饮酒礼第四;乡射礼第五;燕礼第六;大射礼第七;聘礼第八;公食大夫礼第九;觐礼第十;丧服第十一;士丧礼第十二;既夕礼第十三;士虞礼第十四;特牲馈食礼第十五;少牢馈食礼第十六;有司彻第十七这个次序,为西汉刘向《别录》所列。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在曲阜孔宅墙壁中发现《古礼》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与汉初经生所传十七篇《仪礼》相同,但多出三十九篇。此三十九篇礼文久佚,学者称之为《逸礼》。
由此便产生一个问题:十七篇《仪礼》是不是一个残本。一种观点据此认为,十七篇《仪礼》是一部残缺不完之书。另一种观点正与此相反,认为十七篇《仪礼》并非一不完全的残本,而是一部完备的著作。清人邵懿辰《礼经通论》对此有很详细的论证。《礼记·昏义》说:“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射乡,此礼之大体也。”
观今本《仪礼》十七篇,《昏义》所说作为“礼之大体”的上述八项内容,皆完整无缺。另外,《礼记》中有很多篇是直接解释《仪礼》的。
《礼记》有《冠义》释《士冠礼》;有《昏义》释《士昏礼》;有《问丧》释《士丧礼》;有《祭义》《祭统》释《郊特牲》、《少牢馈食礼》《有司彻》;有《乡饮酒义》释《乡饮酒礼》;有《射义》释《乡射礼》《大射礼》;有《燕义》释《燕礼》;有《聘义》释《聘礼》;有《朝事》(《大戴礼记》)释《觐礼》;有《丧服四制》释《丧服》,都不出《仪礼》十七篇之外。由此可见,今本《仪礼》,应该说是一部体系和内容完备的著作。邵懿辰认为,“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礼记·礼器》),古来之礼,不止此十七篇,亦不止《汉书。艺文》 《礼记》,儒学经典之一,所收文章是孔子的学生及战国时期儒学学者的作品。汉朝学者戴德将汉初刘向收集的130篇综合简化,一共得85篇,称为《大戴礼记》,后来其侄戴圣又将“大戴礼记”简化删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乐记》,一共49篇,称为《小戴礼记》。“大戴礼记”至隋、唐时期已散逸大半,现仅留传39篇,而“小戴礼记”则成为通行的《礼记》。
汉景帝时鲁恭王初好治宫室而坏孔子宅,得古《礼》五十七篇于坏壁之中,其中十七篇与《仪礼》相同,《奔丧》《投壶》见于另外四十篇中,礼家将其录于《礼记》之中,得以流传,而其余篇章,因为藏之秘府,世人难得一见,后来散逸不传,称为“《逸礼》”。
朱熹撰有《朱子家礼》一书,他认为“《礼记》只是解《仪礼》”。阮元在《书东莞陈氏<学蔀通辩>后》说:“朱子中年讲理,固已精实,晚年讲礼,尤耐繁难,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古今所以治天下者礼也,五伦皆礼……且如殷尚白,周尚赤,礼也。使居周而有尚白者,若以非礼折之,则人不能争,以非理折之,则不能无争矣。故理必附乎礼以行,空言理,则可彼可此之邪说起矣。”
《小戴礼记》不仅是一部描写规章制度的书,也是一部关于仁义道德的教科书。其中最有名篇章,有《大学》《中庸》《礼运》(首段)等。《礼运》首段是孔子与子游的对话,又称为《礼运·大同》篇,大同二字常用作理想境界的代名词,不少地名亦取用此二字。
南朝宋·刘晔《后汉书·桥玄传》:“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著《礼记章句》二十九篇,号曰“桥君学”。根据该文献记载,桥玄的七世祖桥仁,是戴德的徒弟,也是老乡,均为梁国睢阳人。
唐·徐坚《初学记》载:“后仓传于梁国戴德及德从子圣。”
清·乾隆《新泰县志》卷十六《人物·文行·汉》载:“高堂生,汉兴为博士。以礼书十七篇授瑕邱萧奋,奋授后苍,苍授梁人戴德、戴圣。后世言礼者,咸宗之。”
清·光绪《广平府志》卷九 选举表一:“案旧志载有戴德、戴圣注斥邱人,斥邱如今属成安县地。县志为德圣作世谱,通志亦沿其误考。《汉书 儒林传》梁 戴德延君、戴圣文君,无斥邱之说。《地理志韵编》西汉梁国在今归德府商邱县地,距今府属之成安县甚远。今之成安置自北齐,汉时之成安县在今归德府考城县地,与商邱县毘连。通志与县志殆误以商邱为斥邱欤。《后汉书 桥玄传》桥玄,梁国睢阳人,七世祖仁,从同郡戴德学。睢阳今归德府,元既与德同郡,则德、圣决非今之成安县人矣。”
《辞海》第六版(2009), 上海辞书出版社, 第389页“戴圣”词条: “戴圣, 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字次君, 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