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孙无忌 编辑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鲜卑族。唐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文德皇后之兄。得到舅父高士廉的抚养,交好李世民。晋阳起兵后,前往投奔李渊,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册封上党县公,成为天策府的重要成员。武德九年(626年),策划和组织“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拜左武候大将军,历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太子太师、司空,封赵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贞观十一年(637年),谏止功臣世袭刺史的措施。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临终时,接受遗命辅佐朝政。唐高宗即位后,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主持修定《唐律疏议》。永徽四年(653年),主审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六年(655年),反对册立武昭仪为皇后未果。显庆四年(659年),被诬谋反,流放于黔州,自缢而亡,享年六十三岁,安葬于乌江畔令旗山下(今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乌江村)。上元元年(674年),得到平反昭雪,陪葬于昭陵。长孙无忌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不居功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长孙无忌在唐代法制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受诏与房玄龄颁行的《贞观律》奠定了集中国封建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律学的一大杰作。其著有《新曲二首》《灞桥待李将军》等。
早年经历
长孙无忌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出身于鲜卑贵族河南长孙氏,世为北朝(北魏、北周、隋)重臣。
幼年丧父,与母亲高氏、妹妹长孙氏被异母兄长孙安业赶出家门,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生性聪慧,勤奋好学,博通文史,颇有计谋,与唐国公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关系甚好。高士廉见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甥女长孙氏嫁其为妻。
李渊在隋朝末年时,自晋阳(治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攻入关中,建立了唐朝,定都于长安(治今陕西西安),史称唐高祖。长孙无忌在唐军渡河之后,便到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谒见李渊,被拜为渭北道行军典签,辅佐时封秦王的李世民。此后,长孙无忌追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累迁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成为李世民天策府的重要成员。
参与政变
主词条:玄武门之变
长孙无忌像
李世民在唐朝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引起李建成不安。李建成勾结齐王李元吉,数次加害李世民,李世民的幕僚都非常忧惧。房玄龄对长孙无忌道:“如今双方已经结怨,一旦祸患暗发,不只是秦王府难以收拾,便是国家存亡都成问题。我们不如劝说秦王行周公之举,安定家国。”长孙无忌亦有此想法,于是和房玄龄、杜如晦一同去劝说李世民,建议其先发制人,诛杀李建成、李元吉。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向李渊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坚决支持房玄龄政变的动议,与舅父高士廉和秦王府部将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让他诛杀太子与齐王。李世民仍犹豫不决。这时,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又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计划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李世民得知,遂决定发动兵变,命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一同谋划。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人埋伏在玄武门,成功诛杀李建成、李元吉。不久,李渊册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他册封妻子长孙氏为皇后,以长孙无忌为左武侯大将军。 后来,罗艺在幽州叛乱。长孙无忌担任行军总管,征讨罗艺。
担任宰相
贞观元年(627年),长孙无忌改任吏部尚书,并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他既是勋臣,又是国戚,深受李世民礼遇,能够出入其卧室。同年七月,李世民又拜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当时有人进密表劝谏,认为长孙无忌权宠过盛。李世民将密表出示给长孙无忌,以表明君臣无猜,又召集群臣,表示对长孙无忌的信任。但长孙无忌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恳请辞去相位,长孙皇后也为之极力劝说。李世民无奈,只得改任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年),李世民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长孙无忌上表推辞,被驳回后又通过高士廉再次提出请求,认为以外戚担任三公,会招致“圣主私亲”的非议。李世民仍旧不许,表示授官是以才德为标准。长孙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李世民批复道:“我为秦王时,你就是我的得力心腹,有你的辅佐,我才得以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你的功绩、才干、声望,完全能胜任三公之职,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他特意撰写一篇《威凤赋》,赏赐给长孙无忌,追思自己创业之艰与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长孙无忌题跋像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位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他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便上表反对,并道:“臣等披荆斩棘的侍奉陛下,如今四海一统,陛下却让我们世代治理外地州郡,这跟流放有何不同?”李世民叹道:“分封功臣,是要让你们的后代世代捍卫王室。你们却把我这山河般庄重的誓言看得淡薄,反而心有怨言,我又怎能勉强诸位到封地去。”分封之事因此作罢。贞观十六年(642年),长孙无忌进拜司徒。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挂入凌烟阁,长孙无忌则位列第一。 同年四月,唐太宗命长孙无忌与房玄龄、萧瑀、李勣,会合大理寺、中书省、门下省,一同审讯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久,李世民改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太师。
贞观十九年(645年),李世民东征高句丽。长孙无忌与岑文本、杨师道一同随军出征,并代理侍中之职。 长孙无忌在围攻安市城的战役中,率一万一千精兵埋伏在山北峡谷中,作为奇兵冲击敌后,并拆毁所有桥梁,断绝高句丽援军归路,迫降敌军主帅高延寿、高惠真。
贞观二十年(646年),太师长孙无忌与太傅房玄龄、太保萧瑀一同辞去三师官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长孙无忌遥领扬州大都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中书令马周病逝。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检校中书令,并主持尚书省、门下省事务。
辅佐高宗
长孙无忌着色像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逝于行宫翠微宫,遗命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辅政。 李治悲痛欲绝,抱着长孙无忌的脖子痛哭。长孙无忌请李治处理政事以安内外,李治仍哀哭不止。长孙无忌道:“陛下将宗庙社稷交付殿下,您怎能只知哭泣?”于是,秘不发丧,并让李治迅速赶回长安。 六月,李治继位,史称“唐高宗”。长孙无忌进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仍兼任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当时,长孙无忌以元舅的身份辅政,每有进言,李治都优先采纳。 曾有洛阳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立即下令将其处斩。永徽四年(653年),李治命长孙无忌审理房遗爱谋反案。吴王李恪名望素高,拜司空,因为储位之争与长孙无忌有旧怨。长孙无忌欲借机诛杀李恪,以绝众望,便诬称李恪也参与谋反。二月,房遗爱等人被处斩。李恪也被赐死,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江夏王李道宗、驸马都尉执失思力因与长孙无忌不和,也被流放岭南。
永徽五年(654年),李治欲废黜王皇后,立武昭仪(武则天)为皇后。担心大臣不从,便与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中饮宴,赏赐金宝缯锦十车,又任命长孙无忌的三个庶子为朝散大夫,并以皇后无子来暗示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却假装不明白李治的意思,顾左右而言他。李治怏怏而归。后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礼部尚书许敬宗也加以劝说,但都被长孙无忌正色拒绝。
永徽六年(655年),李治决定废后,召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商议。李勣称病未去,于志宁噤不敢言,褚遂良则激烈反对。长孙无忌虽未明言反对,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褚遂良。 但李治最终还是将王皇后废为庶人,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因长孙无忌接受赏赐却不肯支持自己,对他怀恨在心。
被贬遇害
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指使人向李治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李治便命许敬宗与侍中辛茂将一同审查。许敬宗奏道:“长孙无忌谋反已露苗头,我担心他知道事情暴露,会采取紧急措施,号召同党,必成大患。希望陛下能果断处理,尽快拘捕。”李治哭道:“我怎忍心给舅舅判罪,后代史官会怎么看待我?”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唐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李治不与长孙无忌对质,便下诏削去官职和封邑,流徙于黔州,并让沿途州府发兵护送。长孙无忌的儿子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李治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审讯长孙无忌谋反罪状。袁公瑜一到黔州,便逼令长孙无忌自缢。长孙无忌死后,家产被抄没,近支亲属都被流放岭南为奴婢。
上元元年(674年),李治为长孙无忌平反,追复其官爵,陪葬于昭陵。赵国公爵位由其曾孙长孙翼承袭。
唐律疏议
长孙无忌曾主持修定《唐律疏议》,奠定唐朝两百多年的律法根本。《唐律疏议》继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立法成就,创造性的于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它贯彻“先存百姓”的指导思想及“安人宁国”的治国方针,使立法宽平,顺乎历史潮流,因而促进了唐初封建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对后世立法如《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等都有深远影响。
总评
长孙无忌历仕三朝,做宰相三十多年,有文武之才,为唐初有名的政治家。他身为贵戚,权重而不专,对大唐皇室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制定作出了贡献。
历代评价
李世民:①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②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繇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③司空、齐国公无忌等,并策名运始,功参缔构,义贯休戚,效彰夷险,嘉庸懿绩,简于朕心。④无忌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⑤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
李恪: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
许敬宗:①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 ②无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马懿之流也。
吕温:①昔者舜以九官致理,周以十乱反正,高皇以三杰祚汉,光武以二十八将中兴,若夫错综勋贤,牢笼今古,雄四代而高视者,其唯圣唐乎?……长孙赵公,举大义,除二凶,安宗庙,定社稷,以振我丕赫无疆之休,此则周公之匡救也。②赵国之先,发祥朔土。乃祖乃父,受天之祜。有女而圣,为天下母;有子而贤,为唐室辅。圣贤同气,千载一睹。丕显赵公,允文允武。克忠克仁,实有大勋。高祖受命,太宗归尊。翼翼乾乾,恪居於藩。群孽乱嗣,争窥神器,鸿业将坠。公揭大义,一匡天地。人到於今,家受其赐。帝将传圣,爰有顾命。汝忠汝诚,莫与汝京。为我圣子,守唐太平。公相高宗,有太宗遗风。刑措财丰,八荒来同,和气大融。妖星袭月,祸起中宫。公将正之,以王帝躬,力屈群邪,诚阻天聪。黜非其尤,令问无穷。
长孙无忌半身像
刘昫:①无忌戚里右族,英冠人杰,定立储闱,力安社稷,勋庸茂著,终始不渝。及黜废中宫,竟不阿旨,报先帝之顾托,为敬宗之诬构。嗟乎!忠信获罪,今古不免;无名受戮,族灭何辜!主暗臣奸,足贻后代。②赵公右戚,两朝宣力。功成不去,竟逢鬼域。 ③无忌、遂良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永徽中,无忌、遂良忠而获罪,人皆哀之。殊不知诬陷刘洎、吴王恪于前,枉害道宗于后,天网不漏,不得其死也宜哉! ④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而无忌破家,非阴祸之报欤?宋祁:①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②高宗之不君,可与为治邪?内牵嬖阴,外劫谗言,以无忌之亲,遂良之忠,皆顾命大臣,一旦诛斥,忍而不省。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祚移后家,可不哀哉!天以女戎间唐而兴,虽义士仁人抗之以死,决不可支。然瑗、济、义琰、仪四子可谓知所守矣。噫!假使长孙不逐江夏、害吴王,褚不谮死刘洎,其盛德可少訾乎!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张唐英:无忌其后卒被流窜死于黔南,天下以为寃,然而亦疑其诬杀吴王恪之报应也。
范祖禹:①君臣以道相与,以义相正者也。故先王以群臣为友,有朋友之义,非徒以上下之分相使而已。太宗欲闻过于无忌,而无忌纳谄以悦之。君好直而臣不忠,其罪大矣。②高宗欲废后而立妾,故官无忌妾子,又重赂以悦之,诱之以利,非德赏也。而无忌受其官与赐,岂未之思乎?夫大臣欲以义正君,而先没于利,不足以为重矣。无忌苟辞其官、反其赐而不受,使其君知大臣之不可诱以利,亦足以格其非心而益见惮矣。无忌不知出此,卒使武后怨其受赐而不助己,奸臣得以入其谋,高宗无足讥焉,惜乎无忌之不学也!
张燧:长孙无忌、褚遂良之死,世咸悲之。余以为二子均有死道。夫吴王恪,太宗爱子也,太宗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无忌以举棋不定为讽,似矣。而其后也,竟以房遗爱狱诬构吴王,陷之重辟。刘洎,太宗直臣也,洎性疏致祸,理固应耳,而罪不至死。遂良诬以“伊霍”一语,必欲毙之,虽马周强诤不少解。夫此二子者,所谓太宗心膂臣也,一杀其爱子,一贻其主以杀直臣之名。由此观之,武氏之祸,犹为晚也。
丁耀亢:无忌以内戚佐太宗有天下,称元勋焉。死于阴人之手,不亦枉乎?至其诬恪一事,足以感动天帝,而后知古来英雄之死,别有阴报,不必为之扼腕也。故曰:大舆多尘,君子有以慎其终矣。
王夫之:①长孙无忌曰:“太子仁恕,实守文之德。”此佞者之辩也。太宗不能折之,遽立治而不改,唐几以亡。仁恕者,君德之极致,以取天下而有余,况守文乎?无忌恶知仁恕哉!不明不可以为仁,不忠不可以为恕。……故仁恕者,君子之大德,非中人以下所能居之不疑者也。高宗竟以此而不庇其妻子,不保其世臣,殃及子孙,祸延宗社。长孙无忌之恶足以知仁恕哉?挟仁恕之名以欺太宗,而太宗受其罔,故曰佞者之辩也。 ② 夫长孙无忌之决于诛杀,固非挟私以争权,盖亦卫高宗而使安其位尔。乃卫高宗而不恤唐之宗社,则私于其出,无忌之恶也。原其所自失,其太宗之自贻乎!承乾废,魏王绌,太宗既知恪之可以守国也,则如光武之立明帝,自决于衷,而不当与无忌谋。如以高宗为嫡子而分不可紊,则抑自决于衷,而尤不当与长孙无忌谋。疑而未决,则在廷自有可参大议之臣,如德宗之于李泌,宋仁宗之于韩琦,资其识以成其断。唯无忌者,高宗之元舅也,而可与辨高宗与恪之废立乎?房玄龄、褚遂良之赞立高宗,义之正也;太宗之疑于立恪,道之权也;无忌之固请立高宗,情之私也。挟私而终之以戕杀,无忌之恶稔,而太宗不灼见而早防之,不保其子,不亦宜乎!
爱新觉罗·弘历:无知者或以无忌为能安嫡,而不知其实为唐室之罪魁,甥舅之庇犹其过之小者耳!
龚炜:武氏之乱,成于徐世勣“陛下家事”一言,而其原实由于长孙无忌之私其甥。当承乾之废,无忌等力赞晋王,太宗寻悔之,欲更立吴王恪。夫再易太子,诚非美事;然为宗社大计,又不得以常理论。雉奴懦恪类己,知子莫若父矣。无忌以恪非长孙氏出,力谏而止。高宗立,遂有聚麀之耻。未几,而遂有夺攘之祸。无忌早已不保其身,世勣亦一传而覆其宗。人臣一念之私,凶于尔国,害于尔家,可惧哉!
蔡东藩:长孙无忌、褚遂良,不能进谏于入宫之时,徒欲劝阻于废后之际,先几已昧,后悔曷追?
谏伐突厥
突厥与唐朝结盟后,政局混乱。唐朝官员大都建议对突厥用兵,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萧瑀道:“若不出兵,会失去乘乱攻取的时机,但如若出兵,又会背弃盟约。我们应当如何?”萧瑀建议出兵,而长孙无忌则道:“现在国家正息兵休战,等他们侵犯边境,才能讨伐。突厥已被削弱,定然不会犯境。若深入突厥腹地,我还没有看到必胜的把握。我认为暂且按兵不动,保持信义,更为合适。”李世民听从了他的意见。
不言君过
明《唐宋名臣半身像册》中的长孙无忌像及题字,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李世民曾对侍臣道:“大臣们顺从旨意的很多,犯颜直谏的却很少,如今朕想要听听自己的过失,你们不要隐瞒。”长孙无忌等人都道:“陛下没有过失。”后来,李世民又对长孙无忌道:“人苦于不知道自己的过失,你可对我明言。”长孙无忌仍道:“陛下文治武功,让我们遵从都来不及,又哪里有什么过失可言。”支持晋王
李世民废黜太子李承乾后,曾将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李勣留在两仪殿,对他们道:“我三子一弟(三子指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齐王李祐,一弟指汉王李元昌),都如此作为,我心里实在是苦闷。”他扑倒在御床上,拔出佩刀要自杀。长孙无忌等人惊惧不已,连忙上去抱住李世民,夺过佩刀,交给侍立在旁的晋王李治,并问李世民心目中的太子人选。李世民道:“我想要立晋王为太子。”长孙无忌道:“臣谨奉诏令;如有异议者,请将其斩首。”李世民对李治道:“你舅父答应让你当太子了,你应当拜谢他。”李治下拜。李世民又道:“你们已跟我意见相同,但不知社会舆论如何?”长孙无忌道:“晋王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请您召集百官询问,如有不同意的,就是臣等有负陛下,臣罪该万死。”李世民遂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虽将李治立为太子,但对他的懦弱性情忧虑不已。他私下对长孙无忌道:“你劝我立雉奴(李治乳名),但雉奴懦弱,恐怕不能守护社稷。吴王李恪英武果断,非常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极力反对,李世民笑道:“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你才反对的吗?”长孙无忌道:“太子仁厚,乃是守成之主。而且储君至关重要,怎能多次更改。请陛下熟思。”李世民遂作罢。
君臣情重
李世民曾得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他把密表给长孙无忌看,道:“你我君臣之间,没有什么可猜疑的。如果我们都把听到的话放在心里不说,那么我们的思想就不能得到沟通。”李世民还召集群臣,当众训诫道:“如今我的儿子年纪都很小,长孙无忌为我立过大功,我信任他,就跟信任我的孩子一样。关系疏远的离间关系亲密的,新朋友离间老朋友,这都是不合情理的。这些挑拨离间的话,我一律不听。”
李世民病重时,将长孙无忌召到含风殿,用手抚摸他的面颊。长孙无忌悲不自胜,痛哭不止。太宗把后事托付给他和褚遂良,又对褚遂良道:“长孙无忌对我竭尽忠诚,我能拥有大唐江山,多亏他的帮助。我死了之后,你要保护好长孙无忌,不要让小人进谗挑拨离间。”不久,李世民便去世了。
论开言路
李治曾广开献书进言之路,希望从中发现人才,予以提拔重用。但上疏虽多,却都没有价值,不足采用。长孙无忌道:“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有用意见。但是陛下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杜绝言论,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人情难免
李治曾对长孙无忌道:“我听说各地官吏,在处事之时仍讲情面。”长孙无忌道:“讲情面徇私情,自古难免。但要说徇情枉法,他们也实在不敢。至于稍稍考虑人情,恐怕就是陛下也不能避免。”
《全唐文》收录其表文十四篇:《辞功臣袭封刺史表》《贺河清表》《请封禅表》《进五经正义表》《进律疏议表》《谢敕秘书省写新翻经论奏》《太宗皇帝配天议》《冕服议》《先代帝王及先圣先师议》《昊天上帝及五帝异同议》《请废白合从素服议》《甥舅服制议》《庶母服制议》《律疏议序》。
著有《隋书》。
父母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父亲 | 长孙晟 | 隋朝右骁卫将军。贞观年间追赠司空、齐国公。 |
母亲 | 高氏 | 隋朝扬州刺史高劢之女,申国公高士廉之妹。 |
兄弟姐妹
兄弟
根据《隋书·长孙晟传》《旧唐书·后妃列传》记载,长孙无忌是长孙晟幼子,有三个兄长。
但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长孙无忌的三个兄长为长孙无乃(左监门卫将军、清都郡公)、长孙无傲(昌宁郡公)、长孙无宪(兵部尚书、薛国公),此外还有一个弟弟,即云麾将军、郫县公长孙无逸。长孙安业则为长孙无宪之子。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兄弟 | 长孙行布 | 曾任汉王府库真,与汉王杨谅交好,但他在杨谅叛乱时据守并州,拒绝杨谅入城,最终城破被杀。 |
长孙恒安 | 因兄长长孙行布死事,被授为鹰扬郎将。 | |
长孙安业 | 唐朝时官至监门将军。贞观元年(627年)十二月密谋反叛,因皇后求情而得到免死。 |
姐妹
根据史籍、墓志等资料记载,长孙无忌至少有姐妹四人。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
姐妹 | 长孙氏 | 异母姐妹。夫王韶,出身太原王氏,仕隋为内史舍人、赵州刺史,生女王婉。 |
长孙氏 | 异母姐妹,嫁睦州刺史张琮。 | |
长孙氏 | 异母姐妹。夫柳逵,出身河东柳氏,仕隋为通事舍人、谒者台丞,有子柳敬则。 | |
长孙氏 | 同母妹,嫁唐太宗李世民,即文德皇后。 |
儿子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长孙无忌有十二个儿子。
姓名 | 备注 |
---|---|
长孙冲 | 官至秘书监,娶唐太宗嫡长女长乐公主,拜驸马都尉。 |
长孙涣 | 官至鸿胪少卿,封上党郡公。 |
长孙濬 | 官至常州刺史,封安康县伯。 |
长孙淹 | 官至长水县令,封安城县公。 |
长孙温 | 官至尚衣直长。 |
长孙澹 | 官至太子洗马。 |
长孙净 | 官至尚衣奉御。 |
长孙溆 | 官至成州刺史。 |
长孙湛 | 官至襄州刺史。 |
长孙津 | 官至尚衣奉御。 |
长孙泽 | 官至左千牛卫长史。 |
长孙润 | 官至太常少卿,封金城县子。 |
《旧唐书·卷六十五·列传第十五》
《新唐书·卷一百五·列传第三十》
长孙无忌墓
长孙无忌墓,是昭陵陪葬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
武隆衣冠冢
长孙无忌墓碑
位于重庆市武隆县江口镇乌江河畔薄刀岭的令旗山下,俗称“皇坟”、“天子坟”。古黔州即今天的重庆市武隆、彭水一带。墓地规模原占地三亩,主基古朴庄重、楼亭阁工艺精湛,石碑、石狮、石兔、石马排列有序,栩栩如生,然而风雨沦桑,现存墓高5.35米、直径30米的圆形黄土冢。墓前有明万历年间彭水知县吴元凤立“唐太傅长孙公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58米,宽0.73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彭水知县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高1.4米,宽0.49米,厚0.11米;清朝咸丰十年(1860年),彭水邑令诗碑一方,高1.55米,宽0.7米,厚0.1米,诗文32句,244字,褒功颂德,堪称缅怀忠良的好诗篇。
1984年,原武隆县人民政府立“赵国公长孙无忌之墓”正碑一方,以示纪念,并定为文物古迹加以保护。
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孙无忌影视形象
年份 | 类型 | 片名/剧名 | 扮演者 |
---|---|---|---|
1963年 | 《武则天》 | 贺宾 | |
1984年 | 电视剧 | 《武则天》 | 凌文海 |
1985年 | 电视剧 | 《一代女皇》 | 郎雄 |
1987年 | 电视剧 | 《大运河》 | 陶大宇 |
1992年 | 电视歌仔戏 | 《秦王李世民》 | 沈瑞焜 |
1993年 | 电视剧 | 《唐太宗李世民》 | 李东桥 |
1995年 | 电视剧 | 《武则天》 | 刘毓滨 |
2000年 | 电视剧 | 《文成公主》 | 刘伯英 |
2002年 | 电视剧 | 《大唐情史》 | 冯国强 |
2003年 | 电视剧 | 《至尊红颜》 | 孙兴 |
2004年 | 电视剧 | 《无字碑歌》 | 许正廷 |
电视剧 | 《大唐双龙传》 | 马红 | |
2005年 | 电视剧 | 《秦王李世民》 | 王岗 |
电视剧 | 《开创盛世》 | 张元荣 | |
2006年 | 电视剧 | 《贞观之治》 | 马少骅 |
电视剧 | 《大祚荣》 | 安大勇 | |
2007年 | 电视剧 | 《贞观长歌》 | 曹培昌 |
2010年 | 电视剧 | 《美人天下》 | 张晨光 |
2011年 | 电视剧 | 《武则天秘史》 | 申军谊 |
2012年 | 电视剧 | 《太平公主秘史》 | 金有鸣 |
电视剧 | 《卜案》 | 戴明 | |
电视剧 | 《隋唐英雄》 | 孟召重 | |
2014年 | 电视剧 | 《隋唐英雄3》 | 陈良平 |
电视剧 | 《武媚娘传奇》 | 王绘春 | |
2017年 | 电视剧 | 《天下长安》 | 姚奕辰 |
2018年 | 网剧 | 《唐砖》 | 苏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