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舞(睢县麒麟舞) 编辑

河南省睢县传统舞蹈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麒麟舞(睢县麒麟舞),河南省睢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睢县麒麟舞流传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大刘寨村,据大刘寨民间相传,麒麟舞原属明朝宫廷娱乐项目,明朝灭亡时,掌管宫廷文化娱乐的文林郎冯玮归隐故里,将一对麒麟皮(道具)带给睢县大刘寨的冯氏族众,并亲授演舞之术。从此,麒麟舞便在大刘寨扎下根。睢县麒麟舞的舞蹈动作难度大、步伐跨越幅度高,且大是武术动作,特别是蹿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高难度舞蹈技巧,没有扎实的武术底难以做到,整个表演过程中有大鼓、大锣、小锣、大铙、手镲等乐器伴奏。睢县麒麟舞的师承关系较为特殊,世代传授均不举行拜师收徒仪式,而是以冯氏家传为主,兼收村里爱好麒麟舞者的亲眷,组成表演团体,代代延续。因此,大刘寨冯氏被称为“麒麟世家”。 2007年2月,睢县麒麟舞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5月23日,麒麟舞(睢县麒麟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Ⅲ-43。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麒麟舞(睢县麒麟舞)

申报地区:河南省睢县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Ⅲ-43

批准时间:2011年5月23日

历史渊源

编辑

睢县麒麟舞

睢县麒麟舞发源于睢县蓼堤镇大刘寨村,其祖是冯玮,据清代乾隆年间《杞县志》记载:“冯玮,字玉九,考城(属睢州)人,占籍于杞,遂为杞人……崇祯癸未举进士。乙酉授德清知县……而大事已去(指明亡),玮亦解组(解下印绶)而归……”南明灭亡时(1661年),冯玮把麒麟舞从宫廷带到民间。

睢县麒麟舞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了大的武术动作,成为集舞蹈与武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

睢县麒麟舞经过不断的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不断革新,一开始它仅限于平地表演,至清末民初,随着睢县当地武术平的提高,睢县麒麟舞十二世传人冯永汉、徐廷瑞、韩克顺等开始增设并逐步完善了桌上表演。

民国十七年(1928年),冯玉祥主豫后,提倡敦厚风俗,反对封建迷信,睢县麒麟舞十三世传人文学、韩志一等简化了“盘门”表演,革除了舞“明棍”、放“盒炮”等带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使睢县麒麟舞发展成一种融艺术性、娱乐性、健身性为一体民间舞蹈。

舞蹈特色

编辑

表演形式

睢县麒麟舞表演包括三段程式,即:盘门、平地表演以及桌上表演。明末清初,大刘寨村西有一座火神庙,村民组成火神会,定期祭祀、朝拜,祈求火神爷保佑全家平安、人寿年丰。睢县麒麟舞在大刘寨村兴起后,活动经费全由火神会支付,并把麒麟奉若神明,平时藏“麒麟”于火神庙中,作为火神爷的坐骑。每逢正月初七(火神爷生日),会徒(包括麒麟舞演员)焚香、烧纸、叩头、礼拜,尊请“麒麟”下驾,开始舞玩。“麒麟”下驾后,二人手执“明棍”从庙内窜出,开始盘门表演。“明棍”长五尺,两端点燃火香,舞动时火光四射,上下翻腾。随着明棍翻飞,场子渐渐打开,然后以“盆炮”(盆内围放数十只爆竹,中间放有轰药,可同时把爆竹点响)为令,二人持内燃蜡烛的绣球引麒麟出庙。玩耍一阵,离开庙门,进入预定场地。此段礼仪表演,全在庙门外举行,故日“盘门”。

麒麟入场后,开始平地表演,以两只绣球逗引两只“麒麟”做出各种动作。

平地表演过后,开始桌上表演,此为睢县麒麟舞表演的高潮。睢县麒麟舞表演多采用武术动作,要求演员必须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底。较受群众欢迎的动作有蹿桌过桥、猫调尾、登山望月等。直至二月二,众人敲锣打鼓,才将“麒麟”送回庙中,复请“麒麟”上驾,似同上神归位。

表演道具

睢县麒麟舞睢县麒麟舞

睢县麒麟舞表演需要的道具有:麒麟头、麒麟皮、绣球、麒麟项圈、大铃、小铜铃、红蓝宝石等。

麒麟头长100厘米,宽70厘米,角长20厘米,耳长15厘米,两角间距35厘米,眉粗10厘米,眼球直径10厘米(可自由转动),鼻长15厘米,鼻宽20厘米,口阔40厘米,唇厚10厘米,牙长4厘米,舌长20厘米,上下颌可自由开合。头部毛长10~20厘米(根据部位而定),角白色,眉及额钉金色,脸青色,鼻绿色,唇紫红,舌鲜红,牙白色,两颊内壁有扶手,壁厚1厘米。

麒麟皮,白色布料外附鳞片。鳞片每片长8厘米,宽5厘米,质硬,上中圆半径1厘米,金色,中心点缀着花生豆大的琉璃珠。第二环为多半椭圆,甲麟片红色,乙麟片蓝色,外加黄边。麟片层层套,犹如鱼鳞,麒麟两个,一为蓝,一为红。脊椎180厘米,红色布料打黑节,边沿毛长20厘米,毛为棕色。皮内有竹制肋骨支撑,骨长130厘米,宽3厘米,成半圆。腿高70厘米,粗30厘米,全腿均附麟片(同皮),腿根有布带系在演员腿上。脚有长毛复盖。尾用弯曲白腊条制成,尾椎打黑节,尾端有长毛,尾根有布带与脊椎连接。

睢县麒麟舞表演需用绣球两个,每个绣球又分内球和外球。外球由6个竹圈组成,直径55厘米;内球骨架形同外球,外蒙红纱,直径40厘米,中心横穿钢丝,与外球对应处连接,并可旋转。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睢县麒麟舞是中原民风民俗的一个历史缩影,为后人深入了解睢县当地的大众习俗、社会变迁、历史沿革等提供了史料。

传承状况

受到现代化进程中强势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农村的年轻人热衷于经商或外出务工挣钱,再加上文化娱乐消费方式的多元化,年轻人对传承古老麒麟舞的热情逐渐丧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老艺人数量减少,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各班的服装道具也是破旧不堪。睢县麒麟舞已处于失传的边缘,亟待抢救和保护。

传承人物传承人物

传承人物

冯敏义,男,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睢县麒麟舞。

韩志勇,男,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睢县麒麟舞。

韩世营,男,河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睢县麒麟舞。

保护措施

兰考组织专家学者对睢县麒麟舞进行了普查、抢救、保护工作,并编写了《麒麟舞》资料本,雎县编纂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睢县卷》。

兰考县成立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麒麟舞项目组,睢县成立了麒麟舞研究会,并制订了保护计划。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睢县人民文化馆(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麒麟舞(睢县麒麟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麒麟舞(睢县麒麟舞)项目保护单位睢县人民文化馆(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展演

2018年9月23日,睢县麒麟舞在睢县首届农民丰收节中进行了表演。

2019年2月19日,睢县麒麟舞在“欢天喜地闹元宵”——商丘市闹元宵系列活动中进行了表演。

2020年9月,睢县麒麟舞在第六届中国深呼吸小城(睢县)旅游文化节中进行了表演。

上一篇 小相狮舞

下一篇 苏家作龙凤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