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股弦 编辑

河南省武陟县传统戏剧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二股弦,河南省武陟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二股弦起源于河南省武陟县的大司马村,且仅在武陟县流传。它形成于明末清初,在19世纪初达到成熟,清代道光以前曾出现过一度的辉煌。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二股弦也日趋衰微。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加让这地方戏曲剧种受到重创,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二股弦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下,才开始得以保护和传承。二股弦表演行当齐全,其唱腔为五声音,共有18个板式和曲牌,其中既有北曲弦索的遗存,又有受板腔体戏曲影响而形成的“五板”“八板”“散板”板式。2007年2月6日。二股弦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7日,二股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二股弦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非遗编号:Ⅳ-124

申报地区:河南省武陟县

别名:二夹弦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

历史渊源

编辑

二股弦剧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专场演出

据《武陟县志》记载,明洪年间(1368年—1398年),城隍庙、关帝庙就修建有戏楼。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大司马祖师庙、玉皇庙、三官庙、孙真庙四座庙都盖有戏楼。在明朝,一个村有四个戏楼,这在全国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村了。叫在当地农村传统的有祭祀火神的“行”活动,加上民间的祭祀活动、庙会等。这些宗教活动以及各种演出场所的不断出现和改善,为二股弦等戏曲从原来圈地作场演唱发展成高台教化搬演提供了可能。

清代嘉庆年间(19世纪初)二股弦戏剧达到成熟的地步。

清代道光(1821年)以前,二股弦戏剧曾出现过一度的辉煌的历史。

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因黄河滚河改道,演戏的大司马村不再是以前的水旱码头,商贸一落千丈,受此影响,二股弦也日趋衰微,好景慢慢衰落。

清代末年至民国年间(1900年—1930年),二股弦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借鉴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特点,其演出范围不断扩大,角色行当逐渐增加,板式唱腔及伴奏乐器更加丰富,舞台艺术更加完善。

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30年一1955年),二股弦的发展又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在此期间,二股弦的剧目增加至近百出;演出团体在当地迅速扩大至三县二十余村;”听到同林唱就把碗来放,听到任保喊就把碗来扳”等关于当时名角的顺口溜;1947年左右由于女性演员的登台,二股弦唱腔的曲调逐渐升高,旋律更加优美动人,抒情性更强,表现手法也更加灵活。

从民国初到日本入侵武陟的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社会安定,戏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种剧种迅速崛起。二股弦因其唱腔独特,剧目内容是民众的家常事,受到大家欢迎。

日本占领武陟时期,社会的动荡使二股弦遭到了巨大打击。二股弦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股弦艺术发展进入低谷,曾一度兴起的戏曲班社在此期间多数解散、停演。二股弦剧团只得解散,演员们各奔他乡,戏楼大都被拆毁。

20世纪50年代的戏曲政策开始改革,1958年全国报起的以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为宗旨的“大跃进”“大炼钢”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二股弦慢慢淡化。

二股弦古装剧目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一1976年),二股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阻碍。传统戏剧被当作“四旧”遭禁演、二股弦剧团停止了演出、剧团解散,服装道具被烧,演员被批斗,大批演员改行,二股弦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此时期,民众与戏曲表演有关的传统仪礼、民俗生活几乎完全中断。打那以后,二股弦一直以业余剧团的形式在农村发展,所演唱的剧目多是老一辈艺人一代代靠口传授的方式传承下来,加之这些二股弦艺人大部分是文育,有时候他们甚至连自己唱的词是什么意思都不完全理解,同时剧团里有能编写新剧本的人才很少,更不用说让这些老艺人对二股弦戏进行创新了。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欣赏习惯发生了变化,开始按受更繁多的文化娱乐种类,地方小戏包括二股弦又开始活跃起来。

1993年,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才又重新组建,通过老艺人重新整理剧本、排练演出,以及吸纳新人等方式,才使得二股弦这一剧种保存下来。

21世纪初,经过武陟县各部门的努力,普查、收集、整理关于二股弦的资料,形成出版书籍等;政府部门出资壮大戏剧团,把二股弦戏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

文化特征

编辑

演奏特点

二股弦日常剧目照片

二股弦虽然流布地域不广,但其音乐唱腔却十分丰富。有【清板】【二板】【散板】【八板】【捻板】【五字篇】【朔腔】【寒韵】【刷腔】【挡板】【哑板】【大跌板】【非板】【跺板】等诸多板式,曲调舒缓悠扬,很有地域特色。曲牌有【张灯结彩】【抢绣球】【打水】【簸麦子】等。伴奏乐器分文场(软场)和武场(硬场)两部分。文场有胡琴、二胡板胡、唢呐、笙笛子等。武场有器和鼓板。二股弦的主弦为自制的铜板鼓、桑弓的二股弦胡琴。二股弦的唱腔以【清板】【二板】为主,舒缓悠长,如泣如诉,唱法独特。

演奏方法

定弦音高及各音位置

二股弦是五度定弦,外弦最高可定至小字二组的C2、d2、e2音之上,最低不能低于小字一组的g'、f'(我们常定在小字二组的#C.上=A调3音)。内弦根据外弦相应地低五度。它的外弦用得较多,音区约在十度左右(3—5),内弦用得较少,只用五至七度(6—5)一般常用音区约十二度:6——3或5(为记谱方便,都一律移低八度记)。

演奏姿势

二股弦现代剧目《好媳妇》

演奏者的左手食、中、无名指各戴一铁套,这是因为:

(1)把位小,音与音之间距离短,铁套是圆的,弦时接触弦的面积小。

(2)弦粗,张力硬,如果用手指直接按弦,不易发声,也无共鸣,灵敏度差。

(3)演奏过程中,滑音用得很频繁,如果用手指按弦,滑音,演奏者不但受不了也不易滑动。

戴指铁套拉硬弦,音色特别明亮、清脆,这一点也属硬弦这一乐器的特色之一。演奏者左手虎口紧挨“千斤”处,1、2、3指并拢并成半握形,大拇指向上翘起,手指按弦时的位置要与弦成90度,力度不在指头,而是在第一关节处,使掌心直触琴杆,大、小臂自然下垂。右腿搭在左腿上,使琴底斜放于两腿之间。拉弓时,弓尾部向右上方抽;推弓时,弓头部向左下方穿。

把位

左手食指固定在外弦(3)音和5音上,中指在6音上,无名指在7音上(内弦的位置与外弦成纯5度关系),这是第一把位,也是基础把位,碗碗腔绝大部分曲调都在这个把位进行。

第二把位是在5音的上四度即:1.2.3.4.5.。食指固定在1音上,中指固定在2音上,无名指管三个音:3.4.5.。这个把位用得少,而且只是用在过门音乐中的个别句子。

第二把位的换把方法有两种:其一是用食指切把在5音的位置上。其二是用无名指硬往下滑把至的位置上。

指法及技法

二股弦除两个空弦音外,其他十二个音,在演奏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滑动,滑动的幅度与曲调进行的速度正比例,速度慢,幅度大;速度快,幅度小。大幅度滑动多在三、六、七、八度等。如下:小幅度滑动多在大二度、小三度、大三度等。

以上这些滑动,不一定都是装饰音的性质,而是演奏者随意带出来的。当然,这个“随意”中却包含着浓郁的碗碗腔风格。有以下两种:

(1)上滑音

1、2、5、6、1这五个音,演奏中都是自它们的下方二度或三度滑向本位音。

(2)下滑音

“3、4、6、7”这四个音,多是由它上方的二度或三度滑向本位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70周年二股弦专场演出

总之,二股弦上的滑音用得较为普遍,除上述的两个原则(速度幅度)外,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还有一个音符时值长与短的滑动幅度问题,不过那也属正比例,长则大,短则小。滑动是绝对的,不滑动是相对的,由演奏者自己掌握运用。但不论在什么样的曲调中,不论滑动幅度大与小,其各音上下滑动的基本规律不会有大的改变。

(3)揉弦

二股弦上只有两个音(4、7音)允许揉弦,其他各音一律不揉(如前月琴左手技巧所述)。揉弦方法是:左手食指在4、7音的位置上,快速上、下滚动(移动),滚动时的位置约一个音的1/4,花、苦的这两个音、高、低不同的游移性。完全要求演奏者随时用揉弦的方法去调节,它们的出现,既要突出,又要基本稳定。千万不能有似是而非的不稳定感。揉弦既要调节好音的高、低,又要悦耳动听,这一点是较难的技术之一。因为硬弦是高音乐器,声音特别尖锐,突出,演奏不好,就会给人们留下生硬、刺耳的感觉

弓法

二股弦的弓法基本同其他民族弓弦乐器的弓法。如:拉弓、推弓、抖。符号也相同,下面着重介绍它在伴奏碗碗腔过程中的几种独特弓法。

(1)拖弓

这种弓法与曲调进行的速度成反比例,即:速度越快,弓子越慢,实际上等于或相当于一般弓弦乐器所用的连弓。这是因为,硬弦的弓子又粗又短,快速度中用分弓不灵巧,因而在紧板、飞板中拖弓用得很普遍,既省力、又方便,每拍一弓,或两拍一弓不等。

(2)穿弓

二股弦弓子短,不宜演奏慢速曲调,尤其怕的是慢速度中的长音符,一个四分音符或一个二分音符。艺人们为填补它的这一不足,因之,凡在慢板、中板中所出现的上述情况(长音符)一律采取同音反复的办法,并以穿弓(分弓)来解决。此种弓法恰与曲调速度成反比例。即:速度越慢,时值越长,弓子穿得越勤。

(3)窜弓

二股弦表演人物二股弦表演人物

此种弓法戏曲乐队的主奏弓弦乐器用得很是普遍,几乎每句曲调开始后的第二拍或第三拍都得用一次,凡是符点处,容易使用,特点是:力度弱、灵活。具体动作是:持弓子的右手腕、小幅度、快速前后抖动,弓向一般多是先推后拉。部位是在弓子的前端近尖处。用途:其一是演奏者为了倒换方向,其二是给曲调添加光彩。

(4)始拉终送弓法

始拉终送弓主要是指弓向而言。

中国所有的戏曲演奏家们都会使用,它是戏曲演奏中最基本的并带有常识性的弓法之一。其含义是:曲调开始用拉弓,曲调结束(包括乐句、乐段的结束)必须是用送弓(推弓)。这一点也是伴奏唱腔、演奏过门,或者单独奏曲子,都必须遵守的一项演奏者处理弓向的原则。此种弓法与歌曲演奏或纯器乐曲演奏时的弓向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强、弱拍弓向处理上。总之,强弱倒置的弓向(句逗中强拍用推弓,弱拍用拉弓)是始拉终送弓法的特点,倒换弓向的问题,是随时用窜弓的办法来解决。

乐器形制

乐器构成

二股弦,琴杆由木制成,琴简用黄杨木、楸木、杉木、梧桐木或竹制,蒙桐木板。全长56厘米,琴筒长20厘米、面径12厘米。有两轴,配二股弦有两条肠衣弦,现改用钢丝弦乐。千斤为一铜片制成的钩,用丝线绑在琴杆的腰部。用马尾弓,弓杆由两片薄竹黏合而成,弓长58厘米。

音阶音域

定弦多为G调或hB调la、mi或Sol、re弦。伴奏中与呼胡相互配合,可以即兴加花。在技巧上采用多的是具民族特色的滑音奏法,风格独具魅力。

代表剧目

编辑
二股弦代表剧目有《孟女》《站花墙》《小封官》等,其中在大司马二股弦剧团剧目就有《彩楼配》《对绣鞋》《借验轻》《张廷秀私访》《双合印》《杭州失印》《裴弯英推磨》《安安送米》《吕蒙正逃犯》《双开堂》《抱灵牌》《劈山救母》《私访昆山》《鸿雁传书》《雷公子投亲》《刘全砍柴》《卖苗郎》100个本。

社会影响

编辑
重要活动

2017年2月,武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该县人民广场举行,参加此次展示的项目有董永传说、二股弦、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民间艺、沁河酒、泥塑、芝麻糖等44项。

2018年3月,武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在该县人民广场举办,活动现场,董永传说、二股弦、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民间糖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

2019年2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怀梆、二股弦、曲剧的剧目在阳市怀梆艺术保护传承中心进行专场演出。

传承保护

编辑

传承价值

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

武陟县二股弦从武陟和怀庆府的民间小调发展演变而成,具备特有的沁河入黄河河口地域的民间风情和语言习惯、语言发音特征。此外,二股弦还是一个在很小的地域内保留时间很久、音乐唱腔十分丰富的独特剧种,没有受到现代戏剧的影响,基本保持了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这对于研究当地的文化变迁、艺术发展史都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

传承状况

大司马二股弦剧团作为武陟县唯一的二股弦制团,也像其他剧种一样,遭受到了各种现代娱乐文化多元化、审美观念西方化、民俗日益淡化、市场经济等多重冲击,其生存十分艰难。人们对二股弦艺术的兴趣相对减弱,艺人表演机会相对减少,二股弦面临演员和观众的双重短缺,二股弦文化体处于濒危状态。

传承人物

丁瑞魁,男,汉族,1935年3月出生。2012年12月20日,丁瑞魁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股弦”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武陟县申报。

保护措施

二股弦剧团东陶演出

1993年,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重新组建,通过老艺人重新整理剧本、排练演出,以及吸纳新人等方式,把二股弦继续传承下去。

2006年,武陟县创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该保护中心和剧团的共同努力下,一批二股弦的资料和剧目被整理出来。

2011年,武陟县委专门设立扶持基金,通过开展戏曲比赛、定期举办演出等活动发展壮大二股弦剧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2016年8月,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二股弦保护与服务团”针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二股弦”开展了系列保护与宣讲活动。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获得“二股弦”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保护单位武陟县大司马二股弦剧团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