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岳庙 编辑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中州祠宇之冠,也是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最为巨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中岳庙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中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岳庙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中岳庙
地理位置: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
始建时间:秦(前221—前207年)
建筑面积:11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文物编号:5-0357-3-163
中岳庙
中岳庙的前身为太室祠,始建于秦(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山神的场所。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游嵩山时下令祠官增其旧制。
东汉元初五年(118年),中岳庙增建“太室阙”。
南北朝期间,太室祠曾两迁庙址于嵩山玉案岭、黄盖峰。
北魏时,太室祠祠址经过了三次迁移后,定名为中岳庙,从此由道教管理。
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时,复归原址,并有扩建。
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时,加封中岳神,改嵩阳县为登封县。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增太室祠的故事,对中岳庙大加整饰,扩建殿宇,奠定了今日庙址。
登封中岳庙
宋代初,宋太祖为中岳庙建造金妆神像,岳神的冠戴衣着沿袭至今。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中岳庙增建行廊一百余间。
北宋祥符六年(1013年),中岳庙增修崇圣殿及牌楼等八百余间。
南宋淳熙十六至十八年(1176—1178年),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整修。
金正大五年(1228年),中岳庙进行修缮,李子樗为作《中岳庙记》。
元末,由于战乱中岳庙庙宇倒塌严重。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中岳庙寝殿之瓦坠几尽,栋榱亦多挠崩,成化十八年(1482年)五月,中岳庙开始重建寝殿,成化十九年(1483)十二月完工。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岳庙毁于大火。
明清两朝对中岳庙又多次整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中丞鹿佑捐俸重修中岳庙。
清乾隆年间(1711—1799年),乾隆按照北京清故宫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设宜道会司,以掌管全县的道教事务。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月初一,乾隆至中岳庙致祭。
登封中岳庙
中岳庙的建筑制式和布局,是清高宗弘历依照北京紫禁城的形式设计重建的,坐北向南,由高到低,现存的殿、阁、宫、楼、亭、台等建筑39座近400间,石刻碑碣百余座,占地达11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中岳庙沿中轴线依次有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崇圣门、化三门、崇高峻极坊、峻极殿、寝殿、御书楼等建筑,共11进院落。 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
中岳庙是五岳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道教庙宇建筑群,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综述
嵩山中岳庙
中岳庙的中轴线是一条由青石板铺成的大甭道。沿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祟圣门、化三门、峻极门、峻极坊、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庙的东路和西路,还分别建有太尉官、火神宫、祖师宫、小楼宫、神州官和龙王殿等单独的小院落,现存明清建筑近四百间,金石铸器二百余件,汉到清的古柏三百余株。中华门
中华门为中岳庙的前门,原名“名山第一坊”,为木建牌楼,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建为砖瓦结构的原庑殿式牌坊,更名为“中华门”。门额内外分别写有“依嵩”、“带颍”、“嵩峻”、“天中”八字,简要地说明了中岳庙所处的地理位置。
中华门
遥参亭
遥参亭是一座八角重檐亭,位于中华门北,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檐坊和雀替上面透雕戏曲故事,形象优美。
遥参亭
天中阁
天中阁
天中阁在明清之际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改为今名,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天中阁门上虎头大钉紧扣,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有直径为15厘米的石雕圆球,西侧雌狮前蹄按一小狮,工艺精巧。石狮之后,是辟有三个门洞的高台楼阁。台高7米有余,上面有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覆以绿色琉璃瓦,四周筑有女儿墙。
天中阁
配天作镇坊
配天作镇枋为四柱三楼木结构建筑,原名叫“宇庙坊”,古时称中岳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枋起三架,庑殿式屋顶,斗拱雀替,雕琢华丽。正楼额书“配天作镇”,左右配楼分别书“宇庙”、“俱瞻”。
配天作镇枋
崇圣门
崇圣门
崇圣门为过往门庭,因中岳神曾被封为“中岳天中崇圣大帝”而得名。崇圣门东有古神库,创建于北宋,古神库周围有四个高大的铁人,四大铁人铸造于北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高3米许,重约3吨,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威严,是中国现存形体最大,保存最好的四个“守库铁人”,同时也是北宋铸造的艺术代表。崇圣门前甬道东西两侧为东华门和西华门,两门内各立二碑,为宋代石碑三通、金代石碑一通,因为四通碑的撰文者都是当时状元,故称“四状元碑”。其碑制宏大,书法遒雅,苍劲有力。碑的内容为宋代王曾、卢多逊、骆文蔚和金代黄久约撰写, 叙述中岳庙的历史沿革及修建情况,是研究中岳庙的重要史料。
化三门
化三门
化三门取名于道教的“一气化三清”,是中岳庙的过往门庭。化三门后西侧,有无字碑亭。亭内立有清代石碑一通,碑上只有线刻花边,没有文字,故称"无字碑"。立此碑的意思是说岳神之德,大得难以用文字形容,故立空石,以示纪念。峻极门
峻极门
峻极门,因中门两侧塑有一丈四尺高的两尊将军橡,故又名“将军门”,是中岳大殿中心院的山门。始建于金大定年间,明祟祯年间毁于大火,清乾隆时重修。左右两侧为东西两掖门。现制式为歇山屋殿,绿色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殿内的梁材、斗拱上都用沥粉金线、丹青石绿绘出清雅古朴的高级彩画。门内两侧塑有两武士泥像,高达4.5米,执斧秉钺,气势威武。峻极门与四周回廊、殿宇组成一个四合院布局, 峻极门附近有许多珍贵文物,还有魏碑、唐褐、宋幢、金狮、庙固等。峻极门前东侧四角亭内有《中岳嵩高灵庙碑》,刻于北魏太安二年(456年),是嵩山地区最古老的一通石碑,碑高为2.82米,由整石雕成。碑文传为嵩著名道士寇谦之所书。字体结构严整,笔调朴实健捷,仿似汉碑古制,是研究魏书书法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康有为把它列为北碑十家之首,称其“沉异奇古”。现字迹已大部剥落,仅存首尾数百字。
峻极门前甬道两旁为四岳殿,按顺时针方向众峻极门开始依次是东岳殿、南岳殿、西岳殿、北岳殿,加上中岳恰是五岳。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峻极门外台阶下东侧,有一座《五岳真形图碑》,刻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碑上按照五岳的座落方位,雕刻着五岳图,图下刻记着关于五岳的传说。《五岳真形图》是根据“华山如立、泰山如坐、北岳如行、南岳如飞、中岳如卧”等不同特点绘制的代表五岳的象形碑。
嵩高峻极坊
嵩高峻极坊位于峻极门北侧,坊屹立于峻极门内,又名“迎神门”,是一座四柱三楼式的峻极坊,坊起三架,上下两层,额书“嵩高峻极”。 正楼和次楼分别施九彩和七彩斗拱,为清代木结构建筑特色。
嵩高峻极坊
峻极殿
峻极殿
峻极殿为中岳庙的正殿,又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此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面积为920平方米。 重檐庆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椽飞斗拱,梁枋天花,皆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空彩画。清初殿外还悬挂有宋人颜体“峻极殿”三字匾。峻极殿前筑有3米高的月台,周围有石雕栏杆,月台正面有三道石阶。中间的台阶分二路,二路间镶有垂带式“御路”一石,上面浮雕着精美的图案,上截为“独龙盘踞”,中间为“双龙戏珠”,下边为“群鹤闹莲”等纹饰。月台下面为拜台,左右为两座秀丽的御碑亭,两亭均为重檐八角,东为“御捍亭”,内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御碑,西为“御帛亭”,内立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御碑,其字乃草书。
峻极殿殿内正中供奉崇圣大帝中天王,两侧配祀以使臣和侍者及镇殿将军方弼、方相,陈列有清乾隆皇帝所赐铜铸香案、香炉、蜡合和明代铁钟、大鼓等文物。 大殿正中央是一座雕琢华丽的大型神龛,神橱上悬有清康熙御书“高高峻极”四字横匾。龛内塑有高3米多的天中王像,左右站立的为老少使臣及茶童塑像。龛外侧塑有高达6米的执锤侍立、姿态雄伟的镇殿将军,左为方弼,右为方相,是嵩山地区最大的泥塑作品。东殿角木架上,悬架着明万历元年(1573年)铸造的千斤铁钟。大殿神龛后壁立有阴刻宽迹的“三”字样的“坎”字碑一通。传说中岳庙后的黄盖峰西有座火焰山,坎属八卦中的水象,树立此碑,是以水灭。
峻极殿的彩绘天花板上为盘龙藻井,是用精致的小型斗拱层层叠造而成,盘龙居井心,龙口中原来系有宝珠,当地人呼之为“老龙盘窝”,是一组珍贵的艺术品。藻井的雕刻艺术精湛,蛟龙卷须昂首。
中岳寝殿
中岳寝殿是一座单独的院落,主要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重建,清乾隆元年(1736年)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御书楼
御书楼是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面阔11间,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时期所建,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御书楼
艺文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御制《谒岳庙》诗二首,其一为:“正正堂堂地,巍巍焕焕京。到来瞻气象,果足庆平生。惬我长年愿,陈兹祈岁情。忽闻鸾鹤韵,疑有列仙迎。”
道学传统
登封中岳庙
据《道学传》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在嵩山修道九年。南北朝时,又有著名道士寇谦之在此改革“五斗米道”,创立“新天师道”。峻极门东侧的《中岳嵩高灵庙碑》就是当年刻立的,碑文记载寇谦之修中岳庙和传道的事迹,是关于这位名道最早的记录。此后,历代还有不少知名道士在这里主持过道场。峻极门东侧还有《五岳真形图碑》,雕刻着象征五岳的图象。据道教经典《云笈七签》说,五岳真形图是道士入山辟邪的护身符,一切妖鬼虫虎都不能近。如今河南道教协会就设在中岳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庙会,热闹非凡,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传说轶事
中岳庙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原是为了祀奉中岳神而设的。道家尊中岳庙为“第六小洞天”,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晋的升仙之处。王子晋又名王子乔,传说是周灵王(前571—545年)的太子。他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那时嵩山有一个道士叫浮丘公,接他上嵩山。几十年后,有人在山中见到他,他说:“告诉大家,七月七日,在缑氏山头等我。”那日,果然见他乘白鹤,盘旋数日后才离去。于是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他。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即为纪念王子晋而建。
中岳庙
中岳庙,素有“小故宫”之称, 虽以太室山峰遥为背景,却独立建造于“天地之中”盆地平原,自成建筑体系,脱胎于中国皇家规制的规划布局和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是中国道教建筑最完整的代表作。中岳庙见证了印刻“天地之中”信仰的道教文化发展史。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中岳庙
1990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人林胜标对中岳庙中遭损坏的雕塑神像进行修复及重塑。2001年6月25日,中岳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河南省文物局对中岳庙进行修缮,组织制定了中岳庙等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和方案。
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岳庙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13年6月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岳庙峻极殿保护修缮方案。
2013年6月7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岳庙峻极门及掖门保护修缮工程方案。
2015年02月25日,国家文物局批复中岳庙太尉宫修缮工程方案。
2018年7月6日,登封市文物管理局对中岳庙东西御碑亭及照壁实施保护维修工程。
中岳庙保护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