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 编辑

大兴安岭地区的天然山洞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嘎仙洞:嘎仙在锡伯语指部落、故乡,在鄂伦春语指猎民之仙。它是一天然山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嘎仙洞森林公园内,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是古代拓跋鲜卑祖先的居住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嘎仙洞

地理位置:鄂伦春自治旗

开放时间:8:00-18:00

门票价格:80元

荣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嘎仙洞简介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嘎仙”是锡伯语“部落、故乡”的意思,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之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

嘎仙洞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嫩江支流甘河的北岸,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今鄂伦春自治旗的嗄仙洞即为著名的“鲜卑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嘎仙洞嘎仙洞

嘎仙洞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约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主洞长92米,宽28米,面积约2000平方米,最高处达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约20°,斜洞长22米,宽9米高7米。

主洞中部放置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洞壁平整,地下堆积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

当考古工作者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历史和尘埃后,201字隶书《祝文》难以置信的出现了,这一发现正好和《魏书》相印证,《魏书》说:凿石为祖宗之庙。不过人们认为,此话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处凿的3个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显的设计痕迹,而大洞洞口丑陋,无碎石现象,且工程极大,非人工所为。

石窟寺遗址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据《魏书》载,乌洛侯国世祖真君四年来朝,“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南北九十步,东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书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

现存铭刻的文字共201字,与史籍记载的祝文基本相符,证实为北魏王朝承认的拓跋鲜卑发祥地。洞内堆积有较丰富的文化层,对于研究拓跋鲜卑的早期历史,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鲜卑文化研究者通过考察发现,鲜卑民族的祖居嘎仙洞内也有一座规模巨大但工程未竟的石窟寺遗址。

嘎仙洞的后三分之一是人工开凿的,根据人工遗迹的情况分析得出,当时设计的是规模宏大的石窟寺,但工程没有完工。

人工开凿的空间长40米,宽8至13米,高8至12米。

嘎仙洞主洞侧壁光滑,移行自然,为自然形成。在距洞口75米处开始左转后,侧壁开始斑驳,棱角凹凸,一直延续到尽头,明显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有成规模未竟工的人工开凿设计--石窟寺中常见的盝顶龛、甬道、像位

嘎仙洞嘎仙洞

鲜卑文化研究者初步确定,嘎仙洞石窟寺的开凿年代为公元443年,北魏太武帝派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所为。

据研究者分析,嘎仙洞石窟寺工程未竟的原因是由于宗教信仰的重大变故。

公元446年,鲜卑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转奉道教,开始灭佛运动。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之后北魏开凿了闻名世界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专家认为,嘎仙洞石窟寺开凿工程可能因北魏太武帝的灭佛运动而搁浅。

历史文化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嘎仙洞为天然大型山洞,离地面25米。洞口向西南,略呈三角形。洞内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现只开放前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

1980年7月30日,考古工作者在洞内发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祝文刻在距洞口很近的西侧石壁上,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

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嘎仙洞就是《魏书》中提到的拓跋鲜卑的祖庙石室。

祝文原文全文如下:

嘎仙洞嘎仙洞

嘎仙洞内石壁上刻凿的文字就是公元443年拓跋焘派大臣李敞等人来此祭祖时所刻的祭文,已有1560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原始档案,也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

石刻祝文通高70厘米,宽120厘米,共19行,201字。汉字魏书隶意浓重,与《魏书·礼志》记载基本吻合,只是个别字迹稍有差别。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立官中书侍郎李敞、傅㝹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今人根据石壁遗迹新刻录的嘎仙洞祝文 今人根据石壁遗迹新刻录的嘎仙洞祝文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

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爪,时惟多。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原文翻译如下:

这篇祝文是以北魏皇帝的口吻来对他的祖先歌颂德的,并祈求祖先保佑。石刻祝文大意如下:

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皇帝拓跋焘派大臣李敞、傅雀带来马、牛、羊祭。

陈列于内蒙古博物馆陈列辽嘎仙洞石刻陈列于内蒙古博物馆陈列辽嘎仙洞石刻

自最初始以来,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这一带,经历了悠久岁月,又走出大兴安岭森林,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继而到漠南、黄河流域,扫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创造的福分流传给后代,延续到我拓跋焘本人。

本朝提倡道教,崇尚玄学,增建庙堂,打到凶丑的敌人,威达到四面八方听到乌洛侯国来朝贡的使者说,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就在这里,引起我对先祖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因为我们兴旺发达,正是起自先祖的恩德,一年一年的传下来,所以回来感谢先祖给我们的福禄,并且保佑子子孙孙永远享受,献上祭品。请天神、地神、先皇先后享用吧!

鲜卑族历史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嘎仙”是锡伯语“部落、故乡”的意思,是鄂伦春语“猎民之仙”之意。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

嘎仙洞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辽阔壮美的大兴安岭是孕育古代北方民族的摇篮,许多北方游牧民族从这里一代代地走向辉煌。拓跋鲜卑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的北方游牧民族,拓跋鲜卑民族于公元前一世纪走出世代居住的森林,首先统一个呼伦贝尔大草原。

然后,又以此为基础,不断的南迁,逐渐发展壮大,并于公元386年在盛乐(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境内)继而统一北方中国,公元494年南下,迁都到洛阳,形成了与南方宋、齐封建王朝对峙的强大的北魏王朝。北魏政权共经历了12代皇帝148年。

拓跋鲜卑民族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气度,广泛吸取各民族文化,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融合与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嘎仙洞的传说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传说很早以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苍松翠桦浓荫蔽日,遍地野花盛开,灿烂似锦;冬季,皑皑白雪盖山林,一片银色世界,林海雪原中自由奔驰着各种动物,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世世代代在这里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没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现了一个躯体庞大、面目狰狞的吃人恶魔。它住在山巅崖的一个山洞里,窥探着人们的行动,只要发现猎人进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将人残害,鄂伦春人受害者不计其数。

勇敢的鄂伦春人为了消灭这个恶魔,多次组织青年猎手上山去和它格斗,但都由于它的妖术厉害而失败了。鄂伦春人并未因此丧失斗争的勇气和信,就这样一直斗争了许多年,鄂伦春人始终不渝的斗争精神终于感动了上天的嘎仙。

嘎仙与恶魔比试,先让恶魔将洞口的一块石头搬走,结果恶魔输了,他们又比试箭法,嘎仙将石头的正中心射穿了一个车轮般大的一个圆孔。恶魔看到嘎仙的本领比自己强大,就逃之夭夭了。

人们怕恶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过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恶魔三次过海眺望,看见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来了。从此,鄂伦春人自由地在大兴安岭的丛山密林中打猎、生活。

为了纪念为民除害的嘎仙,人们把恶魔住过的山洞改名为嘎仙洞,把大石头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为窟窿山。

嘎仙洞保护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2008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考古及地质专家组一行三人抵达鄂伦春旗,对嘎仙洞遗址现状进行勘察。

专家组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嘎仙洞遗址进行了详尽的勘察,进行数据测、样本采取,石质检测,并通过科学仪器对洞内几处危岩进行了体积及重量上的计算。

通过现场勘察,看到嘎仙洞遗址1980年发现石刻祝文后,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却从未得到科学有效的保护,一直处于自然保护状态中,由于历经久远而自然风化,致使石刻祝文字迹风化日甚于日,危岩险石比比皆是,洞内积土乱石杂布。

专家组初步形成保护意见:对石刻祝文实施有效的保护,拆除原有门及栅栏;清理洞内积土及自然脱落的杂石;修建排工程,避免由于潮湿而对洞体的再度侵蚀;加固部分危岩,避免伤及游人。

专家组将针对勘察的情况已形成切实可行的实施保护方案,并将逐步实施。为保护石室,文物部门在刻有祝辞的石壁前安装了栅栏和铁门,洞口处修建了排水沟和防护栏杆。

嘎仙洞遗址保护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业绩,对于研究发掘鲜卑文化,促进鄂伦春自治旗旅游事业的发展,扩大鄂伦春对外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动作用

最新发现

编辑

嘎仙洞嘎仙洞

2015年再次在嘎仙高格德山的嘎仙洞中再次发现北魏时期文字。这是继1980年7月30日在嘎仙洞西侧距洞口15米花岗岩石壁上发现祝文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

2015年7月4日15时20分,在嘎仙洞洞口东侧背北处的经人工打凿的扇形平面石壁上拓出(故、多、开疆、焘、谒、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个北魏时期文字。

这些刻石文字的拓出证明了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说“刻祝文于室之北而还”是正确的,根据拓出的文字位置分析,此处石面上的文字,将多于西壁祝文,内容也与西壁文字不同,所以此处文字的全面整理,将会对研究北方民族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旅游提示

编辑
推荐路线:从加格达奇出发,经301省道一路西行,伴着和煦、温馨的松脂芳香,便来到了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林区小镇——阿里河镇。

出了镇子,向北沿着林中的公路行驶10公里左右,一座气势磅礴的雄伟高山便矗立在眼前,在离地面20多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

推荐时间:夏季

推荐理由: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中,追寻这古洞的沧桑。在观赏迷人风景的同时探索那段神秘的传说。

注意事项:文化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在自然保护状态中,但是请游客自觉遵守相关法规,在观赏风景,游览古迹的同时注意遗址及遗址周边的环境保护。

嘎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