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编辑
岭北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岭北行省,被中国明代列为中国元代十大实土行中书省之首,政治军事中心和林。岭北行省的经济以农牧业为主渔猎业为辅,农业有很大发展,是漠北最大的农业区之一。戍军、居民所需粮谷主要还是依赖中原汉地供应,一部分由政府拨给,一部分靠商人贩运。元代岭北境内先后兴建了许多城市。从事屯田渔猎的主要是汉军以及从汉地和西域迁来的农民、工匠,岭北行省的手工业发展也达到历史上的空前规模。和林、称海等城是农、牧、渔、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建有各种寺院和儒、医学校。元政府还为诸王所部配备了儒学教授以及医学、阴阳学,对促进蒙汉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中文名: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别名:岭北行省
面积:大体鞑靼瓦剌两者面积之和
政府驻地:哈拉和林(和宁路)
气候条件:气候寒冷、地沃衍宜稼、多湖泊河流
人口数量:大约在两百万人以上
著名景点:木怜道、帖里干道、纳怜道
方言:蒙古语
时代:元朝
马政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塞北历来是鸷鹅雁鱼水中荡,獐狍鹿兔草中藏的肥美草原。在古代马政的好坏直接影响军队战略投送能力,据出使北方的宋代使臣所见,“往来草地,未尝见有一人步者。其出军,头目骑一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马自随,常以准备缓急,无者亦一、二匹”“凡马多是四、五百匹为群队”“彼国中有一马者,必有六、七羊,谓如有百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以十世纪后半叶的札剌亦儿为例,该部物力达七十库伦(一千车为一库伦),以一车一马计算,仅马匹一项就至少达七万头,盛况可见一斑。到了窝阔台时代,大漠南北的社会经济据说已达到“羊马成群,旅不赍粮”(《元史·太宗纪》)的程度。
狩猎业
狩猎是蒙古游牧民经济生活的补充手段,有时则成为重要生活来源。森林居民主要从事狩猎。蒙古大汗、诸王、贵族都喜欢围猎,围猎时,所属牧民均须参加。秋冬有五六个月是蒙古牧民围猎的季节。当冰消春泛时,他们又用放鹰隼的办法捕捉水鸟和野兽,叫做"飞放"。捕猎期间,他们只吃猎获的野物,也是对畜牧业生产的补充。
这种用鹰隼捕捉水鸟的方法,在元朝江南地区亦被猎户广为采用,如赵文《青山集·网户叹》所载:"江南西风粳稻熟,网夫出门网妇哭。天晴黄雀飞苦高,县吏椎门怒震屋。哨声飞空健鹘过,迟速小误成蹉跎,君庖不充将奈何?"诗中所说的就是"飞放"。鹰的种类甚多,据元人熊太古《冀越集》记载:"唯角雕黄者以鹰名。然角雕有二种:一种两脚有毛;一种两脚无毛,名鹭鹚角鹰。鹘有五种:海东青名白鹘。一种玉爪;一种黑爪。有鸦鹘,有金眼鸦鹘,有兔鹘。海东青与金眼鸦鹘皆能以小击大,食鹅鹚之属。雕鹰、角鹰食獐兔等兽。鸦鹘食鸿雁、鸦、鹊、鸥鹭之属。兔鹘食斑鸠、鸲鹆、鹑雀之属。各随其力以相吞啖。其雄者小,雌者大,雏者易视他禽,苍者量力求食。牧养鹰者喜雏与雄也。"大汗、诸王围猎,还有用放飞豹的办法捕捉野兽。王恽《秋涧集·飞豹行》记其事:"中统二年冬十有一月,大驾北狩
16世纪末17世纪初沙俄南下派出探险队屠灭岭北大量汗国,至康熙时清廷调集全国红衣大炮炮轰沙俄探险者石垒,之后双方多次谈判划界。民国时期蒋经国1945年夏赴苏联谈判时,斯大林曾对蒋经国说:“‘老实告诉你,我之所以要外蒙古,完全是站在军事的战略观点而要这块地方的’,他拿出了地图,指着说:‘倘使有一个军事力量从外蒙古向苏联进攻,西伯利亚铁路一被切断,俄国就完了。’”
中苏对峙时苏联以苏军帮助蒙古国南方边防为由在那里驻军。蒙古国拥有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这片辽阔的土地横亘在中国版图“雄鸡”上方,差不多就是“骑”在中国的脊背上。对中国来说,这片土地上的蒙古民族构不成威胁,但如果这片土地为强权所利用,则战略威胁立竿见影:向东可抄东北战区的后路,向南直接压迫京畿重地,向西矛头指向河西走廊,威胁通往新疆的后勤补给线,用一个蒙古压迫中国的三个“北”,在中苏对峙时期表现得尤为严峻,从蒙古起飞的“逆火”轰炸机,十几分钟就可以攻临北京上空,迫使当时中国北方的防空差不多是枕戈待旦,不敢有丝毫松懈。
冷战时期的蒙古是苏联的宠儿,是苏联面向东方的战略前进基地,它使苏联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
岭北在元世祖以后虽然失去作为国都所在地的中心地位,但它仍然是元政府最为重视的一个区域。大德十一年(1307)初设和林行省时,以太师、淇阳王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中书右丞相哈刺哈孙为行省左丞相,后来的行省丞相也多是“勋旧重臣”,说明了朝廷对岭北行省的重视。岭北行省还有宗王出镇,屯有大量戍兵。岭北行省的政治、军事地位为其他行省所不及。《元史·地理志》将岭北列为第一行省,不无道理。行省的经济职能也是为其政治、军事需要服务的。岭北行省对全国的经济作用毫不显著,却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岭北因地理位置便利在各省中国际贸易最发达,有大量的西域回回商人在此处从事商业活动。但是整个行省的诸王贵族不但拥有税银少到几乎没有的免税政策反而通过京杭运河等方式调大量江南物资去塞北享受)。元政府每年对漠北诸王给予数额巨大的岁赐,所谓“贫极江南,富夸塞北”,这是一因。虞集(1272--1348)说:“和林城控制要害,北边重藩。往时朝廷岁出金缯布币糇粮以实之。转输之事月日相继,犹以为未足。又捐数倍之利募民入粟其中,亦不可胜计。由是遂为殷富。又尝有大臣镇抚经理之,安庶比于都会。仕有不次之擢,贾有不赀之获,而侥幸之民争趋之矣。”但是,元政府耗费大量财力经营的岭北并未能成为其稳固的后方。“迩者一旦边警遽至,非亡则随丧失其所主守,缓急无一可赖者。”黯这种情况到元末亦复如此。顺帝末期(1333--1367),元政府起用不少汉人充当原来汉人极少染指的岭北省臣就透露了个中消息。农民军起义后,“诏宗王以北方兵南讨”。但是,漠北诸王、窝阔台后裔阿鲁辉帖木儿(?一1361)非但不应诏,反而拥众数万,“胁宗王以叛”,加速了元朝的灭亡。这也说明了元朝对岭北地区政策的失败。成吉思汗之所以成功是把蒙古高原上所有不同族源的游牧部落统一。今人看岭北历史的问题是把历史上的蒙古人想象成一个统一的实体,用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下来想象15、16世纪的历史。然而正如雍正皇帝所说:“中国(汉族)之一统,始于秦;塞外(蒙古)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如果按30年为一代人近百年那么才三代人诸部落磨合自然不那么牢靠,元朝统治者只能靠不断和亲财帛赎买各部和云南行省一样实施的都是诸王分封制与内地的直接统治不同,元朝丢失岭北的最大错误是和清朝对外东北一样作为中原统治不下去的老家,失去共同威胁又迁都内地没有了首都功能的威慑如何镇得住诸部落。
海都败亡后,他统治下的人民大批迁入漠北,达两百余万口,漠北人口激增,需要建立相应的行政机构来治理。另一方面,漠北地区诸王星罗棋布,也需要拥有更大权力的朝廷重臣控制,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再发生叛乱。大德十一年,海山以手握重兵镇守漠北的有力地位取得帝位,是为元武宗。他深知控制漠北的重要性,即设立和林等处行中书省,以太师月赤察儿为行省右丞相,太傅哈剌哈孙为行省左丞相,漠北诸王及各万户﹑千户皆受其节制。同时,置和林路总管府,并分设称海宣慰司以管辖行省西境。皇庆元年(1312),改名岭北等处行中书省,和林改名和宁,仍为行省治所。行省辖境,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凡服属元朝的林木中百姓均归统辖。
元代后期,改和林行省为岭北行省。治和林。辖境包括今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国、中国内蒙古、黑龙江各一部。
和林﹑称海等城是农、牧、渔、商业和手工业中心,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建有各种宗教的寺院和儒﹑医学校。元朝政府还为诸王所部配备了儒学教授以及医学、阴阳学,对促进蒙汉两族的文化交流起了一定作用。
忽必烈即位以后,“忽里勒台”(蒙古帝国上层贵族大会)选汗制度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作用,但蒙古诸王对皇位仍在窥视。阿里布哥在汗位的争夺中失败。1276年爆发昔里吉之乱。据有阿尔泰山以西广阔地区的窝阔台兀鲁思的海都,虎视眈眈,始终把夺取岭北地区和故都和林作为实现恢复其先人大汗之位的主要目标。凡此诸种原因,促使忽必烈十分重视巩固其对岭北地区的统治,把它视为大都的藩屏。
1260年,忽必烈封子那木罕为北平王。出镇北方,统领诸王的军队。1264年,忽必烈特派燕王真金到称海巡边抚军。1265年,忽必烈命那木罕率领岭北诸王的军队进驻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县永定镇西北),加强对海都的进攻(《元史》卷134《昔班传》)。1270年冬,从军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明里铁木儿等反叛,忽必烈急遣伯颜丞相统领蒙古、汉军北征,打退了叛王的进攻,随即以侍卫诸军戍守和林、称海等地,屯田实边(元明善《元文类》卷24;《丞相淮安忠武王碑》)。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那木罕改封北安王,仍命出镇岭北;二十四年(1287年),置王傅,“凡军需及本位诸事并以王傅领之”。在此前后,忽必烈又派真金长子甘麻剌到北边镇防。
二十六年(1289年),海都乘战败甘麻剌之机,占据和林,忽必烈统兵亲征,收复和林,命伯颜以知枢密院事之职镇守和林。
至元九年(1272年),和林转运司设立。大约在至元十九年,改置和林宣慰司都元帅府,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理政府所属军民和城郭、工局、仓库、屯田、驿站等事务。
岭北地区西北部的吉尔吉思、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以南)等处是托雷长妻唆鲁禾帖尼的封地。唆鲁禾帖尼死后,其封地由幼子阿里布哥一家继承。至元七年(1270年),忽必烈派汉人刘好礼担任益兰州等五部断事官,往治其地,将该地区纳入朝廷直接管辖下,以限制阿里布哥家族的势力。五部指益兰州(突厥语,意为蛇,地在今叶尼塞河上游乌鲁克木河南)、吉尔吉思、谦谦州、乌斯(今叶尼塞河上游乌斯河地区)和撼合纳。此外,昂可剌部(今叶尼塞河与安加拉河合流点以北地区)附属于吉尔吉思,亦在五部断事官辖境之内。刘好礼设治于益州(治所在今图瓦自治州境内,乌鲁克木河支流帖列克特河旁,当地称登帖列克。前苏联考古学家曾在此作过考古发掘工作),建城郭、置官署。五部断事官下设经历、知事等官员。后诸王脱脱木儿等反叛,据谦谦州、吉尔吉思之地,至元十七年(1280年),刘好礼被迫逃回朝中。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改封甘麻剌为晋王,命出镇岭北,统领成吉思汗四大斡尔朵及北方诸军和蒙古本土。晋王驻守克鲁伦河上游成吉思汗大斡尔朵之地,置内史府,秩从二品,设内史、中尉、司马、断事官等官属,并在大都置分司;原北安王王府并转属晋王(《元史》卷17《世祖纪》)。至元三十年(1293年),元军越唐麓岭(今唐努山脉),渡谦河,收复吉尔吉思等五部之地,屯兵戍守。元朝政府曾将吉尔吉思、乌思、撼合纳等部人民迁于辽阳行省、大都附近和山东等地,但不可能将他们全部迁离故土。
不在五部之列的有斡亦剌部(活动地区是色楞格河支流德勒格尔河北)。斡亦剌作为蒙古大汗的世戚,是独立的领地。忽必烈即汗位后,为了拉拢这一贵族集团,选用忽都合的后人供职元朝。元朝又以公主嫁斡亦剌首领耶布甘,分别封为延安公主和延安王,在元朝北疆担负起“藩翰屏垣之寄”的重任。
岭北行省统有蒙古本土及其以北地域。其辖境大体是:东至哈剌温山(今大兴安岭),接辽阳行省;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接钦察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南隔大漠与中书省和甘肃行省辖境接界;北至北海(今西伯利亚北部)之地,凡附属元朝的林木中百姓均归其统辖。辖境大体上和晋王所统之地相同。
按照元朝分封制度,岭北是晋王分藩之地,如同安西王分藩于秦蜀,西平王分藩于吐蕃的情况一样。按照行政建制,岭北行省作为元朝中央政府分治北边的地方最高机构,统辖这一方面所有地区,因此省丞相常以勋旧重臣担任(朱思本《贞一斋诗文稿》卷1《和宁释》)。自设立行省后,晋王的权力相对削弱了,王府直接管辖的范围实际上只限于本位下。行省官员对诸王的无理索要和干预予以拒绝;行省不能决定的事务,则报告中书省议决。
和林路、称海宣慰司和谦谦州地区
诸城郭、戍军、屯田、仓库、工局等,皆由朝廷命官管理。路之下不置州县。原因是当时岭北蒙古人民仍是按千户、百户的组织作为地方行政单位。元朝政府又先后在和林地区多处屯田,并建立了和林、孔古烈、扎浑、昔宝赤等大仓库。这些都直属于政府,隶于和宁路总管府,由朝廷派官管理。还设置了掌管地方治安工作的和林兵马司(张思明《和林兵马刘公去思碑》)。称海宣慰司治所在称海城。称海又译镇海(Cingqai),本是13世纪蒙古国大臣的名字。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命他留守后方,总领所俘汉民万人,辟地屯田,筑城阿布罕山北,此城因而得名镇海城(蒙古语作镇海八剌哈孙,今蒙古科布多之东)。由于其地近阿尔泰山,处在东西通路的要冲位置,后来成为元朝防守阿尔泰山沿边一线的军事重镇(真金、铁穆耳、海山都曾在此巡抚或长期镇守)。至治三年(1323年),曾置宣慰司,改置称海屯田总管府,其后又恢复了宣慰司的建置。
诸王“爱马”
(指蒙古诸王、贵族的领民和领地) ,诸王公地是岭北行省境内的一类特殊政区。每个王领有分属于他的一部分民事和牧地,称为“爱马”,元代汉译为部,或称位下(也作投下)。
按照传统的分配财产习惯,成吉思汗将一部分蒙古民户分封给其弟、子,各得一份儿(忽必)。后来又划分了诸弟和诸子的封地。弟搠只哈撒儿封地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阔连海子(今内蒙古呼伦湖)地区,后裔为长者封齐王;合赤温封地在兀鲁灰河(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旗乌拉根果勒)南北,后裔为长者封济南王;铁木哥斡赤斤封地在哈勒哈河以东;别里古台封地在克鲁伦河(今鄂嫩河和克鲁伦河)中游,后裔为长者封广宁王。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封地在阿尔泰山以西,总称西道诸王。
托雷系诸王所部分布在阿尔泰山以东至克鲁伦河上游。托雷诸子袭领蒙古本土和绝大多数蒙古千户。其中阿里布哥诸子的分地在阿尔泰山至吉尔吉思等处;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的分地在札布罕河;忽必烈之孙晋王甘麻剌的分地在克鲁伦河上游祖先故地。窝阔台后王图满分地照旧是阿尔泰山以西至额尔齐斯河,封阳翟王。其余诸王的分地所在多不明。
东道诸王分地除斡赤斤和术赤、察合台领地外,其他诸子、弟领地都应包括在岭北行省境内。
贵戚、功臣的"爱马"
按照成吉思汗的分封,逊都思部千户锁尔罕史拉世袭领有色楞格河原篾里奇部;八邻部万户豁儿赤世袭领有也儿的石河中游以东的森林地带;活动地域在吉尔吉思、谦谦州以西,额尔齐斯河以东的脱额列思部,元时仍属八邻部万户管辖;活动地域在额尔齐斯河以东的田列克部,亦受八邻部的豁儿赤管辖;斡亦剌部驸马(封延安王)世袭管领本部4千户,仍居故土(今色楞格河上游以北至华克穆河一带)。
其他直属朝廷的部落
如岭北行省北境的"大泽"(今贝加尔湖)东西的八剌忽、豁里、图麻、布里牙惕等部。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这个地区称为"巴儿忽地面",并谓其境广袤达40日程,该地区的部落隶属于大汗政府。其属火里、图麻两地盛产良马,元朝在这里设置火里图麻麻牧场,属太仆寺所领全国十四道国家牧场之一(《元史》卷100《兵志·马政》)。
诸王分民和封地均由受封宗王世代承袭,管辖分民的千户那颜即成为所属宗王的家臣。诸王视其地位高低、属民多寡,各置王傅府或断事官、府慰、司马等官,管理本部百姓的政刑财赋。管理所领军民,并可以成立自己的切薛(近卫军),形成许多不同层次、大小不等的藩领,然而,他们均统属于大汗(皇帝),王位的承袭、官属的设置,都必须得到皇帝的诏准。
岭北行省境内的基层地方行政单位,是由千户、百户、十户(也称牌甲)十进制所组成,他们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游牧居住,属各级那颜(官人)管辖,上下级之间有着严格的领属关系。由于按十进制的组织编户,因而不置州县。至大四年(1311年)罢诸王所置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由本管千户鞫问。设立行省制,使得漠北诸王的势力大为减弱。
最后说明一下,元人的北海测影所向北达到了北纬63度,不等于元人在东经70度到140度一160度的巨大跨度内都达到过北纬63度。政治地理学和国际法学认为,某国的臣民先到过某地,但未在那里长期留守、居住、管理统辖、考察,便不等于某地便已是某个国家、政权的疆土地盘,不等于已把某地“划入了”某国的“版图”。因为那样的事例在探险史、地理发现史、旅行史上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