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水之盟 编辑
渭水之盟又称便桥之盟,指的是唐朝时期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唐太宗李世民与入侵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的结盟。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长安仅40里的泾阳(今陕西泾阳县),京师震动。此时,长安兵力不过数万,唐太宗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在渭水隔河与颉利可汗对话,怒斥颉利、突利二可汗背约。颉利见兵强马壮,又知思力被关押,心生恐惧决定请和。《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杀白马与突厥可汗缔结“渭水之盟”,突厥兵于是退去。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条件下的作战,为自己稳定局势。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是唐朝与突厥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中文名:渭水之盟
别名:便桥之盟
时间:626年
地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李靖、李绩
结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参加国家:唐朝、突厥
事件作用:为发展经济、积蓄力量赢得了时间
李渊在晋阳初起,为了进军长安时防止突厥进攻后方晋阳,也结好突厥。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一面抵御突厥,一面消灭众多割据势力,消灭了臣属于突厥的割据势力使突厥的力量被削弱,粉碎了突厥想当拓跋道武帝第二、入主中原的企图,保卫了华夏文明。
和突厥斩杀白马立盟的唐太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在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八月九日,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得知唐帝国的权力变更的颉利可汗,发兵十余万人,南下进攻泾州,而后一路挺进到武功,唐朝的都城长安受到威胁,长安城戒严。 八月二十四日,突厥军队攻击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
突厥二十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京城兵力空虚,长安为之戒严,人心惶惶。颉利派遣他的心腹执失思力入朝觐见说:“突厥二可汗的百万之兵,如今已到达长安城下。”太宗谴责其背约,不知感恩,自夸强盛,说“我当先戮尔矣!”思力害怕请求保全性命,太宗不允许,将他关押在门下省。
李世民设疑兵之计,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渭水与颉利对话,指责颉利负约。突厥将帅惊恐,都纷纷下马参拜。不久,唐朝众军到达,颉利看到军队强盛,又得知思力被拘,于是非常惧怕。太宗独与颉利临水交言,军队严正以待。
萧瑀认为太宗轻视敌人在马前谏言,太宗说:“我已经谋划好了,颉利此次进犯大唐,应是听说大唐最近国内有难,又欺我刚刚继位。所以率军直逼长安城下,以为我不敢与其一战。我如果关闭城门自守,他们必定大肆践踏掠夺中原。局势是强是弱,在于今日的决策。我决定单独出城,以示对他们的轻视之意,并且炫耀我们的兵力,让他们知道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使他们出其不意,挫败他们的计划,制伏匈奴,在此一举。”
击退突厥进攻的尉迟恭
渭水之盟不久,东突厥内部出现分裂,反对颉利可汗的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罗诸部落对其变革国俗和推行的政令不满,另立薛延陀为可汗。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并与颉利可汗决裂。同时东突厥又遇到大雪气候,牲畜大多被冻死饿死,突厥势力渐弱。而此时的唐朝政局稳定,经济得以恢复。这时唐太宗也积极进行对东突厥的备战,甚至允许军士在显德殿内习武,培养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唐朝还取得了恒安(今山西大同)、朔方(今内蒙古乌审旗)等进攻东突厥的基地。唐朝反击东突厥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贞观三年,唐军与突厥军在白道展开大战,突厥被打败,屯营于碛口。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将李靖进攻定襄,大破突厥,俘获杨正道及炀帝萧后,将其送于长安,突厥颉利可汗孤身逃走。 随后李靖又指挥唐军击败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十多万突厥人。李勣率领另一支唐军屯于碛口,俘获五万多突厥人。突厥颉利可汗骑千里马想要逃到吐谷浑,唐朝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生擒了突厥颉利可汗。唐朝的版图扩大到了贝加尔湖以北, 原属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而来投降于唐朝的则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