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长城 编辑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史称秦长城。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共筑万余里,故史称:“万里长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秦长城。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
百科x混知:图解秦朝长城
是秦代驻军的营垫,或屯垦百姓的城邑,从 这段长城的烽烟和城障遗址中,常可找到战国,秦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固阳县境内的秦长城,长达120公里。
秦长城尚未建造,杞梁之妻哭倒长城之说,在时间上难以成立。
关于孟姜女的民间传说,虽然说法种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故事再现了当时数十万劳工筑长城时餐风露宿,艰难地开山凿石的苦难和牺牲,再现了华夏一族的伟大创造。
万里长城
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秦长城
秦长城在青龙峡北分水岭梁头、慕田峪北莲花池梁头一线……后者长里许,残高可两米,横亘垭口,毛石土筑,粗布纹瓦,两侧皆大山,其为秦长城无疑。据考古专家李亚忠介绍说古代防御外敌入侵,垭口两边以山为墙,人马就很难攀上。由于所处位置相当隐秘,所以保存最为完好。此处城墙全为毛石土筑,与附近2公里的北齐时期块石灰缝拦马墙长城和明长城明显不同。此次考察发现不仅莲花池两侧山垭口有遗存,北京司马台、白马关、椴树岭、慕田峪等地也有类似发现,但都不如这里完整和明显。
2020年11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
2023年5月18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战国秦长城博物馆正式开馆,该馆以音视频的方式展现古代修建长城的场景。
人们还可以看得出来,筑长城的民工和驻兵是把附近的山石一块块切割下来,磨平后干砌在城上,每块石片重的约有五、六十斤,轻的约有十余斤,这样干砌起来的长城,历千年而不塌。
历经2200多年的风吹日晒、雨雪冲刷,长城石块原来所用的青色、半黄色石料,现 在表面已蒙上了一层黑色、棕黑色的氧化物。
站在高处,依然可见这段秦长城顺山势上下。在城墙内侧,每隔1000米设一座烽火台。固阳段内共有烽火台4座,也都以石块干砌而成,成为著名的烽隧遗址。烽火台多设在视野宽广的山巅,与长城垂直距离。
离烽火台不远的高地上,有房子坍塌后留下的石墙圈遗迹。这乃是驻兵的哨所。史料中记载的用木料泥土毡做的房顶早已不存,但看到这些供驻兵戍守用的房子遗迹,人们会很自然地和史书上长城“亭”的建制联系起来。
在重要的山口和关隘处,往往有城障,城障是附属于长城的军事城堡。
在秦长城内外,常可觅得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在色尔腾山的高处,有一座高耸的汉代名将卫青的雕像,是今人为纪念他在此地打败入侵的匈奴而建造的。
在这段秦长城约三公里的内侧,朝南凿刻着百余幅阴山岩画(已发现107幅),有北山羊、骆驼、驼鹿、舞者、骑士等,还有突厥文形的符号,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些岩画对于研究北方游牧民族古代经济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这些岩画多以简练流畅的线条勾画形象。
有幅岩画画了一只山羊,长角弯曲,身体肥壮,短尾上翘,呈静立状态。另一幅岩画描绘了一个牧人放牧的情景,牧人策马前行,举臂向后,仿佛在呼唤身后的山羊,具有浓厚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气息。
这些作品可能是修长城的工匠和驻军在修筑长城时的业余时间创作的。在秦长城附近,还有蒙恬大将的点将台、匈奴万箭穿石处等历史遗迹,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秦长城遗址
除了在包头较早时期赵武灵王修筑的赵长城之外,还有一段较为完整的秦长城。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取河南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临洮)东至辽东郡(今吉林省中南部)的万里长城,它由宁夏延伸入内蒙古之后,从狼山而东,经由包头市固阳县北部的西斗铺、银号、大庙乡,进入武川县经大青山东部,延伸至河北。
包头秦长城
在包头市境内的秦长城累计长度为120公里左右,多半修筑在山峦北坡,依山就险、因坡取势、山谷隘口及平川地带多用夯土筑成,山地则多用石砌或土石混筑,一般石砌长城遗迹保存尚好。
现存的一般为外壁高度在4米以上,基宽4米,顶宽2米左右。
站在高处,依然可见长城顺着山势上下,状若游龙,每隔一段尚能辨清古代烽火和障城的遗迹,在包头秦长城内外,留有8-9座古城遗址,其中,常可找到秦国至西汉初年的陶片。
秦长城不仅在构筑方法上有自己的风格,而且在防御设施的建置也有一定的特色,秦长城以石筑见称,雄伟壮观,汉代沿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
2024年5月,包头市固阳县康图沟段秦长城
吉林秦长城
南台子古城址位于吉林通化县三棵榆树镇镇南大约零点五公里的山间河谷地带的一级阶地上,西向可遥望辽宁新宾县旺清门镇孤脚山烽燧,东距通化县赤柏松(西汉时期玄菟郡下辖的三县之一)汉城大约二十七点九公里。秦汉长城的东端起点。吉林省境内迄今发现的燕秦汉长城遗存之一。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南侵,在秦、燕、赵三国所筑长城基础上,历时九年,筑成一条西起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岷县境内)东至辽东长达万里的城防。南台子古城址及周边障塞是赤柏松古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境内的长城,应该说是长城的附属设施,当时应该是由士兵看管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宋玉彬介绍,此次对长城遗址的考古,是对地表遗址进行采集和考察,从目 前的情况看,这些长城遗址最远的年代可以确定为秦代。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品部主任、省长城资源调查工作队队长赵海龙介绍,当时,工作队一边走访村民,一边对疑似山林进行考察。
在通化境内,发现类似或相近的山林等,都要进行考察,所发现的11处长城遗址,均分布在山内的河道两侧,视野开阔。“出土的文物与中原同时代的器物相对比,我们初步确定为秦汉长城。”赵海龙说,从目 前的情况看,我省境内的长城遗址,包括辽宁境内的长城遗址,更确切地说,应该是烽燧性质的长城。
依据记载,这种长城主要是围绕当地所设的郡或县城,构成的一个总的军事防御体系,士兵依据的天险,可能就是一块孤立的石头,就近拢一些火,放狼烟传递信息,并不像人们所常见的北京八达岭那样的有城墙的长城,具有防御和界限的功能。我省烽燧性质的长城遗址,更多的是承担信息传递的功能,烽燧之间能够两两相望,平均距离大约在2.5公里~3公里,一个烽燧放狼烟,另一个烽燧就可以看到,把信息向更远的地方传递。赵海龙说,在烽燧边上,工作队发掘出一些瓦片、陶片、石器等,都是反映汉代特征的文物,尤其是绳纹瓦、布纹瓦,都是在汉代比较流行的。
从发现的11处长城遗址分布来看,基本是一趟线,依着通化境内河谷分布,但这些只是我省境内秦汉长城的一部分,再往东端还可能存在秦汉长城遗址。
秦长城总结
秦始皇长城大致为:西起于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向北至临洮县,由临洮县经定西县南境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由固原向东北方向经甘肃省环县,陕西省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折向北至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黄河以北的长城则由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向东直插大青山北麓,继续向东经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县境。由尚义向东北经河北省张北、围场诸县,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向东南至通化,终止于朝鲜平壤西北部清川江入海处。
其根据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它始见于《左传·襄公二三年》(公元前550年),齐庄公发兵攻打莒国,齐军先锋杞梁在与莒国交战时战死,齐庄公班师回国路上,在莒城郊外遇到杞梁的妻子,向她吊唁,杞梁妻得知丈夫已战死,悲痛交加,拒绝接受在郊外吊唁,齐庄公便到杞梁家中设祭吊唁。
《孟子·告子下》又记载淳于髡的话:“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后人便把“哭夫”的史事改为孟姜女哭长城的原型。
唐代《雕玉集》的《感应篇》记载了杞梁妻哭倒长城的完整故事:新婚之夜,秦兵将杞梁抓走,杞梁修长城而亡,葬于长城下。
杞妻孟仲姿缝好寒衣送到筑长城处,得知丈夫早已去世,葬在长城下。她悲痛万分,向城号哭,一时城崩倒塌露出白骨,孟仲姿刺手指将自己的血滴在白骨上说:“若是杞梁的骨,血就流入。”血果然流入白骨,仲姿将丈夫的尸骨葬于燕山长城下。
敦煌曲子《捣练子》就写道:“孟姜女,杞梁妻,一去燕山更不归。”但《左传》所记杞梁是交战而死事,比秦始皇筑长城早300多年,当时秦长城尚未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