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绢花 编辑
北京绢花,北京市崇文区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京绢花亦称“京花”,是流传于北京市的一种传统彩扎艺术,始于元代定都北京后,明初逐渐兴旺,清代中叶绢花生产进入鼎盛时期。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制作时需经过浆料、凿活、染色、握瓣、粘活、攒活、包装等多道工序,制出的成品工艺精湛,形态逼真,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2008年6月7日,北京绢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Ⅶ-70。
中文名:北京绢花
批准时间:2008年6月7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Ⅶ-70
遗产类型: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北京市崇文区
北京绢花作品
北京绢花,也称“京花儿”,是指用各种颜色的丝织品仿制的花卉。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就有用丝织物制花的技艺。到了唐代,绢花更是妇女的主要装饰品。唐代画家周昉(713—741)的《簪花仕女图》,就形象地再现了宫中妇女簪花戴彩的情景。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为了遮丑,她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凋谢,宫女们就只能用棱、绸做成假花,作为替代品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到了清代,绢花更为盛行。清官内府御用工场所设的各种作坊就有“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绢、纸、通草、米家花等,以供宴会、饰戴之用。
北京绢花作品
北京绢花是用高级纯丝制成的,分绢枝花和绢盆花两大类。绢花色型各异,无一重样。“花中之王”牡丹,艳如烟霞;“花中皇后”月季,妩媚俏丽;傲霜斗芳的秋菊,清雅飘逸;盛开的杜鹃,则把人们带进了“一堆红雪罩春烟”的意境。用途
绢花有着广泛的用途,主要用在中国宫廷和民间婚、丧、嫁娶、寿诞、节日等风俗活动中。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
传承人物
金铁铃,男,1956年7月生,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北京绢花。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文化服务中心获得“北京绢花”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市民活动中心。
2018年4月20日,2018北京文化周走进台湾高雄,开展一系列包括非遗展演、文艺演出及合作洽谈会等活动,北京绢花作品参与展示。
2018年9月17日,“匠心筑梦 文脉流芳”——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手工艺师徒传承教育工坊暨作品展示系列活动开幕,北京绢花作品亮相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