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蚶 编辑

列齿目蚶科动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泥蚶是蚶目蚶科泥蚶属软体动物,又称血蚶、银蚶、花蚶、蚶子。壳质坚厚,极膨胀,两壳相等,近卵圆形;壳顶尖而突出,位于背部中央之前;壳的前端圆,后端斜截形,腹缘弓形,背缘直;放射肋粗壮,16—20条,肋上有稀疏而大的结节,在后背区的肋上结节低矮,肋间沟同肋等宽;壳内缘具缺刻;铰合部直,铰合齿密集;两壳顶相距较远,韧带面较宽,菱形。壳表白色,被以棕色壳皮。泥蚶广泛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域。在中国沿岸各地均有分布。喜栖息在有淡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滤食性动物,喜食硅藻类、有机碎屑和桡足类等。卵生。自然海区每年排卵4—5次,1只壳长3厘米的雌蚶,一次产卵可达200万—300万粒。泥蚶是中国四大养殖贝类之一。其肉味甘咸,性温,入经,具有补益气血、健脾益胃、散结消痰的效。

基本信息

编辑

别名:泥蛤蜊

界:动物界

门:软体动物

纲:双壳纲

目:列齿目

科:蚶科

属:蚶属

读音:ni han

形态特点

编辑

泥蚶泥蚶

泥蚶

壳宽2.5cm,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极膨胀,尖端向内卷曲。韧带面宽、角质、有排列整齐的纵纹。壳表放射肋发达,肋上具颗粒状结节,故又名粒蚶。壳石灰白色,生长线明显。壳内面灰白色,无珍珠质层。铰合部直,具细而密的片状小齿。前闭壳肌痕呈三角形,后闭壳肌痕呈四方形。泥蚶血液中含有

泥蚶泥蚶

血红素,呈红色,因而又称血蚶。

泥蚶喜栖息在淡水注入的内湾及河口附近的软泥滩涂上,在中潮区和低潮区的交界处数量最,埋居其中。无水管,仅以壳后缘在滩涂表面形成水孔与外界相通。适应的盐度范围10~28.8,水温0~35℃。泥蚶为滤食性贝类,以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雌雄异体,生殖季节一般在7~9月间。

鉴别

编辑

泥蚶泥蚶

初上水的蚶,从海滩泥土中捕捞的,外壳涂满湿污泥;从沙滩捕捞的,也有湿沙沾壳。新鲜的蚶双壳往往自动开放,用手拨动它则双壳立即闭合。如外壳泥沙已干结,说明捕捞的时间较长。不新鲜的蚶,烫熟后血水不红,味不鲜美,有的并有异味。如在一盆蚶中,发现有少量有异味、臭味的蚶,说明整盆蚶不是新鲜的。

养殖

编辑
滩涂泥蚶养殖

泥蚶是雌雄异体,本地1年就性成熟,在秋冬季产卵,分批产卵,每次间隔半个月。养殖的泥蚶大多数为人工育苗厂育出,工厂化育苗技术也较为全面。

泥蚶养殖可分为中间培育和成贝养殖两个部分,即从每公斤2-3万粒左右的稚贝培育到每公斤500-1000粒苗种和苗种再养成到商品贝(规格为每公斤60-160粒)。

1.场地选择:

要求底质20-30cm的软泥,一般每潮能干露1-3小时,表层有黄褐色的“油泥”但腐殖质不宜太多,海水比重在1.008-1.020为宜。

滩涂养蚶以筑坝蓄水养殖,筑土坝高50-100cm,把蚶田围起,土坝有一排水口,坝内四周为环沟,中间为蚶田,高度低于土坝20--30cm,蚶田每块面积以1亩为宜略正方形。也可根据地形而宜,一般面积大,土坝挡水范围大且不易管理。

堤坝高矮应海区而定,基宽3m,上顶圆滑;缓冲沟宽0.5-1.0m,深0.2-0.3m,防止泥土堆积到塘面,造成蚶死亡;挡水坝修在水门内侧,一般高60cm,底宽150m,坝面宽60cm,防止潮水直冲塘面;水门是潮水进出的通道,其控制内水位,要用混凝土或石料构建,以免被水冲塌。

2.放养密度:每年在4、5、6月份播放苗种,中间培育,每亩放养10-15kg苗种(即500—1000颗/平方米),成贝养殖选用大规格(400-600颗/公斤)种苗每亩放养200--300公斤左右(即100—150颗/平方米)。

3.日常管理:做好防洪避淡工作:在雨季来到时,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蚶塘冲塌,引导洪水不往蚶田。在内湾河口塘地,海水严重变淡,要及时把泥蚶移至外海区,待雨季过后再搬回。

防暑、越冬:冬季水温低,应注意蓄水保温,经常检查堤坝,及时修复漏水,严寒期应增加蓄水深度。夏季烈日晒得蚶田积水,水温急剧上升,致使泥蚶灼伤死亡,因而要及时维修蚶田,疏通沟渠,及时换水以及加大蓄水深度防暑。

日常观察,以调水肥水、培养饵料生物为主。用复合肥每亩2公斤,晴天泼洒肥水,也可直接投喂有机碎屑(如小鱼虾糜),秋冬季起捕前可用豆浆泼洒投喂。

4.消除敌害:在养成期间应经常检查,蟹类、敌害鱼类、玉螺、短肌蛤等对泥蚶有害生物要及时清除。但这是要求说明一下,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希望不要用有机农药杀灭敌害生物而污染环境。可采用人工驱逐、捕捉,及一些常规药物(强氯精、二化氯、茶子饼)清除敌害生物。

5.病害防治:泥蚶是较好管理的经济贝类,但也有暴发性死亡,主要预防治措:改善塘底质环境为主,用生石灰20公斤/亩,或光合细菌,二氧化氯等药物。

6.起捕:养殖规格在每公斤100-200颗即可上市,泥蚶不潜入泥中,捕捞非常便利。

三、养殖泥蚶五要点

1.采集苗种泥蚶产卵期往往为6月下旬至8月底,可多次产卵,10月是采苗的适宜季节。通常在退潮后的滩面上,用刮板刮取0.5厘米厚泥层,装入网袋内,洗去软泥后过筛,将筛下的砂粒和蚶苗计数,播入越冬保苗池中培育。为提高附苗量,可在自然产苗区留足亲蚶,平整滩面,筑堤蓄水及蓄水投砂等改良滩质。

土池人工育苗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方法。土池可设在泥砂质的中潮区,池子可大可小,主要工程为筑堤坝、建闸门和平整埕地等。育苗前,可进行清池肥水,做好亲蚶的选优工作。育苗时,先将亲蚶经阴干刺激后投放靠闸门口处。开闸增大进排水量,造成流水刺激,可获得精卵较好的排放效果。同时采取施肥、投饵、疏松滩面等措施,有利于幼体发育和变态附着。

2.越冬保苗自然蚶苗采集后,冬季即将来临,为避免冰冻和敌害危害,可在大潮能漫水的泥质高潮区建蓄水越冬池。越冬池以0.2亩~0.5亩,水深保持在20厘米~30厘米为宜,亩放5000万粒左右,越冬成活率达95%以上。

3.移种增殖泥蚶为广温、广盐性贝类,在水温0℃~30℃,盐度为15~30的海水中均能生活。但对底质要求较严格,喜生活于风平浪静,潮流通畅的内湾以及有适量淡水注入的泥多砂少、底质稳定的滩涂中。根据这些特点,在海区底质适宜的条件下或经过改良后的滩涂均可移殖放养。移殖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春季5月~6月,季秋9月~10月,播种在退潮后向滩面均匀撒播,亩播二龄蚶500千克左右。

4.蚶田蓄水养殖养蚶场选好后,根据地势可将滩面顺着潮流方向划成若干长方形或长条形蚶田,每块几亩至十几亩,蚶田之间挖小间隔,这是一种不蓄水的养殖方法。为缩短干露时间提高摄食率和生长率,一些地方采取蚶田筑堤蓄水养殖法,使退潮后仍能保持水深20厘米~30厘米,在亩放苗密度500千克左右情况下,增产幅度1.5倍~2倍。

5.高潮区蓄水越冬为防止二龄蚶苗冬春发生冻伤所造成的死亡,采取高潮区蓄水越冬法。管理期间应特别注意防止跑水。越冬时期亩放成蚶密度为3500千克~4000千克为宜。

病害防治

编辑
一、泥蚶育苗病害产生的原因

1.理化因素

水是泥蚶育苗过程中病害产生的主要理化因素。许多泥蚶育苗厂在取水水源上出现严重问题,一些育苗厂蓄水池的进水口设置在江河入海口,上游的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流经此处,污染严重;有些育苗厂进水口设置在别的育苗厂、养殖场的出水口处,造成交叉污染;有的育苗厂根本没有蓄水池,用水直接从海里提取,水质很不稳定。育苗用水水质差,直接影响育苗生产。其次是水温,泥蚶育苗一般适宜的水温为26~3l℃,温差不超过2℃。另外光照和pH值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2.生物因素

亲蚶质量好,产出的幼苗健壮、活强,育苗成活率高;亲蚶质量不好,带病菌,育苗成活率低。污水中带入病原,工具未彻底消毒,带入病原,以及寄生虫寄生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3.人为因素

主要是操作管理不当,如加温时控制不当,翻池时损伤苗,或选择的网箱的网目不恰当,苗嵌入网目而损伤;投饵不足,苗饥饿;或投药不恰当等因素均影响泥蚶育苗的成功。

二、泥蚶育苗常见病害

1.细菌性疾病

弧菌是海水中正常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当外界条件不良或生物本身抵抗力下降时,往往能引发弧菌病流行,造成养殖动物大批死亡。笔者曾在濒死泥蚶幼体内分离到弧菌,说明弧茵的流行也是引起泥蚶幼体死亡的原因。

2.原生动物病

泥蚶育苗过程中轮虫的大量繁殖,会与泥蚶争饵争氧气争空间,影响泥蚶苗生长。而变形虫、小白虫则主要危害藻类,间接危害泥蚶育苗。

3.寄生虫病

寄生虫寄生在幼苗身上,吸取泥蚶苗体营养,影响泥蚶幼苗摄食与活动,造成浮游幼苗沉底死亡,常见的寄生虫有聚缩虫、钟形虫、线虫等。

4.饥饿、营养不良

育苗过程中,藻类投喂量不足,幼苗饥饿或投喂藻类种类不好、单一,造成营养不良,蚶苗抵抗力下降,易得病死亡。

5.机械损伤

翻池时损伤苗,或选择的网箱的网目不恰当,苗嵌入网目而损伤;或翻池时,由于水过大,幼苗受强冲击受伤,或洗苗时挤压、用力过大,蚶苗壳破而死。

6.缺氧

由于生产操作不当,发生停电、停气、造成缺氧;或泥蚶翻池时,洗苗过程时间太长,造成蚶苗缺氧死亡。

7.氨中毒

泥蚶育苗过程中,泥蚶苗密度过高,换水量不足,或由于生产设施的原因,无法换水,造成蚶苗氨氮中毒死亡。

8.用药过量

有些单位在泥蚶育苗过程中,抗菌素等药物用量过高,有些药本身对泥蚶幼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长期使用药物,使得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使得药物起不到应有的杀菌、防病、治病效果。

9.温差太大

泥蚶育苗一般适宜的水温为26~31℃,温差不超过±2℃。有些单位在育早苗时,采用加温育苗,如果水温控制不好,升温、降温太快,就会造成死苗;另外,池时,温差大,蚶苗不能适应,也会造成蚶苗大批下沉、死亡。

10.酸碱度变化太大

生产上藻类投喂过多,池中藻类过量繁殖,或其它原因,使池水中pH值升得太高,蚶苗纤毛脱落,下沉死亡。

三、泥蚶育苗常见病害的防治

1.保证水质

海水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比重1.010~1.023,pH值7.5~8.5;取水区滩涂面积小,海水交换量大,无污染。育苗期间用水,需用沙滤水,幼苗翻池时,一定要注意两个池水的温差不超过2℃。

2.亲蚶质量

选择健康无病,蚶体饱满,性腺成熟度好的泥蚶作为亲蚶,规格80~180个/kg。解剖观察,优质亲蚶,性腺饱满,精巢乳白色,卵巢明显桔红色,显微镜下观察卵子已游离。亲蚶直接从泥蚶养殖场购得,干露时间不能太长,洗净、消毒后入池催产。

3.病害预防

育苗开始时,育苗池、进水管道、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酸钾等彻底消毒,严防育苗过程中工具交叉使用而受污染。在催产、幼苗翻池时,做好病害防治工作,用药量要恰当,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4.投喂饵料营养要全面

选择优质、耐高温藻种,如: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 、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牟氏角毛藻Chaetocers mulleri、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golandica、亚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等。藻种要纯、无污染,宜从专门从事藻类研究的单位引种购得。育苗时,投喂藻类以少量多次为好,日投藻2~5次,白天投藻量不能一次太多,否则蚶苗吃不掉,藻类大量繁殖,PH值升高,易造成蚶苗下沉、死亡。投喂前,先用显微镜检查藻类,无污染,才能投喂。不能只投喂一种藻类,如以金藻为主,要适当混合投喂硅藻、扁藻等,投喂饵料营养全面,蚶苗生长快。

5.预防原生动物、寄生虫病

进入育苗池的海水,需用滤水袋过滤,滤去个体较大的水生动物;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轮虫等,可以在泥蚶育苗过程中,通过选择适当网目大小的换水网箱,勤换水或翻池等方法来解决;寄生虫等可通过翻池时的洗苗操作除去,少数顽固的寄生虫,可采用在洗苗时,水中加入少量甲醛,清洗除去。

6.防止不必要的机械损伤

翻池时动作要轻,不损伤苗,选择网箱的网目要恰当,使幼苗不被嵌入网目而损伤。翻池时控制好水位,以免水压过大,幼苗受强冲击受伤。捞苗、洗苗操作小心轻作。

7.做好日常管理工作

(1)水质管理

育苗池使用洁净无污染的沙滤水,并经滤水袋过滤后入池,每天换水量30%~100%

(2)投喂藻类

附着前以投喂金藻为佳,要求达到池水中藻类密度5~20万个/ml,附着后投喂扁藻为主,保持池中密度2~10万个/ml,或金藻与扁藻混合投喂,密度为金藻1~10万个/ml+扁藻1~10万个/ml;也可在投喂金藻、扁藻时,加投硅藻。

(3)光照强度和水温

育苗室需用遮光布,晴天时透光率20%~30%,光照强度控制在300~800Lux。水温控制在26~31℃为佳,防止水温变化太大。

(4)检查幼虫吃食生长情况

每日取样检查幼虫吃食情况;在显微镜下测量幼苗生长情况,正常情况下,浮游幼虫壳长每日增长10μm左右;取样计数检查幼虫密度情况,如发现密度骤减、死苗等情况,应及时查明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5)做好日常防病工作

育苗期间,育苗池、育苗工具等要用漂白粉、高锰酸钾等药物彻底消毒。翻池时,做好药物的预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证育苗顺利进行。

(6)做好日常检查记录工作

每日早中晚记录水温、水位,记录幼苗吃食、生长,用药等情况,以备日后查用。总之,泥蚶育苗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要搞好泥蚶育苗,必须做好各个环节,必须注意防病,做到预防为主,才能获得泥蚶育苗的成功。

相关研究

编辑
海洋泥蚶多肽肿瘤作用实验研究:目的探讨由泥蚶制得的一组水溶性(简称泥蚶多肽)的抗肿瘤作用。方法以0.25,0.5和1.0 g.L-1的泥蚶多肽处理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株A549和Ketr-3,测定细胞的增殖活性蛋白质含量细胞周期的变化。用100,200和400 mg.kg-1剂量的泥蚶多肽静脉注射荷瘤小鼠,计算对S180和H22肿瘤的抑瘤率以及氏腹水瘤(EAC)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泥蚶多肽在0.25~1.0 g.L-1内,对A549和Ketr-3细胞的增殖和细胞蛋白质合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A549和Ketr-3的周期阻滞分别为G2~M期和G0~G1期。泥蚶多肽在100~400 mg.kg-1内,对小鼠S180和H22的抑瘤率分别达到29.35%~55.43%和26.87%~44.12%,明显延长EAC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泥蚶多肽体外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机制不同,体内对小鼠移植性肿瘤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更多还原

食物营养成分

编辑

食物名称泥蚶
含量参考约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71 千
蛋白10 g
脂肪0.8 g
胆固醇124 mg
碳水化合物6 g
355 mg
84 mg
103 mg
207 mg
59 mg
1.25 mg
11.4 mg
0.11 mg
11.59 mg
41.4 μg
维生素A6 μg
维生素B1胺素)0.01 mg
维生素B2(核黄素0.07 mg
烟酸(烟酰胺)1.1 mg
维生素E13.23 mg
展开

上一篇 北镇鸭梨

下一篇 香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