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占族 编辑
占族(The Cham)是中南半岛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越南中南部的宁顺省、平顺省、富安省、平定省、安江省、西宁省、胡志明市等省市以及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占族有悠久的历史,历史上曾在越南中南部建立过占婆王国,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占族所使用的占语属南岛语系,有本民族的文字。占族的宗教信仰因地区而异,越南的占族主要信奉印度教和本土化的伊斯兰教,柬埔寨的占族主要信仰什叶派伊斯兰教。
中文名:占族
外文名:The Cham
分布:越南、柬埔寨
语种:占语
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
占族
作为中南半岛上使用南岛语的主要族群,占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俗。占族曾在越南中部和南部地区建立占婆国,前后历时超过千年,是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古代文明之一。 占族的源流历史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问题,关于占族的起源一直以来有两种假说,一种假说认为占族人群主要源于南洋群岛地区南岛语系人群的移民,即支持人口传播模式;另一种假说则认为,占族人群主要是中南半岛南部的土著居民(如孟-高棉人)吸收南岛语系人群的相关文化而不是大量移民所形成的,即支持文化传播模式。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和民族学等方面的工作。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越南河内医科大学开展合作,从遗传学上进一步探讨占族的源流历史。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院士的带领下,分别从母系遗传和父系遗传两个分支,对占族人群线粒体DNA、Y染色体遗传标记做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占族人群的母系遗传主要为孟-高棉人等中南半岛南部的土著居民。父系分别来自马来群岛、中南半岛和印度等南亚地区。占族老者
占族历史上曾在越南中南部地区建立过一个著名的古王国, 名为占婆补罗(Campapura)。其中的“补罗”是梵文“城邑”的意思,因此在汉文史籍上,亦称之为“占城”。占城是个历史悠久的滨海国家,早在大约192年左右(汉献帝初平年间)就已出现。占婆建国初期,中国史书称之为“林邑”,南北朝以后则改称“占城”,但在考古发现的碑铭中,他们始终自称“占婆”。占婆国的领土范围在最大时从现今越南北部的横山山岳沿着中部海岸延伸到南部的藩切,与柬埔寨(扶南/真腊/高棉)接壤,纵横近1000公里。与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交趾(越南北部)不同,占婆独立后曾受到印度文化的强烈影响,有“印度教化王国”之称。在政治方面,印度教神化王权,并按照印度模式组建占婆的国家机构,制定典章制度。在社会方面,印度文化的传入使占婆国上层社会仿照印度的种姓制形成婆罗门和刹帝利等级。宗教方面,印度教盛行,广建寺院,供奉印度教神灵,湿婆神地位突出。
占婆在历史上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占城稻”,就是由占婆引进中国的。他们的海上贸易也十分活跃,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一书中指出,占城是“海外诸蕃国”中西南诸国的“都会”之一。与宋朝有密切贸易关系的阿拉伯等国商船东来时往往在占婆国逗留,然后从占婆出发,走海路若顺风的话,半个月即可到达广州。“占城、大食之民,岁航海而来贾于中国者多矣”,宋元时期,占婆国商人曾遍布中国东南沿海。
公元十世纪交趾独立建国以后,占婆和越南两国交战频繁,前后经历700年,最终以占婆国的失败而告终。曾经兴盛一时的占城国灭亡,并于17世纪末划入越南的版图。 现今的占族为占婆国的后裔。
越南境内
占族传统服装
越南占族约有16万人,集中居住在中部南区的宁顺、平顺两省以及南部一些地区。 占族又称占婆族,占城族,而居民们自称为“占姆”人,他们还被称为“赫衣”人。居住在越南中部南区沿海的占族人,绝大部分是农业居民,他们善于耕种水田和种植果树。居民们在兴修水利方面,历史悠久,在藩朗平原地区尚保留有一些古代的水利设施,如建于公元12世纪的查尔格灵水坝,建于17世纪的麻兼水坝等。在一些地区还存有许多水库和几何形水渠灌溉系统的遗迹。
居住在越南南部的占族居民,主要以捕鱼、手工织布和经商为主。在历史上,占族就是一个善于捕鱼和航海的民族,曾拥有强大的航海船队,而历史上与中国交往,也主要是通过海路进行。由于航海业发达,造船业也很兴旺,占族居民掌握着很高的造船技术。
其他国家
占族是一个分居几个国家的跨境民族,除越南以外,在柬埔寨、泰国也有占族居民居住,柬埔寨的占族约有24万人 ,泰国约有四千人。尽管占族居民分布地区较广,但他们的文字、语言都是统一的。
我国海南省三亚市羊栏区回新、回辉两个乡,大约有回民4000多人,自称乌占。这里的回民有自己的语言,语言学家调查得知,在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越南占族的成分。《宋史》卷489载:“雍熙三年(986年)……儋州(今海南省境内)上言:占城人蒲罗遏为交趾所逼,率其族百口来附。”此后还有占人从越南迁到海南岛,史书记载,顺风时,一日可从琼州(今海南省)到占城。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跨国境而居的民族,一是漂洋过海迁移的,二是隔海而居,三是迁到我国后,族称已完全不同。
占族穆斯林
越南的占族,按宗教区分可分为4个支系。第一个是婆罗门占族,即印度教影响的占族。这一支系人数最多。第二支系数量也相当多,为婆尼占族,也称旧回教占族。第三支系是新回教占族,即伊斯兰占族。还有不信奉任何世界性宗教的占族,叫做赫雷占族。婆罗门占族和婆尼占族主要生活在宁顺和平顺两省。婆罗门占族自称为本地占族或婆占,他们沿袭了印度教的多神信仰,婆尼占族信奉的是本土化的伊斯兰教,他们供奉真主安拉和先知穆罕默德。然而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早已完全本地化,与当地民间信仰合为一体,独立于伊斯兰世界。
伊斯兰占族信奉正统伊斯兰教,因此也被叫做新回教占族,以区别于旧回教占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安江省、西宁省和胡志明市等地。他们是移居柬埔寨的占族,后因客观原因,又回迁并生活在南部地区。
赫雷占族主要生活在平定、富安等省,没有受到任何宗教的影响。他们信奉一种原始信仰,文化与周边的巴那族和埃德族比较相似。
民间文学
占族的民间文学艺术,内容丰富,其中突出的有古代传说和诗歌。居民中广为流传的叙事长诗有《占——巴尼》、《达塔瓦》、《卡林巴让》。
传统服饰
宁顺、平顺地区的一些年长的占族男子常蓄长发,布巾缠头,身穿沙笼。但青年男子已经逐渐放弃传统服饰。占族妇女传统服装仍保持民族特色,通常包括传统长衫、里裙和披巾。
传统长衣在占族语中叫做“奥卡美甘”(Aw kamei Cam)。其所用布料丰富多样,包括薄纱、丝绒、抽纱等。占族传统长衣为套头服装,衣领为圆形或心形,两侧不开叉。长至或长过膝盖的叫“奥踏”(Aw tah)。长至脚跟的叫“奥铎巴翁”(Aw dwa baung),奥铎巴翁为紧身服饰,腰部有开缝,镶嵌着一排子母扣,穿时紧紧裹着腰部,穿奥铎巴翁的时候里面要搭配裙子,有时还会配上两条互相交叉被称作“塔雷卡巴”(Taley kabak)的腰带。
音乐舞蹈
占族舞蹈
占人的音乐和舞蹈也很有特色,尤其是宗教的礼仪和祭祀音乐,如塔的开门礼、祈祷礼。据越南的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占人的音乐深刻影响到越南的宫廷音乐。占族的舞蹈最普遍的是扇舞,是因女演员用扇子做道具而得名。用舞姿模仿表现各种不同的鸟类。其次是有宗教色彩的影子舞,舞姿丰富多彩,有表现划船、跳马等等的动作。建筑雕塑
占族建筑古迹、石雕
占人的雕刻艺术和端庄雄伟的塔是闻名遐迩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占人的塔具有婆罗门教的风格,远望像短柄的火炬,一座塔是一个火炬,每一座塔又有若干火炬构成。每座塔有好几层,如藩朗省的一座塔有4层,每层呈四方形,四角有4个巨大的柱子,都形似火炬,逐层缩短缩小,直到塔尖。塔是用砖砌起来的,他们的砖很独特,只要把砖头浸入水中,砖头的粉末就会流出来成为粘性很强的胶汁,两块砖头就可以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占人的塔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历代已故帝王的陵墓,后人把他们神化,如今仍为人们供奉、祭祀。另一种是历代帝王为祭神而建造的塔,最早的是6世纪的建筑。占人的塔遍布历史上占族分布的地区,可以说是星罗棋布。保存完好的塔,现已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母系制度
占族青年女子
越南宁顺、平顺地区的婆罗门占族和婆尼占族依然保留着典型的母系制度,南部的伊斯兰占族则遵循父系制度。婆罗门占族和婆尼占族母系制度的具体表现包括子女随母姓,家庭财产由女儿继承。婚姻也同样由女方掌握主动权,女方可主动提亲。结婚后,依照传统,男子要住到妻子家里。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年轻夫妇已可以单独生活,但仍要遵循女方家的习俗。去世后,占族男性将被安葬在母亲氏族的墓园里。占族遵循的是母系制度,但并非母权制度,女性虽是一家之主,但实际上决定权仍掌握在其丈夫手中。他们的男女分工也与大部分社会相同。男性负责耕种劳作,养家糊口。女性负责操持家务,养儿育女。占族有句俗话:“男人战斗,女人生育”。这句话很简单,但清楚地反映了占族社会的分工。女人最神圣的义务就是掌管家里的事务,而男人则负责社会工作。
氏族制度
占族古代分为椰子氏族和槟榔氏族两个族群,椰子氏族居住在南部,槟榔氏族则居住在北部。两个氏族都是母系社会,只有皇室家族例外,根据印度教传统,王位需由男性来继承。
在占婆国时期,依照印度教传统,占族社会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但占族的种姓制度与印度本土有明显的区别,占族中的不同种姓可以通婚,高种姓的女人可以嫁给低种姓的男人。
丧葬习俗
占人中,婆罗门教教徒死后举行火葬,骨灰埋在母方的墓地,其他人则进行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