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传播媒介 编辑
中文名:大众传播媒介
定义: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
内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
特点:速度快、范围广、保真度好
功能: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分类:印刷类和电子类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分为两大类:印刷类和电子类。这两类媒介都有各自的特点。
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报纸和杂志。报纸的发行量较大,因而是受众面最大的印刷类大众传播媒介,是企业比较青睐的传播工具,因而报纸有许多优点。
第一,信息较为详细。同电视比较而言,报纸所载信息比较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可以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
第二,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现代生活节奏快,时间紧,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而不必象看电视和听广播那样,不管喜欢与否,都得照看(听)不误。
第三,信息具有可保留性。遇到好的商品信息,读者可以长期保留下来,以备索用。广播、电视虽声声入耳,画面生动,却转瞬即逝,难以在记忆中长期保留。
第四,信息成本低廉。报纸价格相对较低,不必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群众能够接受。电子设备投入较高,且需要特别接收设备,而且电脑还需要一定的操作技术。
《昭文新报》, 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这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初为日刊,后改为5日刊,该报是仿照香港、上海的模式办的,内容以奇闻轶事居多,间有诗词杂作,虽然也有一定的读者,但销路还是没能打开,出版不到一年便停刊。
接着在我国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出现了中国人办的报刊,比较重要的有上海的《汇报》、广州的《述报》和《广报》。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全国出版的报刊达120种,80%以上是中国人办的,它们遍及全国许多城市,形成了我国第一次报刊出版高潮。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报刊活动不仅打破了外报垄断的局面,而且还推动了运动的发展。《万国公报》《强学报》《时务报》。
《民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设有论说、时评、谈丛、选录等栏目。先后参与编撰工作的陈天华、朱执信、章太炎、刘师培等。孙中山在为《民报》撰写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主张概括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陈独秀主编。第二年改名《新青年》。《新青年》以传播民主与科学为己任,大力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封建文化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引导青年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影响最大的刊物。
《红色中华》1931年创刊,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在瑞金叶坪村出版。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新华日报》自创刊直到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年1个月又18天。宣传马列主义、坚持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同国民党展开了多方面的斗争。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2008年中国消费者理想品牌大调查之报纸前三甲:《南方周末》《参考消息》《人民日报》。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定军山》-1905
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火烧红莲寺》
中国第一部国际上获奖电影《渔光曲》
此外,《孤儿救祖记》《八千里路云和月》《小城之春》《三毛流浪记》《姊妹花》《风云儿女》《万家灯火》等都是中国电影史上脍炙人口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