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非洲 编辑
《走出非洲》是丹麦女作家凯伦·布里克森(笔名伊萨克·迪内森)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发表于1937年。故事情节很简单,讲述的是一个丹麦女子在非洲的一段生活经历。在小说中,作者以一个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走进了美丽的非洲——肯尼亚。作者以在非洲经营咖啡农场的经历为典型,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1914年到1931年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非洲人民的热爱、同情和眷恋以及非洲土著人对主人公的尊重和爱戴。该书的每一章节都体现出作者对非洲风土人情的谙熟和眷恋。原始土地上的空气、水、阳光,仿佛伸手就能触及。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描述使得人物和场景鲜活地跳跃于纸上。
作品名称:走出非洲
外文名:Out of Africa
作者:【丹麦】伊萨克·迪内森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首版时间:1937年
字数:240000
一天晚上,农场发生了枪击事件,共有4人受伤,1人死亡。这个悲剧使“我”的心情郁闷沉重。于是,一方面“我”参加长老会议,讨论这起悲剧的事后处理,另一方面思考着自己必须引进新的力量,帮着把整个案子了结,这个“新的力量”便是基南朱伊——一位吉库尤人酋长。此人精明、风度翩翩,统治着10多万吉库尤人,各种年龄的老婆成群,有55个身为武士的儿子,经基南朱伊处理后,整个案子竟戏剧性地结束了。
农场有很多来客,朋友来访是“我”生活中的乐事,农场里的人们都晓得这一点。这些朋友中,最亲密的当然是丹尼斯·芬奇·哈顿,除此之外,还有内罗毕土地公署的休·马丁、挪威人古斯塔夫·莫尔,以及同样经营农场的瑞典军官的妻子英格里德-林斯特朗等。
丹尼斯除了“我”的农场,再也没有什么家;他喜欢听人讲故事,于是趁他不在的时候,“我"就编好许多故事等他回来;他还送给“我”一部留声机,让幽雅动听的欧洲音乐飘荡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丹尼斯和“我”还经常一起打猎、射击狮子、驾驶飞机俯瞰大地,度过许多惊险、美好的时光。
“我”在非洲农场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农场种咖啡地势有点高,加上干旱蝗虫、咖啡价格暴跌、火灾……“我”在农场上几乎没有获利。“我”于是决定把农场卖了,和丈夫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就在这一年,基南朱伊酋长死了,吉库尤人破例同意其土葬。同年,丹尼斯驾驶飞机时失事,机毁人亡,“我”痛苦万分,土著人比白人更了解丹尼斯,他的死对他们来说如丧亲人。根据丹尼斯生前所愿,“我”将他葬在恩贡山野生动物保护区第一条山脉的群峦间,这是一块使“我”决心生在非洲、死在非洲并当做墓地的地方。“我”曾频繁地去过丹尼斯的墓地,离开非洲后,依然牵挂在心。后来有人写信告诉我:多次在丹尼斯的墓地看见过狮子,于是当地人在坟墓周围平整出一块很大的空地,为狮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让它们经常与丹尼斯相伴。
离开非洲前,“我”赠送了好多东西给当地人,并以很低的价格变卖了一些东西,帮助佃农们安排了今后的生活,在朋友和当地人的无限依恋中,“我”走出了非洲。
第一辑 卡曼坦与鲁鲁 | 第二辑 庄园枪祸 | 第三辑 庄园来客 | 第四辑 一个移民的札记 | 第五辑 告别庄园 |
---|---|---|---|---|
恩戈庄园 | 枪 祸 | 土风舞盛会 | 萤火虫 | 艰难岁月 |
一个土著小孩 | 骑马走荒原 | 野生动物互救记 | 酋长之死 | |
庄园里的狂暴斗士 | 庄园逃亡之夜 | 艾萨的故事 | 山丘陵墓 | |
羚羊鲁鲁 | 朋友来访 | 鬣 蜥 | 变卖家当 | |
飞行记 | 法拉赫与《威尼斯商人》 | 辞 别 | ||
波那马斯贵族之医生 | ||||
尊 严 | ||||
牛 | ||||
战时旅次 | ||||
“我不让你流逝,除非赐福于我” | ||||
土著与诗歌 | ||||
非洲鸟小记 | ||||
小狗帕尼亚 | ||||
地 震 | ||||
基齐科 | ||||
卡罗梅尼亚 | ||||
波莱·辛格 | ||||
奇事一则 | ||||
鹦 鹉 |
从迪内森的创作时间来看,她1931年离开非洲之后,1936年开始创作到1937年完成该部作品。
作为一个丹麦籍的殖民贵族,凯伦·布里克森在肯尼亚的农场生活了17年之久,从身份来看,她是一个殖民者,或者说一个帝国主义者,从她的思想行为来看,她虽然对非洲有着浓厚的感情,但她却也剥夺和开采了这片她生活了17年的土地为自己创造财富,最后离开这片土地。对她来说,这片土地是可以创造财富的,因此她经营了一个咖啡农场。然而,作为殖民者的身份,这片土地对她来说也可以是抛弃的资源,在她经历了火灾和朋友死于火灾后的双重的打击下,她决定要离开这片土地,尽管她曾属于这片土地的一员,她仍然没有把这里当作她的家乡,只是一片可有可无的土地而已。
卡曼坦
卡曼坦起初作为迪内森家的小狗饲养员,稍后成了她的义务助手,后来又成了她的厨师。他总是想方设法改善餐桌上的食品菜肴,并以超人的记忆力记住了常来农场做客的主人的朋友们的各自口味。正是在他身上迪内森认识到土著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偏见”。
作品主题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凯伦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她对当地人民的感情,体现了她对人类的博爱精神。非洲的自然环境或者是生态环境,在她身上产生了作用或者说是非洲大自然的力量改变了她的自我,把她转换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而这种转换是以人文主义精神为基础的。也就是说,只有像凯伦这样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人物,才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种新的自我实现,自我与生态环境的完美共生。而那些利己主义的殖民者是不可能像她这样真正融入到非洲的生态环境之中去,更不要说用自己的经历从事自然写作。
凯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小说第四部分的“移民日记”中叙事者特别写到了在农场上的鬣蜥,鬣蜥有色彩斑斓的皮肤,但如果击毙之后,其皮肤上的颜色就自动消失,皮肤变成暗淡的灰色。这一事实暗示人们,对动物的破坏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人类不应该随意滥用自己的智慧,也不应把自己的力量转换成对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叙事者认为金牛是一种具有自我牺牲的动物,在非洲的土地上肩负着入侵的欧洲文明的负担。它们艰辛地为人类拖犁和拉车,农业成功的荣誉应该归因于金牛。
凯伦在非洲十几年的生活体验,使她对自我有了更清楚的理解。与其它殖民者不同的是,赚钱和扩大占有不是她的唯一目的,她所在乎的是在非洲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心灵感受。非洲是眷顾她的,在这里,她收获了爱和友谊。但是,生活的道路不是由蜂蜜和牛奶铺就的,她也饱尝了经营咖啡农场的艰难,忍受了失去爱人的痛苦,遭受了农场破产的失败,最终不得不告别度过了她青春岁月的非洲大陆。面对一切不幸和磨难,凯伦并没有退却,而是以无畏的精神面对生活的逆境。一战中,大多数白人妇女躲到集中营,而凯伦则穿越危险地域,冒险负责押送一队牛车装载的物资,最终顺利到达目的地。她所在的农场地势高,雨水稀少,再加上咖啡价格暴跌,咖啡园很不景气。为拯救农场,她曾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种植亚麻,施肥催长咖啡,计划在农场养牛,开办牛奶场等,然而均以失败告终。当她挚爱的人丹尼斯突然死亡令她内心痛苦不已时,她仍能以惊人的勇气埋藏痛苦,为丹尼斯寻找理想的墓地。在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后,凯伦获得了一种超越。她认识到生命孤独的本质,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孤独,而是以平和的态度对待生活,她无差别地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所有的苦难自然相处,平静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即使在远离非洲的若干年后,在她的记忆深处仍有对非洲浓浓的爱,仍有深深的幸福感。
艺术特色
风格
这本小说之所以引人入胜,靠的不是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作者那看似漫不经心的写作手法。小说既无戏剧性的情节或情绪,也没有深刻的哲理。它的魅力恰恰在于平淡。
意象
非洲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动物世界,人与动物的近邻关系使得人们把某些动物身上所具有的某些品质或特性与人类生活中的某些人的特点和某种情感联系起来,于是,很多作者采用以自然界和动物语言思维的象征手法来表述个人的生活感受。《走出非洲》的作者布里克森也采用了动物的象征的写作手法。狮子的形象贯穿了整部小说,从第一章的“恩贡农场”的简介直至丹尼斯“坟上的狮子”狮子一直伴随在她的非洲生活中。狮子是多种情欲的代表,作者通过狮子充分地表述了她个人的爱情观、生活观和对高贵品质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获198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