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灵裹尸布 编辑

基督教圣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都灵裹尸布是一块亚麻布,长14英尺(约合4.26米),前后的印记表明曾用于包裹一名身材高大,长发蓄须的男子,他的双脚、手腕和身体两侧有伤,向外渗出血。据说,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之后、复活之前,尸体就是用它包裹、下葬的。它并非唯一如此声称的圣物,世界各地大约有40条声称与耶稣尸体有过零距离接触的裹尸布。都灵裹尸布之所以出名,在于据称在它上面印有耶稣身体的轮廓,许人相信它是真迹。它是在14世纪的时候首次出现在法国一座叫里雷的小镇。2013年3月底,意大利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耶稣在2000年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红外检测结果显示都灵裹尸布的年代与耶稣的死亡时间相符,这说明裹尸布确曾用于包裹耶稣基督的遗体。

目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都灵裹尸布

属性:亚麻布

相关人物:耶稣

发现时间:14世纪

长度:4.26 m

宽:1米

寻疑

编辑
1988年,英国美国瑞士的3家著名实验室得出结论:都灵裹尸布不过是中世纪开始传播的谣言,因为它出现的时间大约介于公元1260到1390年之间,并非耶稣的裹尸布。

但是最近的科学研究表明:1988年科学实验的化验样品只不过是“都灵裹尸布”的一块补丁,而新的鉴定认为,主体部分要比这块补丁早得多。

用于证明“都灵裹尸布”不是“耶稣裹尸布”的著名实验结论被推翻。

X射线X射线

1988年,“裹尸布”的一小部分被剪下做化验,包括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研究所及瑞士苏黎世联邦科技学院三个举世知名实验室的结果都指出,裹尸布只有约六七百年历史,属于中世纪的艺术品,大约出现在公元1260到1390年间,并非耶稣的裹尸布,误差不多于100年,显微镜下的结果则是1355年。

然而,有关“裹尸布”的争论并没有因此终结,有科学家指出,上述三家实验室在采用“-14断定法”时出现较大误差———问题不是出自断定法本身,而是在于裹尸布,裹尸布上的细菌真菌———那些有接近百年历史的细菌及真菌所制造出来的单多糖使断定法低估了裹尸布的历史。

最新研究

最新研究认为,1988年三大实验室的化验样品只是“都灵裹尸布”的一块补丁,当时的科学家对此浑然不觉。

“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发生了,研究人员1988年从裹尸布取化验样品的地方刚好是块重新织上去的补丁,但这块补丁制作得非常仔细,使用的纱线染过后,和裹尸布其他部分的纱线几乎完全一样,颜色非常接近。”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化学家雷蒙德·罗杰斯表示。罗杰斯现已退休,他是美国科学家都灵裹尸布研究计划小组的前成员,这个小组曾于1978年对裹尸布进行过研究。

此间,有学者分析,研究人员在裹尸布上发现补丁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它自1357年首次现身法国以来,多次遭遇火灾,但依然保存下来,其中一次火灾发生在1532年的一座教堂里,裹尸布遭到严重损坏,修女们对被火烧出来的洞进行了缝补,将裹尸布缝到了一块亚麻布上,主要是防止它进一步破损。

研究人员的“放射性碳样本”与“都灵裹尸布”主体部分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学特性,主体部分有更久远的历史。

罗杰斯在他的研究中,对在“都灵裹尸布”找到的放射性碳样本以及其他地方取下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作为都灵裹尸布研究计划的一部分,我在1978年从裹尸布的各个区域收集了32个脐带样本,包括从一些补丁和亚麻布上取的样本,我还找到了用于放射性碳鉴定的可靠样本。” 罗杰斯指出,这个放射性碳样本和裹尸布主要部分上取的样本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化学特性。他解释说:“放射性碳样本被染料染过,有棉花的成分,而裹尸布的主要部分则是由纯亚麻织成。补丁部分之所以被染,可能是为了和年代更早的裹尸布的黑色相匹配。给样本染色使用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意大利,也就是出现在1291年马穆鲁克土耳其人攻下十字军最后一个堡垒的前后。这样推算,放射性碳样本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1290年,这个时间符合1988年通过碳-14鉴定的结果。但是,这块布事实上有更久远的历史。” 研究人员鉴定放射性碳样本使用的是微化学检测法,这种方法只需要一点点样本就可以了,试验品质量一般少于1毫克或1毫升

重大疑问

微化学检测实验最终显示,在放射性碳样本和漂白亚麻布里含有香兰素,但是,都灵裹尸布里并没有这种物质

耶稣圣容耶稣圣容

木质素是植物纤维例如亚麻的一种化学化合物,木质素经过热分解生成香兰素。随着时间的推移,香兰素在布料里的含量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消失。科学家最先是在中世纪的亚麻制品里发现香兰素的,但是,更加古老的物品,例如“死海卷轴”的包装纸等里并不含有这种物质。

扑朔迷离的都灵裹尸布 在意大利西北部的城市都灵,从公元16世纪起就有一件镇市之宝保存在约翰大教堂附属的小礼拜堂里,世代承受着基督教虔诚者的顶礼膜拜和欢喜赞叹,被认为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和基督教珍贵的圣物,这就是著名的“都灵裹尸布”,又称作“耶稣的裹尸布”。

简介

难道是《圣经》上所说的“细麻布”? 据圣经新约上记载:耶稣在十字架上被钉死后,门徒逃的逃、散的散,剩下一干妇女在那里哀哀哭泣,尸体无人收殓。幸好“有一个人名叫约瑟,是个义士,为人善良公义……这人去见彼拉多,求耶稣的身体。就取下来用细麻布裹好,安放在石头凿成的坟墓里。”不久,耶稣从死中复活,墓穴洞开,人已经不见了踪影,他的门徒彼得听闻此事,连忙“跑到坟墓前,低头往里看,见细麻布独在一处,就回去了,里稀奇所成的事。” 公元1355年这件所谓的“旷世圣物”浮出水面对于这块细麻布的下落,《圣经》经文没有再作交待,直到1355年,法国小城Lirey突然被朝圣者的杂沓脚步和喧嚣所充满,人们争先恐后地意欲一睹一件旷世圣物———“耶稣的裹尸布”。这正是它一千多年以来第一次有史可稽的浮出水面。

图1 都灵裹尸布都灵裹尸布图1 都灵裹尸布都灵裹尸布

“都灵裹尸布”长4.2米,宽1米,为亚麻质地,稍微隔开一定距离,就可以清晰地在上面看到一个人的正面与背面的影像(两个头碰头的人形,如图1)。影像身高1.8米,长发垂肩,双手交叉放置于腹部,在头部、手部、肋部与脚部有清晰的红色血渍状色块,正与圣经上所记载的耶稣钉死时的状态相同。

“兵丁用荆棘编作冠冕,戴在他头上……” “于是兵丁……来到耶稣那里,见他已经死了……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 碳放射年代鉴定认为这块布是伪造的 经过梵蒂冈教庭的批准,三家独立的科研机构:英国牛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和瑞士联邦技术研究所分别对裹尸布采样进行了碳放射年代鉴定,各自得出的结果完全一致:这块布不是耶稣时代的织物,而是中世纪约1260~1390年之间的产品,正与前文所述裹尸布的第一次现世的时间相吻合。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布是到中世纪才做出来的东西,当然就绝无可能包裹过耶稣的圣体,上面的形象也肯定不会是公元29年就已经“升天”的耶稣基督。综观化学成分和年代鉴定这两大证据,以及其他旁证、否证,笼罩着“都灵裹尸布”的谜团和阴影至此已经基本驱散,当时科学家认为,这确实是不折不扣的中世纪赝品。

质疑结论

都灵裹尸布都灵裹尸布

“都灵裹尸布”是备受科学家关注的谜团,相传这块裹尸布曾包裹过耶稣的尸体,一直被基督徒视为圣物。美国专家莉莉安·希瓦茨通过电对都灵裹尸布上的脸像进行研究后,得出惊人结论:“都灵裹尸布”其实是达·芬奇伪造出来的。

画像吻合

相传耶稣死后三日“复活”过来,剩下曾经包裹他尸体的裹尸布,这块裹尸布一直被基督徒视为圣物。然而科学家一直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它可能是后人伪造的赝品。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对都灵裹尸布进行了多次研究,并在裹尸布正面发现了一个由布面污渍凸显出的人体轮廓影像,这个人体轮廓可以隐约看出一个人脸的肖像。

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艺术顾问莉莉安·希瓦茨通过计算机对“都灵裹尸布”上的头像进行研究后,得出了惊人结论:“都灵裹尸布”其实是达·芬奇伪造出来的,“裹尸布”上的头像其实就是达·芬奇本人的肖像!

科技炮制

希瓦茨的发现已被拍成纪录片《揭秘达·芬奇裹尸布》,该纪录片由英国第五频道电视台播出。根据希瓦茨的理论,达·芬奇在第一台照相机问世前300多年,就通过一种原始科技将自己头像“烤印”在了“都灵裹尸布”上。

希瓦茨称,达·芬奇在伪造“都灵裹尸布”时,使用了自己的脸部雕塑和一个被称做“暗箱”的原始照相设备,他将亚麻布挂在一个木框架上,摆进了漆黑“暗室”里,接着达·芬奇在亚麻布上涂上了一层感光物质,使它变得就像照相机胶卷一样可以感光。

在这间暗室的墙壁上留有一个小洞,孔中装有一个水晶透镜,达·芬奇将自己的头像雕塑摆在“暗室”外的一张高凳上,当阳光穿过墙上的透镜时,达·芬奇的头像雕塑将会被投射到“暗室”内的亚麻布上,并于几天时间后在这块被涂上感光物质的布料上留下永久的影像。

引发争议

希瓦茨的“达·芬奇伪造论”在科学界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如果“都灵裹尸布”真是达·芬奇通过原始照相科技所伪造,那么他也将成为历史上最大的“艺术伪造者”。

《揭秘达·芬奇裹尸布》纪录片却宣称,达·芬奇当年很可能是受人委托,炮制出这块“都灵裹尸布”的,以便用它来取代一块更早版本的被怀疑是赝品的“都灵裹尸布”。那块更早版本的“都灵裹尸布”曾于1453年被当时强大的萨沃家族买了下来,没想到后来却失踪了50年时间。

再次质疑

2009年圣诞节前,考古学家在耶路撒冷老城附近的希嫩山谷一个山洞墓室中发现一具古尸。圣城发现古墓并不稀罕,然而这次发现却令人兴趣倍增,因为碳14检测和洞中其他文物表明,古尸裹尸布的年代为2000年前的耶稣时代。专家根据新发现的裹尸布特征再次质疑著名的耶稣“都灵裹尸布”的真实性。

希嫩山谷被古犹太人称为“地狱”、“死亡谷”,《圣经》称其为“流血地”。腓尼基人曾在此用幼童祭献火神摩洛,古犹太人赎罪日在此把“替罪羊”赶下山崖祭献上帝。山谷崖壁有许多罗马时期的坟墓,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奥尔布赖特研究所考古学家在其中一个密封山洞发现的一具男子古尸的DNA检测显示,此人生前患麻风病,死于肺结核,这可能是墓穴被密封的原因,也因而使古尸历经2000年却保存完好。

发现古墓的考古学家吉布森教授说,这是在耶路撒冷首次发现耶稣时代的裹尸布。它用简单的双向十字平纹编织,分为两块,分别包裹身体和头部。古代文献和同时代的裹尸布都证明了当时的这种织法。此外,它还证实了当时的丧葬习惯,裹尸布分别包裹身体和头部,万一墓主苏醒,能吹动遮布呼救。吉布森教授说,这种情况当时因医疗落后经常发生,古希伯莱文献多次提到安葬后复活的案例。按当时习俗,死者安葬3天后,家属要去墓室探查是否确实死亡。这可能就是《圣经》记录耶稣受难3天后复活故事的源头。

吉布森强调,“都灵裹尸布”是斜纹单块麻布,这种斜纹织法在耶稣时代1000年后才有。无论是公元一世纪当地丧葬习惯,还是织物特点,都表明“都灵裹尸布”是中世纪的物品。圣经故事中,耶稣受难后,门徒约瑟买通士兵取回尸体,用干净细麻布裹后安葬,用磐石封墓。3天后,信徒却发现耶稣尸体失踪,只剩下裹尸麻布。

《圣经》中提到,裹尸布保存在耶路撒冷,直到中世纪才引人注目。据说,1096年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时,把一块裹尸布带回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裹尸布后来被圣殿骑士后裔收藏,1578年转入都灵大教堂,每50年展示一次。

形态吻合

这块长方形麻布布满污迹和焦痕,依稀可见男子正面和背面影像,身高1.8米,偏瘦,手臂长,高,蓄长胡,留着当时被禁止的垂肩长发,双手交叉置腹部,全身有100多处鞭打伤痕,肋骨受伤,手腕处有钉穿伤痕和血迹,前额有刺伤和血迹。轮廓与中世纪法国哥特绘画极其吻合。

面对种种质疑,都灵大主教同意科学检测耶稣裹尸布。1986年,英、美、瑞士3家著名碳14实验室分别测定裹尸布,结论是1260至1380年的可能性为95%,不早于1200年的可能性为100%。1988年10月13日,红衣主教在都灵大教堂宣布裹尸布为中世纪伪造。

科学化验

但此后有不少人仍试图证明其真实性。1999年夏,以色列学者从裹尸布中发现耶路撒冷附近才有的花粉,证明其年代早于8世纪。还有的质疑16世纪的大火、微生物污染影响碳测定结果,实际年头应该更早。部分科学家发现布上的伤痕和血迹极符合耶稣受难场景,远远超出伪造年代水准。用微化学法发现,1986年化验的裹尸布是一块补丁,新鉴定认为,其主体部分的时间要早得多。

宗教界反响

尽管天主教不承认“都灵裹尸布”,但人们仍然就其真实性争论不休。舆论认为,即使这块著名的裹尸布是伪造品,它也依然会受到世人的关注。

误判原因

首先,碳14 鉴定裹尸布边角材料是13世纪物品为误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2005年,以莱蒙德·罗杰斯(Raymond N. Rogers)为首的美国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9位科学家宣布:碳14鉴定是错误的。同时,苏·本福德(Sue Benford)和约瑟夫·马里诺(Joseph MariNO)也在《都灵裹尸布因修补而造成碳14鉴定偏差之证据》的论文里说,他们与一组纺织专家合作,发现裹尸布送检样品刚好截割自1532年香伯利教堂失火后修补过的地方,同时有显微化学分析佐证上述判断。化学分析报告说,裹尸布的送检样品里检测出香草醛(C8H8O3)而裹尸布其它部位则未检测出香草醛。香草醛乃植物(包括亚麻)的木质经热分解后产生,可以在中世纪的物品内发现,但在年代更远久些的物品里就难以找到了。例如包裹死海古卷圣经的亚麻布在做该项检测时就没有发现香草醛。在裹尸布的主体内同样也没有发现香草醛。除此之外,送检样品与裹尸布整体还有诸多明显的差异:在纺织印染里常见的化铝,送检样品的含相当高,是裹尸布主体的十几倍以上,而裹尸布主体几乎没有发现氢氧化铝残留物。送检样品检查茜草根染料(茜素和红紫),而裹尸布主体却没有发现;送检样品的紫外荧光明显而裹尸布主体很少;送检样品内发现棉纤维线和拼接纤维而裹尸布主体内却没有发现;送检样品内发现一种用于染色的胶类物质(可能是阿拉伯胶)而裹尸布主体内却没有此物质。该论文发表在《英国社会》2000年11月出版的期刊上。根据以上事实,世界著名的放射鉴定公司――Beta 分析公司的资深分析员罗纳德·哈特费尔德(Ronald Hatfield) 认为裹尸布极有可能为公元一世纪的物品。

技术分析结果

其次,比利时王国根特纺织技术研究所的古纺织学专家吉尔伯特·瑞斯(Gilbart Raes)博士以及德国汉堡的资深纺织专家弗拉里-伦贝格(Flury-Lemberg)博士对裹尸布纺织原料的分析表明,该片精心纺织的亚麻布是公元一世纪罗马占领巴勒斯坦时期以色列地区的织物,极可能是在一种埃及/叙利亚式的织布机上造出来的,经过对比研究证实,它与位于死海边的马萨达古堡遗址内发现的亚麻布(已证实为公元一世纪的物品)织法相同。它们的独特织法均为走之字型、以3丝绕1线的人字斜纹理织成的亚麻布,其丝线比一般人的头发还细,直径仅10~30微米。这一独特织法仅在公元一世纪应用,之后织布机和织法也不断与时俱进,到了13世纪,那类织布机早已绝迹,那种独特的织法技术也已经失传,因而不可能有人能织出这种中东地区公元一世纪才有的亚麻布来。

花粉分析觅踪迹

再次,花粉分析表明这块裹尸布曾经到过耶路撒冷、土耳其中西部的安娜托里安(Anatolian)草原、君士坦丁堡(现名伊斯坦布尔)和西欧。瑞士苏黎世的犯罪学家迈克斯·福雷(Max Frei)博士宣布在耶稣裹尸布上发现了58种不同花粉,其中44种来自耶路撒冷地区,6种来自中东的东部,2种来自土耳其的爱德萨(Edessa)其中一种只生长在君士坦丁堡。马克·安东纳奇(Mark Antonacci)认为花粉和影像本身交织在一起,从内部相互认证对方的身份进而加强了证据。读者应当知道,有些花粉只在某地某一段时节才有。迈克斯·福雷博士的发现得到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植物学家阿文隆·达宁(Avinoam DAnin)和尤里·巴鲁克(Uri Baruch)的肯定与印证。裹尸布上最为奇特的是上面有明显的菊花冠影像。此种耶路撒冷地区特有的菊花是在3月至4月春季时节开放的,不像中国的菊花在8月到10月的秋季开花。这些美丽菊花像暗示后人,裹尸布上的耶稣像是在公元一世纪某年春季里的某一天突然神秘形成的。公元6世纪以来世界著名的耶稣圣像上均有相同的菊花印记。例如:现存于阿拉伯半岛的西奈旷野凯瑟琳修道院作于公元550年的耶稣画像,不但形象与裹尸布一致,且上面的菊花图案也与裹尸布上面的影像吻合。此外,拜占庭贾斯汀二世公元695年所铸造的耶稣头像金币上的菊花图案也与裹尸布上面的影像十分雷同。这清楚表明,早在6世纪的人都熟悉耶稣的形象并上面的菊花图案。据说1356年耶稣的裹尸布经历数百年隐遁后首次在法国的一个叫利瑞的小村镇重新展现时,门庭若市,前来瞻仰的人都说仍就能闻到耶稣寿衣散发出的馨香之气。事隔多年之后的2010年4月10日至5月23日复活节期间,耶稣的裹尸布又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的施洗约翰大教堂公开展出;从世界各地前来朝拜的人从早到晚络绎不绝,估计最少也有两百万人目睹这位圣人的芳容。触景生情,即兴赋诗一首:“徐徐春风满园栽,菊花馨香袭人来,万物之主留秘影,学者精英莫能猜。”

证实古话

第四点,美国犹大州赫库里斯(Hercules)航天中心科学家约瑟夫·科尔贝克(Joseph Kohlbeck) 博士与恩里科·费米研究所的理查德·列维塞提(Richard Levi-setti)博士共同发现在裹尸布影像的鼻子、膝盖与脚跟上面沾粘有石灰粉状的细微“污物”,经过与耶路撒冷圣墓大教堂和各各它山下花园墓附近的石灰华粉末作光谱分析对比研究发现,它们的化学痕迹相同;该化验结果证明:这块裹尸布曾经在耶路撒冷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处逗留并有过物理接触。奇妙地证实了“雁过留声,人过留迹”的古话。

法医分析新进展

第五点,法医分析也有新进展:1997年法医病理学家 罗伯特·巴克林(RobERT Bucklin)研究寿衣影像后得出结论认为:影像是一个真正的人,曾受过十字架酷刑;他曾经被两个高矮不同的人一前一后用带钩的鞭子抽打,后又被迫用肩扛过重物致使右肩胛骨挫伤。验尸官弗、、、、、、雷德里克·朱基比(Frederick Zugibe)经过长达十年的多项研究后,1998年在他的书中说,寿衣影像与真人比例为1:1,是真实的,身体各部位完全符合解剖学骨骼比例、原理。2001年,都灵的法医学家皮耶尔·白马·博隆(Pier Baima Bollone)指出,对寿衣上的伤口和血迹的法医检查表明,血液里有大量胆红素,这与影像上的那人受过残酷鞭笞的情形相符;头部周围受锐器刺伤,死之前四肢被钉。法国比较解剖学教授耶维斯·德雷基 (Yves Delage)也认为,尸僵、伤口和血迹流痕等特点均符合解剖学原理。裹尸布上的人体当时正处于死后1-3天的所谓“僵硬期”,因为他没有显示出任何的腐朽迹象。尸体通常3天后才开始慢慢腐朽分解。此外,裹尸布上面多处的血迹实为真人血。但令人无法解释的是,经历了两千年的风风雨雨考验,它仍然鲜红不褪色,皮耶尔·白马·博隆教授运用免疫化学方法认证那人的血为AB型血;这又进一步肯定他的同行海勒(Heller)和德勒(Adler) 早先的相同论证。

千里之外系同源

第六点,1999年以来,Mark Guscin 开始系统调查都灵裹尸布的材料织法、厚度及影像与千里之外、仍珍藏在西班牙奥维耶多教堂内的耶稣头巾的微妙关系。他最终的结论是:两块亚麻布的材料织法相似,均可能是在一种埃及/叙利亚式的织布机上造出来的。此外布的厚度亦接近;不过相比之下都灵裹尸布的品质更为精致。两块布上面的血型完全相同,均为AB型血;而且头部的血印部位亦相同,证明它们几乎同时盖在同一个人身上。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植物学家学阿文隆·达宁(Avinoam Danin)也赞同以上分析,并补充说,奥维耶多教堂的耶稣头巾上的花粉正巧也与都灵裹尸布上的花粉相同。如是这两块耶稣的亚麻布遥相呼应,互为佐证,同指圣经记载有关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真实性、准确性

距图像人难为

第七点,裹尸布上的人体正反两面影像好象是完全按照三维立体摄影术拍摄出来的负面底片一样。最先发现这一现象的是物理学家约翰·杰克逊(John Jackson) 和艾立克·拍(Eric Jumper)与摄影家彼得· 苏马克(Peter Schumacher)。他们用美国航天局(NASA)研发的原本用来扫描月球立体地貌图的VP-8影像分析器对都灵裹尸布作全面扫描,第一次获得裹尸布人像的三维立体等距图像,这一发现令研究者们惊讶不已。这是他们得到的唯一此类照片,在此之前和之后不管他们如何努都未能搜寻出第二张包含三维立体信息的照片。用照相机按常规拍摄的画作、相片或照片均无可能产生出三维图形。我们知道在19世纪照相术发明以前,人们根本没有照相的概念,更不用说按照此方式画出人像来。13世纪的作伪画家再聪明也不可能伪造出负面的人像来,因为它完全违反我们人的正常视觉感受:画光线亮的地方要反为暗,而光线暗的地方反要亮;而且灰度的差异极为敏感,任何人都不可能拿捏得十分准确,稍有失误整个作品就报废了。那些硬说这是伪造的人完全是痴人说梦,毫无事实根据。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人想到过以三维立体的绘图方式画出一幅裹尸布那样的影像。现代科技精英们绞尽脑汁运用各种想得出来的方法试图复制出类似裹尸布上面的图形但都徒劳无、完全失败。此外,上述物理学家约翰·杰克逊和艾立克·姜拍等人还意外发现,人像的眼睛上竟然还盖有两枚古希腊钱币,被认定为罗马巡抚比拉多(审问耶稣并判他死刑者)在位时的公元29~32年所铸造。右眼上的硬币有些希腊字母依稀可辨,为UCAI(提彼留·凯撒)左眼上的硬币是专为凯撒的妻子朱丽亚在公元29年特别铸造的所谓朱丽亚纪念硬币。(注:这种钱币仅流通于中东地区供罗马占领区的犹太人用。)美国杜克大学的古钱币专家艾仑·万吉(Alen WhAnger)利用偏振影像重叠技术,将上述古希腊钱币与眼睛上的两枚钱币影像对照后惊奇发现:左眼上硬币的重合率为73%,右眼上硬币的重合率为74%。

挑战高科技

第九点,图像形成原理试解 裹尸布挑战现代高科技证实他的真容。柯达公司的成像技术专家凯文·莫兰(Kevin Moran)经过研究尝试对影像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诠释。他说,当我们从微观结构看寿衣时,我们发现每一线条竟然是由数百个细小的纤维组成的。这些纤维的直径约10至30微米,比绝大多数人的头发还细。布本身因为年代远久有点变色。老化是由于布纤维氧化和脱水等化学变化的结果造成。布上有形象的地方呈稻草黄色,这是由于一些离散纤维长度表现出更为加快的氧化和脱水所致。好象某些纤维的某些部分老化得更快。当有足够多细微长度的、离散黄色纤维聚在一起时,你就看到了图像。研究寿衣图像的科学家通常把变色长度部分称为像素。看一下用电脑显示屏放大的图像,你会看到无数小点。我们知道计算机图形软件的程序员是靠编写程序来控制像素在屏幕上创建图像的。不过在裹尸布上的像素不是点而是纤维离散长度。那些构成离散图像的纤维长度从1毫米到小于200微米(0.2毫米)不等。

像素本身为单一黄色调。凯文·莫兰测定,构成图像的变黄色像素比寿衣的其余部分约暗30%。我们之所以在寿衣上看到深浅不同的颜色是由于像素密度差异造成的。这有点类似于杂志或报纸上的黑白色调照片中,任何部位灰色调的深浅程度是靠黑墨点的多少来实现的。另一个例子可以在旧时的蚀版画书里找到,其影调也是靠刻线条密度来实现。但与它们不同的是,耶稣寿衣的像素色点具有显微水平的质量与效果,这是令研究者十分吃惊的。凯文·莫兰如此描述他所看到图像的像素点:单个图像像素在15微米直径的纤维两端有很清晰的界限。在放大200倍时来看,与色泽自然的非成像纤维区域相比,这些像素显示出统一的黑色区域。在有图像像素和无图像纤维之间有清晰的边界和急剧的变化,竟然没有通常预期的因为外光源而产生的渐变过渡区域。

像素不发荧光的事实显示影像是在微妙的脱水状态下瞬时间完成的,因而才完全没有留下任何可供紫外线激活的残留物。它表明这是一个有限能量在瞬间释放的量子事件...该布越是接近人体的地方图像显得越暗。因此,在这附近有更多、更长的像素。科学家能得出的合理解释是,那人身体突然释放出某种未知的足够强度的辐射,它以粒子的形式闪击纤维表面,但仅持续了约100皮秒(1皮秒=百亿分之一秒),从而使其发生微妙化学变化,形成布上面的影像。诠释归诠释,它只解释事件发的效果而未能说明其真实原因。有案可查,公元544年在土耳其的古名城艾德萨(Edessa)的门楼上发现最早的耶稣圣像(据推断这一圣像布就是后来的都灵耶稣裹尸布),当时城内广为流传一首原创于一世纪上半叶的“珍珠赞美诗”。诗曰:“霎时间我直面自己,这布成了我的镜子。我看见自己的全貌,就将他印在上面。原为一的我俩暂且分开,再见面时我们完全一样。”迄今为止,裹尸布影像的真实成因科学界仍然不了解。

裹尸布系真品

据分析,裹尸布的内证、外证均显示它是公元一世纪的遗物,并且讲述了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残酷历史事件,并且给出了时间、地点以及许多细节:古纺织学家通过对比研究它独特的3丝绕1线的人字斜纹理织法质证裹尸布材料来自中东地区,此外裹尸布上面的石灰华和菊花影像进一步指证它的故事发生在耶路撒冷,并且是在3月到4月之间这段时间。眼睛上的两枚古希腊钱币影像也指证事件发生公元一世纪上半叶的巴勒斯坦地区,耶稣身上前后两面的钉痕血印轨迹与角度差别告诉我们,有两个行刑者一高一矮用带铁钩的鞭子抽打耶稣。他四肢都有钉痕,肋骨下被刺穿后血水缓慢流淌到布上凝结成的浸迹历历在目。以上事实完全符合新约四福音书上的有关描述。在有信仰的人看来,靠人有限的经验和科学检测方法,人们恐怕永远也无法完全明白神如何以他爱子的生命、鲜血为墨彩,奇妙地在裹尸布上面创造了他自己的影子。那约隐约现的影子似乎在向世人昭示:这是我的自画像,乃天工所成。它为我作见证,这见证也是真的(参见约翰福音8章14节)。《对神诚实》一书的作者约翰·罗宾逊(John Robinson)博士说得好:“对裹尸布的探求可以引导你对基督的追求。”

证实

编辑
介绍

印记与达芬奇创作的耶稣画像,二者相似印记与达芬奇创作的耶稣画像,二者相似

2013年3月底,意大利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都灵裹尸布并非中世纪的一场骗局,确曾用于包裹耶稣基督的遗体。耶稣在2000年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红外检测结果显示都灵裹尸布的年代与耶稣的死亡时间相符。此项研究的细节刊登在一部著作中,在2013年3月30日对外公布。

研究发现刊登在新书《都灵裹尸布之谜》中,于耶稣受难节出版。《都灵裹尸布之谜》由记者萨沃利奥-贾塔和意大利帕多瓦大学工程系的机械与热量测量专家朱利奥-法恩蒂教授合著。研究中,法恩蒂对从都灵裹尸布上提取的纤维进行了检测,同时与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至现代的布料样本进行比较,以确定都灵裹尸布是否为中世纪的一场骗局。

证实

法恩蒂利用红外光对纤维进行了两次化学检测,又用拉曼光谱仪对纤维进行了一次机械学检测。拉曼光谱仪可对各波长的辐射进行测量,被广泛用于法医学研究。检测结果显示都灵裹尸布的年代在公元前300年到公元400年之间,涵盖耶稣所处的年代。

都灵裹尸布上的印记是否为耶稣所留,裹尸布是否为中世纪的一场骗局,科学家一直存在争议。此外,科学家一直无法解释裹尸布上的印记是如何形成的。1988年,科学家对都灵裹尸布的样本进行放射性碳检测。检测结果显示这块裹尸布的年代在1260年至1390之间。但一些科学家对检测结果产生歧义,指出都灵裹尸布曾被水火破坏,如果不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只能得出不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此之后,科学家曾多次要求再次对都灵裹尸布进行检测,但遭到教会领导人的拒绝。这也就是为什么法恩蒂的研究小组不得不使用1988年检测中的纤维样本进行研究。在2013年2月宣布辞职前,罗马教皇本笃十六世允许都灵裹尸布展出,作为他辞职前献给天主教徒们的最后礼物。

意大利电视台将拍摄都灵裹尸布的影像。公众下一次瞻仰都灵裹尸布要等到2025年,届时,这块神秘的裹尸布将再次展出。作为此次拍摄的一部分,电视台还专门推出了一款新的应用程序,名为“裹尸布2.0”,展示都灵裹尸布的一系列高清图像,突出无法用肉眼看到的细节。

中新网4月2日电 据台湾ETtoday新闻云报道,复活节刚过,但争论不休、声称曾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都灵裹尸布”(Shroud of Turin),罕见地在意大利电视台节目中展示。根据最新研究发现,都灵裹尸布并非中世纪赝品,而是公元1世纪前后的产物,和耶稣死亡的年代接近。

据了解,都灵裹尸布是一块长4.3米、宽1米的亚麻布,基督教信徒深信上头的人像正是耶稣受难后,麻布包裹其遗体时留下的痕迹;其他抱持怀疑态度的人则认为,它只不过是中世纪的伪造产物。

都灵裹尸布保存在意大利北部的都灵大教堂(Duomo di Torino)。过去曾有专家进行碳年代测定法,显示裹尸布是介于公元1260年至1390年间的物品,不可能和耶稣有关。但由于裹尸布曾被焚烧,其中布料纤维受到污染,测试结果受到质疑。

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教授范提(Giulio Fanti)上月29日出版新书《裹尸布之谜》(The Mystery of the Shrod)。书中透露,他曾检验裹尸布的纤维,并和公元前3000年到现代的布料比较,发现裹尸布纤维来自公元前300年到公元400年间,涵盖耶稣生活的年代,“极可能真是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亚麻布。

新的判断

北京时间2月13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的一支研究小组表示神秘的都灵裹尸布并非伪造,裹尸布上耶稣印记的真实性之所以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可能与公元33年耶路撒冷的一场地震有关。这场地震的强度达到8.2级,足以从碎裂的岩石中释放出中子。中子洪流可能通过与核子发生反应让这块亚麻裹尸布上出现类似X光片的图像。此外,中子辐射还会增加碳14同位素的数量,让1988年进行的碳年代测定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当时的测定结果显示都灵裹尸布只拥有728年历史,可能是伪造的。

都灵理工大学教授阿尔伯托-皮特里表示:“我们认为地震产生的中子辐射可能在都灵裹尸布上形成图像,方式为氮核子的热中子俘获。此外,中子辐射还会增加碳14同位素的数量,导致碳年代测定得出不准确的结论。”卡皮特里等人的研究发现刊登在《Meccanica》杂志上。

在此之前,其他科学家就曾指出中子辐射可能与裹尸布上一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手臂交叉的男子的印记有关。但对于中子辐射的源头,他们并没有给出任何令人信服的解释。一些科学家认为中子辐射可能来自尸体本身或者坟墓内发生的与复活有关的事件。中子辐射通常由核聚变或者核裂变产生,核反应堆或者粒子加速器都能形成中子辐射。

卡皮特里等人认为地震导致地壳出现高波,这是中子辐射的一个天然源头,但一直遭到忽视。根据他们进行的研究,易碎的岩石在巨大的压力的碎裂,产生压电式核裂变反应。在此过程中,原子释放中子。强烈的地震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通过释放巨大的压力产生中子辐射。

研究都灵裹尸布的专家、裹尸布复活基金会主席马克-安托纳希恳请教皇弗朗西斯,允许采用新技术对裹尸布进行分子分析。分子分析能够证实或者颠覆这种辐射理论。首次提到都灵裹尸布的文字记录可追溯到14世纪,当时一名法国骑士据说在利雷得到这块裹尸布。记录显示都灵裹尸布在1578年之前曾多次易手。这一年,裹尸布被保存在都灵的圣约翰大教堂。这块人字纹亚麻布长14英尺(约合4.2米),上有一名男子的印记,死前曾遭受刑罚。1898年,律师塞康多-皮亚首次拍摄都灵裹尸布的照片。他的照片揭示了更多令人吃惊的细节,包括肉眼看不到的面部特征。

上一篇 都灵大学

下一篇 米开朗基罗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