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战争 编辑

1494年至1559年间意大利一系列战争的总称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意大利战争(意大利语:Guerre d'Italia del XVI secolo),又称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是1494年至1559年间一系列战争的总称,15世纪末,法国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斗争激化,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战事地包括数意大利城邦、教皇国、法兰西王国、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英格兰王国、奥斯曼帝国。战争起源于米兰公国与那不勒斯王国间的纠纷,随后迅速转变为各参与国间争夺权与版图的军事冲突,伴随联盟、反联盟,及频繁的断交与背叛。这场战争原本是意大利的强邻为宰割和瓜分意大利而发动的,后来演变成了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

基本信息

编辑

名称:意大利战争

发生时间:1494年—1559年

地点:意大利全境(主要在意大利北部)

参战方:法兰西王国、奥斯曼帝国 VS 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英格兰王国

结果:奥地利和西班牙获胜、哈布斯堡王朝成为欧洲主宰

主要指挥官:查理八世、路易十二、弗朗索瓦一世、亨利二世、苏莱曼一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费尔南多二世、查理五世、斐迪南一世、腓力二世、亨利八世、玛丽一世

战争介绍

编辑
意大利战争是15世纪末期至16世纪中叶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与法国为争夺意大利进行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也是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与法国瓦卢瓦王室为争夺欧洲霸权而爆发的一次大规模战争。

意大利战争起先为法国、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其它国家干预之下)为争夺意大利而进行的封建战争,后来演变为法西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战争。战争主要在意大利领土上进行。意大利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和境内各国间的纠纷使外国列强的侵略计划易于得逞。

战争始于1494年,在1559年结束,除对战双方外,意大利主要城邦都被卷入。战争主要在意大利本土进行,也偶有战役发生在法国和德意志境内。

战争年表

编辑

第一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基本上是法国争夺那不勒斯王国。那不勒斯国王费迪南一世死后(1494年1月),阿方索二世即位。但瓦卢瓦王朝的法王查理八世宣布作为安茹王朝旁系的继承人有权占有斐迪南一世的领地。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率兵(3.7万人,其中包括瑞士雇佣兵;野炮136门)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向那不勒斯开进。皮埃蒙特军队(2.3万人)在阿斯蒂地域与查理八世军队汇合。陆军作战得到法国舰队保障。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国对查理八世未作认真抵抗,使其得以顺利穿过亚平宁中北部(1494年12月31日)。

1495年1月,查理八世接受教宗任命他为那不勒斯国王的授职书(委任和批准神职人员的职位和教职的诏书)后,于2月23日进占那不勒斯。法军的掠夺和暴行和征收新的捐税激起了意大利人民的愤慨。意大利各国首害怕法国势力的加强和发生全面起义,于1495年3月建立了“神圣同盟”(或称“威尼斯同盟”),以驱逐法军。参加同盟的有威尼斯共和国、米兰公国和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和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也加入了同盟。

1495年7月6日,法军在福尔诺沃(帕尔马附近)与“神圣同盟”军交战(福尔诺沃战役),遭到失败。法军直到1495年10月才得以突向北方。留在那不勒斯的法军与那不勒斯、西班牙联军作战,联军战败(塞米纳拉之战)。

1496年12月,法国撤出那不勒斯王国。

1499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二继续奉行先王政策,远征米兰公国。路易十二在1499—1500年的几次交战中获胜,相继占领米兰和整个伦巴第地区。

1501—1502年,根据条约规定,那不勒斯王国由法西两国军队共同占领。但1503年春,法西两国因一些有争议地区的问题而爆发战争。

1503年4月21日,西军在巴里附近的切里尼奥拉与法军决战,获得全胜,法军统帅内穆尔公爵 路易·达马热战死(切里尼奥拉战役);1503年12月29日加里利亚诺河畔一战(加里利亚诺河之战),西军再胜,法国被迫放弃那不勒斯王国,使其沦为西班牙领地。

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从康布雷同盟(1508年12月建立,盟员有教皇国、神圣罗马帝国、法国和西班牙)对威尼斯共和国发动的战争开始。佛罗伦萨共和国、费拉拉、曼图亚及其它意大利邦国先后加入了康布雷同盟。

1509年4月,罗马教皇禁止威尼斯作礼拜和举行宗教仪式。1509年春,法国出兵威尼斯,占领了它在伦巴第的领地。

1509年5月14日阿尼亚代洛战役,法军击败了威尼斯军队,取得重大胜利。法国势力在意大利西北部日益加强引起了力的重新组合。

1510年,威尼斯、罗马教皇、西班牙、英格兰和瑞士各州订立同盟(“神圣同盟”),目的是将法国侵略军逐出意大利。路易十二获悉此情况后,下令驻意法军统帅加斯东·德·富瓦,转入进攻。法军(2.5万人、火炮50门)向拉韦纳推进,企图攻占该城。德敦总督率领西班牙军队(1.6万人、24门火炮)驰援拉韦纳守军。

1512年拉韦纳一战(拉文纳战役),西军被击溃。同年,威尼斯脱离同盟投向法国。但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国没能把战术胜利发展为战略胜利。“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从法军召回德意志雇佣兵,而瑞士雇佣兵则背弃法国。没有常备军的法军被迫退却,并于1512年年底放弃伦巴第。1513年,法军更是被瑞士人在诺瓦拉之战中打得惨败,威尼斯人也战败于拉莫塔之战。

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即法国王位,重新开战。法军在马里尼亚诺附近(1515年9月13—14日)击溃米兰公爵的瑞士雇佣兵(马里尼亚诺战役)。根据法西两国签订的努瓦永和约(1516年8月),米兰归属法国,那不勒斯归属西班牙。

第三时期

这一时期以1519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后,法西两国瓜分意大利的战争为标志。这一时期爆发6次战争,被卷入战争的有教皇国、威尼斯共和国、瑞士联邦、英格兰王国和奥斯曼帝国。查理五世力图把法军从北意大利驱逐出去,继而实现南北领地的统一,他事先得到了英格兰、罗马教廷、曼图亚和佛罗伦萨国的支持。威尼斯是法国国王的同盟军。

1521年战争爆发。1522年4月,法军在比科卡战役中失利,德意志雇佣兵首次打败了担任法军突击力量的瑞士雇佣兵。这次战役并未决定战争的胜负。弗朗索瓦一世率重兵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占领了米兰,尔后逼近帕维亚。帕维亚战役法军失败,弗朗索瓦一世被俘。然而他获释后拒不承认1526年在马德里签订的条约,并加入在英格兰支持下由教宗建立的、旨在使意大利摆脱西班牙桎梏的同盟(科尼亚克同盟,1526年5月)。参加同盟的还有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

1527年,意大利战争再度爆发。双方各有胜负,1529年法国战败,被迫于1529年8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签订和约并放弃对意大利的争夺。然而弗朗索瓦一世于1536年再度挑起战争,占领皮埃蒙特和萨伏依。

1538年,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在尼斯签订为期10年的停战协定。但法国出使土耳其苏丹的两位使者在米兰公国境内被杀,成为1542—1544年战争的导火索。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与英格兰的亨利八世结成同盟,法国的盟国则包括丹麦瑞典。虽然天主教国家被规定禁止与穆斯林结盟,法国仍与奥斯曼帝国达成了秘密同盟,并在1543年于尼斯发动联合登陆战。

1544年,法军在围攻卡里尼亚诺要塞(都灵以南)期间,在切雷索莱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然而,由于哈布斯堡家族和英格兰军队攻入法国境内,法国被迫于1544年10月在克雷普签订了重申1529年康布雷条约基本条款的和约 。1551年再度爆发的意大利战争一直延续到1559年,法西两国被迫签订了卡托—康布雷西和约(1559)。这一和约结束了法国对意大利的扩张,巩固了西班牙在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的统治地位,并使意大利仍处于政治上分裂的局面。

战争背景

编辑

诸邦

15世纪正经历着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是一个经济繁荣发达,文化辉煌灿烂的富庶之地,然而它在政治上却是四分五裂,残破不堪。罗马教廷、威尼斯、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和米兰是五个旗鼓相当的国家,尽管规模和性质有很大差异,但大致上维持着政治势力上的均势。除此以外,略逊一筹的小国,如埃斯特家族的费拉拉,贡萨加家族的曼托瓦和罗韦雷家族的乌尔比诺,以及波洛尼亚、佩鲁贾、锡耶纳等共和国,地位也都不尽相同,各有自己当地的特色,都对丰富多彩的意大利文明作过贡献,实际上也都是意大利孱弱的根源,统一的障碍。

更致命的是,意大利诸国的统治者们在发生内争时总是习惯寻求外国的支持,使得国外列强对意大利事务越来越感兴趣。与此同时,川流不息的新知探求者从欧洲各地汇集而来,其中不仅有穷苦的学者,而且有在本国地位显赫有权有势的人物。此外还有前往各主要宫廷的外交人员和商务客人。所有这些人都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制造了一种印象:意大利是一个艺术的宝库,它富庶而分裂,军事力量薄弱——是不难击败又获利颇丰的战利品。

15世纪后期威尼斯共和国士兵15世纪后期威尼斯共和国士兵

自从天主教大分裂结束,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之时起,它就不遗余力的试图将在教皇宗主权之下的所有意大利土地置于教廷直接控制之下。文艺复兴的光辉也让这里为之眼花缭乱,从尼古拉五世开始,教廷进入了一个世俗的荣誉和艺术的光辉使宗教信仰黯然失色的发展过程。教宗们专致志于尘世的尊荣,甚或更加卑鄙的一味追求扩大家族势力,即使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也未能改变。到“教会三恶魔”西克斯特四世、英诺森八世和亚历山大六世的时代,这些文艺复兴舞台上的伟大人物均不能掩盖罗马日益衰落的现实,寡廉鲜耻的任人唯亲、巧取豪夺和横征暴敛,以及罗马城一次次遭受的蹂躏,预示着基督教即将到来的分崩离析。

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在亚平宁半岛上不断取得土地,它的疆域由阿尔卑斯山直至波河,由阿达河直至伊松佐河,成了意大利政治的重要因素。它在国内的统治稳定而健康,各个阶级都能从繁荣的对外贸易和工商业中获利。由于财富殷实,总能按时关饷,供养雇佣兵扩充国防的方针也很成。但威尼斯作为新兴国家,不免引起邻国的嫉妒,它的利益是以侵害其他国家为前提而获得的。罗马教皇、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米兰、曼托瓦和弗拉拉都因它的兴起损失大量财富,对它贪得无厌的领土欲望感到不安。威尼斯的海外利益又不免使它与奥斯曼土耳其对峙,争夺东地中海的控制权;而随着绕好望角到印度的航线的开辟,出现了打破它香料贸易垄断的致命前景。尽管如此,15世纪末,威尼斯从外表上看,还是一个富丽堂皇,奢侈糜费,政治清明,公民团结的城市。

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大权在15世纪后期,逐渐落入美第奇家族的一小撮人手里。统治阶级中大多数人自愿接受“僭主”统治,大多数市民对此也无异议。事实证明,与大金融银行家合作,对工商业者很有利。第三代“僭主”洛伦佐·德·美第奇治下,佛罗伦萨进入黄金时代,成为文艺复兴的典范。城市粮食供应充足,慈善事业兴旺,娱乐享受人人参与,艺术家和学者得到慷慨赞助,美第奇府邸成为各地游客向往的宝库。洛伦佐晚年是意大利和平的保护人,他国争端都请求他调解仲裁。与外交上的天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佛罗伦萨军事上的软弱。美第奇家族的政治资本就是巨大的声望,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佛罗伦萨的独立和自由,但是他们的地位自始至终是不稳固的。

那不勒斯在15世纪还是一个封建王国,保留着诺曼征服留下的烙印。法国安茹家族在西西里王国的统治已宣告结束。阿拉贡的阿方索五世和费兰特以优越的才能建立起威权,他们改革财政,靠佛罗伦萨资本扩大贸易。对立的安茹派贵族遭到无情镇,安茹的勒内的领土要求也被抵制。但阿拉贡王室治下的那不勒斯,始终是意大利政治中的不安因素。在宗主权问题上,那不勒斯国王与罗马教廷摩擦不断;威尼斯和那不勒斯在亚得里亚海上竞争激烈,威尼斯竭力想取得阿普里亚的几个港口。这些局部的冲突很容易引来外敌干涉,威尼斯和罗马一直在鼓励安茹家族重申对那不勒斯的要求,国内外的安茹派也不断请求法国出兵。即使在这样的隐忧之下,费兰特之子,好战的野心家卡拉布里亚公爵阿方索仍然不顾一切的扩充势力,其女婿吉安·加莱亚佐·斯福尔扎的米兰公国就是他的目标。

米兰公国在维斯孔蒂家族断绝后,转入雇佣兵领袖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手中。他的继承权来自与末代维斯孔蒂公爵私生女的婚姻,更多是出于民意而非法律。有维斯孔蒂血统的奥尔良家族的对米兰似乎拥有更充分的权力,这就为日后路易十二的入侵埋下伏笔。

15世纪后半叶,米兰在历代斯福尔扎公爵统治下,繁荣昌盛起来,大兴利灌溉,农业、丝绸业迅速发展。它还拥有优于意大利除那不勒斯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组织,控制着法意之间几条主要通道,是抵御外国侵略的屏障,也是对威尼斯领土扩张的钳制。

卢多维科·斯福尔扎(摩尔人)当权(1480年)以后,米兰进入它最鼎盛的时期。但年轻的公爵夫妇对凡事都得听从这位叔父摄政非常不满,阿拉贡的伊莎贝拉一再向父亲,那不勒斯王储卡拉布里亚的阿方索抱怨。有此良机,阿方索更适时宣称菲利波·马里亚·维斯孔蒂曾指定阿拉贡王室为米兰公国的继承人。他的进攻似乎即在旦夕。

为建立一个抵抗无论来自意大利本土还是外部强国侵略的防御体系,意大利各国曾制定一套复杂的机构,但从未得到实现。15世纪后半叶半岛的和平主要依靠米兰、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之间的密切谅解,和洛伦佐·德·美第奇的不懈努力。正当米兰和那不勒斯关系急剧恶化的时候,洛伦佐于1492年4月去世,这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西欧列强

路易十一重建起来的法兰西王国从百年战争的创伤中恢复,战争的结果也使它摆脱了由于佛兰德斯-勃艮第国家的存在而产生的威胁。它的国力迅速恢复,人口远远超越西欧其他强国,也拥有欧洲最大的常备军。查理八世经历了由博热的安妮摄政的七年之后,终于独立掌权。在成功的与布列塔尼的安妮缔结婚姻之后,法国已无任何近忧。尽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还要求继承勃艮第,英国国王亨利七世仍不放弃法国王位,他们皆无力再启战端。这为意大利事业扫清了道路,以萨莱诺亲王安东内利·迪·圣赛维里诺为首的安茹派流亡分子极力敦促查理八世进军那不勒斯。虽然查理八世继承那不勒斯王位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但按照安茹的勒内遗嘱,他是安茹家族的事业的代理人,而且他充满了童年时代就建立起来的十字军的豪情,一直梦想着以那不勒斯为基地,进攻土耳其,收复圣地。

1493年4月,与那不勒斯调解失败后,急于寻求靠山的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公开宣布自己是法国的事业的支持者,米兰从此门户大开。红衣主教圭利亚诺·德拉·罗韦雷投奔法国宫廷后,更加火上浇油,他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政敌,想借助法国的力量将对手废黜。发动进攻之前,查理八世又通过妥协取得阿拉贡国王斐迪南二世和皇帝马克西米连的默许。巴塞罗那条约把鲁西永和塞尔达涅交还西班牙;森里斯条约则将弗朗什孔泰和阿图瓦交给皇帝。为了征服意大利,查理八世将前任在扩张法国边界上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西班牙在15世纪迅速成长为地中海强国,建立宗教裁判所(1478年),攻克格拉纳达(1491年)和探索新大陆均显示出这个正在上升的国家的信心和狂热。虽然在“二王并主”(1479年)之后,它也还只是一个特拉斯塔马拉家族统治下的诸王国联合体——卡斯蒂里亚、阿拉贡、巴伦西亚、加泰罗尼亚等国均拥有相当独立的地位——但王室的力量始终在不断加强。由于连年对摩尔人作战,由于全国大部份土地贫瘠,西班牙的贵族比法国人更依赖军事冒险;西班牙人也被人看作好战的民族,认为荣誉主要建立在武功上。在军队的体制建设方面,西班牙也是最先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的国家之一。阿拉贡王室与安茹家族争夺南意大利的斗争已达三个世纪之久,国王费迪南德二世领有西西里岛的土地,他希望旧西西里王国的海岛部分和半岛部分归于统一,因此乐于看见他那不勒斯的表兄弟即将陷入的困境,并加以利用。

在这一历史阶段,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开始上升,体现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这一口号。但自私自利,充满了离心主义的诸侯让帝国空有众多人口和丰富资源却无法利用。帝国各个阶层迫切希望改变现状,加强中央集权,以应对咄咄逼人的土耳其和法国的威胁。然而,在实现集权的途径上,贵族和皇帝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以帝国大法官、美因茨大主教贝特霍尔德为首的帝国议会要求组建对国会负责的中央政府,而皇帝马克西米连一世则希望将他在奥地利属地实行的改革推广到全德意志,建立起强大的君主国家。此外,马克西米连在帝国边缘进行的军事冒险也很不对贵族们的口,他的所为扩大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力量,但和德意志的利益中心却关系不大。因此,当查理八世的侵略带给帝国意想不到的扩张良机时,厌倦了皇帝的空头支票的帝国各界反应平平。马克西米连只得孤军奋战,他默许法国对那不勒斯的征服,换取查理八世对他打击威尼斯的支援;而后,他又与卢多维科建立了密切关系,授予他米兰公爵称号,并迎娶了他的侄女比安卡·玛丽亚·斯福尔扎。有了法国和米兰的支持,马克西米连就可以把窃取了大片神圣罗马帝国领土的威尼斯共和国赶出大陆,并进军罗马,完成他的加冕礼,最终实现从亚得里亚海对巴尔干的十字军征讨。

战争起因

编辑
1494年,米兰大公乔万·加利佐·斯福尔扎(Giovan Galeazo Sforza)对他的摄政叔父、 米兰的实际独裁者洛德维科·斯福尔扎(Ludovico Sforza)的专权和篡位意图忧心忡忡(洛德维科不愿交权,不愿让乔万·加利佐亲政),便向其岳父、那不勒斯国王小阿尔方索 求助,米兰与那不勒斯之间的关系由此恶化。面对那不勒斯(其后盾是西班牙的阿拉贡王室)的压力,洛德维科·斯福查“引狮捕鼠”,请求法王查理八世(Charles Ⅷ,1483 -1498)出兵,助其对抗那不勒斯,以期通过一场混斗来实现他的政治野心。这样,平静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意大利半岛又一次因城邦国家之间的勾心斗角而陷入一场长期的、大规模的战争。

意大利战争--邮票意大利战争--邮票

这场战争之所以发生,有着深刻的内外背景。首先是意大利的分崩离析。意大利各国彼此之间为争夺政治、经济和领土利益,不惜引入外部力量以谋取私利,半岛北部的萨伏依(与法国为邻)、米兰(莱茵河谷的南端)和威尼斯(奥地利的门户)都推行这种政策。 教皇为了其家族、宗教和政治利益,则在更大的范围内大搞国际阴谋。佛罗伦萨、那不勒斯、教皇国等地的公民憎恨意大利的专制独裁甚于害怕外国统治,因此他们欢迎法军的到来,企盼法国能带来民主;意大利人还试图借法军之手抵挡向着亚得里亚海步步进逼的土耳其。与此同时,聚集在法国宫廷周围的各色各样的意大利梦想家和阴谋家们,更是唆使法国对半岛事务进行干涉,从而让法国为其火中取栗——热那亚流亡 者要让该城邦归依法国,米兰流亡者认为法国的奥尔兰公爵是米兰大公的最佳继承人, 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和教皇国博几亚家族的敌人则要改变意大利政治现状,为发起一次 新的十字军远征打开绿灯。

从欧洲范围来看,在意大利城邦国家纷争再起之时,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以外的欧洲诸国已经具备了干涉半岛事务的充分条件。同意大利半岛的分崩离析所不同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和法国,已成为强大而统一的近代国家,它们急于对外扩张,以开拓国家疆土,攫取物质财富,扩大王朝声誉。意大利半岛经济富足但内部分裂,自然成为大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

导火索

编辑
是米兰公国内部的权力之争,但其实际发动者却是半岛以外的法国。法国国王查理八世试图通过涉足意大利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获取法国统治家族瓦卢瓦王朝对那不勒斯的王位继承权。这是法国干涉意大利事务的主要借口。1481年,法王路易十一(Louis Ⅺ,1461-1483)从恩(Maine)的查理那里获得了对那不勒斯王位的继承 权,但路易没有认真对待,故未采取任何措施以实现该继承权。路易十一的继承人查理八世旧事重提,欲将继承权问题作为谋取法国利益的工具。

(2)实现对米兰的“ 保护”,进而占领意大利北部地区,控制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陆上通道,进行新的十字军远征,将土耳其势力赶出欧洲,恢复神圣罗马帝国的东部领土,使法国成为世界的保护者。

(3)通过对外征服转移国内矛盾。查理八世统治下的法国,固然是国库充盈 ,军备强大,但也存在着巨大的内部隐患,如王公大贵族的篡位阴谋、不同教派间的纠纷等。此外,查理八世崇尚冒险、好大喜功的个性,对他做出入侵意大利的决定也不无影响。

意大利北部历来是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三国的必争之地,一国的觊觎之心或领土兼并行为,势必引起其他国家的猜疑乃至干涉。因此,当查理八世的大军长驱直入亚平宁半岛后,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旋即卷入。

过程

编辑

第一阶段

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亲率大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脉,出现于伦巴第。他的部队规模庞大,包括近卫队200骑,精骑兵团1600骑,以及12000名步兵(其中有6000瑞士雇佣兵与3000加斯科涅步兵)和当时最先进的各类火炮136门,共3.5万人。法军行动迅速,9月9日已抵达皮埃蒙特的阿斯蒂。与此同时,由奥尔良公爵指挥的分遣队在法国海军的配合下即将在热那亚沿岸登陆。

阿方索二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切实可行的防御计划。他的兄弟费代里戈将率领那不勒斯舰队封锁热那亚,陆军主力在罗马涅固守,这样,再由皮耶罗·德·美第奇在托斯卡纳配合作战,即可阻止法军翻越亚平宁山脉。实际上无论哪一个环节都遭到惨败。由于动员被延误,阿拉贡舰队开到热那亚之前,奥尔良公爵就已经入城。拉巴洛本来是由得到阿拉贡支持的热那亚流亡分子所占据,但当法国舰队出现于拉巴洛海岸的时候,费代里戈宁可撤退也不愿和法国海军交火,让拉巴洛去听天由命。

在佛罗伦萨,皮耶罗支持那不勒斯的策略极不得人心,法国对佛罗伦萨的禁运使很多工人失业。当查理八世通过米兰进抵皮亚琴察的时候,欢迎他的是美第奇家族旁系的代表,他们向查理八世保证佛罗伦萨完全支持法国。当他到达托斯卡纳边境时,皮耶罗·德·美第奇冲动的直接来到法国军营,请求查理八世予以保护。萨尔察纳、皮埃特拉桑塔、里窝那、比萨等地的要塞都拱手相送。这就意味着美第奇家族在佛罗伦萨的大权宣告结束。查理八世于1494年11月17日入城。牧师吉罗拉莫·萨沃纳罗拉也在此时登上历史舞台。法国人离开前和市议会签订了一项条约,规定该城承认查理八世是佛罗伦萨的保护人,并对法军提供财政捐助。从此以后,直到1512年法军被逐出意大利,佛罗伦萨除名义外,完全沦为法国藩属。

与此同时,法军沿米利亚大道长驱直入,由那不勒斯王储费兰蒂诺指挥的在罗马涅的军队望风而逃。12月31 日,查理八世进入罗马也同进入佛罗伦萨一样未遇反抗,他同教廷达成协议,取得通过教廷领土进军的权利。阿方索二世见弃于盟国,只得在1495年2月让位给他的儿子费兰蒂诺,然而费兰蒂诺也无法抵挡法军的进攻,2月22日,法军攻进那不勒斯。不久,费兰蒂诺逃往伊斯基亚岛,整个王国陷落。查理八世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那不勒斯。法国炮兵在堡垒围攻战中显示出突出的价值,而攻占堡垒后法国人洗劫抢掠之凶,意大利人也前所未见,他们纷纷失去了抵抗的勇气。

法国人在那不勒斯的所作所为又把他们如来时一样神速的赶出了意大利:土地和官职都归了法国人,支持他们的当地安茹派并没有获得比阿拉贡派更好的处境,因此愤愤不平;供应久缺,行政腐败,占领军的残暴肮脏恶名远扬。查理八世于1495年5月20日率法军主力离开那不勒斯,留下吉尔伯·德·蒙庞西埃担任总督。此时,各地已发生起义,不久费兰蒂诺和费代里戈便成为他们的首领。他们偷渡入境,以西西里岛作为重新收复意大利半岛本土的根据地。阿拉贡的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决心阻止法国在那不勒斯建立统治。他的军队由名将贡萨洛·德·科尔多瓦指挥,在西西里集结待命。他又通过外交手段将对法国迅速坐大感到震惊的各派势力结合成第一次反法神圣同盟(因签订《威尼斯条约》又称“威尼斯同盟”)。该同盟于1495年3月31日订立,缔约各方有罗马教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威尼斯和米兰。表面条款上看,这个同盟与过去意大利各国间维护和平的各种协定并无二至,但这个包括了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的同盟实质上已经说明,意大利不能再控制自己的命运。

查理八世离开那不勒斯之后,带着不足9000人的残部于1495年7月5日抵达福尔诺沃。第二天他们即在塔罗河谷遭到曼图亚侯爵弗朗切斯科·贡扎加率领的35000威尼斯同盟军的追击,是谓“福尔诺沃战役”。计划中,原本同盟军的总指挥将由皇帝马克西米连担任,但此时他正因帝国议会久拖不决而滞留在沃尔姆斯而无法亲临。实际上福尔诺沃战役以敷衍了事收场,皇帝为同盟制定的战略构想远未实现。交战双方都声称自己获胜;不过意大利的损失远为沉重,而居于劣势的法军则安然退回伦巴第。虽然意大利人作战英勇,贡扎加的包围战术也基本成功,但同盟军纪律松弛,指挥混乱,各方力量无法通力合作;查理八世的瑞士雇佣兵、火炮和精骑兵团的效率依然无与伦比,这些因素决定了战争的胜负,法军主力安全退回阿尔卑斯山北部。作为对法国入侵的回答,哈布斯堡王室和特拉斯塔马拉王室于10月21日缔结双重联姻:马克西米连的女儿玛格丽特嫁给西班牙王位继承人唐·胡安,他的儿子菲利普大公(美男子)则迎娶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和伊莎贝拉的次女胡安娜(疯女),这个事件在不久的将来将使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面貌焕然一新。

由于米兰背弃法国,参加了威尼斯同盟,奥尔良公爵路易便得到一个要求拥有米兰公国的机会,因为他是瓦伦蒂娜·维斯孔蒂的孙子。入侵以来,他一直呆在他祖母的陪嫁地,伦巴第城镇阿斯蒂。6月10日他经不住诱惑,从那里攻占并进入了诺瓦拉,但没有多久便被30000米兰军队紧紧包围。已抵达阿斯蒂的查理八世急于回国,无意帮助路易的事业,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同样希望能让他快走。终于在10月10日,双方签订了维切利和约,规定把诺瓦拉还给米兰,卢多维科保证在法国再次远征时给予支援。奥尔良公爵只好带着他的5500余部(大半为瑞士雇佣兵)跟随查理八世回国。这时,那不勒斯的总督蒙庞西埃正在半岛上节节败退。到1496年春,在贡萨洛的西班牙军队帮助下,费兰蒂诺已完全收复了他的都城。蒙庞西埃本人和部下许多人都死于法国人称为那不勒斯热的瘟疫。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的雇佣兵为主的法国驻军求援无望,因长期欠饷士气低落,纷纷哗变倒戈。剩下来的少数法国人无心恋战,皆设法尽快回国。1497年时,法军已完全退出意大利。虽然如此,查理八世仍然不曾放弃,他还在继续计划新的远征,直到1498年4月7日逝世,才结束了他的征服梦。

第二阶段

路易十二即位后,表现得并不比其兄长更有远见。虽然他的英俊气质很吸引人,施政公正仁慈,爱好和平、注意节俭,但他对自己的权利总是紧紧抓住不放。他坚信自己对米兰的要求是正当的,上次战争中未能将它征服是个必须洗雪的耻辱。他进攻意大利的计划得到政府首席顾问,鲁昂大主教乔治·德·昂布瓦兹的热烈支持,此人野心勃勃,其志在罗马教皇,所以当路易刚刚即位,他就着手准备。

意大利战争意大利战争

经历了一次入侵的意大利各国并没有吸取教训,反而人心更加涣散:他们心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路易的干涉来更好的为自己谋利益。亚历山大六世认为法国的新国王是一个可贵的同盟,可以助他实现扩大教廷世俗权力和使他的家族发迹的计划。他的儿子切萨雷·博尔贾正在物色妻子和寻求取得采邑,路易答应为他办这两件事,只要亚历山大六世提供方便,让他和法兰西的让娜离婚。1498年,切萨雷已脱离神职,不再是巴伦西亚红衣主教,而成为瓦伦蒂诺公爵,他前往法国受封时,随身携带了路易十二的第二次结婚许可证,并给昂布瓦兹带去一顶红衣主教的法帽。切萨雷的求婚对象是继费兰蒂诺之后的那不勒斯国王费代里戈的女儿卡洛塔,她自小在法国宫廷长大,但她坚决不肯嫁给这位前红衣主教,费代里戈支持他的女儿,这保持了他的荣誉,也导致了他的灭亡。切萨雷另娶了纳瓦尔国王之妹查洛特·德·阿尔布雷后,指高气昂的使用法国名字回到意大利,率领一队法国骑兵和若干瑞士步兵,对罗马涅进行第一次征服战役。佛罗伦萨共和国为摆脱孤立,最先欢迎法国人的到来;而威尼斯由于痛恨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瞒着它在维切利签订和约,由于路易许诺在胜利后把威尼斯的西部边界扩展到包括克雷莫纳和吉亚拉达达,于是也改变传统的中立政策,转而积极支持侵略者。站在米兰一边的,如今只有那不勒斯的费代里戈和罗马涅的几个小统治者,前者是因为路易要求得到他的王位,后者则是因为害怕切萨雷·博尔贾。

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处境极为不利,他那足智多谋的妻子贝娅特里切·德·埃斯特已于1497年去世,不能再为他排忧解难。虽然吉安·加莱亚佐早已在1494年身故(究竟是死于他叔父的毒药还是他自己的荒淫无度,这不得而知),但他的遗孀女公爵阿拉贡的伊莎贝拉身边仍不乏支持者,比如雇佣兵领袖吉安·贾科莫·特里武尔奇奥。此人是一位久经沙场的指挥官,却被得到卢多维科的赏识的并非将才的比武勇夫加莱亚佐·圣塞韦里诺取代了军队中的位置。特里武尔奇奥在替女公爵到那不勒斯去向她父亲告状的时候,加入了法军,此时正带领法国侵略军返回米兰。曾在福尔诺沃战役中指挥米兰军队的卡亚佐伯爵,也因心怀不满投靠法国。圣塞韦里诺未能守住米兰防御线上的重镇亚历山大里亚,接着各城镇接二连三向法军投降,抵抗已属徒劳。卢多维科于1499年9月逃到蒂罗尔,在那里,他和两个小儿子受到马克西米连的热情接待。但1499年全年,马克西米连几乎都在忙着指挥施瓦本同盟和瑞士联邦作战,无暇他顾。公爵回国的希望寄托在米兰城堡上,这座城中要塞固若金汤,贮有足供一年的粮草,并由一个深受公爵信赖的城堡主驻守。但在公爵离国后12天,这个“新犹大”就把米兰城堡拱手让给法国。

然而卢多维科的前途也并非全然黯淡无光,瑞士几个州不满法国的态度,同意向他提供1万人,他带着这支队伍在第二年开春前往米兰。此时特里武尔奇奥的独裁已在米兰遭到激烈反对,割让克雷莫纳给威尼斯一事引起了公愤。米兰人听到卢多维科将到来的消息,便起而占领了各个城门。在“摩尔人”的欢呼声中,特里武尔奇奥弃城而走,卢多维科在人们的拥戴之中进城。然而,他的好运气也就此完结。法军顽强的坚守着米兰城堡和公国中的其他据点,卢多维科的人力物力都已枯竭。1500年4月8日,他在诺瓦拉不战而溃,从此决定了斯福尔扎家族的命运。瑞士雇佣兵放下武器,拒绝和法军中的同胞作战,卢多维科逃跑未遂,被法军俘获。曾经叱咤风云的米兰公爵将作为阶下囚在法国度过余生。神圣罗马帝国的采邑米兰公国被法国占领,这样的耻辱终于使帝国议会于4月10日,也就是卢多维科最后被法军俘虏的那一天,在奥格斯堡重新召开。皇帝一再提醒他的诸侯,米兰的陷落是法国威胁的明证,但贵族们的热情并没有被激起,君主立宪派除了架空马克西米连的权力不做他想,坐视米兰自生自灭。

路易十二既得米兰,下一个目标就指向那不勒斯。费代里戈提出将那不勒斯王国作为法国采邑,自己成为路易的附庸(此前在理论上说,教皇对那不勒斯享有宗主权);路易十二本应明智的接受这个建议,但是他却宁愿采取1500年格拉纳达条约所议定的冒险方针,即与西班牙国王费迪南德联手征服并瓜分这个王国。费代里戈直到入侵开始前还不知道这桩买卖,对他的求援,费迪南德和贡萨洛始终置之不理。他只得仓促于土耳其结盟。这正是费迪南德等待着的借口。法西两国同时进兵,费代里戈知道大势已去,在法军占领并洗劫卡普亚后,便向路易投降,宁可相信公开的敌人,也不相信出卖他的亲戚了。他受到宽大对待,被送往法国并授予安茹公国,以补偿他失去的王国。这样,路易拥有那不勒斯的北半部,费迪南德则占据了阿普里亚和卡拉布里亚。然而两个盟国很快起了争执,问题出在格拉纳达条约未提及的某些地区,特别是法国的阿布鲁齐和西班牙的阿普里亚之间的卡皮塔纳塔,它土地肥沃,是牛群往来冬、夏牧场的必经之地,享有税收之利,双方均认为它属于自己。法军起初凭借兵力优势取得了一些成功。贡萨洛退到巴列塔,在1502年底到1503年初的那个冬季一直被围困于此,依靠从西班牙和西西里岛来的海上供应来支持。次年春,援兵源源而至,贡萨洛开始反击,在切里尼奥拉战役获胜。法军退至加埃塔,意图积蓄力量后南进;但由于种种原因耽误了时间,到隆冬时分两军才在加里利亚诺河两岸对阵。12月29日,贡萨洛用舟桥偷渡过河,对法军进行突然袭击。经过激战,法军向加埃塔溃退。1504年1月1日,加埃塔这个法军在那不勒斯领土上的最后据点,落到了西班牙人手里。整个王国重新统一,受阿拉贡国王的统治。

在路易十二的这次入侵之中获益最大的除了费迪南德,莫过于罗马教廷。在法国人统治米兰期间,罗马教廷几乎把所有教会国家都纳入到它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一过程的第一阶段是由切萨雷·博尔贾完成的。经过三次毫无喘息的战役,他成为罗马涅的主人,把当地的贵族逐出他们割据的城市,在这一区域内建立了秩序和统一。由于路易十二与佛罗伦萨联盟,使他在托斯卡纳扩充势力的计划受挫,当他正打算离弃法国倒向西班牙的时候,亚历山大六世去世(1503年8月,死因据说是他与切萨雷都误饮了家传的毒药),路易十二随后剥夺了他的公爵头衔和领地,于是切萨雷的政治生涯也就此宣告结束。

第三阶段

为打击商业强国威尼斯,教皇组成包括奥地利、西班牙和法国在内 的康布雷同盟。法军应邀进入半岛并成为战争主力。1509年,法国在阿尼亚代洛战役击败威尼斯。1511年 ,教皇同瑞士、英国等组成第二次反法神圣同盟,法军在拉文纳战役(Ravenna)取胜但败于诺瓦拉之战。1512年,法国退出意大利。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第三阶段告终。

第四阶段

史称“佛朗西斯一世(FrancisⅠ,1515-1547)和查理五世(CharlesⅤ,1519-1556)之间的战争”,得名于法、西两国的国王。这是意大利战争最重要的阶段。佛朗西斯一世继承前两任法国国王的既定国策,为争夺意大利主导权和欧洲大陆霸权同西班牙进行着殊死较量。1525年,法军大败于帕维亚(Pavia),佛朗西斯一世本人被俘,1526年被迫签订《马德里条约》,将西勃艮第和佛兰德斯割给西班牙。佛朗西斯一世获释后,撕毁条约,并发动一系列战争,迫使西班牙在1529年签订《康布雷条约》,法国收回西勃艮第;1538年,法国得到了萨伏依。1544年,法、西通过《克雷比条约》确认上述各项条款。

第五阶段

1552年,意大利战争进入第五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法王亨利二世(Henry Ⅱ,1547-1559)继续反对查理五世,但在《沃塞尔和约》中失去了东部洛林地区的三个主教区梅茨、图尔和凡尔登。查理五世于1556年退位后,战争在亨利二世和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Philip Ⅱ,1556-1598)之间进行,最终于1559年通过《卡托—康布雷西和约》罢兵言和:法国收复了东部的三个主教区,获得加莱和布洛涅(Bou longne,位于大西洋沿岸),但放弃除萨伏衣和庇蒙特以外的所有意大利领土;西班牙得到米兰和那不勒斯。

战争意义

编辑
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1494-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是欧洲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的重大意义,不仅在于它直接导致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覆灭(注:关于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参见:《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特征及其影响》,载《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第70-77页; 计秋枫:《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及其影响》,载朱瀛泉主编:《国际关系评论》(2001年卷),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9-53页。),而且在于它揭开了近代欧洲第一轮霸权战争的序幕,标志着此后法国与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之间长达300年之久的争斗的开始。围绕着意大利战争所发生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利、进而问鼎欧洲霸权的努力,使欧洲其他主要国家相继卷入这场欧洲范围的争夺,在客观上促成欧洲政治经济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一个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初步形成,为1648年最终确立的威斯特伐利亚国家体系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欧洲主权地位得到加强

查理五世的欧洲霸权计划失败,正在兴起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如法国、英国等国的主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查理五世的七零八落的帝国所面临的是法国这样的领土和政治基本统一的民族国家与中央集权国家,这些国家的社会各组成部分已围绕经济 、政治和民族利益而基本团结起来,初步形成了民族意识,反对外来威胁,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德意志新教诸侯反对皇帝的斗争已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感情,这种民族感情与法、英等国的正在兴起的民族主义互相影响,促使欧洲国家独立和主权地位的逐渐增强,推动欧洲国家间关系进一步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而不再是走向统一或帝国的方向,西欧大国间开始形成一种政治均势。法国等欧洲国家和新教诸侯意识到,欧洲大陆不能是一个只有一个大国居于主宰地位的政治结构,虽然佛朗西斯一世及其同时代的君主并没有在理论上阐述均势的原则,在但却在反对查理五世的战争中大力推行并实践着这种政策,这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欧洲国家在意大利战争期间和战后所展开的外交折冲表明,欧洲国家已日益从本国立场出发考虑对外关系,均势以及在其基础上的结盟外交成为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一大重要手段。

城邦外交代表制度

战争推广了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那种常设外交代表制度,从而开始将欧洲各国纳入一种多边国际政治结构。随着意大利战争的展开,欧洲各国间逐渐采纳意大利城邦国家体系的常设外交代表制度,意大利城邦与欧洲国家之间、欧洲主要国家之间通过常驻外交代表进行经常性联系的做法普遍化了。到战争的第二年,威尼斯向欧洲大国全都派遣了大使,佛罗伦萨在法国和西班牙有它的常驻代表,连一向惟我独尊的教皇国也先后向奥地利、西班牙、法国和威尼斯派遣了大使。就欧洲主要国家而言,1495年《威尼斯条约》后,西班牙率先扩大外交机构,相继向威尼斯、米兰、英国、奥地利派遣了常驻大使;奥地利先后在罗马、威尼斯、米兰、马德里、伦敦有了常驻代表;法国向教皇国、威尼斯和米兰派遣了大使,它对其他国家兴趣不大,如英王亨利八世(Henry Ⅷ ,1509-1547)曾在1514年建议英法互换大使,但直到1518年法王佛朗西斯一世才予同意 ,因为此时的法国需要借助英国来抗衡西班牙和奥地利;英国从1505年起先后向奥地利、佛罗伦萨、米兰、尼德兰、法国和教皇国派遣了常驻大使。欧洲各国互派常驻外交代表,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联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成了许多谈判, 缩短了一些战争的过程,促使其相互关系开始成为一种多边的国际政治联系。

欧洲占据主导地位

意大利战争纪念馆意大利战争纪念馆

意大利战争所展现的政治和外交表明,欧洲政治经济中心正日渐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沿岸转移着,欧洲国家逐渐在近代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战争的持续、蔓延和展开,欧洲其他主要国家英国、瑞士、德意志诸侯国、土耳其等相继卷入,交战场所从意大利半岛向着欧洲大陆扩展并转移,逐渐卷入了大西洋沿岸的英吉利海峡与莱茵河流域、中欧地区的多瑙河流域以及地中海东部和北非沿岸等广大地区,意大利战争成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大战。大西洋沿岸各国愈益成为欧洲外交舞台的主角,决定意大利战争进程及其后的欧洲政治平衡的,不再是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城邦国家和土耳其以及中欧地区的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诸侯国,而主要是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法国和英国。这说明,到战争结束之时,西欧已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另一方面,随着航海技术的出现和新航路的开辟,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削弱,西欧各国在商业和贸易领域的优势地位逐步确立,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史家所说的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欧洲的商业贸易中心也在向北大西洋沿岸的尼德兰地区和英国转移着。因此,意大利战争还在客观上促成了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向大西洋的转移,从而为建立以西欧为中心的欧洲国家体系准备了一个多边经济交往框架。

法国发展民族经济

法国为支持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必须发展民族经济。王国政府尤其重视铸炮业、造船业和印刷业,金属的生产受到刺激,采矿业日见兴隆。为了运输矿石和各类原料,政府开凿和加深运河,筑路架桥,保障商路通畅,限制地方关卡,促进度量衡的统一,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里昂的银行家准许国王从他们的金库中提取现款,以应付战争需要。弗朗西斯一世在倡导、鼓励工商业活动的同时,改革国家的财政税收。1523年王室领地的收入和税收集中到御库,1542年设置税务局。政府得以豢养一支兵员众多并因薪饷优厚而忠于国王的职业军队,还可支付1.2万名官吏的俸禄;法国形成了欧洲各国中最庞大的和有效的行政机构,钳制、削弱了地方贵族的特权。战争的需要有利于君主加强对御前会议和巴黎高等法院、的控制。自弗朗西斯一世起,国王的诏书以“此乃朕意”结尾,表明君主已凌驾于上述咨询、司法机构之上。凡此种种都促进了法兰西的民族统一和君主制度下的中央集权。发端于路易十一时代的法国专制君主制成功地经受了意大利战争的考验。

改变意大利的政治地图

1559年的卡托一康布雷齐和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意大利的政治地图。此时意大利众多的邦国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西班牙统治的邦国和地区;第二种是独立的邦国,第三种是名义上独立实际上依附于西班牙的邦国。诸邦国的政治制度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威尼斯、热那亚、卢加保存了城市共和制;教皇国是神权统治;其它多数邦国都实行君主专制。不论实行什么政体,各邦国的军政大权都操在国君手中,等级代表机构近乎没有。在经济上,各邦国政府都实行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对输入货物课以高额关税,鼓励地方产品出口,给企业主一些贷款和特权,同外邦签订有利的商约,吸引外邦的专门家移住本国。但是,在整个封建割据体制的束缚下,这些政策收效甚微。加之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使意大利又遭到一次巨大的破坏,外国军队蹂躏了美丽的国土,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难以估计。战争结束后,城乡满目疮痍,工农商各业处于萧条状态,14、15世纪的经济繁荣为16世纪的衰落所代替。

改进火器首次广泛使用

意大利战争期间,经过改进的火器(火枪和轮式炮架青火炮)首次得到了广泛使用,炮兵首次参加野战和堡垒、设防城镇的攻防战斗。对要塞经常采用围而不攻的战术。野战军队用于为受敌围困的据点解围。攻击要塞时,首先构筑围攻线,而围攻线必须设在要塞防御工事炮火射程之外,尔后构筑土木工事组成的阻援线。只有在这之后,才逐步展开攻击。意大利战争证明,雇佣军是不可靠的,其战斗力多半取决于交战国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取决于雇佣军的民族特点和是否及时发放薪饷。意大利的历次战争还证明,政治形势决定战略局势,而军事行动却不能对战争结局发生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