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编辑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莫罕达斯·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在一个印度教家庭,父亲是当地土邦首相。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甘地是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他的精神思想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他的“非暴力”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能以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外文名: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别名:Mahatma Gandhi(圣雄甘地)

性别:男

国籍:印度

民族:印度斯坦族

生地:英属印度波尔班达尔(一译博尔本德尔)

出生日期:1869年10月2日

逝世日期:1948年1月30日

毕业院校:伦敦大学学院

政党:印度国民大会党

代表作品:印度自治、我体验真理的故事

职业: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

主要成就:印度国父、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之一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信仰:印度教

人物经历

编辑

早年经历

1876年7岁的甘地1876年7岁的甘地

1869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国殖民桎梏下的印度,成长在一个虔诚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便依父母之命与一同龄文盲女孩结婚。

1888年,甘地不惜被开除种姓身份,远涉重洋,赴伦敦求学,在伦敦大学学院学习法律。异域的文明曾令甘地产生过深刻的自卑而拜倒在它的脚下,宗教陈规的约束使他在一个全新环境里无所适从。短时的迷惘与摸索之后,他终于放弃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模仿,坚持了原有的宗教信仰并兼收并蓄其他宗教教义,接受了英国法制思想的教育,取得了伦敦大学学院的法学学位,并获得律师资格。

学成归国后,他开始在孟买从事律师业务,却历遭挫折。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临阵怯场而砸锅。半年后打道回府,在家乡拉奇科特靠兄长和亲友的资助维持律师业务。律师业务的毫无起色及令人窒息的环境,使他倍感苦闷抑。当有个来自南非印度人的案子要他处理时,他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南非的历程。

电影《甘地》获得美国奥斯卡最佳影片。该片的导演是理查德·阿滕伯勒(Richard Attenborough);主演是本·金斯利(Ben Kingsley),他的一半血统也是来自古吉拉特邦。

雕塑

在美国,旧金山的Ferry楼旁,休斯敦的Herman公园,纽约的Union Square,亚特兰大的马丁·路德·金纪念处,华盛顿特区Dupont Circle的印度使馆附近,都可以看到甘地的塑像。在巴黎,阿姆斯特丹,巴塞罗那和里斯本,也有甘地的雕塑。印度政府赠给加拿大温尼伯市一座雕塑,以表达他们对安家于此的加拿大人权博物馆的支持。

骨灰被盗

当地时间2019年10月2日,印度举行纪念圣雄甘地诞辰150周年活动,却发生甘地骨灰被盗事件,窃贼还在这位独立领袖的照片上用油漆涂上“叛徒”字样。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0月3日消息,在保存有甘地骨灰的印度中央邦Bapu Bhawan纪念馆,管理员2日一早开馆,夜间却发现甘地骨灰被盗,其照片也被绿色油漆污损,并潦草地写下“叛徒”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