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哲学 编辑
西方哲学属于哲学(Phil)的一个分支。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
中文名:西方哲学
外文名:western philosophy
起源:古希腊
产生时间:公元前7或前6世纪
神话
至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如柏修斯、海格立斯、提修斯等等,都是神和人所生的半人半神。他们的经历、事迹虽然很离奇,却反映出古代希腊人在同自然力量的长期斗争中所作出的光辉业绩。可见,古希腊神话是当时的历史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形象化的反映。古希腊神话在荷马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史诗以及赫西俄德所编的《神谱》中保存得很完整。荷马的两部史诗对古希腊文化影响很大,《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实际上是一种集体创作。荷马史诗最初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从查考,现存的形式是庇西特拉图带给雅典的,他在公元前560至前527年(包括间断期)执政,所以是公元前 6世纪的作品。荷马史诗初胚的形成期肯定要早得多。赫西俄德为公元前 8世纪希腊诗人,他的《神谱》描绘了一个诸神的谱系。
思索基础
它用传统的神话作思索的基础,通过对诸神产生原因的探究,曲折地表达了对万物起源进行解释的愿望。在希腊的神话中,关于奥尔弗斯的传说对后世希腊哲学有相当影响。相传他是色雷斯王奥依罗的儿子,懂音乐。后世以神秘的创世说附会之,形成教派流行于希腊世界。奥尔弗斯教义认为,现世生活充满痛苦和无聊,人被束缚在一个轮子上,永无休止地在生死循环里转动。唯有靠生命的净化,靠一切苦行,才能免于轮回,达到与神相通、合一。信奉奥尔弗斯教义的人时时追求一种所谓神我合一的狂喜迷醉的状态,他们相信以这种方式可以获得其他方式所不能达到的神秘知识。这种神秘的成分随着毕达哥拉进入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哲学,又从柏拉图进入后来大部分多少带有宗教性质的哲学。
三个时期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虽然以神话和传说为前提,但神话和传说中的神和半人半神的英雄都是现世人的投影。有的学者在谈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的特点时指出:大多数民族的神都自命曾经创造过世界,奥林匹斯的神并不自命如此。他们所做的主要是征服世界。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中可贵的地方,是通过神话的形式反映出古希腊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西方哲学从神话中脱胎而出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之前,大约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和近代哲学三个时期。
古希腊罗马哲学
古希腊罗马哲学 它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公元前7至前6世纪,哲学家们重视宇宙本原的研究,这个阶段的哲学被称为自然哲学。由于对世界本原的回答不同、哲学家居住的地区不同,形成了米利都学派、爱非斯学派、毕达哥拉学派、爱利亚学派等。米利都学派以'水'、'无限定'、'气'为世界本原;爱非斯学派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符合规律地燃烧和熄灭着的火;毕达哥拉学派把 '数' 视为事物的原型,认为数构成宇宙的'秩序','凡物皆数';爱利亚学派把千变万化的世界归之为虚幻的假相,认为唯一真实的东西是 '存在','存在' 是单一的、有限的、不变的、不可分割的。
后期的自然哲学家们又提出了'四元素'(水、火、土、气)、'种子'、'原子'等概念,以探求世界的本原;有的则进一步探求世界运动变化的原动力,认为有一种最精细的、能动的、物质性的东西'奴斯',促使热和冷、干和湿等相对应以及'种子'从原始混合体中分离出来,开始运动,并构成无数的宇宙和具体事物。
研究转变
②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重点由研究自然转移到了研究人。这时的智者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真,是非善恶是相对人的感觉而言的;高尔吉亚又认为一切都同样假。自称为'爱智者'的苏格拉底认为存在着客观真理,认识真理也是可能的;真正的知识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
③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阶段,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现实的、可感知的世界不是真实的,在它之外存在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实的理念世界。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个别事物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以个别事物为对象的感觉不可能是真正知识的源泉,而真知是不朽灵魂对理念的 '回忆' 。亚里士多德不同意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把理念称之为'形式',认为'形式'不能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形式是事物的本质,存在于事物之内。
具体事物是由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构成的。质料与形式结合的过程,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但他又提出了一个事物最后的目的、运动最终的原因'第一推动者',认为它是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亚里士多德去世后,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在 800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很多哲学流派,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等。它们在前人思维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涉及了伦理问题及宗教问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系统化阶段,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为传统逻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世纪哲学
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在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占据了统治地位,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它的作用是为信仰作理性的解释。5~10世纪是中世纪哲学的早期,这段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普遍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后期罗马哲学家A.M.T.S.波爱修非常重视具有多样性的个别事物的真实性,认为共相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其本身不是物质性的。爱尔兰的哲学家J.S.爱留根纳认为普遍的整体是最真实的,神就是总体,它创造一切,包罗一切,又超越一切。神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神的部分,但神又在万物之中。11世纪初至14世纪初,在中世纪早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唯名论与实在论两个派别。以法兰西经院哲学家罗瑟林为代表的唯名论认为,只有个别的东西有实在性,个别先于普遍,普遍只不过是名称,'共相'不过是人所'发出的声音',实际上并不存在。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否认了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只承认分别存在的圣父、圣子及圣灵。以基督教哲学家安瑟尔谟为代表的实在论认为,真实存在的是'共相',不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有一个'无始无终的真理'存在于一切事物之先。这种思想反映在宗教上,承认普遍的教会实在,认为个别的教会是从属的;承认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实在,认为个别人的信仰是从属的;承认原罪实在,认为个别人的罪恶是从属的;承认三位一体的最高的神实在,认为三位分离的神是从属的,等等。
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由于教会的衰微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正统的经院哲学日趋没落,哲学愈益脱离神学,个人自由的思想开始萌发,中世纪哲学逐渐向近代哲学过渡。
近代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自我觉醒而形成的。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到了尘世,从而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人自身,开始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
15~17世纪初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是人和自然,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反对灵魂不朽之说和禁欲主义。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一般都主张用经验观察的科学方法代替经院哲学的推演方法。意大利的B.特莱西奥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热和冷的对立作用是物质运动的原因;G.布鲁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自然界即是神,它由单子构成。
单子是物质和精神、质料和形式的统一体。自然哲学的代表人物中不少人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的科学研究往往与魔术、炼金术、占星术混在一起,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带上了不少想象和虚构的成分。
17世纪初至18世纪末是西方近代哲学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关系方面,形成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两个派别。以F.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认为,后天获得的对外部世界的感觉是认识的来源,感觉是可靠的。培根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能动的、多样的,认为掌握知识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知识就是力量;洛克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观念是外界事物在白板上留下痕迹的产物。以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认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但是只有理性才能把握它,感觉经验不可靠。斯宾诺莎把自然界视为唯一的'实体',认为思维及广延是统一的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个别事物是实体的变形,只有通过理性把握了实体,才能认识个别事物。
以笛卡尔和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唯理论认为,只有在一个完全清楚明白无可怀疑的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理性认识能力进行清楚明白、准确无误的推理,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笛卡尔提出了'天赋观念'说,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天赋的,不证自明的第一公理也是人生固有的、天赋的。不过,他除了承认精神实体独立存在外,还承认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并把这两个相对的独立的实体统一于一个绝对的实体'上帝';莱布尼茨进一步发展了笛卡尔的思想,认为一切观念都是天赋的,但起初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存在于人们心中,须经加工才真正显现出来。以巴克莱和休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经验论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巴克莱断定世界上除了感知的精神实体和被感知的知觉之外,什么也没有;休谟则进一步认为真实存在的只有知觉,经验由知觉构成,知觉以外的东西都是不可知的。18世纪,除了存在唯理论和经验论的争论外,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还有一批法国启蒙思想家和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从西方近代哲学第二阶段的总体来看,带有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色。
从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起,西方近代哲学进入第三阶段,哲学史上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主要代表有康德、J.G.费希特、F.W.J.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前四人力求在克服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的前提下,把世界统一在思维的基础上,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自我、主体在他们的哲学中占居中心地位。康德承认在人们的感觉经验之外存在一个'物自体',它是感觉经验的来源,但却永远不能被认识。物自体的刺激使人产生感觉经验,然后认识主体感性,知性分别与时空、12范畴等认识的先天形式相结合,整理感觉经验材料,以达到对现象的系统认识;理性是处于知性之上的最高一级的综合能力,它要求认识世界的本质,但却永远达不到目的。如果理性把相对的现象绝对化,自以为已经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相。费希特则进一步取消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的,主体'自我'创造了客体'非我',又进一步达到自我与非我的统一。谢林创立了同一哲学,认为客体和主体、自然和精神、存在和思维,表面相反,实则同一,都是浑然一体的无差别的'绝对同一'的不同阶段。黑格尔把整个世界视为'绝对理念'自身演化的过程,认为绝对理念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统一使绝对理念自身沿着正、反、合三段论的模式进行着概念的演化,以至使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自然界的演化又产生具有自我认识能力的人类和人类社会。人类的认识由认识自然界,逐渐向认识自己和认识意识自身发展,最后达到绝对理念的完全自我认识,整个世界便又回归到了绝对理念自身。德国古典哲学影响较大的最后一位哲学家费尔巴哈,批评黑格尔的哲学是'思辨神学'。他认为自然界是唯一实在的,除了自然界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东西。神和上帝是人自我异化的产物,是人创造了神和上帝,不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自然界产生了人,人及其思维器官都是自然界的产物,离开了自然界,思维便不能存在,不是精神产生自然,而是自然产生了精神。不过费尔巴哈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同时,连同黑格尔的辩证法也一起抛弃了。
在世界哲学发展的历史中具有一定影响的哲学系统,还有朝鲜哲学、日本哲学、巴基斯坦哲学、斯里兰卡哲学、越南哲学、伊朗哲学、阿拉伯哲学、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一些哲学。
它们或多或少都受了三大哲学传统的影响,但又具有各自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其中,阿拉伯哲学在中世纪起到了向西欧传播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媒介作用,它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亦有重大发展,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中的重要环节。
2、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3、巴门尼德(Parmenides,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古希腊哲学家,存在论(本体论)的奠基人。
4、德谟克里特(Demokritos,盛年约在公元前42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
5、苏格拉底(Sokrates,公元前468-399年),古希腊哲学家,与耶稣、孔子和释迦牟尼一同被尊为人类的导师,
6、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著有《苏格拉底的申辩》、《理想国》、《巴门尼德》、《智者》等对话体著作。
7、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322年)柏拉图的学生,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许多学科的创始人,代表作《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8、伊壁鸠鲁(Epikouros,约公元前341-270年),古希腊哲学家,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9、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270年),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10、普洛提诺(PlotiNOs,约公元205-270年),晚期希腊哲学家,埃及人,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
11、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中世纪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12、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年),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著有《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13、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英国经验论的始祖,著有《新工具》等。
14、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年),法国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唯理论的开创者,著有《方法谈》、《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15、斯宾诺莎(BenediCTus de Spinoza,1632-1677年),荷兰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伦理学》等。
16、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1,著有《人类理智论》。
17、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18、巴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类知识原理》。
19、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人性论》、《人类理智研究》。
20、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21、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哲学通信》等。
22、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法国启蒙思想家,著有《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23、拉美特利(Julien Offray de La Mettrie,1709-1751年),法国启蒙思想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著有《人是机器》。
24、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著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25、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年),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以辩证法著称于世,著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和《哲学全书》。
26、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年),法国哲学家,实证主义的创始人,著有《实证哲学教程》等。
27、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年),英国哲学家,实证主义代表之一,著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28、叔本华(Arthe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著有《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9、克尔恺郭尔(Soren Aaby Kierkeggard,1813-1855年),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先驱,著有《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等。
30、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年),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心理学原理》、《实用主义》、《彻底经验主义论文集》。
31、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che,1844-1900年),德国哲学家,著有《善恶之彼岸》、《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
32、弗雷格(Gottlob Frege,1848-1925年),德国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的奠基人,著有《算术基础》。
33、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年),瑞士语言学家,结构主义的创始人,著有《普通语言学教程》。
34、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1938年),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著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笛卡尔的沉思》和《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等。
35、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65-1939年),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36、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年),德国历史哲学家,著有《西方的没落》。
37、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英国历史哲学家,著有《历史研究》。
38、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年),德国哲学家,存在哲学的创始人,著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等。
39、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年),奥地利裔英国哲学,语言哲学或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40、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1891-1970年),德国哲学家,逻辑实证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世界的逻辑结构》、《语言的逻辑句法》。
41、赖尔(GilbERT Ryle,1900-1976年)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之一,著有《心的概念》等。
42、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年),德国哲学家,哲学解释学的创始人,著有《真理与方法》等。
43、霍克海默尔(Max Horkheimer,1895-1973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著有《批判理论》、《社会哲学研究》、《启蒙的辩证法》(与阿多诺合著)。
44、阿多诺(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否定的辩证法》等。
45、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5-1979年),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46、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1929-),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理论与实践》、《认识与兴趣》、《晚期资本主义的合法性问题》。
47、波普尔(Karl Popper,1902-1994年),英国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创始人,著有《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客观知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48、萨特(Jean Paul Sartre,1905-1980年),法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著有《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等。
49、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1908-2009年),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结构人类学》、《野性的思维》。
50、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1908-2000年),分析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从逻辑的观点看》、《逻辑哲学》。
51、库恩(Tomas Kuhn,1922-1996年),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历史主义学派的代表,著有《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
52、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年),匈牙利人,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著有《证明与反驳》、《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53、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1994年),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的学生,著有《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认识论纲领》、《自由社会中的科学》。
54、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年),法国哲学家,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知识考古学》、《规训与惩罚》等。
55、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1-2004年),法国哲学家,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书写与差异》、《播撒》、《哲学的边缘》、《马克思的幽灵》等。
56、罗蒂(Richard. M. Rorty,1931-2007年),美国哲学家,后现代哲学的代表之一,著有《哲学与自然之镜》、《后哲学文化》。
57、詹姆逊(Fredric Jamason,1934-),美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之一,著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政治无意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58、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年),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政治哲学家,著有《通往奴役之路》。
59、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年),美国政治哲学家,著有《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
60、诺齐克(Robert Nozick,1938-2002年),美国政治哲学家,著有《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