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奄蔡 编辑
奄蔡国是古代亚洲西北部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的西域古国, 位于西伯利亚西南部的欧洲和亚洲的交界处,是一个白种人的国家,其名称始见于《史记》。中国史书相继翻译为奄蔡、阖苏、阿兰聊国、阿兰、阿伦等。拜占庭史籍称之为“阿卡齐尔”。古希腊罗马文献中称之为Aorsoi、AlaNOrsi。奄蔡首次见于《太史公书·大宛列传》。西汉时期,该民族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中亚河中地区的锡尔河以北的康居(咸海)西北、里海北部的草原游牧,东汉时期隶属康居。后因为在158年一小支北匈奴西迁,奄蔡也随之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随着巴兰姆伯尔大单于去了欧洲(374年),在伏尔加河与顿河之间地区定居,另一部分则留在高加索以北地区。公元4世纪中期(374年的巴兰姆伯尔大单于时期),这在158年西迁的一小支北匈奴在此时越过顿河吞并了奄蔡。5世纪中期,匈王阿提拉率领奄蔡人西征,一直到达了法兰西中部的奥尔良。后来成为加泰罗尼亚人族源之一,至于继续留在高加索一带的成为可萨国(7世纪后期—1030年)的臣下(一些成为佩切涅格人),中世纪早期有一阿兰王国后来被蒙古的哲别和速不台在1221年打败,一部分(约三万)在元朝成为阿速亲军,成为保卫大汗的怯薛亲军,当时汉人称绿睛回回。大部分成为奥塞梯人。
中文名:奄蔡国
外文名:Asear、Azar等。
性质:西域古国
位置:原在咸海一带
“行国”即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控弦”指能使用弓箭的丁壮,“大泽”指咸海。由这段记载可知,奄蔡人是个游牧民族,其风俗习惯大致与康居相同。据同一篇传文记载:“(康居) 与月氏大同俗” ,“(大月氏) 与匈奴同俗” 。康居、大月氏、匈奴都是西迁的东方游牧民族,他们的风俗习惯与西方的游牧民族不同,而奄蔡的风俗习惯却与康居、大月氏、匈奴相同,可见奄蔡人早先也是东方的游牧民族。
因为张骞通西域,到康居国时,即已知道康居西北的邻国为奄蔡,故知奄蔡人的西迁,至迟在秦汉之交。奄蔡有“控弦十余万”,若以五口之家有一“控弦”计算,则知其国约有五十万人口,在西域可算是一个中等国力的国家了。
汉西域诸国图奄蔡国位置
匈奴郅支单于西迁康居,筑城于都赖水畔,此“都赖水”即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斯河。他遣使督责周围诸国的“岁遗”,即指每年向匈奴贡献的税赋。诸国中的大宛在康居国南,阖苏国在康居国西北。此传文中的注解说:“师古曰,胡广云: 康居北可一千里有国名奄蔡,一名阖苏,然则阖苏即奄蔡也。”可知西汉后期,“奄(e)蔡”的汉字音译改成了“阖苏”,究其原音,应作“hasu r”或者“hesu r”。上古操突厥语的民族,其方言存在前元音带辅音h 和不带h 的差异,例如西汉阿尔泰山的民族“乌揭”,其前元音之前不带h,其突厥语原词“uger”;该民族又译为“呼揭”,其元音之前即带“h”,其突厥语原语为“huger”。“奄蔡”改译为“阖苏”,原因也在于此。
《汉书·西域传》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即将奄蔡国并不视为独立的国家,其国的情况只作为康居国的一部分,夹记在康居国的内容中。 显然,汉朝认定奄蔡国为康居的附庸,所以《汉书》的编者班固才会采用这样的写法。东汉初期,“阖苏”的译名消失了,历史记载中又恢复了“奄蔡”的译名。
奄蔡国改名为“阿兰聊”,必有其重大原因。其国原来的居民为奄蔡人,故称其国为“奄蔡”; 这时其地一定迁来了很多阿兰聊人,他们的首领甚至成了奄蔡国的统治者,所以其国改名为“阿兰聊”了,“阿兰聊”为汉字音译,拟其原音当作“A lann i”。
引文中的“别”字,当是“列”的误写。“北乌伊列国”应为北匈奴伊蠡王率部西迁至奄蔡国东境而建立的政权,“乌伊列”即为“伊列”的异译,隋唐时的“伊丽”,明清时的“伊犁”,皆由伊蠡王北匈奴部西迁建国于此河北畔而得名。匈奴人因聚居于匈河(即蒙古高原中部的鄂尔浑河) 而得名,西方的希腊、罗马人记其族名为“hunn i”,中国史籍始用汉字音译为匈奴。后来,西方人又简称之为“hun”(匈人) ,我国南北朝、隋、唐也简称之为“浑”,它也是“hun”的汉字音译,可是“hun”是词根,“n i”是表示人性的后缀成分,翻译时可以省略不译。两汉时期的匈奴在南北朝时期遗留在蒙古高原的人数已不多,他们被简译为“浑”,已经转化为铁勒族人的一支。
“阿兰聊”(A lann i) 又称阿兰(A lan) ,其原因与“匈奴”又称“匈人”和“浑”相同,显然“A lan”为词根,“n i”为表示人性的后缀成分,翻译时可省可不省,全译为“阿兰聊”,省译则为“阿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相当于公元2~ 3 世纪,正是北匈奴由天山以北逐渐向西亚和东欧迁徙的时期,阿兰人很可能像伊蠡王部一样,为北匈奴部落西迁时留居在奄蔡国的。
《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
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北史》中那段记录的是该国遣使节到北魏。匈奴灭其国的“已三世矣”即西元75年,而遣使节到北魏为西元445年,正好为西元370年左右,与欧洲记录一致。
法国学者哈密顿的观点是正确的,东罗马人所说的阿卡齐尔人,实际上就是“阿克·阖苏”(A k2hasu r)和“阿克·奄蔡”(A k2alzir)。“阿克”(A k) 是突厥语词,为“白色”之意,阖苏、奄蔡即是国族名称。上古咸海以北地区的主体居民为高加索类型的白色人种,而秦汉之际因匈奴的排挤而西迁的奄蔡人,很可能为黄色的蒙古人种,与当地土著居民相比,他们显然是少数,他们很快与土著居民通婚、融合,一二百年后,体形和面貌迅速发生变化,与后来西迁的“阿兰聊”奄蔡人的体形和面貌大不相同。于是,东罗马人将先前西迁至黑海以北的“奄蔡人”称为“阿卡齐尔人”意为“白奄蔡人”或“白阖苏人”,以别于后来迁至咸海以北的“阿兰聊”奄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