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语 编辑
多语是一个术语,“多语”既可以指一个言语社会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现象,又可以指个别说话人具有操两种或多种语言能力的现象。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但是语言的总数却超过5000,因此大部分的言语社会和个人都是双语或多语的。
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但是语言的总数却超过5000,因此大部分的言语社会和个人都是双语或多语的。
能够使用多种语言的人口可能多数都生活在单一官方语言国家。因为绝大多数多官方语言国家的几个不同语言族群都彼此独立地生活,例如比利时、瑞士和前南斯拉夫。
政治:兼并、重新安定聚居地、以及其他的政治和军事行动都会立刻影响到语言。
宗教:人们可能因为宗教的原因离开一个国家迁往另一个国家,而他们因此也必须学习新的语言。
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学习一个族群的语言往往是因为和该族群产生了文化认同,其中国族认同扮演著尤其关键的角色。
教育:为了能更方便地获得知识,人们会愿意学习其他强势的语言。譬如中世纪欧洲人学习拉丁语和现代人学习英语。
经济:出于生计的压力,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口会大批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而改变经济发达地区的言语社会的语言使用状况。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今天的美国和欧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双语和多语现象。
自然灾害:洪水、火山爆发、饥荒以及其他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促使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当这些难民定居到新的聚居点后,新的语言接触就产生了。
尽管语言多样性的重要性不断地被强调,但直到现代仍有许多人认为多语现象是一种浪费,所有其他的语言都应当被一种或是若干种强势语言所取代。他们认为,统一的语言能够消除人们彼此间文化认同的隔阂,意味著人们能够更轻松、更亲密、更彻底地交流,而且还可以省掉多语资源之间的翻译与流通所耗费的昂贵开支——而且更重要的是,单语能够维系一个国家所有国民的国族认同的一致性。
打压多语在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著不同的形式。例如,美国在两百多年来曾经开展过一系列的“独尊英语运动”(English-only movement)。19世纪时,英国曾经压制威尔士语,在校园里说威尔士语的孩子都要被挂上写著“Welsh NOt”的侮辱性的牌子。而中国近一个世纪来的语言政策也是以独尊普通话为表现形式的。在当代中国还有不少观点指责校园开设过多英语课、呼吁用人单位放低就业的外语门槛、以及抨击一些地方开展方言乡土教育(例如上海、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