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编辑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今德国)的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逝世,享年57岁。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本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外文名:Ludwig van Beethoven
性别:男
民族:日耳曼
出生地: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波恩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毕业院校:波恩大学
身高:162 cm
代表作品: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奏鸣曲)、d小调第九交响曲、c小调第五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主要成就:将声乐融入交响曲,扩大交响曲规模以谐谑曲替代小步舞曲成为交响曲第三乐章
职业:作曲家
信仰:基督教
乐派:古典乐派
尊称:乐圣,交响乐之王
早年经历
1770年12月16日(一说17日出生,因为贝多芬是1770年12月17日接受洗礼的,按照当时的习俗,孩子出生后要尽快洗礼,一般是出生的当天或第二天。所以其生日要么是12月16日,要么是17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 1775年左右,4岁的贝多芬被父亲逼着学习钢琴、小提琴,其父想用强制性手段将他培养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
贝多芬13岁时的肖像画
1778年,8岁的贝多芬师从宫廷老管风琴师H·伊登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及管风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
1781年,11岁的贝多芬辍学,进入波恩剧院乐队当小乐师,有机会师从选帝侯宫廷管风琴师、指挥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聂弗 ,聂弗是位启蒙运动的参与者,对贝多芬一生影响很大 。
1783年,13岁的贝多芬担任宫廷乐队的古钢琴独奏与伴奏,但无薪俸;同年根据德雷斯勒的进行曲改编为《钢琴变奏曲》(woO63),这是他正式发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国音乐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
1785年至1786年,贝多芬转向弗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完成《三首钢琴奏鸣曲》(woO36) 。
贝多芬青年时期的画像
1787年春天,贝多芬第一次访问维也纳,见到31岁的莫扎特,其弹奏技术受到莫扎特的赞赏;同年结识比自己大9岁的华尔斯坦伯爵,他是贝多芬在艺术事业与经济上的重要支持者 。1790年,作曲家海顿去伦敦途经波恩,贝多芬结识海顿;同年受委托完成了两部清唱剧:《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woO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以及《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woO88) 。
1792年11月,22岁的贝多芬在海顿等人的鼓励支持下离开故乡,开始拜海顿为师学习作曲,定居于维也纳 。
维也纳初期
1793年,贝多芬改向莫扎特挚友,作曲家与教师J·B·申克学习对位法及音乐理论 。1794年,开始师从圣斯蒂芬大教堂阿尔布莱兹贝格学习对位法,向宫廷音乐总监安东尼奥·萨列里免费学习作曲;由于海顿忙于作第二次赴英演出的创作准备,师生两人性格不同又有音乐思想上的分歧,贝多芬向海顿的学习终于1794年中止 。
1796年8月,在《维也纳杂志》上发表了贝多芬赠送给海顿的三首钢琴奏鸣曲(Op.2);同年开始出现耳聋现象 。
1796至1797年创作完成《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5),并于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于年底将贝多芬的《c小调第八(悲怆)钢琴奏鸣曲》(Op.13)予以出版 。
贝多芬画像,作于1803年
1800年4月,《第一交响曲》(Op.21)、《降E大调七重奏》(Op.20)在维也纳皇家宫廷音乐会首演 。
1801年,创作完成《升c小调第十四(月光)钢琴奏鸣曲》(Op.27 NO.2),题献给朱丽塔·吉米尔茨伯爵夫人;同年还完成了《弦乐五重奏》(Op.29)、《弦乐四重奏》(Op.18) 。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听力下降已很严重,同年10月初给自己的兄弟写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完成《第二交响曲》,并重返维也纳。
成熟时期
贝多芬画像,作于1804-1805年
1803年,神剧《基督在橄榄山》《A大调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首演;同年完成《第三钢琴协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响曲》首演,贝多芬亲自担任指挥,此作是贝多芬进入创作成熟时期的重要标志 ;同年11月20日,歌剧《费德里奥》在维也纳皇家剧院首演 。
1806年,创作完成《拉兹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第四钢琴协奏曲》《第四交响曲》,以及小提琴协奏曲 。
1808年12月,《第六(田园)交响曲》在维也纳剧院举行了首演。1809年,《科里奥兰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C大调弥撒》相继问世 。
1810年11月,《第五钢琴协奏曲》在莱比锡首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贝多芬因耳聋已与许多亲友疏远 。
1812年,创作完成《第七交响曲》与《第八交响曲》;翌年夏天创作完成《战争交响曲》 。
创作晚期
1823年53岁的贝多芬画像
1814年2月—3月,《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相继再度上演,成为维也纳狂热事件 。大约从1819年开始,听力完全丧失。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响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创作完成《庄严弥撒曲》 。
1826年,《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完成并公演,歌剧《费德里奥》最后版本予以发行 。
1827年,伦敦爱乐乐团赠予贝多芬100英镑,邀请他为乐团谱写《第十交响曲》,未及完成,贝多芬于同年3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57岁 。
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第一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成人,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小姐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最终他们劳燕分飞。而这一结局使当时深受耳疾烦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自杀,但也因情伤为她创作了《升C小调月光奏鸣曲》 。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
综述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
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
交响曲 | 第一交响曲(C大调 Op.21) | 1796 |
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 1802 | |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 “英雄”) | 1804 | |
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 1806 | |
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 “命运”) | 1808 | |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 “田园”) | 1808 | |
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 1811 | |
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 1812 | |
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 “合唱”) | 1824 | |
第十交响曲(未完成) | ||
威灵顿的胜利(战争交响曲)(D大调 Op,91) | 1813 | |
钢琴协奏曲 | 第一钢琴协奏曲(C大调) | 1796 |
第二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 | 1795 | |
第三钢琴协奏曲(c小调) | 1800 | |
第四钢琴协奏曲(G大调) | 1806 | |
第五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 | 1809 | |
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 | 小提琴、大提琴、钢琴三重协奏曲(C大调) | 1804 |
小提琴协奏曲 | 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 | 1806 |
歌剧 | 费黛里奥 | 1805 |
室内乐
作品名 | 作品编号 | 创作时间 | 调式 |
---|---|---|---|
管乐八重奏 | Wind OCTet Op.103 | 1792 | |
管乐七重奏 | Wind Septe t Op.20 | 1796—1800 | 降E大调 |
管乐六重奏 | Wind Sextet Op.71 | 1796—1797 | 降E大调 |
管乐六重奏 | Wind Sextet Op.81b | 1794—1795 | 降E大调 |
管乐五重奏 | Wind Quintet Op.16 | 1796—1797 | 略 |
弦乐五重奏(3首) | String Quintets Op.4Op.29Op.104 | 1800—1801 | C大调 |
第一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1 | 1799.6 | F大调 |
第二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2 | 1800 | G大调 |
第三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3 | 1800 | D大调 |
第四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4 | 1800 | c小调 |
第五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5 | 1800 | A大调 |
第六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8No.6 | 1800 | 降B大调 |
第七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59No.1 | 1806 | F大调 |
第八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59No.2 | 1806 | e小调 |
第九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59No.3 | 1806 | C大调 |
第十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74 | 1809 | 降E大调 |
第十一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95 | 1810 | f小调 |
第十二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27 | 1823 | 降E大调 |
第十三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30 | 1825 | 降B大调 |
第十四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31 | 1826 | 升c小调 |
第十五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32 | 1824—1825 | a小调 |
第十六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Op.135 | 1826.10 | F大调 |
弦乐四重奏 | String Quartet in F Hess 34 | 1801—1802 | 略 |
钢琴四重奏 | Piano Quartet WoO.36 | 1785 | 略 |
第一弦乐三重奏 | String Trio Op.3 | 1796 | 降E大调 |
第二弦乐三重奏 | String Trio Op.8 | 1796—1797 | D大调 |
第三弦乐三重奏 | String Trio Op.9No.1 | 1796—1798 | G大调 |
第四弦乐三重奏 | String Trio Op.9No.2 | 1796—1798 | D大调 |
第五弦乐三重奏 | String Trio Op.9No.3 | 1796—1798 | c小调 |
第一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1No.1 | 1792 | 降E大调 |
第二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1No.2 | 1793—1794 | G大调 |
第三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1No.3 | 1793—1794 | c小调 |
第四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11 | 1798 | 降B大调 |
第五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70No.1 | 1808 | D大调 |
第六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Op.70No.2 | 1808 | 降E大调 |
第七钢琴三重奏(大公) | Piano Trio Op.97 | 1811 | 降B大调 |
第八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WoD.39 | 不详 | 降B大调 |
第九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WoD.38 | 1790—1791 | 降E大调 |
第十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in E flat Op.44 | 1792 | 降E大调 |
第十一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in G Op.121a | 1803 | g小调 |
第十二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in E flat Op.38 | 1802—1803 | 降E大调 |
钢琴三重奏 | Piano Trio No.D | 不详 | D大调 |
木管五重奏 | Woodwind Trio in C Op.87 | 1794 | C大调 |
三重奏 | Trio in G WoD.37 | 1790 | G大调 |
二重奏 | String duo in E flat WoD.32 | 1795—1798 | 降E大调 |
长笛二重奏 | Flute duo in G WoD.26 | 1792 | G大调 |
木管二重奏 | 3Woodwind duos WoD.27 | 1792 | C大调 |
变奏曲
作品名 | 作品编号 | 创作时间 | 调式 |
---|---|---|---|
6首 | 6 Tema Con Variazioni Op.105 | 1817—1818 | A大调 |
奏鸣曲、变奏曲
作品名 | 作品编号 | 创作时间 | 调式 |
---|---|---|---|
圆号奏鸣曲 | Horn Sonata in F Op.17 | 1800 | F大调 |
第一大提琴奏鸣曲 | CELLo Sonata Op.5No.1 | 1796—1797 | F大调 |
第二大提琴奏鸣曲 | Cello Sonata Op.5No.2 | 1798 | g小调 |
第三大提琴奏鸣曲 | Cello Sonata Op.69 | 1808 | A大调 |
第四大提琴奏鸣曲 | Cello Sonata Op.102No.1 | 1815 | G大调 |
第五大提琴奏鸣曲 | Cello Sonata Op.102No.2 | 1815 | D大调 |
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的变奏曲 | Variationens for Cello and Piano | 1796 | G大调 |
根据《马卡布的犹大》主题的变奏曲 | 12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See the Conquering hero”aus“Judas Maccabeus”Von G. F. Handel WoD.45 | 1796 | G大调 |
根据《魔笛》主题的变奏曲7段 | 7 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Bei Mannern,Selche Liebe Fuhln”aus der Oper“Zauberflote”Von W.A.Mozart WoD.46 | 1801 | 降E大调 |
根据《魔笛》主题的变奏曲12段 | 12Variationen uber das Thema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aus der Oper“Zauberflote” Von W.A.MozartOp.66 | 1796 | F大调 |
第一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12No.1 | 1795 | D大调 |
第二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12No.2 | 1795 | A大调 |
第三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12No.3 | 1795 | 降E大调 |
第四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23 | 1800 | a小调 |
第五小提琴奏鸣曲(春天) | Violin Sonata Op.24 | 1800 | F大调 |
第六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30No.1 | 1802 | A大调 |
第七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30No.2 | 1798 | c小调 |
第八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30No.3 | 1798 | G大调 |
第九小提琴奏鸣曲(克莱采) | Violin Sonata Op.47 | 1803 | A大调 |
第十小提琴奏鸣曲 | Violin Sonata Op.96 | 1811—1812 | G大调 |
第一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No.1 | 1795 | f小调 |
第二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No.2 | 1795 | A大调 |
第三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No.3 | 1795 | C大调 |
第四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7 | 1796—1797 | 降E大调 |
第五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0No.1 | 1796—1798 | c小调 |
第六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0No.2 | 1798 | F大调 |
第七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0No.3 | 1798 | D大调 |
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 Piano Sonata Op.13 | 1798—1799 | c小调 |
第九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4No.1 | 1798—1799 | E大调 |
第十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4No.2 | 1799 | G大调 |
第十一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2 | 1800 | 降B大调 |
第十二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6 | 1800—1801 | 降A大调 |
第十三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27No.1 | 1800—1801 | 降E大调 |
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 Piano Sonata Op.27No.2 | 1801 | 升c小调 |
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 | Piano Sonata Op.28 | 1801 | D大调 |
第十六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31No.1 | 1801—1802 | G大调 |
第十七钢琴奏鸣曲(暴风雨) | Piano Sonata Op.31No.2 | 1802 | d小调 |
第十八钢琴奏鸣曲(狩猎) | Piano Sonata Op.31No.3 | 1802 | 降E大调 |
第十九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49No.1 | 1792 | g小调 |
第二十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49 No.2 | 1792 | G大调 |
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华尔斯坦、黎明) | Piano Sonata Op.53 | 1803—1804 | C大调 |
第二十二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54 | 1804 | F大调 |
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 Piano Sonata Op.57 | 1804—1806 | f小调 |
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78 | 1809 | 升F大调 |
第二十五钢琴奏鸣曲(杜鹃) | Piano Sonata Op.79 | 1809 | G大调 |
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 Piano Sonata Op.81a | 1809 | 降E大调 |
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90 | 1814 | e小调 |
第二十八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01 | 1815—1816 | A大调 |
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锤子键) | Piano Sonata Op.106 | 1818—1819 | 降B大调 |
第三十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09 | 1818 | E大调 |
第三十一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10 | 1821 | 降A大调 |
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 | Piano Sonata Op.111 | 1819—1822 | c小调 |
为选帝候而作的奏鸣曲一 | Kurfursten Sonates WoO.47 No.1 | 1782—1783 | 降E大调 |
为选帝候而作的奏鸣曲二 | Kurfursten Sonates WoO.47 No.2 | 1782—1783 | f小调 |
为选帝候而作的奏鸣曲三 | Kurfursten Sonates WoO.47 No.3 | 1782—1783 | D大调 |
参考资料
总体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
分类特点
交响曲
贝多芬正在音乐创作
最集中体现了贝多芬的思想发展和艺术追求的是他的九部交响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宏大,比起海顿、莫扎特的交响曲来要复杂得多,最突出的是它尖锐的矛盾冲突,英雄气概和积极因素,音乐形象总是在矛盾的冲突和对比中展示,在手法上,发展了奏鸣曲式和交响套曲,他使奏鸣曲式各个部分规模扩大了,增强了对比性和戏剧性,展开部作为中心部分更是激烈的冲突,比如《第三交响曲》的展开部 。贝多芬的交响曲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英雄性,戏剧性的,这是他创作的最基本的一方面,比如第三、第五、第九交响曲;第二,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的,如第一、第四、第八交响曲;第三,群众性,舞蹈性的,比如第七交响曲 。
钢琴作品
除交响曲之外,在贝多芬的创作中钢琴作品也占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一生都在写钢琴作品。最重要的是五部钢琴协奏曲和五首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黎明、热情)。钢琴奏鸣曲和他的交响曲相近,有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容、形式宽广,而且还加强了奏鸣曲式结构内部的对比因素,扩大了展开部的矛盾冲突和发展的动力,使得他的钢琴奏鸣曲远远地超过了海顿与莫扎特 。
弦乐四重奏
贝多芬手稿之一
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最后确立了它严肃的思想感情、抒情并富有哲学意味的体裁。尤其是晚期的弦乐四重奏,表现了作曲家的风格特点,深刻的心理刻画,各种不同性格的形象的自由结合 。声乐作品
贝多芬的声乐作品数量较少,却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致远方的爱人》实际上可以说是第一部浪漫性的声乐套曲,他的大部分歌曲多是淳朴的日常生活的书写 。
人们知道,器乐在整个19世纪余下的时间的发展都是在他的符咒之下,没有一个音乐领域的真正灵魂不是归于贝多芬。(保罗·亨利·朗评)
和他那个时代的人们一样,贝多芬也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摆脱了灰心丧气的深渊,重新又达到了希望的顶点。(房龙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