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硬币 编辑
硬币(coin;specie;hard currency;hard cash;piece),即用金属铸造的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的宝德铜贝,距今已3000多年。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中文名:硬币
外文名:coin;specie;hard currency;hard cash; piec
释义:金属铸造的货币
最早金属铸币:商代的宝德铜贝
意义:商品交换
分类:流通币、纪念币、收藏币,铜币
古代货币
(一)古代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硬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发展及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汉“五铢钱” 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公元621年
流通的有1、2、5毫和 1、2、5、10 元。金属成份和边缘:1毫为钢芯镀黄铜,平边;2毫为镍黄铜,曲形凸边;5毫为钢芯镀黄铜,丝齿;1元为钢芯镀镍,丝齿;2元为钢镍合金,曲形凸边;5元为钢镍合金,丝齿凸边和文字;10元为铜镍合金或镍黄铜,间断丝齿。澳大利亚硬币
澳大利亚流通使用的硬币有六种面值:一分、两分、五分、十分、二十分、五十分、一元和两元。所有硬币正面的图案都是英国女王像,但硬币背面的图案却都设计得十分有特色。以上几种硬币的成份都是百分之七十五的铜和百分之二十五的镍。
澳大利亚流通使用的另外两种硬币是一澳元和两澳元的硬币。这两种硬币的成份是百分之九十二的铜,百分之六的铝和百分之二的镍。
斯里兰卡硬币
旧版硬币是用铜或锌制造的,而新版硬币是镀铜、镀镍制品。
美元硬币
美元1分硬币,1909年纪念林肯诞生100周年开始发行。材质为青铜(铜95%,锌5%)。铸造1美分硬币需要黄铜、青铜和锌,甚至不锈钢等原料,从1982年起,开始采用以 锌为主的原料。
5分硬币,1938年开始发行。材质为铜镍合金(铜75%,镍25%)。
10分硬币,1946年开始发行。1964年以前为银质,1965年以后改为铜镍合金(铜75%,镍25%)。
25 分(四分之一)硬币,1930年开始发行。材质1964年以前是银质,1965 年以后改为铜镍合金(铜75%,镍25%)。
50分(半元)硬币,材质1964年版是银质,1965至1970年为包银,1971年以后改为铜镍合金(铜75%,镍25%)。
1元硬币,1979年开始发行。材质为铜镍合金(铜75%,镍25%)。
日本硬币
日本硬币
五日元黄铜硬币1949年发行,代替了原来中间没有小孔的五日元黄铜硬币。由于当时发行的五日元黄铜币和一日元黄铜币很难区分,故将五日元硬币改为有孔硬币。其直径为22.0mm,重量为3.75g。材料为黄铜,即含铜60%,含锌40%的合金。一日元铝硬币于1955年行,取代了先前的一日元黄铜硬币。一日元铝币是发行最小的货币单位,其直径为20.00mm,重量为1.00g。材料是100%铝,最大特点是份量轻。铝的比重为2.7,水的比重是1.0,虽然铝比水重,但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轻轻地放在水面上不会下沉。
10日元青铜币发行于1951年,其直径为23.5mm,重量为4.50g,材料为青铜。即含铜95%、含锌4%、含锡1%的合金。
五十日元的白铜硬币,于1967年发行,代替了以前的五十日元镍币,其直径为21.0mm、重量为 4.00g。材料为白铜,即含铜75%、含镍25%的合金。在将一百日元硬币从银币改为白铜币时,考虑到与一百日元硬币的价值与重量的平衡和镍金属的不足,决定将五十日元硬币也改成白铜硬币。50日元硬币侧面有120个齿轮。
欧元硬币2元
一百日元的白铜硬币,1967年发行了白铜硬币以代替一百日元的银币。该硬币直径为22.6mm,重量为4.80g。材料为白铜,即含铜75%、含镍25%的合金。由于硬币的需求急速增加,及工业用银的增长,而造成银的紧缺,故由银币转换为白铜硬币。白铜硬币侧面有103个齿轮。1982年新发行了五百日元的白铜币。顺便提一下,在此之前日本银行发行的是五百日元的纸币。五百日元硬币的直径为26.5mm,重7.20g,材料为白铜,即含铜75%、含镍25%的合金。百元硬币的流通量超过60%,随着自动售货机的飞速普及,希望发行更高额硬币,五百元硬币的发行也就在情理之中。
500日元新硬币使用材料由白铜改为含镍的黄铜,边沿有斜纹、上设潜图像。原来的500元硬币停止制造。
欧元硬币
面值 | 直径(毫米) | 重量(克) | 材质 |
1分 | 16.25 | 2.30 | 钢芯镀铜 |
2分 | 18.75 | 3.60 | 钢芯镀铜 |
5分 | 21.25 | 3.90 | 钢芯镀铜 |
10分 | 19.75 | 4.10 | 铝黄铜 |
20分 | 22.25 | 5.75 | 铝黄铜 |
50分 | 24.25 | 7.80 | 铝黄铜 |
1元 | 23.25 | 7.50 | 铜镍锌嵌铜镍镀镍芯 |
2元 | 25.75 | 8.50 | 铜镍镀镍嵌铜镍锌芯 |
(1欧元硬币的外圈为铜、锌、镍合金,内芯为铜镍合金;2欧元硬币刚好相反,外圈为铜镍,内芯为铜锌镍。)
意大利硬币
面值 | 直径(毫米) | 重量(克) | 背面图案 | 材质 |
2欧元 | 25.75 | 8.5 | 拉斐尔画的但丁头像 | 铜镍合金 |
1欧元 | 23.25 | 7.5 | 达芬奇《维特鲁威人》 | 铜镍合金 |
50分 | 24.25 | 7.8 | 马卡斯奥吕亚斯大帝雕像 | 北欧金 |
20分 | 22.25 | 5.74 | 意大利未来派艺术家乌姆伯托·波丘尼的雕塑作品 | 北欧金 |
10分 | 21.25 | 4.1 | 桑德罗·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 | 北欧金 |
5分 | 19.75 | 3.92 | 佛拉威伍斯朝的圆形竞技场 | 铜包钢 |
2分 | 18.75 | 3.06 | 安东内利亚那尖塔 | 铜包钢 |
1分 | 16.25 | 2.3 | 蒙特堡 | 铜包钢 |
硬币品相是指硬币形态的优劣和币面的完美程度。随着各国集币水平的提高和国际钱币界的深入交流,广大钱币爱好者越来越关心硬币的品相。品相优良的硬币令人赏心悦目,而磨损严重,伤痕累累的硬币则丝毫不能给人以美感。收藏者对硬币品相向来没有严格的评判准则,爱好者往往使用"全品相"、"上品"等含混的描述,既缺少科学性,也难以统一使用。尽管国际上并无公认的硬币品相分级标准,但国际钱币界一直在尝试制定能适合大多数国家的标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体上形成了两种评定办法,即描述分级法和数字分级法。
描述分级法
描述分级法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中都有应用,容易为社会公众了解,一般分为7级:
1.未流通/未使用/新品(Uncirculated,UNC)。即在30倍放大镜下,也观察不到任何磨损或流通过的痕迹,但可能有包装划痕(Bag Marks)。
2.极美(Extremely Fine,XF或EF)。币面95%细部清晰可见,整个币面仅有极其轻微的磨损。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则该区内90%细部清晰可见。
3.优美(Very fine,VF)。币面75%细部清晰可见, 整个币面为中等程度磨损,文字和数字边缘部分可能不够清晰。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则该区内细部清晰可见。
4.美品(Fine,F)。币面50%细部清晰可见,整个币面已呈现严重磨损,文字和数字边缘部分已不清晰。如果以币面某一局部区域作为定级标准,则该区内只有50%细部清晰。币面常为未清洗状态,出现污垢,丧失光泽。
5.上佳(Very Good,VG)。币面仅有25%细部清晰,整个币面已严重磨损。
6.佳品(Good,G)。币面已严重磨损,仅能辨别图案轮廓,边齿也有磨损,除古币、珍稀币外已无收藏价值。
7.劣品(Poor,PR)。币面严重磨损,仅能分辨大体轮廓,边齿磨损严重,一般已无收藏价值。
评定硬币品相等级时应以磨损情况比较严重的一面为准。
除此,在品相等级表中还常标有“精制”(Proof, PRF)字样,通常称为“抛光”或“镜面”。因为总体来说,硬币按其加工可分为“精制”币和“普制”币两大类别。“精制”币主要用于收藏、馈赠,并不流通,体现了现代制币方法所能达到的最佳币面水平。“普制”币用于流通,从而形成从“未流通”到“劣品”7种不同品相等级。
有人认为:“精制”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制币工艺,而不是原有意义上通过“流通”形成的品相等级。但在实际集藏活动中,“精制”与“普制”密切相连,所以把“精制”作为一种“特殊”品相,也未尝不可。“精制”工艺一般包括:币坯在冲切后进行抛光、称量;模具要全经喷砂处理,然后把凸出部分抛光至镜面或镀铬;压印时要降低压印机速度,有时需多次压印;操作时注意不得损伤及污染币面,常戴防护手套操作;运输包装中也不得磕碰。因此,“精制”币外形完整无暇;图像文字轮廓清晰;边缘无缺损。“精制”币币面凸出部分(模具凹入喷砂部分)呈凝霜面(Frosted Surface),凹入部分(模具凸出抛光部分)呈镜面(Mirror-1ike Surface),后者常是鉴别“精制”币最明显的标志。
许多钱币目录上硬币品相均按描述法分级,如美国克劳斯出版社《世界硬币标准目录》常将硬币分为4级:
1.粗制币采用:优美(VF)、美品(F)、上佳(VG)、佳品(G)。
2.机制币采用:极美(XF,EF)、优美(VF)、美品(F)、上佳(VG)。
3.现代币,特别是收藏币则采用:未流通(UNC)、极美(XF,EF)、优美(VF)、美品(F)。
数字分级法
为了适应美国硬币交易中不断追求高品级的需要,美国钱币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制定了《美国钱币协会美国硬币评级正式标准》(0ficial ANA Grading Stan DArds for United STATes Coins,OAGS)。此标准由布雷塞特(Ken Bresett)及科索夫(A.Kosoff)编写,并已多次修订出版。这一分级方法正在美国逐步推广,但现尚未得到国际上的普通认可。这一标准的特点是首先将币面品级分为三档:精制品、未流通品、流通品。然后在每品后缀有一定数字(3-70)以表示其品级高低。这一标准出笼后,由于较为明确合理,且市场买卖双方均有迫切统一标准的要求,所以很快为大家所接受。美国出版的书刊已全部采用该标准,其他英语国家钱币界亦普遍引用,非英语国家则参照后制定尽量接近的品相评级系统。
1、精制品(Proof Coins)。精制品原则上并非品相分级,而是一种特殊的制造工艺。由于精制品一般都在问世时即为人们所收藏,所以都是未经流通品。最早的精制品出现于1850年左右,数量很少,到20世纪30年代后,各国造币厂才普遍制造。
──Proof-70。又称为完美精制(PefeCT Proof),是币面完美无疵的最高级别,没有任何划痕、包装划痕及缺陷。币面可以是光泽如新,也可以是自然本色。
──Proof-67。介于Proof-70与Proof-65之间。
──Proof-65。即精选精制(Choice Proof),用4倍放大镜可见轻微划痕或缺陷,一般说来已臻完美。
──Proof-63。介于Proof-65与Proof-60之间。
──Proof-60。用肉眼可见分散的疵点。
──Proof-55。即损伤精制(Impaired Proof),精制币虽不流通,但在交易、清洗中也有可能造成一些疵病。
2、末流通品(Uncirculated Coins,Mint State Coins,MS)。指制币厂出厂后未投入市场流通的全新币,所以也叫出厂币。这些钱币大都是在厂内就封装的。成套封装的称为出厂币套币,系专为收藏者制作,售价略高。
──MS-70。即完美未流通(PerfECT Uncirculated),属普制币中的最佳状态,用4倍放大镜可发现一些疵病。由于币面光泽(而不是划痕、疵病)的差异又分为光亮完美未流通(MS-70,Brilliant)和本色完美未流通(MS-70, toned)。后者币面呈自然本色,但不一定光亮。
──MS-67。介于M-70与M-65之间。
──MS-65。即精美未流通(Gem Uncirculated),可以是光亮或自然本色,有少量包装划痕和一二个边缘疵病。
──MS-63。又称精选未流通(Choice Uncirculated),介于MS-65与MS-60之间。
──MS-60。即标准未流通(Typical Uncirculated),有一定的划痕疵病,边缘也有少量磕碰,光亮或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