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观 编辑
道德观是道德意识和道德水平的统一体,集中表现为个人处理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的准则。人的道德观都以个人利益在其行为中所占的地位为核心。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即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理想等。道德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修养等。无论是道德意识还是道德实践,都集中体现在道德原则、准则、规范和范畴之中,涉及人的全部行动。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原则。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们的道德准则基本上有四个层次:(一)自私自利的境界。这是一种不道德的境界。(二)公私兼顾的境界。是一种道德水平的中间状态。(三)先公后私境界。是初步树立了集体主义道德的境界。(四)大公无私的境界。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境界。
中文名:道德观
外文名:道德观
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
通过:社会舆论或者某种阶级性
那么,道德观就是你对这种意识形态规则的认识和立场。举例来说明,婚前性生活是不道德的,这就表明了他对性持有的道德观;而有人认为婚前性生活并非不道德,那么他就与前者的道德观不同。
总的来说,道德是社会群体的共识,道德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是稳定的,“主流道德观”是社会秩序的一个基础。
传统道德指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内涵,把握其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体现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标准。在不同的领域,会产生相关的下位道德观,如,人口道德观,生态道德观 ,金融职业道德观 ,“英雄”道德观等。
道德观
对道德观的认识,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看法。《伦理百科辞典》认为,道德观是“对社会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的整体认识和系统看法。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相连,相辅......。在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人类道德思想发展的最高成果,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各种进步道德观的升华,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道德观。”《伦理学大辞典》认为,道德观是指“对道德的认识和观点。多是指对全部道德现象的认识和观点,有时也是指对某一类...在社生会活中,人们总是站在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特定利益关系的立场上,去观察和认识各种社会道德的。所以,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就必然具有不同的道德观 。”《世界伦理道德辞典》中认为:是“ 对道德的总的看法、观点和态度。也就是对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发展、......,无产阶级看来,公而忘私、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则是做人的标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观点和态度,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尽管不同学术界对道德观有不同的看法,俚其共同点是不容置疑的,即道德观是人们对自身,对他人,对世界所处关系的系统认识和看法。属于社会伦理的范畴。在不同的领域,会产生相关的下位道德观,如,人口道德观,生态道德观 ,金融职业道德观 ,“英雄”道德观 等。道德观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其精华和糟粕并存,天下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则,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仍闪烁着礼仪之帮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儒家注重人格气节,提倡仁义礼智的人格价值,认为人格气节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把仁义道德、礼仪廉耻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要求人们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际和谐思想是传统道德中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原则。仁者爱人,和为贵,忠恕之道千百年来为统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别人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也要和谐相处。
道德观
儒家自省、自讼、内省等道德修养方法要求人们严于律己,防微杜渐。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养,除实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还鼓励人们通过自觉的道德修养来完成。儒家认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一切都要从修养个人的品德做起。儒家道德修养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通过自省、自讼、内省等修养方法,达到圣人所具有或应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种经世原则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种应世原则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即看见贤德的人应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辙。讼是责备,“自讼”是自己责备自己,即自我批评。“内省”是向内反问,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对的地方。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内省”。孔子强调“内省”,孟子进而强调向内用功夫,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以恢复、保持和扩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认为只要人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诚心诚意的自我修养,就可以产生一种“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
推己及人道德观
“推己及人”是出自《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高度概括,凸显了孔子关于“仁”的道德观,被后人推崇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纯粹和基本的道德品质。在我们这个时代,这一道德观可以肤浅地理解为,凡事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想到“我所要的,也是他所要的;我所不要的,也是他所不要的。”是我们现代人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和行为准则。
很早以前,我们的先贤就把“推己及人”作为了自己的行仁之道。东晋时期,有位“庾亮”大臣骑的马很暴躁,有人向他建议把它卖掉,免得伤害到自己。但“庾亮”拒不售马,他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同样主张在待人处事上也要推己及人,这种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一直传承到如今被奉棒!
但是,如今许多人却缺失了“推己及人”的基本道德理念,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塑化剂等等泛滥于市场。正因为这些制造者没有反省“己所不欲,为何还要‘施于人’”的损人害己行为,最终因守不住道德底线而“自食苦果”。
然而,我们要真正践行“推己及人”, 仅仅立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只有当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达到“推己及人”的最高品德境界,才能不会因自己的不良爱好和欲望而错酿成 “好心成坏事”的窘涩境地。正如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只有当我们站得“正”,做得“正”时,“推己及人”就能成为我们一切社会公德的基础,成为全人类普遍遵行的道德准则,我们的社会也因此而和谐、美好!(袁孝冲)
美国道德观
美国人的道德观
应该说,只要是人类,就有某些共同的物质是应该人类共同遵循呵护的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和心理寄托。美国人最基本的道德价值之一是诚实。乔治·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即将此道德教导地极为清楚。小乔治在试他新斧头时砍倒了爸爸最心爱的樱桃树。当爸爸问他的时候,乔治说,我不能说谎,我用我的斧头砍了它。小乔治非但未被惩罚,反而因为诚实而被赞赏。有时候美国人仍然相信“诚实是最上策”。另外一个为美国人所尊崇的美德为坚忍。
同情心,是美国的道德之最。圣经中的撒玛利亚人的故事,描述一个流露同情心的人。在这个撒玛利亚人出发去某城市的途中,看到一个可怜的旅客躺在路旁。这旅客被鞭打、抢劫,这位仁慈的撒玛利亚人非但没有视而不见,反而停下来帮助这位有需要的人。同情心还可以变成一个正面循环,在一九九二年的秋天,爱荷华州的居民将好几辆卡车的水送到受飓风侵袭的佛罗里达州;而就在第二年夏天,当中西部闹水灾的时候,佛州人便投挑报李。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用较不醒目的方式回报人们向他们表达的善意。
社会主义道德观
道德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内涵,把握其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特征,体现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内容和标准。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提出“五爱”公德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吸纳了“五爱”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又作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新阐发。从“五爱”公德和“五爱”进宪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再到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认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道德观
“八荣”的第一条是国家观,强调必须热爱祖国;第二条是人民观,强调必须服务人民;第三条是科学观,强调必须崇尚科学;第四条是劳动观,强调必须辛勤劳动。“八荣”前四条包含了“五爱”公德中“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内容。“八荣”的后四条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一致。“八荣”后四条第一条是人际观,强调必须团结互助;第二条是义利观,强调必须诚实守信;第三条是法纪观,强调必须遵纪守法;第四条是生活观,强调必须艰苦奋斗。“八荣”后四条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内容。“团结友善”,在人际观上就要以团结互助为荣;“明礼诚信”,在义利观上就要以诚实守信为荣;“爱国守法”,在法纪观上就要以遵纪守法为荣;“勤俭自强”,在生活观上就要以艰苦奋斗为荣。荣辱是人们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褒奖或贬斥的评价。“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借鉴和弘扬了民族道德与世界道德的优良传统,把褒与贬、倡导与抵制有机结合在一起,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褒奖性与贬斥性的统一。
道德作为调节公民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明确了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实践性,是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个人道德观正确与否及其水平的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营销策略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营销策略道德水准的高低。
社会道德观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无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爱,社会和睦;道德贬值,良知泯灭,必生祸乱。要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四有”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而“有理想、有道德”又规定了它的性质和方向。离开崇高思想道德,“无德不能怀远”(不能坚持远大理想),无德不能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无德不可能有高度度的纪律。
全球气候道德观
全球气候道德观
从上世纪70年代绿色和平组织、保护人类家园等民间组织的呼吁,到80年代以来科学的论证,到世界主要工业国的价值认同,再到哥本蛤根会议,意味着气候变暖不再是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如何应对的问题。全球在应对气候变暖问题上的共识在聚合,在逐步变成行动。对于大自然的态度也一样,过去人们把大气、能源和资源等均视为“奴隶”,任意攫取,无度挥霍,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破坏着自己的家园。现在终究遭到报复,冰川融化、河流污染、飓风四起、阴霾遮天、海啸吞命……但科学地认识到其根源是一种进步,而把呵护气候、保卫家园在道德层面予以认同,则是了不起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