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密欧与朱丽叶 编辑
《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是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威廉·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该剧讲述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女儿朱丽叶与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诚挚相爱,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而受到阻挠。《罗密欧与朱丽叶》虽是一出悲剧,但两个青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本身却不可悲。他们不仅彼此相爱,而且大胆追求他们的爱情,不惜以命拼争。他们的爱情力量使他们敢于面对家族的仇恨,敢于向生活中的障阻挑战。他们为了追求新的生活模式,不怕做赎罪的羔羊,因而他们的死亡虽是生命的终结,却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终于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许多学者和评论家从这个意义上称这出戏是乐观主义的悲剧,也就是人们惯说的悲喜剧。作品名称罗密欧与朱丽叶外文名Romeo and Juliet、The Most ExCELLent and Lamentable Tragedy of Romeo and Juliet(英文原名)作者【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年代约1595年图集目录1内容简介2创作背景3人物介绍▪出场人物▪详细介绍4作品鉴赏▪作品主题▪艺术特色5作品影响6作品评价7作者简介基本信息
罗密欧与朱丽叶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一座城市的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有深刻的世仇,经常械斗。蒙太古家有个儿子叫罗密欧,17岁,品学端庄,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伙子。可他喜欢上了一个不喜欢他的女孩罗萨兰,当听说罗萨兰会去凯普莱特家的宴会后,他决定潜入宴会场。所以罗密欧为了罗萨兰,而他的朋友为了让罗密欧找一个新的女孩而放弃罗萨兰,他和自己的朋友为了各自的目的戴上面具,混进了宴会场。于是,在这次宴会上,他被凯普莱特家的独生女儿朱丽叶深深吸引住了。这天晚上,朱丽叶是宴会的主角,13岁的她美若天仙。罗密欧上前向朱丽叶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朱丽叶也对罗密欧有好感。可是,当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身份。真相大白之后,罗密欧仍然不能摆脱自己对朱丽叶的爱慕。他翻墙进了凯普莱特的果园,正好听见了朱丽叶在窗口情不自禁呼唤罗密欧的声音。显然,双方是一见钟情。
第二天,罗密欧去见附近修道院的神父,请代为帮忙。神父答应了罗密欧的请求,觉得这是化解两家的矛盾的一个途径。罗密欧通过朱丽叶的奶娘把朱丽叶约到了修道院,在神父的主持下结成了夫妻。这天中午,罗密欧在街上遇到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提伯尔特要和罗密欧决斗,罗密欧不愿决斗,但他的朋友茂丘西奥觉得罗密欧没面子,于是茂丘西奥和提伯尔特决斗,结果被提伯尔特借机杀死。罗密欧大怒,拔剑为朋友报仇,因此提伯尔特被罗密欧杀死了。
经过多方协商,城市的统治者决定驱逐罗密欧,下令如果他敢回来就处死他。朱丽叶很伤心,她非常爱罗密欧。罗密欧不愿离开,经过神父的劝说他才同意暂时离开,前往曼多亚。 这天晚上,他偷偷爬进了朱丽叶的卧室,度过了新婚之夜。第二天天一亮,罗密欧就不得不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活。罗密欧刚一离开,出身高贵的帕里斯伯爵再次前来求婚。凯普莱特非常满意,命令朱丽叶下星期四就结婚。
朱丽叶去找神父想办法,神父给了她一种药,服下去后就像死了一样,但四十二小时后就会苏醒过来。神父答应她派人叫罗密欧,会很快挖开墓穴,让她和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依计行事,在婚礼的头天晚上服了药,第二天婚礼自然就变成了葬礼。神父马上派人去通知罗密欧。可是,罗密欧在神父的送信人到来之前已经知道了错误的消息。他在半夜来到朱丽叶的墓穴旁,杀死了阻拦他的帕里斯伯爵,掘开了墓穴,他吻了一下朱丽叶之后,就掏出随身带来的毒药一饮而尽,倒在朱丽叶身旁死去。等神父赶来时,罗密欧和帕里斯已经死了。这时,朱丽叶也醒过来了。人越来越多,神父还没来得及顾及朱丽叶,就逃走了。朱丽叶见到死去的罗密欧,也不想独活人间,她没有找到毒药,就拔出罗密欧的剑刺向自己,倒在罗密欧身上死去。两家的父母都来了,神父向他们讲述了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失去儿女之后,两家的父母才清醒过来,可是已经晚了。从此,两家消除积怨,并在城中为罗密欧和朱丽叶各铸了一座金像。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据说历史上确有其事,它于1303年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有人还援引但丁《神曲》作为佐证。但此说难以定论。不过,古罗马时倒确实流传着关于一对情侣生死相恋的民间传说,它在漫长的口口相传的过程中,故事和细节不断得到补充和丰富,逐渐演变为后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传奇。
16世纪初叶,意大利人路易吉·达·波尔托写了一则短篇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在小说中已见端倪。班戴洛从民间传说中撷取素材,又借鉴前人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于1554年写成了他的小说《罗密欧和朱丽叶》。
班戴洛和薄伽丘虽同属文艺复兴时代,但一先一后,相距已近二百年。班戴洛的时代,意大利政治上、经济上已显出颓势,时移俗易,世风日下,表现在小说创作中,则是许多庸俗的言情小说应运而生。而班戴洛却奋意纵笔,写出了充溢着人文主义精神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班戴洛善于编织曲折变幻、波跌浪涌的故事,擅长描写激情的悲剧性冲突,娓娓动听的叙谈。因此,这部作品迅即被众多艺术家相中,纷纷从中撷取再创作的素材。
近水楼台先得月。班戴洛的小说问世之后仅仅五年,法国人皮埃尔·布瓦多即把它译成法文。不过,这一回法国人只是更多地充当了二传手,倒是英国人对班氏的小说推崇备至,情有独钟。英国人伊英特,把布瓦多的法文版译成了英文。约莫有十几位英国作家,从这则动人的意大利悲情故事中获取了二度创作的灵感和材料。莎士比亚据此创作了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时代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意大利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正相继开展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运动。这期间是欧洲封建社会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封建社会母体内孕育的时期,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其主要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权;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其中个性解放是针对封建社会宣扬的禁欲主义,要求劳动人民克制欲望、放弃斗争、放弃现世的幸福而提出的,它肯定现世生活,认为现世幸福高于一切,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主要是宣扬这种人文主义思想,《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部具有反封建意识的爱情悲剧。
出场人物
人物名称 | 人物介绍 | |
维罗纳的统治者 | 埃斯卡勒斯亲王(Escalus) | 维罗纳的国王,维持蒙太古和凯普莱特家族的和平 |
帕里斯伯爵(Paris) | 亲王的亲戚,与朱丽叶订婚,最后被罗密欧在凯普莱特的祖坟杀死 | |
茂丘西奥(Mercutio) | 亲王的亲戚,罗密欧的好友,一场冲突里被提伯尔特杀死 | |
凯普莱特家族(Capulet) | 凯普莱特伯爵 | 凯普莱特家族长老 |
凯普莱特夫人 | 凯普莱特家族女长老 | |
朱丽叶(Juliet) | 凯普莱特的女儿,罗密欧的恋人 | |
提伯尔特(Tybalt) | 朱丽叶的堂哥,被罗密欧杀死 | |
罗萨兰(Rosaline) | 凯普莱特的侄女,戏剧前期中罗密欧的恋人 | |
蒙太古家族(Montague) | 蒙太古伯爵 | 蒙太古家族长老 |
蒙太古夫人 | 蒙太古家族女长老 | |
罗密欧(Romeo) | 蒙太古的儿子,在舞会上遇到朱丽叶,之后与其私定终身 |
详细介绍
人物名称 | 人物介绍 |
罗密欧 | 罗密欧最初是幸运的,他爱上了一个同样爱他的女人,但却因为年少气盛刺死了朱丽叶的表兄,后来遭到了家族的放逐。朱丽叶为他装死,他同样是大脑发热,与赶来的帕里斯进行决斗。在发现爱人已经“死去”后,他冲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却没有来得及弄清真相。他吞下毒药的果断,为爱情的美丽谱写了一曲伟大的赞歌。他自杀后,朱丽叶醒来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开始感受着彼此的深情,后来也经历了同样的失去爱人的痛苦,最后更是采取了同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对爱的忠诚和信仰。 |
朱丽叶 | 朱丽叶是大家族族长的千金,她衣食无忧、生活舒适,在物质上她是幸运的,但是在她更为看重的爱情上,却遭到了上天的遗弃。首先是父亲的逼婚,她根本不喜欢父亲为她选定的将来的丈夫——帕里斯伯爵。她奋力抗争着命运的枷锁,却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父亲依旧坚持己见,无奈之下,她到劳伦斯长老处寻求帮助,劳伦斯善意地给她提供了一个有致命漏洞的策略。 |
帕里斯 | 帕里斯是朱丽叶的倾慕者之一,朱丽叶的装死起源于他向朱丽叶父亲的求婚,而当时朱丽叶已经深爱上了罗密欧,可以说没有帕里斯的求婚,就没有朱丽叶的装死,没有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最后自杀结局。从整个剧情来看,帕里斯苦苦追求自己的爱人而不可得,让他知道自己在追求一个不可能的结果,但是他绝对想不到他同样追到了爱人的死亡。不由让人同情他的命运,他不仅没有得到朱丽叶的爱情,也毫无意义地失去了生命。总之,从剧中看帕里斯的性格,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于爱情的占有欲极强。尽管他也知道,强扭的瓜是不甜的,但他对朱丽叶的爱慕之心,让他没有勇气去成全朱丽叶与罗密欧的恋情,其千百般的追求,最终导致了朱丽叶死亡的这一悲剧的发生。 |
茂丘西奥 | 茂丘西奥虽然出场戏份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热情勇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作为罗密欧的参谋,他关心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当罗密欧受辱时,茂丘西奥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 |
劳伦斯神父 | 劳伦斯神父机智果敢、博学有大爱,虽身为教会人员,但不是迂腐顽固、不通情理的封建统治者的帮凶,他尽力协助罗密欧与朱丽叶争取爱情。 |
作品主题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剧中描写蒙太古之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钟情,他们为了对自由爱情的追求,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违抗父命,甚至以死殉情。这是莎士比亚悲剧中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最浓的一部悲剧,也是一曲反对封建主义,倡导自由平等、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颂歌。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一系列偶然性的情节,使家族的世仇与真挚的爱情构成了矛盾,并不断地激化着矛盾,使矛盾的解决无法采取圆满的方式,只能选择了最后的毁灭。所以,这部戏剧留给人们的首先是对于本可避免而又未能避免的悲剧结局的遗憾,是对于殉情所导致的家族和解的欣慰,也是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本性当中的必然性悲剧因素的思考。这部悲剧包含两个部分:男女主人公的恋爱和两大家族的纠纷。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前者的社会背景和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在剧中是次要的,是主题的陪衬,但由于它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所以构成了剧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仅仅起到一种背景的作用。
剧中可以看到冲突是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与对抗,但两家大规模的直接冲突到第三幕时已经基本结束,三幕二场以后,剧情开始转向朱丽叶家庭内部的斗争。悲剧的主要冲突是罗密欧、朱丽叶的爱情与两家仇恨的对立,是人道主义与中世纪封建道德的冲突,是新世界与旧世界的冲突。这种旧世界,在莎士比亚的一些历史剧中,曾经得到了多种多样的描写,在这出戏里,又在两个势不两立的贵族家庭的斗争中显示了出来;而新型人物的世界,新的思想,活生生地体现在罗密欧、朱丽叶、茂丘西奥以及别的形象上而这些人物是按照人道主义的爱情道德与友谊道德来生活的,他们为了人的尊严、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和爱情的忠贞纯洁,不受一切限制,冲破一切偏见,即便两家之间隔着那样势不两立的森严壁垒,面对着至高无上的家长权威和难以割舍的骨肉关系,他们也敢于去闯、去斗争、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这种斗争精神和勇气,不光是来自爱情和为了爱情,也是人文主义者社会理想所产生的实际行动,作者对这种思想斗争是乐观的,但作为一个现实主义作家不可能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爱以喜剧结束,在那种根深蒂固的旧势力统治下,罗密欧与朱丽叶只能成为这一斗争的必然牺牲品。
艺术特色
戏剧冲突
戏剧的冲突与巧合是作家们惯用的艺术手法,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是这样,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制造了一系列的冲突与巧合,使得悲剧情节中充斥着许多的偶然性因素。两个家庭充满仇恨而仇人的孩子却互相喜欢;仇人家里举办舞会,罗密欧化装潜入,竟然没有被揭穿,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相识,一见倾心,造成了矛盾的纠结,构成了全剧冲突的基础。
舞会结束,罗密欧不肯回家,偷偷地来到朱丽叶卧室的阳台下面,巧合是他意外地听见朱丽叶在轻轻地呼唤他的名字,两个人有了彼此表明心迹机会;接下来乳母传信让双方更加确定自己的感情,劳伦斯神甫又帮助两人秘密结成夫妇,加快了情节进展;王子的从轻判决反而让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地分离,使得冲突发生转折并进一步深入。劳伦斯神甫派去传信的朋友恰巧遇到一个需要拯救孩子的父亲,耽搁了行程,而这时表弟班伏里奥恰巧早一步告诉了罗密欧朱丽叶的“死讯”。朱丽叶的父母要女儿嫁给伯爵帕里斯,朱丽叶不敢公开违抗,劳伦斯神甫却帮她出主意,给她一瓶昏迷四十二个小时后会醒过来的药,结果造成了悲剧的结局。
戏剧的冲突仿佛起于偶然因素,提尔伯特当时在舞会上认出了被姑父拦住的罗密欧,恰巧自己也喜欢表妹,世家的仇恨加上自己的私情,提尔伯特去找罗密欧决斗也在情理之中。罗密欧与朋友偶遇提尔伯特发生冲突,结果十分惨烈。罗密欧的朋友、提尔伯特和帕里斯三个年轻人先后被杀,不仅加剧了戏剧冲突而且预示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的悲剧结局。然而,悲剧中的偶然性与社会现实的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首先是青春与爱情是生命成长中必然选择,而且与个人美好的理想不能分离,“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悲剧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那是因为它表达的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生命之花。其次是欧洲中世纪爱情婚姻的现实基础首先是家庭、家族的需要,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个人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这必然与爱情发生的偶然姻缘性发生冲突,而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恰恰违背了家族的意志和利益,失去了合法的现实基础。再次,按照贵族文化传统,欧洲贵族或者个人私下进行决斗是合法的,决斗双方对于对方的伤残死亡可以不负法律责任。所以,罗密欧与提尔伯特互相斗殴杀死两条人命无人过问,反而在两位主人公双双殉情死去时侍从们就立马登场。这一切在戏剧情节中是一系列的巧合冲突,好像总是阴差阳错,充满偶然性。可是偶然却是由现实世界的必然因素导致的,这正是莎士比亚悲剧真实性构成的基础和推动情节的高潮艺术。
风格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悲剧,但全剧中浓郁的抒情色彩和青春气息又使它掺杂着浓厚的喜剧成分。全剧共有五幕。在第一幕中,莎士比亚将爱与愁、悲与喜的强烈对比集中表现在罗密欧一人身上。第二幕则是全剧最富有青春气息和抒情色彩的一幕。在月夜下的花园中,两个年轻人互诉衷肠,倾诉彼此的爱慕,他们超越了家族宿仇的高墙,流连于爱情的乐土。太阳、月亮、繁星、火炬等光灿美丽的意象与无边的黑夜构成鲜明的对比,剧中其他的阴暗意象还有噩梦、血污、坟墓、地狱等。黑夜仿佛就是随处潜伏的死亡。黑夜无边,爱情无敌。黎明带来婚姻,也带来别离。第三幕提伯尔特的死使得剧情急转直下,此后罗密欧被放逐,朱丽叶则被父母逼婚,这对恋人从新婚的快乐中跌落到痛苦的深渊。随着悲剧的继续发展,这种悲喜对比的节奏也在加快。在第四幕中,莎士比亚将这种悲喜交错之感安排在各个场景之间,一方面凯普莱特全家上下都在欢快地为朱丽叶筹备婚礼,另一方面是朱丽叶与罗密欧分离时的无限痛苦。最后一幕,罗密欧与朱丽叶选择以死来捍卫纯真的爱情,观众不免对其抱有同情与感伤之情,但是故事的尾声又是以两家人和好的戏剧场景来收尾,又给观众带来一丝安慰。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不共戴天的世仇,引得两家的仆人见面也会争斗。而这两家的子女却一见钟情、热烈相爱,罗密欧与朱丽叶这对恋人不惜冒着背叛各自家族的风险去追求幸福。双方家庭虽然有着深仇大恨,但是两家的儿女却情意缠绵,这一对比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在《罗密欧与朱丽叶》整部戏剧中都有悲与喜两种场面交替出现、参差相间、相互对照,使得戏剧有张有弛、悲喜参半。
莎士比亚还运用丑角形象和插科打诨等喜剧中常用的艺术手段,在催人泪下的悲剧中把欢乐和忧伤交织在一起。例如在剧中,朱丽叶的乳母就是一个穿裙子的丑角,她爱快活,常以滑稽的言语、可笑的动作惹人捧腹。下人彼得,在剧中和乳母是一对绝妙的搭档。在全家人为朱丽叶准备婚礼时却发现小姐“死”了,就在这剧情发展到最紧张的时刻,莎士比亚却别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场彼得与乐师胡闹的戏,这就给悲剧带来了一段插科打诨式的插曲。
形式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素体韵文的诗剧,莎士比亚在戏剧中使用了多种诗歌形式。在乐工的开场白中,他使用了十四行诗,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对话则较多采用无韵诗的形式。莎士比亚常使用五步抑扬格的素体韵文写作,这种文体灵活多变,比一般说话的语调高昂,比普通的诗体更接近口语,既可以作帝王的堂皇之语,又可以作情人之间的呢喃细语。莎士比亚还为不同人物角色赋予了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劳伦斯神父使用的是布道和警句风格,朱丽叶的乳母则特别使用了无韵式,类似于日常口语对话。莎士比亚还会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不同的语言风格,例如当罗密欧在谈论罗萨兰时,使用的是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来形容女子的美貌,其中的夸张让人产生高不可攀之感。而当罗密欧遇到朱丽叶后,在阳台表白时,使用的是当时流行的短诗,但却被朱丽叶直接打断:“你爱我吗?”可见,朱丽叶在乎的是罗密欧的真心而不是诗意的夸张。此外,莎士比亚还利用语言来显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例如朱丽叶对罗密欧使用的是单音节字眼,而对帕里斯伯爵则使用了正式语。
俄国诗人普希金:“除了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莎士比亚妩媚描述的令人心醉的创造物之外,全部悲剧中最精彩的人物,就是文雅、情深、高贵而好争论的茂丘西奥——一个当代年轻骑士的典范。诗人选取他作为意大利人的代表,而意大利人就是当时欧洲最时髦的民族,号称16世纪的法国人。”
中国翻译家朱生豪:“《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悲剧,也是继《所罗门雅歌》以后最美丽悱恻的恋歌。这里并没有对于人性进行深刻的解剖,只是真挚地道出了全世界青年男女的心声,爱情不但战胜了死亡,并且使两族的世仇消弭于无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它无疑是一本讴歌爱情至上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