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洲猩猩 编辑

人科猩猩属下的一种动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婆罗洲猩猩,是灵长目人科猩猩属的哺乳类动物。其体毛长而稀,红色,粗糙,幼年毛发为亮橙色,某些个体成年后变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黑色,幼年时的眼部周围和口部为粉红色。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囊。牙齿和咀嚼肌相对较大。雄性体型比雌性大。婆罗洲猩猩原产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和婆罗洲;栖息于低地和山区的热带雨林,包括龙香树林和泥炭沼泽森林;喜独居,白天在外面活动,夜晚睡在树上。婆罗洲猩猩主要以各种各样的果为食,有无花果、红毛丹、芒果,还吃蜂蜜、鸟蛋、树皮和嫩芽等。婆罗洲猩猩孕期为244天,哺乳期60~84个月,雄性和雌性分别于114个月和84个月龄达到性成熟。寿命可达59岁。婆罗洲猩猩因身躯庞大、动作缓慢,较容易成为猎人的猎杀目标,至2012年,婆罗洲猩猩的数估计下降已超过50%,2004~2005年调查显示,婆罗洲猩猩的种群数量为45000~69000只,种群分布很零散;主要威胁因素是偷猎和宠物贸易。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CR)。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婆罗洲猩猩

拉丁学名:Pongo pygmaeus

别名:猩猩,红毛猩猩

外文名:英文 Bornean OrAngutan法文 Orang-outan de Bornéo西班牙文 Orang-után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哺乳纲

目:灵长目

科:人科

属:猩猩属

种:婆罗洲猩猩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目:简鼻亚目

亚纲:真兽亚纲

亚科:猩猩亚科

亚种:3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60)

保护级别:极危(CR)IUCN标准

同义学名:Simia pygmaeus Linnaeus, 1760

形态特征

编辑
灵长目人科猩猩属的哺乳类动物。婆罗洲猩猩体棕红色。体型庞大,雄性约为雌性两倍,成年雄性体长97厘米,体重约60-90千克;雌性体长78厘米,约40-50千克。有颊囊,雄性尤其发达。随着雄性年龄的增长、老迈,面颊部皮肤松弛向两翼扩张而形成巨大面盘。与人类一样,肋骨12对,但腰椎4枚;手腕部有中骨,此骨随年龄老迈而与其后的骨块愈合,这两点与人类不同。年老者有长而红的颌须。拇指很小,脚发达,适于握物。脑容积,雌性320-400cc,雄性为405-540cc。双臂很长,张开宽达23-24厘米,站立时双臂下垂可达脚踝部;腿短,且不如臂粗壮;体毛稀疏,暗红褐色,肩和背部有20余厘米长毛;前额突出,嘴突出,唇薄,眼、耳、鼻均小,眼间距较窄;成年雄性的脸侧具有叶状的厚肉垫,在肉叶下面有一气囊,它与喉部相连,充气后鼓起很大,发声时起共鸣作用;有的颏下有胡子;手脚窄长,臂和手粗壮有,手长约28厘米,脚长约32厘米;犬齿发达,牙齿32枚,齿式与人类同。无尾。其体毛幼年毛发为亮橙色,某些个体成年后变为栗色或深褐色。面部黑色,幼年时的眼部周围和口鼻部为粉红色。雄性脸颊上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构成的“肉垫”,具有喉囊。牙齿和咀嚼肌相对较大。

除少数种类外,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相对,适于树栖攀爬和握物。锁骨发达,手掌(及蹠部)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趾)端除少数种类具爪外,多具指甲。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

婆罗洲猩猩

近种区别

编辑

婆罗洲猩猩

苏门答腊猩猩

体型庞大,雄性约为雌性两倍,成年雄性体长97厘米,体重约60-90千克;雌性体长78厘米,约40-50千克。

雌性体重40-50千克,雄性体重60-90千克;雌性体长78厘米,雄性体长97厘米。面颊宽大,身材魁梧,雄性可重达100千克。

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和婆罗洲

分布于印尼苏门答腊岛

婆罗洲猩猩婆罗洲猩猩

苏门答腊猩猩苏门答腊猩猩

栖息环境

编辑
婆罗洲猩猩主要栖息于低地和丘陵的热带雨林,包括龙脑香树林和泥炭沼泽森林,生活在海拔高度为800米-1500米之间。它们栖息在树上,并会随食物而去到很远的地方。

生活习性

编辑
树栖生活类群。雄性单独生活,雌性单独生活或与小猩猩在一起。白天活动,大部分时间用于觅食,活动不如猴类迅速敏捷,以手脚交替抓握树枝移动身体。能在地面直立行走,但要靠拳指支撑,腰不能直立。臂力强大,除虎豹外,无其他天敌。在距地面8~12米的树杈上用树枝架窝,上面覆以树叶,夜晚睡在树上。平时性温驯,发怒时很可怕。雨天使用大树叶遮盖身体。较其他类人猿,它更长时间在树上,在地上可用四肢行走。动作迟钝缓慢,不能在树间跳跃,只能手脚并用,慢慢移动。通常单独行动,幼仔与母亲一起活动或形成暂时性小型群体,由一只雄性和携带幼仔的二、三只雌性组成。

婆罗洲猩猩的饮食包括超过400种水果的食物,如野生无花果(榕属)和榴莲属属(Durio),占60%左右,主要吃树叶、嫩芽、蜜果、生果、树枝、树皮及鸟蛋,亦会吃昆虫无脊椎动物,但是占食物中的数量很少。偶尔会吃富含矿物质的土壤。

分布范围

编辑
婆罗洲猩猩原产自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主要分布在苏门答腊岛北部和婆罗洲。有三个亚种,分布于印尼的加里曼丹岛,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文莱(存在不确定性)。是猩猩种中唯一分布在亚洲的种类,分布区狭小。数量不多。

婆罗洲猩猩分布图 婆罗洲猩猩分布图

繁殖方式

编辑

生殖行为

筑巢于树上,并将附近的树枝及蔓条弄平,盖上树枝即成只能住一晚的巢,第二天晚再另筑新巢。是所有哺乳动物物种的繁殖速度最慢,出生的间隔大约在8年间。初生时体重约1.6千克,一生下来便能反射性抓握东西,可抓住母亲的长毛吮奶,幼仔与母亲共同生活约5年后,独立生活。

生殖周期

孕期235至270天,哺乳期60~84个月,每胎一仔,雄性和雌性分别于114个月和84个月龄达到性成熟。

寿命

寿命可达59岁。

亚种分化

编辑

婆罗洲猩猩(3亚种)

中文名称

学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婆罗洲猩猩指名亚种

Pongo pygmaeus pygmaeus

(Owen, 1837)

2

婆罗洲猩猩加里曼丹亚种

Pongo pygmaeus wurmbii

(Linnaeus, 1760)

3

婆罗洲猩猩沙巴亚种

Pongo pygmaeus morio

(Tiedemann, 1808)

保护现状

编辑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极危(CR)。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种群现状

在东南亚广大的范围内,婆罗洲猩猩被无情地猎杀,这与其庞大的身躯和缓慢的动作有关,使它们容易成为猎人的猎杀目标。在过去60年(至2012年),婆罗洲猩猩的数量估计下降已超过50%。2004~2005年调查显示,婆罗洲猩猩的种群数量为45000~69000只,种群分布很零散。

濒危原因

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人类的无序扩张,80%猩猩的栖息地因非法采伐已失去,包括将森林转换为农田,特别是油棕榈种植园,黄金开采,火灾损失,木材生产,偷猎和宠物贸易。这些因素仍然是整个婆罗洲猩猩的主要威胁。

婆罗洲猩猩全部图册网址

上一篇 1920年

下一篇 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