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枢 编辑
《灵枢》又名《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简称《灵枢》,是一部中医理论著作。《素问》与《灵枢》同为《黄帝内经》之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则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医学著作,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奠基之作。《灵枢经》早期为九卷,八十一篇。南宋史崧将其改编为二十四卷本,成为了现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灵枢》版本。
书名:灵枢
别名:黄帝内经·灵枢
类别:中医理论
出版时间:成书于东周战国时期
页数:共九卷,八十一篇
全称:《黄帝内经·灵枢》
《九卷》
《九卷》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论·自序》。《素问王冰序新校正》说道:“《素问》外九卷,虽张仲景及西晋·王叔和《脉经》只谓之《九卷》。皇甫士安(谧)名为《针经》,亦专名《九经》。”王叔和《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刺证第十二》引了一段文字,下面小注说:“新校正云:出《九卷》。”而所引的这段文字,却见于《灵枢·逆顺第五十五》篇。这些都是《新校正》的根据。可见,《针经》这一部书,因为它只有九卷,张仲景、王叔和则称之为《九卷》了。
《针经》
《针经》的名称,最早见于《素问·八正神明论第二十六》:“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明·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注云:“此亦历解《针经》之辞也。《针经》者,即《灵枢经》也。第一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后世皇甫士安,易《灵枢》为《针经》之名,故王冰释《素问》、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宗之,己各医籍皆然。”
《针经》的名称又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明·张介宾在《类经十九卷·九针之要》注云:“《灵枢》即名《针经》,义本诸此。”
《九卷》这一部书,到了晋代,皇甫谧又称之为《针经》;到了唐代,出现了一部内容与《针经》相类似的书,王冰称之为《灵枢》。这一问题,也是由《新校正》首先发现的。
王冰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句下的注文引了一段文字,称为“《灵枢经》曰”;在《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句下的注文,也引用了同样的一段文字,却称为“《针经》曰”。《新校正》认为这是王冰指《灵枢》作《针经》的证据。《新校正》说道:“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注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 《灵枢》为《针经》也。”可见《灵枢》这一名称,是在公元8世纪中期王冰时代才能出现的。
《针经》和《灵枢》这两部书在南宋时代都还存在。有的学者考证,这两部书的内容基本相同,只不过编次有些不同,里面的文字“间有详略”而已。
《针经》到了北宋初年早已亡佚,当时只存有《灵枢》,所以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医书的时候,他们进书表中所列举的书名只有《灵枢》而没有《针经》。当他们校正医书的时候,即公元十一世纪中期,《灵枢》虽然存在,但业已残缺了许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书。《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神气乃平”句下的《新校正》说道:“据今《素问》注中引《针经》多称《灵枢》之文,《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
到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高丽献到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下诏颁布天下,然后中国方才又有一部完整的《针经》《宋史·卷一十七·哲宗本纪》说道:“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诏颁高丽所献《黄帝针经》于天下。”现今存在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黄帝针经》的版本。
南宋·史崧于绍兴25年(公元1155年)将其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增修音释,编为二十四卷,名为《灵枢》,即成了所见到的内容。后人再未改动。
案晁公武《读书志》曰:王冰谓《灵枢》即《汉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之九,或谓好事者於皇甫谧所集《内经·仓公论》中钞出之,名为古书,未知孰是。又李濂《医史》载元吕复《群经古方论》曰:《内经》,《灵枢》,汉、隋、唐志皆不录,隋有《针经》九卷,唐有灵宝注《黄帝九灵经》十二卷而已。或谓王冰以《九灵》更名为《灵枢》,又谓《九灵》尤详於针,故皇甫谧名之为《针经》。苟一经而二名,不应《唐志》别出《针经》十二卷,是《灵枢》不及《素问》之古,宋、元人已言之矣。近时杭世骏《道古堂集》亦有《灵枢经跋》,曰《七略》、《汉·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篇,皇甫谧以《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合十八篇当之。《隋书·经籍志》、《针经》九卷,《黄帝九灵》十二卷。是《九灵》自《九灵》,《针经》自《针经》,不可合而为一也。王冰以《九灵》名《灵枢》,不知其何所本。余观其文义浅短,与《素问》之言不类,又似窃取《素问》而铺张之。其为王冰所伪托可知。后人莫有传其书者。至宋绍兴中,锦官史崧乃云家藏旧本《灵枢》九卷,除已具状经所属申明外,准使府指挥依条申转运司选官详定,具书送秘书省国子监。是此书至宋中世而始出,未经高保衡、林亿等校定也。其中十二经水一篇,黄帝时无此名,冰特据身所见而妄臆度之云云。其考证尤为明晳。然李杲精究医理,而使罗天益作《类经》,兼采《素问》、《灵枢》。吕复亦称善学者,当与《素问》并观其旨义,互相发明。盖其书虽伪,而其言则缀合古经,具有源本。譬之梅赜古文,杂采逸书,联成篇目,虽牴牾罅漏,赝托显然,而先王遗训,多赖其蒐辑以有传,不可废也。此本前有绍兴乙亥史崧序,称旧本九卷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於卷末。又目录首题鼇峰熊宗立点校重刊,末题原二十四卷,今并为十二卷。是此本为熊氏重刊所并。吕复称史崧并是书为十二卷,以复其旧,殆误以熊本为史本欤?
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
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
卷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癞狂病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卷六,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脏第四十七。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腧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论痛第五十三,天年第五十四,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
卷九,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痈疽第八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