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性哮喘 编辑
2014GINA指南对哮喘的定义:哮喘为一种异质性疾病,常以慢性气道炎症为特征,包含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呼吸道症状病史,如喘息、气短、胸闷和咳嗽,同时具有可变性呼气气流受限。临床上发现哮喘的临床特征、气道炎症等具有不同表型,职业性哮喘即为临床特征表型之一,属特殊类型哮喘。职业性哮喘是指由于接触职业环境中的致喘物质后引起的哮喘。典型的职业性哮喘表现为工作期间或工作后出现咳嗽、喘息、胸闷或伴有鼻炎、结膜炎等症状。症状的发生与工作环境有密切关系。其发病率还与致喘物的性质有关,如在长期接触致喘物异氰酸酯的工人中,职业性哮喘的发病率为5%~10%,在从事去污剂工业而长期与蛋白水解酶接触的工人中,其发病率达到50%甚至更高。随着工业发展,我国职业性哮喘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是诊断职业性哮喘和筛查职业性致喘物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避免与致敏原接触是治疗职业性哮喘最重要的措施。
目前发现,从事与高分子量变应原相关工业的职业性哮喘从业人员一般具有特应性(atopy)体质,研究表明与患者的遗传基因有关。这些人群接触致喘物后较易发生哮喘,变应原物质容易进入体内,B淋巴细胞反应性异常增高,接触变应原后产生特异性IgE从而形成致敏状态,当职业性变应原再次进入体内极易诱发变态反应和哮喘的发作。
2.诱因
职业性哮喘的诱因分为高分子量的生物学物质和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两种,其中大多数为职业性致喘物,少数是刺激物。目前已经记录在册的致喘因子有250余种,仍有许多可疑因子尚待确定。
职业性哮喘的诱因分为高分子量的生物学物质和低分子量的化学物质两种,其中大多数为职业性致喘物,少数是刺激物。目前已经记录在册的致喘因子有250余种,仍有许多可疑因子尚待确定。
(1)植物类谷尘、面粉、大豆、蓖麻子、咖啡豆、茶叶、烟叶、植物胶、棉籽、亚麻子等。
(2)动物身体成分及其排泄物实验室动物、鸟、蛋、牛奶、蟹、虾等。
(4)酶木瓜蛋白酶、舒替兰酶、胰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真菌淀粉酶等。
(5)植物胶阿拉伯胶、黄蓍胶、卡拉牙胶等。
(6)异氰酸酯类如甲苯二异氰酸脂(TDI)、亚甲二苯基二异氰酸脂、己二异氰酸酯等。
(7)苯酐类如苯二甲酸酐、偏苯三酸酐、三苯六羧酐等。
(8)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螺旋霉素、四环素、哌嗪枸橼酸盐等。
(10)金属如铂、镍、铬、钴等。
其中1~5为高分子量生物学物质,6~11为低分子量化合物。目前我国职业性哮喘规定的范围为异氰酸酯类、苯酐类、胺类、铂复合盐和剑麻5类。
根据致喘因子的差异可将职业性哮喘分为高分子量变应原型和低分子量变应原型。根据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又可分为免疫介导型与非免疫介导型。免疫介导型患者的发病有潜伏期,它又可分为IgE介导型与非IgE介导型两种,其中前者多由高分子量变应原和少数低分子量变应原诱发,后者仅见于低分子量变应原诱发的职业性哮喘。非免疫介导型患者哮喘发作无潜伏期,其气道的炎症可由致喘物直接刺激作用引起,也可通过致喘物的药理作用刺激肥大细胞、平滑肌细胞或神经纤维等间接引起。
特异性IgE检测利用常见的致敏原和特异性变应原复合物作皮肤试验,可了解患者是否具有特应性体质,并协助判断患者对特异性职业致敏原是否敏感。采用放射性变应原吸附试验(RAST)或ELISA法可检测患者血清中抗职业性变应原的IgE抗体,这两种方法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稍差。
2.其他辅助检查
(1)肺功能用于职业性哮喘的观察指标有PEF、FEV1(一秒用力呼气量)等。连续观测PEF对职业性哮喘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2)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用甲酰胆碱或组胺连续作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可确诊患者是否有气道高反应性,并协助判断气道反应性的变化与工作环境的关系。
(3)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是确诊职业性哮喘的金指标。该试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专业人员操作并备好抢救措施。
1.明确诊断
根据哮喘的诊断标准,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发作时的体征,结合肺功能测定等实验室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2.明确哮喘与职业的关系
仔细询问患者的现病史及过去史,一般可获得线索。出现下列情况可怀疑哮喘,如患者既往无哮喘史,在开始新工作或工作中接触了新的材料后出现哮喘;患者工作环境中有致喘物;在同一种环境中工作的同事有类似发作的病例;哮喘发作与工作环境有关,下班或调离工作后症状缓解。
3.寻找致喘物
通过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特异性皮肤试验、血清学试验及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等可帮助查找职业性致喘因素。目前,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被认为是筛查职业性致喘物最有诊断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