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哈德·施罗德 编辑

德国前总理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格哈德·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全名:格哈特·弗里茨·库尔特·施罗德,德语:Gerhard Fritz Kurt Schröder),1944年4月7日出生于德国北威州德特莫尔德市莫森贝格镇,政治家,第33任德国总理、德国社会民主党前党主席。格哈德·施罗德于1966年就读格廷根乔治·奥古斯特大学法学系。1976年成为律师。1990年5月13日,推举为被推举为萨克森州新一届州政府总理。1998年9月27日,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获胜,当选德国总理。1999年4月12日,当选为社民党主席。2002年10月22日,蝉联总理。2003年11月17日,再次当选为社民党主席。2004年2月6日,辞去社民党主席。2005年11月21日,宣布告别政坛。2006年3月,被选为北欧气管道建设公司监事会主席。2022年,参与化解俄乌危机。格哈德·施罗德担任社民党党魁时改变传统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提出“新中间派政策”。在德国国内,施罗德开启改革。在第一任期内采取了较为温和的改革措施,提出经济振兴计划,取得一定成效;第二任期内推进一揽子改革方案“2010议程”,着削减福利、减轻国家负担,但引起了较大反对最终导致其下台。外交政策上,跟随美国步伐参加阿富汗战争、但仍坚持国家利益,同时秉承前任科尔政府的对华友好政策,曾于1999年5月、11月和2001年、2002年12月和2003年12月来华访问。概述图来源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格哈德·施罗德

外文名:Gerhard Schroder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944年4月7日

毕业院校:格廷根大学

职业:政治家

主要成就:第33任德国总理(1998—2005年)

生地:德国北威州德特莫尔德市

信仰:基督教

代表作品:《抉择:我的政治生涯》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施罗德的父母施罗德的父母

1944年4月7日,格哈德·施罗德(下面简称为:施罗德)出生于德国北威州德特莫尔德市莫森贝格镇的一个工人家庭。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靠社会救济把他们兄妹五人抚养长大。生活的艰辛锻炼了施罗德自强、自立的性格。

1958年,施罗德进入一家瓷器店当学徒 ,站在莱姆戈的一家杂货铺的柜台后面卖瓷器。

1961年,施罗德进入一家零售店当学徒。

1962年,在工作之余,施罗德参加了哥廷根夜校参加学习。

1963年,施罗德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为:社民党)。

1966年,读完夜校和中学后,施罗德开始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

1971年,施罗德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获得文凭。

从政生涯

1969年,施罗德当选为社民党的青年组织、德国社民党哥廷根地区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1970年落选。

1976年,施罗德在通过了第二次法律考试后,在汉诺威成为律师。

1978年至1980年,施罗德担任社民党青年社会主义者联合会主席。

1980年,施罗德作为社民党于下萨克森州首府汉诺威选区的代表,当选德国联邦议院议员。

1984年,施罗德担任社民党下萨克森州主席。

1986年,施罗德被推举为社民党于下萨克森州州议会选举的主要竞选人,与此同时,他也进入了社民党联邦委员会成为领导人之一。一直到1990年,他都担任下萨克森州社民党议会党团主席。

1990年,社民党在下萨克森州竞选获胜,施罗德担任州总理,并直到1998年3月,三次连续获得该州选举的胜利。

两届总理

1998年4月17日,施罗德在德国社民党特别代表大会上被正式推举为该党联邦总理候选人。9月27日,施罗德在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中,击败连续执政16年之久的赫尔穆特·科尔总理,成为德国新总理,同年10月27日宣誓就职。

1999年2月,施罗德政府上台104天之后,社民党就在德国中部黑森州选举中大败,失去了联邦参议院数议席。 3月,奥斯·拉方丹在与施罗德的夺权斗争中失利,辞去财政部长以及社民党主席职位。施罗德于4月12日正式当选为社民党战后第八位党主席。

2002年9月22日,在举行的2002年德国联邦选举中,红绿联盟再次胜利,也为施罗德赢得了又一个四年的任期。

2004年2月,施罗德辞去社民党主席一职,把精力集中在德国的改革进程上,由弗朗茨·明特费林继任主席。由于施罗德的改革方案未能获得民众支持,社民党在全境地区性选举基本上落败。

黯然下台

2005年5月22日,社民党在传统民意支持地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州选中被基民盟颠覆,作为反应,施罗德迅速声称接受不受民众拥护的事实,会“尽快为新的联邦选举铺平道路”,于议会中首先通过对其个人的不信任议案,进而根据宪法对总统提请解散议会提前发起联邦选举。提前选举的请求被通过,在同年9月18日举行的提前大选中,施罗德虽然领导社民党相当成地挽留和扭转了一部分选民的支持,连续追回民意率,并于最终选举中进一步获得大幅超出事先调查机构估计的得票,但仍然不足以和绿党达到多数而继续执政。在之后的多方组阁磋商中,逐渐丧失主动,最终社民党与主要竞争者基民盟和基社盟结成大联盟,由对方选举人默克尔担任总理。10月,施罗德宣布自己将不再于内阁任职,并于11月退出政坛。

涉身商界

2005年12月,施罗德离任总理后,出任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和出口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一个天然气管道建设项目的董事长,他领导的董事会全面参与公司所有领域活动的战略决策。

2017年9月29日,当选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 。

2022年2月5日,施罗德被提名为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成员。

2022年3月10日,施罗德受乌克兰政府委托前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与俄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就乌俄局势会谈。

2022年5月17日,德国执政联盟开始裁减前总理施罗德的工作人员,但保留其安保力。原因是施罗德在乌克兰战争背景下仍拒绝辞去在俄罗斯国有企业担任的若干管理职务。

2022年5月20日,施罗德已辞去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会的职务。

为政举措

编辑

政治方面

改革政党

在施罗德的领导下,德国社民党依照理论调整和执政政策调整的要求,对该党的组织方式、宣传方式以及和德国工会的关系进行了改革。德国社民党通过这些改革,建立了较为广泛的社会政治基础,党员的年龄结构趋于合理,而且德国社民党经过对各种理论问题的讨论,使党内民主气氛更为浓厚。在宣传方面,德国社民党学会充分利用媒体的力量达到宣传的目的,施罗德更是擅长与媒体沟通相处,他在媒体上的良好形象为德国社民党在大选中吸引到了不少选票。德国社民党的治党理论政策调整取得了不少成绩,被评价为在国家制框架内解全球化挑战的典范。

施罗德在任期第一年就以“媒体总理”闻名,由于不时采取协商来完成个人决定,其赢得了温和的形象。经过几次的改组内阁,反对党基民盟在德国联邦议会逐渐占据多数而不断发难,因此施罗德的风格有时也会因为总理办公室的授权突然的改变。但施罗德执政八年,因一系列改革,造成社民党分裂。从社民党分裂出来的人加入了左派阵营。从而分散了社民党的选票,造成执政后的一些选举,在选情上总是与基民盟有一定的差距,也使社民党很难再获得执政权。

经济方面

一揽子改革计划

施罗德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施罗德多次荣登《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2003年3月14日,施罗德在联邦议院就德国政府内外政策发表演讲时,提出了一揽子经济改革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放宽有关小企业解雇雇员的职业保护法,减少失业者领取失业金的年限并逐步将失业金与社会救济金合并,减少医疗保险服务项目及改革养老保险制度。此外,为刺激经济增长,德国政府还计划为乡镇和建筑业提供总额达150亿欧元的低息贷款。施罗德在讲话中呼吁全体德国民众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努力,力争使德国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他表示,“德国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迫使德国政府在财政紧缩、经济增长和减轻税务负担之间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

2003年10月16日,德国议会下院通过了施罗德经济改革计划的劳工福利改革和税收削减两项主要法案。根据法案,德国将在2004年执行一项总额达155亿欧元个人所得税削减计划,同时减少长期失业者的福利补贴,以刺激他们接受低薪工作;帮助德国走出长达三年的经济萧条。为了赢得议会的支持,施罗德投票前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幅修改,并威胁说,如果计划得不到通过,他将辞职。

税制改革

施罗德的税制改革的主要任务还是以削减赋税为主。施罗德在上台之初就提出了较具体的削减赋税的方案。他将这项削减赋税的改革方案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9年开始,削减赋税的总额约为140亿马克;第二阶段从2000年到2001年,进一步减税总额为160亿马克;2002年为第三阶段,减税总额为140亿马克。同时,税制改革不可能完全是减税计划。为了达到财政平衡,必须有相应的增收计划。因此,与施罗德的增收计划相呼应的,旨在增加税收的改革方案应运而生,它们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征税时核算的基础增加;二是加大生态税收的征缴力度,并增加缴税金额;三是出售或拍卖国家拥有所有权的资产;四是减免一部分税收补贴。通过实施上述改革措施,才使得德国在进行被称为其历史上最大的税收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国家税收的收入不降反升。

在施罗德的减税政策中,改革幅度最大的是个人所得税。该政策规定,德国个人所得税免税收入部分从0.615万欧元提高到0.675万欧元,并在2005年前将最低税率由22.9%逐步降至15%,同时最高税率从53%逐步降至42%。仅此一项,德国减税总额每年就高达300亿至400亿欧元。 改革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得以增加,原来因税率太高而移居他国的部分高收入者也回到德国。在减税的同时,税收制度也得以简化。施罗德执政时,德国还大幅降低了公司所得税率,使企业总体税务负担大幅下降,与美日国大致相当。

社会方面

削减福利

2003年3月14日,施罗德宣布将削减国家福利,促进个人的责任意识,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自己的贡献。“2010议程”在其后的数年间,它全面清理了战后德国的劳工市场以及社会福利制度。施罗德在他的政府声明中说,此次改革的目标是,让德国“重返欧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地位”。为实现这一目标,以及实现“更多经济增长以及更多就业“,德国需要相应的框架条件。

2010议程的核从一开始就是劳动市场的改革。同工资挂钩的失业金,最长只提供12个月。超过55岁的失业者,可以领取最多18个月的一类失业金。本来一类段失业金的发放期限结束后,可以接着领取“失业救济“,后者被完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二类失业金”。“二类失业金”不再同失业前的工资挂钩,而是按需发放:被救济者不能拥有超过一定界限的财产,必须公布包括家庭存款以及未成年子女存款在内的财产状况。2010议程还规定,任何一项合法工作对领取二类失业金的人都不是过高的强求,即便该项工作的报酬十分低廉、领取失业金者的教育资质也远远超过工作的要求。不接受工作,二类失业金将连续两个月减少30%。2003年后,寻找工作的途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的劳动局变成了劳动署,后者同福利局一道成立“联合工作署”。此外,2010议程还放松了对解雇的保护法律,致使企业雇用临时工有了更多的空间。

教育改革

2001年6月13日,施罗德在德国议会就教育问题发表演讲,呼吁对德国现行教育体制实施全面改革,为不同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施罗德重视幼儿和学前教育,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好基础;将德国孩子接受教育的年龄适当提前;学校应根据每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做到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他还强烈呼吁各州与联邦政府进行合作,在全国成立1万所全日制学校。他说,德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政府教育和科研方面的预算高达90亿欧元。

在施罗德的努力下,德国的教育经费提高,全日制学校得到推广,大学生贷款制度也作了调整。改革还对托幼设施投入更多的资金。

外交方面

综述

施罗德带领德国社民党在外交方面,强调摆脱历史负担,实现外交正常化,突出德国民族利益等主张受到了德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德国政府为缓解国内涌人外国移民的力而出台的各项政策行之有效。施罗德政府努力加强德国在欧盟内的政治领导能力,发展德、法、英三角关系,以英制法的外交策略也取得了实效。同时,社民党政府执政期间努力发展同世界主要国家美、俄、中的关系,也为德国争取到了比较好的外交环境。尤为值得强调的是,社民党政府在美国对伊战争中的坚定反对态度受到了广泛好评。

对美国关系

施罗德多次荣登《经济学人》封面人物施罗德多次荣登《经济学人》封面人物

德国与美国虽然在基本价值观和安全利益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总体上,特别在关键时刻能保持团结与合作。1998年10月,施罗德上台执政,在政治和军事上迅速与美国“保持一致”。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对南联盟科索沃的空中打击。这时,施罗德政府声称“德国的作用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能推卸责任。”于是,施罗德一改德国奉行的“自我约束”政策,在外交政策“正常化”舆论的推动下,直接派4架轰炸机参加了对南的首轮空袭。而且,德国将军首次成为包括美、英、法在内的北约派驻科索沃”维和”部队的司令。施罗德又认为“2001年9月11日纽约的那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告诉我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阿富汗战争爆发后,施罗德依然选择了派兵。

2003年,美国准备向伊拉克开战。经过慎重思考,施罗德决定反对美国在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伊拉克和恐怖分子有联系的情况下攻打这个中东国家。施罗德写到,“我决心已定,宁可辞职也不妥协。拒绝参加伊战的决定不容改变。” 施罗德拒绝对伊拉克战争提供任何军事支持。 他的反对导致了美国和德国之间政治摩擦,象征着二战以后德国作为美国最重要和亲密的伙伴关系终结。

对欧洲关系

欧盟政策和北大西洋联盟政策历来是德国外交的两大支柱。施罗德政府执政后,对德国内外环境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德国和欧盟的利益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欧洲一体化进程不仅关系到欧洲的繁荣与稳定和德国的安全与发展,更关系到德国争取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努力的成败。因此,施罗德政府对欧盟政策给予了高度重视。鉴于德国在欧洲举足轻重的地位,施罗德政府的欧盟政策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影响。

在施罗德执政时期,德国与一些欧洲国家的关系变得紧张;例如奥地利捷克共和国、西班牙瑞士。但在位期间,德国也与俄罗斯关系发展顺利,并与同样支持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法国立场更接近。 在其领导下,德国也同样扮演了反对战争和反思历史者的形象,对纳粹德国犯下的战争罪行,施罗德庄重承诺,德国将“严肃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 “在我看来,纪念纳粹德国给他国人民带来的痛苦和不幸,是德国肩负的特殊责任,”施罗德说。 2004年,施罗德获邀参加了诺曼底登陆60年纪念,也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此资格的德国总理。施罗德认为,德国已就二战作出了弥补,无须再纠缠于过去,他应邀出席诺曼底登陆纪念仪式“显示战后时期已经永久结束”。

对中国关系

施罗德总理上台前即表示要抓住与中国增加对话和发展关系的时机。执政后,一直视对华关系为亚洲的重点。他与中国领导人一致强调,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着眼于21世纪。 施罗德曾重点论述:“为了战胜这些重大的国际挑战,我们需要中国。所有了解中国的人都清楚,我们只能通过相互信赖的合作实现这个目标。在德国,我们为中国开放和现代化贡献力量的机会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所有欧洲国家当中,德国能够产生的影响最大。”

施罗德执政七年来曾六次访问中国。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贸合作伙伴,而在2002年,中国成为德国在亚洲的头号贸易国家。施罗德指出,德中关系不是一般的关系,而是心心相印的关系。

胡锦涛与施罗德

个人荣誉

编辑
2002年12月30日,经同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决定授予施罗德总理名誉博士学位。 施罗德访问上海同济大学时,在授证仪式上被校长吴启迪授予同济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这也是他首次接受德国国外大学的名誉学位称号。

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被授荣誉博士学位 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同济大学被授荣誉博士学位

个人作品

编辑
2006年10月25日,德国霍夫曼·坎佩出版社出版了施罗德的回忆录《抉择:我的政治生涯》,施罗德在本书中回顾了红、绿联盟在执政七年中所经历的一些重大事件,总结了成败得失,并对近年来在德国引起争议的一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

1944年4月7日,施罗德出世时,他的父亲正在二战前线参战,几天后阵亡罗马尼亚。作为二战遗孤,施罗德从未见过自己的生父。直到2001年,他才得到一张父亲身着戎装的黑白照片,施罗德才第一次见到父亲的模样。战后的饥荒时期,施罗德的母亲独自一人带着他和他的姐姐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施罗德从小就在放学后到田里劳动。家境的艰辛使施罗德早熟,小小年纪就开始担起家中重担。

施罗德直至2004年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常常被他引为一大憾事。多丽丝与前夫有个叫克拉拉(生于1991年)的女儿,当不在德国首都柏林的时候,施罗德夫妻及克拉拉住在汉诺威的一幢普通住宅内。为弥补这一缺憾,施罗德于2004年8月底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一家幼儿园领养了一个小女儿。女孩名叫维多利亚。

婚姻

1968年,24岁的施罗德与青竹马的爱娃·舒马赫初结连理,但是婚后施罗德感觉生活与想像中的差距很大,极不适应。他们的婚姻仅仅维持了3年。

1972年,28岁的施罗德与24岁的女教师安妮·塔申马赫结婚,他们的婚姻持续到1981年。

1984年,施罗德选择了第三任妻子希尔特露德。婚后,希尔特露德的名声越来越大。施罗德认为她不知天高地厚。夫妻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施罗德终于无法忍受希尔特露德的倔强、偏激和挑剔的性格,1997年9月25日,施罗德与希尔特露德经法庭裁定正式离婚。

1996年1月4日晚,施罗德在法兰克福皇宫饭店邂逅《焦点》杂志的金发女记者多丽丝·科普夫。两人一直谈到深夜,感受相见恨晚。1997年夏天,多丽丝和6岁的女儿搬进了施罗德在汉诺威的住处。10月,他在与希尔特露特离婚22天之后与多丽丝结婚。与希尔特露德不同,多丽丝非常尊重丈夫,从不干涉丈夫的工作。 她个性坚强、聪明果敢。结婚之后,她遵循传统,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记者职业,成为一名全职主妇,在家相夫教子。

2018年,施罗德在他的第四次婚姻破裂后,宣布与小26岁的金素妍结婚。47岁的金素妍担任德国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经济发展局驻首尔代表,同时也是施罗德的韩语翻译员。   

个人轶事

编辑

苦学英语

在德国政治家中,施罗德的英语平不算高。他的英语带有很浓的德国口音,不会发清齿擦音(英语的th音),继而以浊齿龈擦音(英语的z音)取代之。他曾把“Thepartyisgood”读成“Zepartyisgoot”,而成为德国国内电视节目的话题。在大选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面对一名美国记者的英语提问,施罗德甚至非常没有风度的要求美国记者改用德语提问,因为他的“英语不好”。

2005年卸任后,为了便于和国际客户交流,施罗德到在英国威尔士蒙哥马利的一栋18世纪古宅中埋头苦学英语。在担任总理的7年间,施罗德对自己英语水平不佳的短处毫不遮掩。 2006年12月初,他还预定了两周在伦敦的英语速成课程。

奋斗之路

二战后的饥荒时期,施罗德生活艰难但仍坚持奋斗。有一次,讨债人又逼上门来,施罗德轻轻用臂膀揽住母亲,说:“妈妈,你等着吧,总有一天,我要用奔驰车来接你!”这个诺言终于在1990年得以实现。当时已经当选下萨克森州州长的施罗德,开着银灰色的奔驰车,从帕德博因一套三居室公寓里把母亲接走,为她庆祝80岁生日。

1957年中学毕业后不久,施罗德成了一名零售商学徒。店员的生活,使他切身体会到没钱没势的人受到的是什么待遇。在这个瓷器店里,施罗德曾经说过一句后来在德国家喻户晓的名言:“我一定要从这儿走出去!”施罗德靠上夜校读完了高中,并于1966年走进格廷根大学法学系。

1980年,施罗德当选为德国联邦议员。这个年轻的社民党议员在此期间又有了这样一个经典的传说:有一天晚上施罗德和一些议员同事喝啤酒回来经过总理府,他隔着门向里面大声叫道:“总有一天,我要成为这里的主人!”

人物评价

编辑
弗朗茨·明特费林:施罗德执政7年中有两项重要决策将永远让人铭记在心:一是他勇敢地开始了被推迟已久的经济改革,二是他力排众议反对美国进行伊拉克战争。你想让德国成为一个和平、自信的国家,让我们自己决定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该做什么……你为这个国家的历史写下了新的篇章。

霍斯特·克勒(德国前总统):出任总理伊始,施罗德就促成了联邦军与北约伙伴一道执行海外作战任务,以阻止科索沃的人道悲剧。欧元的引进和欧盟的扩大使得欧洲更加紧密和强大,德国因此而为世界和平与自由作出了积极和重要的贡献。施罗德认识到,越来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和我们国家的人口老化问题要求我们有一个新的政策。施罗德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工作热忱推动起草2010改革议程,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这一旨在革新我们国家的政策一定会为德国带来福祉。施罗德为此倾力发挥了他的政治影响。

乌尔里克·波舍(《明星》周刊女记者):施罗德性格坚强刚毅、有时近乎生冷。有人说,如果他(施罗德)是泰坦尼克,那么下沉的将是冰山。施罗德生平坎坷,多次大起大伏,从没有人像他那样,在短时间内经受了那么多的“辉煌的胜利和惨痛的失败,但更重要的是无论输赢他都一鸣惊人。他是社民党的“希望之星”,但无论是在任青年社会党主席期间,还是在以后的政治生涯中,他总是倍受排挤,于是他和党的距离越来越远,渐渐变得和他的前任科尔总理一样,在对付自己所在的党时,恪守“宁愿事后请求原谅、也不事先征得同意”的信条。他实际上是先战胜了自己的党,然后才战胜政治对手。他在经历了多年的冷遇后变得玩世不恭,嘴角上总是带着一副蔑视的冷笑,于是教皇变成了世界上唯一能使他感到敬畏的人。他从不掩饰自己旺盛的权力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