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 编辑

20世纪德国法西斯政党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语: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旧译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通称纳粹党 (德语:NSDAP,英语:Nazi Party) ,20世纪德国法西斯政党。纳粹党前身为1919年成立的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2月24日更名。1921年7月29日,阿道夫·希特勒任党主席,宣扬纳粹主义、反共主义、反犹太主义,在大萧条时期赢得了很狂热分子的支持。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建立法西斯专政。1939年9月,纳粹德国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5月,纳粹德国战败,德国由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盟国管制理事会宣布纳粹党为非法组织。1945年10月10日,纳粹党正式解散。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

外文名: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英语: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Nazi Party)

别名:国社党、纳粹党

成立时间:1920年2月24日

解散时间:1945年10月10日

党报:《人民观察家报》

党歌:《霍斯特·威塞尔之歌》

总部地点:慕尼黑褐宫

政治立场:极右翼

意识形态: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

青年组织:希特勒青年团 德国少女联盟

保卫组织:冲锋队、党卫队

口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ührer)

历史背景

编辑
成立

1919年初,安东·德莱克斯勒创立德国工人党。1919年秋初希特勒成为德国工人党党员。1920年2月24该党公布他与德莱克斯勒合作起草的25点纲领,并改名为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即纳粹党。1923年啤酒馆政变失败后纳粹党被取缔,1925年2月重建。重建后利用德国人民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大肆煽动日耳曼民族主义情绪,党员人数激增,1928年为10万人,1932年达140万人。在1930~1932年的国会选举中,该党议席从12席增至230席。

1930年纳粹党新总部“褐宫”启用仪式1930年纳粹党新总部“褐宫”启用仪式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为纳粹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愈来愈多的垄断资本家支持纳粹党。1932年11月,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联名上书魏玛共和国总统兴登堡,要求委任希特勒为总理,并最终于次年1月30日将希特勒推上台,纳粹党成为执政党。希特勒当权后,宣扬泛日耳曼主义,打击和取缔其他政党,确立纳粹党一党专政。

纳粹党头目除希特勒外,还有格雷戈尔·施特拉塞、鲁道夫·赫斯、赫尔曼·戈林,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军、盖世太保、纳粹党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德意志劳工阵线、纳粹妇女联合会。党报党刊为《人民观察家报》、《进攻》、《民族社会主义通讯》。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党旗上有红底白圆、中间是一个卐字的图案。含义:红色象征社会主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党徽上亦有此图案。

发展概况

在1930年9月14日德国国会选举中,希特勒纳粹党获得选票64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18.3%,获国会席位107席。1932年7月31日国会举行选举,纳粹党选票又增加1倍,达1370万张,占全部选票的37.3%,国会席位增至230席。尽管纳粹党在1932年11月选举中失掉200万张选票,但它仍然得到1/3德国选民——1100万人的拥护,其中主要是德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人。

纳粹党纳粹党

纳粹党历次选举结果

日期

选票

得票率

席位

选举情况

1928年5月20日

810,100

2.6%

12

1930年9月14日

6,409,600

18.3%

107

爆发大萧条

1932年7月31日

13,745,000

37.3%

230

希特勒成为总统候选人

1932年11月6日

11,737,000

33.1%

196

1933年3月5日

17,277,180

43.9%

288

希特勒成为总理

纳粹党1919年初建立后的头10年内,一直是个微不足道的小党,1928年国会选举仅获选票2.6%,共81万张。此后两三年内,纳粹党迅速发展,1930年成为国会第二大党,1932年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背景

纳粹党运动的社会基础主要是城乡小资产阶级和部分工人。德国工人运动著名领导人蔡特金当时指出,贫困化的小资产阶级、小农和知识分子有投向法西斯阵营的趋势。她说:

“成千上万名群众拥向法西斯阵营,它成为政治上无家可归者的收容所。很显然,按照法西斯大军的社会成分,他们是社会上丧失立足之地的人、丧失生存能的人和失望的人,其中也包括使资本主义社会极不舒服、对它相当危险的人。”

纳粹党-希特勒纳粹党-希特勒

参加希特勒运动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如此之多,与德国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数很大有关。德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王国”,小资产阶级占全部人口的40%以上。据1907年统计,德国有小企业主、商人以及中小农524.7万人,职员和官吏677.5万人。

造成庞大的小资产阶级队伍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工业垄断的高级形式康采恩集中在重工业部门,轻工业和食品加工部门虽然也出现了垄断组织,但主要是在生产上保持独立性、由中小企业联合起来的较低级的垄断形式特尔。在纺织、食品加工、造纸、皮革等部门,历来存在着数量很大的中小企业,包括早期资本主义的工场手工业、传统工业、农民家庭手工业。据统计,1882—1895年间,德国食品加工业中(50人以上)的大企业由1125家增加到1826家,职工由148512人增加到246490人;中小企业(职工不超过5人为小企业)由244161家增加到268145家,职工由595369人增加到775000人。8在德国农村,由于普鲁士道路,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在存在容克地主大庄园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农经济。据1925年统计,经营20公顷以下土地的小农庄园有3046302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47.2%;经营20—100公顷土地的大农庄园有199825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26.4%;经营100公顷以上土地的容克地主大庄园有18671个,占农业经营总面积的20.2%。然而,城乡大量小资产阶级分子涌向纳粹运动,还是1928年以后的事。这主要是因为1929—1932年的经济危机给德国小资产者带来严重影响,这种影响被纳粹党充分地利用了。

纳粹党的宣传海报纳粹党的宣传海报

经济危机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到来时,德国受到沉重打击。1923—1928年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工业生产上升的趋势是以美国提供的短期贷款为基础的。此时,这笔约200亿马克的贷款被美国收回,由此触发了德国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经济危机。

希特勒希特勒

危机期间,工业生产直线下降。1929—1932年,煤产量下降32.7%,生产量下降70.3%,钢产量下降64.9%,机器制造业产值下降62.1%,发电量下降23.4%。工业生产总值下降约40%,生产资料生产减少53%,消费品生产下降25.3%,出口总额减少69.1%,进口总额减少70.8%,国库黄金储备锐减4/5。与此同时,劳动时间平均削减约47%,在建筑业中劳动时数减少约66%。各行业职工人数大大减少,其中钢铁、机械和电力工业的职工减少约64%,硬煤开采业职工减少约47%。

经济危机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带来灾难性影响。失业人数迅速增加。1929年9月,失业人数为130万,一年后达到300万,1931年9月上升为435万,1932年2月除几百万人临时做短工外,失业人数达800万。失业救济金波动于每周16.44马克(大城市)和13.14马克(小城市)之间。只有82%的失业登记者能够领取失业金。

经济危机对城乡小资产阶级的打击也相当沉重。在经济危机期间,城市小工商业者、小企业主和手工业者的经济地位动荡不定。许多工厂倒闭,中小企业大量破产。据德国官方统计,1928—1931年工厂年倒闭总数由10595家上升到19254家,几乎增长一倍。同时期内,工厂年合并总数由3147家上升到8628家,几乎增长2倍。其中,个体商贩的处境十分窘迫,1931年有6664家商店倒闭,3581家被迫合并。正当小资产阶级经济社会地位受到严重威胁,对共和制感到失望,并逐渐脱离传统资产阶级政党寻找出路,对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充满憧憬时,希特勒抓住了时机。他有针对性地对小资产阶级展开了游说,把他们拉到纳粹运动中来,成为纳粹运动的主要的社会基础。

纳粹党各级组织的积极分子在竞选运动和发展党员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他们通过非正规途径,在酒吧间、俱乐部和工作地点当面谈话,争取选票,吸收了很多党员。其人数和通过参加党的集会或阅读宣传品而入党的人数一样多。

纳粹德军纳粹德军

掌握政权

1933年之前,纳粹党并未成为执政党,很难采取直接有利于小资产阶级的措施。但是在夺取政权的道路上,它并未忽视这方面的措施。纳粹党利用垄断资本资助的部分资金,向人们提供一些具体的物质利益。例如,为失业者、复员军人和无家可归者建立“食物施舍所”,“提供住房,发放衣服和食品”。这些行动给小资产者和失业者留下了一种印象:希特勒的纳粹党在行动中确实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应该跟纳粹党一起为了一种共同的事业同舟共济。

纳粹德军阅兵纳粹德军阅兵

由此可见,希特勒的纳粹党在危机期间之所以得到迅速发展,在于它了解民心,懂得如何迎合民众的需求。当小资产阶级深受危机的打击,面临落入无产者境地的威胁而彷徨沮丧,深感前途暗淡时,纳粹党唤醒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思想,提出迎合他们心愿的纲领和政策,并用声势浩大的演讲、集会和游行唤起人们的热情。

巩固政权

1933年6月22日,希特勒政府采用快刀斩乱麻的方法取缔了德国社会党,将最后一个反对希特勒的大党清除出内阁。它还废除了3月选举的结果,当时社会党人的影响仅次于纳粹。

纳粹德国国会纳粹德国国会

希特勒因无法控制冲锋队的街头暴力并视之为对权力的威胁,故欲除去冲锋队及其领导者恩斯特·罗姆。他还想安抚害怕及厌恶冲锋队的国防军高层,特别是当罗姆企图把国防军纳入自己领导的冲锋队之下。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纳粹党发动“长刀之夜”行动,清算其政权的政敌,特别是忠于副总理帕彭的人马。至少有85人死于清算,不过最后的死亡人数可能达几百个。超过一千的反对者被逮捕,大部分参与行动的是党卫队及盖世太保,此次行动加强并巩固国防军对希特勒的支持。

种族问题与大屠杀

参见:犹太人大屠杀及T-4行动

纳粹政权的特点是在政治上力主要控制住全体社会的一切方面——一体化,以缩减和消除贫富差距为目标,重整德国上下,将党组织编入社会各体系,如德意志劳工阵线与其他从属于党组织的全国与地方社团。并且,以追求种族(雅利安人种、北欧人种)、社会和文化的“纯净化”。纳粹党透过迫害其认定为不纯的事物来达到目的,特别是针对如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和政客(如魏玛共和国、共产党等等)。

纳粹党党员证纳粹党党员证

这种迫害在政权的最后几年中,达到巅峰。大约六百万犹太人、一千万斯拉夫人及各种的其他人种被有组织地杀害。此一种族灭绝的行为,在英语中称为Holocaust(意即“大屠杀”),在希伯来语中称为Shoah,而纳粹则委婉的在德语中称之为“最终解决方案”(Endlösung,一般称杀死犹太人为 “最终解决”)。

纳粹德国的宣传海报:希特勒拯救德国人民纳粹德国的宣传海报:希特勒拯救德国人民

意识形态

编辑
纳粹党极力宣扬民族社会主义与反犹主义,唤起德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者和犹太人的刻骨仇恨,同时竭力宣扬种族优劣论、个人独裁论和生存空间论,为其国土扩张和战争政策制造理论根据。

纳粹党的宣传海报纳粹党的宣传海报

纳粹主义

(德语:Nationalsozialismus)一词来源于纳粹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纳粹”,NAZI,是由德文民族社会主义抽取主要字母的简称: NA(民族National)ZI(社会主义Sozialismus)而成。纳粹党顾名思义,是一个以族群而分的种族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政党。民族社会主义(德语:Nationaler Sozialismus)与纳粹主义德文拼法一致,即民族社会主义的德文原意,国际上正式的名称被视为纳粹主义。纳粹主义之民族观乃主张国家权力之绝对集中化,即极权主义,但其则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法西斯主义,但纳粹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执政者墨索里尼最终成为明确的盟友。

纳粹党的宣传海报纳粹党的宣传海报

纳粹主义并非一严格定义的意识形态,而是纳粹党所奉行的国家统治政策和理念,包括一些政治观点和具有宗教色彩的极端思想:种族主义、反共产主义、极权主义、神学主义、反犹太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同性恋、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以及限制与其意识形态相反的宗教自由。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民族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利应由其一人掌握。由一个庞大的官僚系统自上至下按领袖原则来管理的政府,提倡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作为德国的民族社会主义运动意识思想,重集体、尚武力。

民族社会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宣扬种族优越论,认为雅利安族为最优秀的、对人类进步有贡献的民族。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在意识形态方面,以明确的准则为基础界定民族,以自其他民族区别,鼓吹社会达尔文主义,歧视与之不同的民族。宣称雅利安—北欧日耳曼人是上苍赋予了“主宰权力”的种族,主张世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丛林,各民族必须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求胜,实行对外侵略扩张,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民族世界霸权。

纳粹党的宣传海报纳粹党的宣传海报

1930年代纳粹主义的民族意识形态逐渐形成,成为特属于政治与经济上极端国家资本形态。它的极端形态体现,在军国主义和种族主义两种并在政治上体现极端法西斯主义和极端独裁专制统治,是一个建立在高度垄断的国家统治主义体制。本质上,民族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就是民族霸权主义与法西斯主义。

德文“Staatssozialismus”一词被用来指称纳粹主义的经济政策,尽管国家社会主义在纳粹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国有社会主义有很多的不同。

由于在德文中“民族”与“国家”二词的中文翻译相同,所以常有人将纳粹主义译为"国家社会主义",但其实两者的含义是截然不同的。

谬误

原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简称为 "Nasos",“Nazi” 这个词来自巴伐利亚的单词,意思是“头简单”,并被记者康拉德·海登 (1901-1966) 作为嘲笑的意思长期使用。

成分

编辑
纳粹党的社会成分十分复杂,既有经历过一战的退役老兵、在一战后居无定所的流浪汉,也有殷实的中上层资产阶级,还有一般店主、职员、工人和朴实的农民。

纳粹党领导人除希特勒外,还有格雷戈尔·施特拉塞、鲁道夫·赫斯、赫尔曼·戈林,下辖组织有冲锋队、党卫队、盖世太保、外事局、希特勒青年团、德国少女联盟、德意志劳工阵线、妇女联合会等。

宣传工具

编辑
党报为《人民观察家报》、《进攻》、《民族社会主义通讯》。纲领性的读物为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

标志

编辑
党旗上有红底白圆心、中间是一个黑色卐字的图案。红底象征党派运动的社会性,白圆象征民族主义。党徽上的卐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的斗争的使命。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纳粹党标志纳粹党标志

纳粹党党徽纳粹党党徽

“纳粹党”即“民族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政治主张主要为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执政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在维京人的符文字母中,“S”代表太阳,正义,战胜魔鬼,用这个标志做标志,正好符合希特勒的必胜理念和浓厚的西欧情结。

党歌

编辑
《霍斯特·威塞尔之歌》(The Horstwessel Song),冲锋队为领导者霍斯特·威塞尔生前所作的进行曲《威塞尔倒下了》,由戈培尔(Joseph Goebbels,1897年10月25日—1945年5月1日),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的宣传部长定作为纳粹党歌,1934年后作为非正式的纳粹德国国歌。

关键人物

编辑

姓名

介绍

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党党魁、“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

纳粹德国二号人物戈林元帅纳粹德国二号人物戈林元帅

保罗·约瑟夫·戈培尔

纳粹党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长

纳粹德国元首助理鲁道夫赫斯纳粹德国元首助理鲁道夫赫斯

海因里希·希姆莱

纳粹党党卫军与盖世太保最高领导人

纳粹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纳粹党卫军总司令希姆莱

赫尔曼·戈林

纳粹德国第二元首、德国空军总司令

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

鲁道夫·赫斯

纳粹德国元首助理

武装组织

编辑
纳粹党的武装组织有冲锋队、党卫队(SS)。

<p>纳粹党工人冲锋队

纳粹党工人冲锋队

纳粹党的工人冲锋队

纳粹党的工人冲锋队

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

纳粹德国的装甲部队

纳粹德国的空军

纳粹德国的空军

纳粹党党卫军

纳粹党党卫军

纳粹党党卫军

纳粹党党卫军

希特勒青年团的旗帜

希特勒青年团的旗帜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军队

纳粹德国军队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纳粹礼

纳粹礼

纳粹德军

纳粹德军

希特勒

希特勒

纳粹德军

纳粹德军

纳粹德军

纳粹德军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新纳粹党

编辑

蒙古新纳粹党蒙古新纳粹党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在欧洲、美国、俄罗斯、蒙古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出现了信奉希特勒思想与纳粹主义的新纳粹党组织。一些原本是影响和势力都微乎其微的小党却开始得到了人们的支持而崛起,这些政党都极力主张反对移民坚持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等观念。 而俄罗斯和蒙古的“光头党”则逐渐开始成为打着万字符号围攻、殴打和驱逐外国人及少数民族的人民,崇尚武力和极端民族主义的势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反感和排斥。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政府也开始对这一极端的纳粹主义势力进行打

上一篇 集中营

下一篇 阿尔巴尼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