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格勒战役 编辑
斯大林格勒战役(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英语:The Battle of Stalingrad;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与苏联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若德军攻占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向北可攻莫斯科,向南可出波斯湾。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苏联粮食、煤炭以及石油的主产区。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重要资源。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内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是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以上,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名称:斯大林格勒战役
发生时间: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地点:苏联,伏尔加河流域,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区
参战方:苏联,纳粹德国
结果:苏联胜利,纳粹德国失败
参战方兵力:纳粹德国:200万人苏联:300万人
伤亡情况:纳粹德国:85万 苏联:115万
主要指挥官:苏军:朱可夫;德军:希特勒
苏军指挥官:朱可夫、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罗科索夫斯基、崔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瓦图京等
德军指挥官:希特勒、保卢斯、曼施坦因、魏克斯、蔡茨勒
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最重要的转折点
外文名: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
战略位置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后来改称伏尔加格勒(战时再次改名为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战前居民约60万人。它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的一个铁路交通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拥有一家大型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又称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该工厂是当时苏联最大的拖拉机厂,产量占全苏的一半,长期以来扮演兵工厂的角色,战争时期主要生产坦克)。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广阔富饶的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区,是苏联粮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产区。1941年,德军占领乌克兰后,斯大林格勒成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域的交通咽喉,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伏尔加格勒
如果德军占领这一地区,苏联就会失去战争所需要的石油、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基础,而德国此时也迫切需要这些资源。在即将发动攻势之前,希特勒曾对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说:“如果拿不到迈科普和格罗兹尼的石油,那么就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巴巴罗萨计划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仆从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联红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并且由于一天夜间气温骤然下降,导致德国的机械化部队完全无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到1942年初,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了下来,但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主动权。鉴于德军已无力发动全线进攻。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将军建议,如果再要发动攻势,就应针对苏联首都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目标过于明显,并且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应放弃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因此,德国开始筹划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局部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
希特勒密令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
“4月5日 第41号指令(东线作战)领袖兼国防军最高司令 领袖大本营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 1942年4月5日指挥参谋部 1942年第55616号绝密文件 只传达到军官第41号指令 在俄国的冬季会战即将结束。由于东线官兵表现得特别顽强和富于牺牲精神,德军已取得防御战的巨大胜利。敌人在人员和物资方而损失极为严重。在这个冬季,敌人在扩大所谓初期战果的努力中,已使其准备用于以后作战的预备队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为此,应投入德国国防军和盟军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时,无论如何应保障欧洲西部和北部占领区海岸的安全。” |
由于德军从战争开始到1941年冬季伤亡了约110万人,他先后派戈林和凯特尔元帅到各国征募仆从军,一共获得了52个师以供夏季作战使用,其中罗马尼亚27个师,匈牙利13个师,意大利9个师,斯洛伐克2个师,西班牙1个师。
为实施上述战略意图,德国对南线兵力进行了重组,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新组建了A、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下辖克莱斯特上将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鲁夫上将的第17集团军,由空军第4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下辖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上将的第2集团军和保卢斯上将的第6集团军,由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其任务是攻占斯大林格勒,掩护A集团军群的北翼。在A、B两个集团军群的后方,又有第二线兵力,由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组成。此外,在克里米亚地区,还有曼施坦因上将的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兵力计60个德国师,其中10个装甲师、6个摩托化师,还有有43个师的附庸国部队,共有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7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640架作战飞机。
蓝色行动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其主要内容是: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科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南进军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科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
1942年8月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同样也在加紧准备1942年夏季战役。斯大林及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判断,1942年夏季,德军可能在莫斯科方向和南方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并以莫斯科为主要突击目标,因为在这个方向上,德军仍有70余个师,100多万人。因此,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预备队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在莫斯科方向。苏联红军的战略意图是: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但同时必须在克里米亚、哈尔科夫地区、利戈夫—库尔斯克方向,斯摩棱斯克方向,以及列宁格勒和杰米扬斯克地域实施一系列进攻战役。在讨论具体作战计划时,斯大林对西南方向总司令铁木辛哥元帅提出的西南方向进攻计划很感兴趣也全力支持。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却表示总参谋部不同意这一计划,并说大本营不能,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提供给西南方向。该意见被斯大林拒绝。最后,斯大林批准了铁木辛哥以西南方向兵力先敌实施哈尔科夫进攻战役的计划。该计划规定,从沃尔昌斯克地区和巴尔文科实施向心突击,一举夺取哈尔科夫并为解放顿巴斯创造条件。
战役初期
1942年5月8日,曼施坦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首先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联红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联红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共约45个师,分别从哈科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科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科夫南面向苏联红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军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围苏联红军大部被歼。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苏联红军共有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火炮2026门。
哈尔科夫战役拉开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序幕,德军在克里木和哈尔科夫的胜利使苏联来之不易的预备队消耗殆尽,南翼受到严重削弱,德军重新夺回部分战略主动权,暂时处于优势地位。德军夺取了巴尔文科沃突出部,为即将发动的攻势占据了有利的进攻出发阵地。
1942年6月28日,博克B集团军群左翼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突然从库尔斯克东北向东攻击,对布良斯克方面军的第13和40集团军实施了突击,目标直指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6月30日,右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从哈尔科夫东北发起了进攻,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向东南挺进,并突破第21和28集团军防御。在沃罗涅日方向上苏联红军所有方面军的预备队都投入作战,最高统帅部还抽调第6、第60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加强布良斯克方面军。随着预备队不断投入,沃罗涅日方面局势稍有缓和,但没有消除德军突破顿河以及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方面突击的严重风险。
1942年7月2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前锋已逼进沃罗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变了计划,决定不占领该城,他命令霍特在获得第2集团军的接替后,迅速转向南面沿顿河向斯大林格勒前进。博克元帅却想占领沃罗涅日,以彻底歼灭该地域内的苏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这使希特勒大为恼怒,当即撤销博克元帅的B集团军群司令之职,由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上将接任,第2集团军司令则由萨姆斯将军继任。南面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于1942年7月9日发起进攻。其左翼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南面向顿尼兹河北岸进击。鲁夫第17集团军则从塔甘罗格北面向伏罗希洛夫格勒进攻。同时,匈牙利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也对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1942年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的进攻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很难进行有效的抵抗,苏联红军后撤达100-300公里,顿河及顿巴斯盆地最富饶的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然而,第6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满意的战果使希特勒再次改变了计划。他认为攻占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辖有6个军,含2个装甲军,计14个师约27万人,近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由于交通等问题,第6集团军的前进步伐有所放慢,给了苏联红军一定的准备时间。
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员(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由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担负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防御任务。其编成内有从苏联红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28、38、57集团军残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下辖第13、第22、第23坦克军,仅有坦克240辆),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制内共有38个师,但只有16个师(第62、63集团军的全部,第64集团军2个师,坦克第1、第4集团军各1个师)能够占领主要地带的防御阵地,其任务是固守从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当面之敌为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下辖的18个齐装满员师。当时双方力量对比为,人员1:1.2,坦克1:2,飞机1:3.6,火炮和迫击炮大致相等,德军实力占优。
在高加索方向,原南方方面军在撤退时遭到严重损失,原有的4个集团军只剩下10多万人。最高统帅部决定撤销南方方面军,并将所有部队编入北高加索方面军,由苏联元帅布琼尼任司令员,北高加索方面军的第37和12集团军受领了掩护斯塔夫罗波尔方向的任务,第18、56、47集团军则受领了掩护克拉斯诺达尔方向的任务。7月底至8月初,兵力上占优势的德军顽强地向前推进。很快进抵库班河。1942年8月,在迈科普方向上,交战也激烈起来。1942年8月10日,德军攻占了迈科普,1942年8月11日又攻占了克拉斯诺达尔。1942年8月中旬,占领了莫兹多克,前出到捷列克河。到1942年9月9日,德军将第46集团军击退后,占领了几乎全部山口。苏呼米面临着严重的危险。
近地战斗
斯大林格勒会战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联红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联红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1942年7月25日,德军对由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1942年7月29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1942年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严惩,并严厉要求苏联红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但此时顿河西岸苏联红军的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陷入了德军包围。
1942年7月28日,苏联红军从罗斯托夫撤退。
1942年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1942年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1942年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联红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1942年8月9日转入守势。
1942年8月5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1942年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军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1942年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1942年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1942年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
1942年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当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1942年9月6日,苏联红军再次发动进攻,再次失败。1942年9月10日,苏联红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1942年9月12日,苏联红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1942年8月9日,k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迈柯普油田。1942年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1942年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1942年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1942年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1942年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
城内巷战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联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而在此之前,德军Ju-88式轰炸机用燃烧弹将市区炸成废墟,伏尔加河沿岸对斯大林格勒的水路增援也受到影响。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联红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1942年9月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军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联红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联红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
苏联近卫航空兵11团的伊尔-2强击机给入城德军坦克重大杀伤。1942年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达一周之久,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
1942年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1942年9月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942年9月29日又被苏联红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最后仅剩一堵墙还留到21世纪,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右上角刻着58以表明斯大林格勒会战他们6人坚守了58天)。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河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942年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其也因此成为日后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的原型。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联红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苏联红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去了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德军则调去了20万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
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他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联红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1942年9月28日,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中将(Nikolai Vatutin)。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1942年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给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时,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至1942年11月初,德军终于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红色十月工厂、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
1942年11月11日,德军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苏德两军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德军虽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岸,但部队已疲惫不堪,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修整部队。苏联红军的损失同样严重,第62集团军的两个师损失了75%的兵员。
根据苏联方面统计,从1942年7月到1942年11月的战斗中,德军在顿河、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损失近70万人,1000余辆坦克,2000多门大炮和迫击炮,1400架飞机。
苏联红军的反攻——“铁钳攻势”
苏联红军苏最高统帅部自9月底开始准备大反攻,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朱可夫开始向斯大林格勒秘密大规模集结兵力。至1942年11月中旬,在斯大林格勒地域城外的南北两侧的苏联红军计3个方面军1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空军集团军和若干个独立军、坦克军和旅,共143个师110.6万人,计15500门火炮和迫击炮,1463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50架飞机。当面的德军B集团军群共有80个师又3个旅,约100万人,10290门火炮,675辆坦克,1216架飞机。
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1942年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的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西南方面军由瓦图京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谢拉莫菲维奇和克利茨卡亚地域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合围;顿河方面军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向东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西南方面军的主攻。反攻日期定为: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为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1942年11月20日。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瓦图京的西南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的方面军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了反攻,瓦图京中将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和第21集团军),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并得到空军第2,第17集团军支援。负责防卫德军第6集团军侧翼安全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被苏联红军突破。
与此同时,顿河方面军实施了两个辅助突击,以第65集团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突击,以第24集团军从卡恰林斯卡亚地区沿顿河左岸向韦尔佳奇方向向南突击,割裂顿河小弯曲部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联系。第6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原地防御。顿河方面军得到苏联空军第16集团军支援。
1942年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64集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了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主要由骑兵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联红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1942年11月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至1942年11月30日,苏联红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联红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运送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为如此大规模部队提供供给的运输能力,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由于恶劣天气和苏联红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另一面,苏联红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
1942年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坦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坦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坦因认为,德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1942年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坦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942年12月12日,曼施坦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942年12月16日突破了苏联红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942年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坦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联红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坦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942年12月27日,苏联红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坦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联红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1942年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1943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第6军团覆灭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联红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6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1943年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被驳回。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943年1月22日,苏联红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Gumrak),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和伤员撤退的行动彻底中断了。虽然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坦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坦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节杖,以鼓励其继续抵抗下去。他对约德尔说:“在德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元帅被生俘的。”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向总部发出最后一份电报:“第6集团军忠于自己的誓言并认识到自己所负的极为重大的使命,为了元首和祖国,已坚守自己的岗位,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但是,当苏联红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同日,苏联红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部发报员自己决定向柏林发出了最后一封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最后用国际电码写上“CL”,表示“本台停止发报”。苏联红军在地下室外令第6集团军司令部人员投降,第6集团军参谋长施密特将军接受了要求。施密特问保卢斯:“请问陆军元帅,还有什么话要说吗?”保卢斯无话可说,只好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也宣布投降。至此,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元帅,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约14万人死亡,只有3万余伤患者事先陆续空运撤出。
让苏联红军大为惊喜但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表德战俘受到严重的虐待导致大面积死亡。但是,据统计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德国本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瓦尔特·冯·塞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道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1943年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在会战最激烈的阶段,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二百万,坦克两千辆,飞机两千三百多架,大炮和迫击炮两万五千门。
在1942年9月和10月两个月中,苏军只有五个步兵师渡河增援,而德军却投入了不少于二十七个步兵师和十九个装甲旅的增援部队。其第一线师,常常伤亡达到百分之七十,一个连队只剩下三、四十人。德军先后投入斯大林格勒的兵员,由最初的二十五个师陆续增加到五十一个师。
从1942年的7月到11月,德军共丧失七十万官兵,一千多辆坦克,二千多门大炮和一千四百多架飞机。
在会战期间,苏联铁路职工向斯大林格勒地域运送了三十万车皮的军事装备。整个会战期间,共消耗弹药九千五百六十八车皮,消耗炮弹八千三百五十三车皮,超过攻克柏林战役消耗炮弹量的百分之十三。斯大林格勒的各个工厂企业都成立了歼敌营,并有八万多人补充到红军部队中去。留在工厂的多继续坚持生产。如基洛夫区的各个工厂最多只留下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的工人,但却为前线生产了五千吨食品,一百吨芥子油,六十七吨肥皂,一万二千瓶混合燃料,五千具军用炉灶,一千三百个地雷,斯大林格勒各工厂,仅在1942年7月8日,就供给前线坦克、大炮和迫击炮四千八百多件。
总评
这场战争是残酷的,几乎是一场用鲜血堆积出来的胜利。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是好的,但它的过程鲜血淋漓得可怕。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是几个大帅运筹帷幄的事,它一定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筑造的。纳粹德国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先后拿下了几个版图较小的国家,然而面对地域广阔的苏联,德军的进攻就显现出了吃力。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可以类比于日本对南京的攻打,它们对人民的屠杀都到了泯灭人性的地步。斯大林格勒沦陷,然而这并不是战役的终结,而是另一场悲壮反击的开始。面对重重丧失的防御地,苏联集团军仍然没有放弃最后一丝抵抗的机会,他们在市区依然一栋楼一条街地反抗争夺着,这便是有名的巷战。市区被战火烧出了一片片废墟,苏军就是在这一片片废墟中躲避敌军的炮火,奋勇杀敌。在指挥官崔可夫的强力抵抗下,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对斯大林和希特勒都相当重要的战争。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取得胜利的虽是苏联红军,苏联的损失却仍要高于德军。失去了主动权的德国军,在后来的战役中一步步走向毁灭,为了守护家园的苏联人民也被永远载入了史册。这座城市仍被称为英雄城。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名人评价
名人 | 评价 |
---|---|
毛泽东 | 红军由城内正面与北部侧面两方的夹击,迫使希特勒绝望于该城的进攻,而不得不在事实上一天一天把自己转入防御地位。还在一个多月前,一些人们就在匆匆忙忙地讨论高加索失守后的局势,他们对于苏、德两军的力量都是判断错了的。希特勒的“巨大计划”是有的,但这个计划正如《真理报》所说,被斯大林格勒的抗战所粉碎了。希特勒的实力和他的野心之间的矛盾,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这个矛盾,表现在他采取避实击虚政策上面。列宁格勒、莫斯科是被认为应该避开的,他就集中力量向着南线一隅。七月间他曾拼命争夺沃罗涅日,打不开,又避开它。拼命争夺克列茨基,又打不开,又避开它。于是攻击点集中到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北麓了,这是无可避开的了,又是打不开,又是要避开了。但这是最后的避开,就是说,被迫放弃攻势,转入防御地位,希特勒就是处在这样情况中。希特勒还没有发出停止进攻的一般声明,他也许还想最后挣扎一下,但大势已去,无可挽回了。一切他所避开的地点,都成了红军向他进攻的出发点,红军就是从克列茨基到斯城北角一线向德军进攻的。这样将迫使希特勒最后地放弃他的一切战略进攻。 |
斯大林 | 斯大林格勒是德国法西斯军队覆灭的起点。大家知道,德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大激战以后,已经不能恢复自己的元气了。 |
莫斯科《真理报》社论 | 斯大林格勒的抗战,粉碎了希特勒的巨大计划。该计划原定在迅速攻下斯大林格勒后,即向莫斯科、巴库前进。 |
华西列夫斯基 | 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国防人民委员会各部门首长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
丘吉尔 | 1943年春季标志着东线战事的转折点。 |
罗斯福 | 同盟国反侵略战争的转折点。 |
蔡茨勒 | 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已被打断。 |
普京 | 我们应尽一切努力,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记忆和真相永不磨灭。我们坚决反对歪曲二战历史事实和抹煞苏联红军的功绩。我国军队开往柏林的征程就是从这里,从斯大林格勒这座没有被征服的城市开始。 |
德尔(德军军官) | 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
保卢斯 | 与希特勒的罪行相比,苏联人民在正义战争中作出的牺牲显得尤为高尚。我在斯大林格勒执行上级的命令,这是蓄意犯罪。 |
朱可夫 | 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会战是极其激烈的,我个人认为只有莫斯科会战能与之相提并论,当时我军在莫斯科兵力有限,不足以实施旨在合围敌集团军的反攻;斯大林格勒地域的会战是极其激烈的。在这里,在组织反攻的过程中我取得了比1941年在莫斯科地域多得多的实际经验。 |
德军军官(经历者) | 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 |
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以来德军第一次以一个集团军的形式受到歼灭,在这之前都只是有组织的退却,也打乱了德军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也因此差点受到歼灭。
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在苏联上演一场为时7个多月的战争,这场大规模血腥味浓郁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使前苏联和世界人民都对法西斯暴行痛恨之至。
苏军在这场战役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士气大增。这场战争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苏联开始掌控局面,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真的是非常重大。纳粹德国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自此也永远的失去了。而兵力上的损耗也使得其开始方寸大乱,顾此失彼的战争形势迫使德军开始从苏联撤出。失去的国土苏联终于开始一步一步的收复,所以说最终能够收复国土是与这场战争密不可分的。而全世界人民也正是透过这场战争看到了希特勒们并不是无坚不摧的,让人民开始更加坚定反法西斯的道路。
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就是打破局面,为取得胜利争得了最宝贵的机会。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全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使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也给了纳粹德国当头一棒,让嚣张的法西斯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让世界人民都不再觉得纳粹德国可怕。
纳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在此次战役后说道:“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这等于打断了我们在东线的脊梁骨。”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接待后人的参观。
每逢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纪念日来临,老战士和青年代表当天在位于俯首山的卫国战争纪念馆参加了献花仪式,悼念在大会战中阵亡的苏军将士。部分老战士还聚在一起,重温当年为反抗法西斯而浴血奋战的历史片段。
《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1943):由苏联摄制的战地记录影像。
《伏尔加河畔的伟大战役》(Velikaya bitva na Volge,1962):芬兰制作的纪录片,由150余位战地摄影师拍摄影像汇编而成。
《战争中的世界》(The World at War,1973–1974):英国摄制的系列电视纪录片,第9集《斯大林格勒》(Deadliest Battle)记录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经过。
《逝者的秘密》(Secrets of The Dead):美国公共电视网摄制的电视纪录片,其《致命战斗》(Deadliest Battle)一集记录了斯大林格勒会战。
《伟大的卫国战争》(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2012):俄罗斯第一频道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第一季第4集《兵临城下》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专题纪录片。
《斯大林格勒战役》(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1948-1949):由苏联导演彼得洛夫指导的战争史诗片,共分为上下两部。
《士兵》(Солдаты,1958):根据苏联作家维克托·那卡拉索夫(Ви́ктор Плато́нович Некра́сов)同名小说改编电影。
《猎犬,你想永生吗?》(Hunde, wollt ihr ewig leben?,1959):根据联邦德国作家弗里茨·沃斯(Fritz Wöss)所著同名小说改编,弗兰克·维斯巴(Frank Wisbar)导演。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Сталинград,1990):由尤里·奥泽洛夫导演,苏联、美国、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共同拍摄,分为上下两部。
《决战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1993):由约瑟夫·维尔斯麦尔指导的德国电影。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由让-雅克·阿诺导演的电影。
《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由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执导的俄罗斯电影。
《近距离作战3:俄国前线》(Close Combat III:The Russian Front,1999)
《突袭》(Sudden Strike,2000)
《伊尔2捍卫雄鹰》(IL-2 Sturmovik,2001)
《战地1942》(Battlefield 1942,2002)
《盟军敢死队3:目标柏林》(Commandos 3:Destination Berlin,2003)
《使命召唤》(Call of Duty,2003)
《使命召唤:决胜时刻》(Call of Duty:Finest Hour,2004)
《红色管弦乐队:武器组合》(Red Orchestra:Combined Arms,2004)
《轴心国与同盟国》(Axis & Allies,2004)
《使命召唤2》(Call of Duty 2,2005)
《荣誉勋章:欧洲战役》MeDAl of HoNOr:European Assault(2005)
《装甲战役:斯大林格勒'42》(Panzer Campaigns:Stalingrad '42,2005)
《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2005)
《红色管弦乐队:东线41-45》(Red Orchestra:Ostfront 41-45,2006)
《空中冲突》(Air ConfliCTs,2006)
《盟军敢死队:打击力量》(Commandos:Strike Force,2006)
《近距离作战:钢铁十字》(Close Combat:Cross of Iron,2007)
《使命召唤:战争世界》(Call of Duty:World at War,2008)
《激战海陆空》(Battleground Europe,2010)
《红色管弦乐队2:斯大林格勒英雄》(Red Orchestra 2:Heroes of Stalingrad,2011)
《坦克世界》(World of Tanks,2012)
《英雄连2》(Company of Heroes 2,2013)
《伊尔2捍卫雄鹰:斯大林格勒战役》(IL-2 Sturmovik:Battle of Stalingrad,2013)
《战争之人:突击小队2》(Men of War:Assault Squad 2,2014)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3》(Call of Duty:Black Ops III,2016)
《生活与命运》【俄】瓦西里·格罗斯曼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