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编辑
意大利以1934年12月一次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冲突为借口,拒绝埃方的所有和解请求,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军事行动。由于意大利相对拥有明显的军事优势,并且违反于1925年签署的日内瓦协议使用芥子毒气,埃塞俄比亚军队迅速溃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于1936年5月5日被意大利军队占领,国王海尔·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7日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亚帝国使之成为意大利帝国的一部分。
名称: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发生时间:1935年10月3日—1936年5月
地点:埃塞俄比亚
参战方:意大利,埃塞俄比亚
结果:意大利获胜
参战方兵力:意大利 约500,000人埃塞俄比亚 约800,000人
伤亡情况:意大利 死亡10,000人埃塞俄比亚 死亡约275,000人
主要指挥官:埃米利奥·德·博诺,海尔·塞拉西一世
墨索里尼
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希望扩张领土,妄图独霸地中海,重新瓜分东非和北非的英、法殖民地。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办法,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首先,他希望先吞并阿比西尼亚,但想达到目的,必先得到英、法默许。英、法最终对意大利的行为采取绥靖政策,使意大利得以成功侵占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地处非洲东北部,是个古老的农奴制的国家,早就是西欧列强掠夺的对象。只是由于地处英、法、意3国在非洲进行殖民掠夺尖锐矛盾的包围点,3国都不愿它成为某一国的单独殖民地,因此直至30年代还保持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1月,代表保守势力的女皇扎娣图病死,由“青年埃塞俄比亚派”领袖塔法里·马康南即位,称海尔·塞拉西一世。这一派代表处于萌芽状态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要求巩固国家独立和统一。
法国当时急于拉拢意大利对抗德国,对侵略计划采取纵容的态度,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Pierre Laval)签署了《意法条约》。而英国则担心意大利此举可能动摇其在东非、埃及和苏丹的统治,所以起初持反对态度。但最后,英国认为和意大利开战的风险太大,并认为牺牲阿比西尼亚可以令墨索里尼不和德国结盟,最终给意大利暗示,不会干预侵略行动。
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成熟,便于1935年10月3日,发动了侵略战争。
1936年3月31日,在阿散季湖附近的梅丘,埃军主力被击败。5月3日,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5月5日,意军占领亚的斯亚贝巴。5月9日,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属东非殖民地。此后,埃塞俄比亚抗战进入游击战争阶段。
英勇抗击意大利军队的埃塞俄比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