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 编辑

芬兰近现代军事、政治人物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芬兰语: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俄语: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Ма́ннергейм,1867年6月4日-1951年1月27日),芬兰近现代军事、政治人物,芬兰摄政(1918年12月12日-1919年7月26日),第六任芬兰总统(1944年8月4日-1946年3月8日)。曼纳海姆生于芬兰大公国的贵族家庭,毕业于沙俄皇家骑兵学校,曾在沙俄宫廷供职。1905年参与日俄战争。1908年以“马达汉”之名在中国东北、蒙古和中亚从事军事地理情报考察活动。一战期间在波兰战场同德军作战,累升为中将。“十月革命”后辞职回到芬兰,并在芬兰内战期间任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和白卫军总司令。1918至1919年任芬兰摄政兼最高统帅,因竞选总统落败而退出政坛。1931年任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改组军队,加强防务,于苏芬边境修建“曼纳海姆防线”。1933年晋升陆军元帅。1939年起作为芬军总司令,指挥抵御苏联的“冬季战争”。1940年与希特勒签订军事合作协议,次年指挥对苏作战。1942年晋升为芬兰元帅,为芬兰军事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军人。1944年当选总统,与斯大林就芬兰退出战争达成共识,随后在拉普兰战役中驱逐芬兰北部的德军。1946年辞职并移居国外。1951年在瑞士洛桑逝世,终年83岁。曼纳海姆在保证芬兰独立中作出了较大贡献,与让·西贝柳斯是现代芬兰最著名的人物,有“现代芬兰之父”“最伟大的芬兰人”之称。关于其生平的过,长期为芬兰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课题。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芬兰语: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俄语:Густав Карлович)

别名:马达汉(在中国时的化名)、曼纳林(曼纳海姆的别译)

所处时代:19至20世纪

民族族群:芬兰人

生地: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阿斯凯宁

出生日期:1867年6月4日

逝世日期:1951年1月27日(芬兰时间1月28日)

逝世地:瑞士联邦-洛桑

安葬地:芬兰共和国-赫尔辛基-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

前任:里斯托·吕蒂

继任: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

主要成就:1939年至1940年指挥芬军抵御苏联进攻1944年指挥芬军驱逐境内纳粹德军

主要作品:《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

毕业院校: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

人物生平

编辑

沙俄军官

1867年6月4日,曼纳海姆出生在俄罗斯帝国芬兰大公国的阿斯凯宁 。他的家族是从德意志到瑞典定居的荷兰人,历经四代,在第二代时获得瑞典国王的褒奖,荣升贵族 。

曼纳海姆在家中七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他的父亲卡尔·罗伯特·曼纳海姆是一位诗人、作家和商人,后来由于经商破产,弃家跑到法国去搞艺术创作,母亲海莱娜·尤林也在不久后去世了。幸亏舅舅阿尔伯特·尤林接过了曼纳海姆的监护权,他才不至于流落街头。

早年的曼纳海姆

1882年,曼纳海姆进入哈米纳武备学堂。1887年,考取了圣彼得堡尼古拉骑兵学校,这是一所专门为沙皇培养精锐骑兵部队的两年制学校。曼纳海姆身材高大,长相英俊,很快在学校里脱颖而出。1889年毕业后他又如愿进入圣彼得堡的骑士近卫团,在沙俄驻波兰的骑兵部队服役。1891年调入彼得堡近卫团任中尉,担负皇后玛丽亚·费奥罗夫娜的保卫工作。 在军中,曼纳海姆以才能出众、热衷运动闻名。

1893年至1903年,曼纳海姆被调到“王室马厩管理所”工作。 他对训马很有一套,还担负了为骑兵部队选购种马和特种马的任务。在此期间他曾负责训练骑兵仪仗队,并参加了1895年6月24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及皇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的加冕典礼中的仪仗队伍。

1904年,曼纳海姆被派往驻中国满洲里的第52龙骑兵团任中校。此后他又参加了日俄战争,并因为在1905年的奉天战役中表现勇敢而提前晋升为上校。 俄国战败后,他回到芬兰。

(“早年的曼纳海姆”图册部分来源 )

中国之旅

1906年3月,根据沙俄总参谋部的指示,曼纳海姆奉命到中国西部执行一项为时两年的军事侦察任务,目的是探明当时中国中央政权在西北边陲省份新疆和甘肃的实影响和清朝地方官员对待“新政”的态度,并考察新疆和西北边境广大的人烟稀少地区,以便为沙俄进一步侵略中国制定战略计划。为了掩盖其军事侦察活动,曼纳海姆以俄属芬兰国贵族男爵和探险家的身分,混进法国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的科考队,从中亚进入新疆单独行动。出发前,他在芬兰接受了“芬兰—乌戈尔学会”和芬兰国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安特尔委员会”的委托,进行关于人类学、民族学、人文历史和语言习俗的考察并收集古代文物的任务。

考察新疆是曼纳海姆中国之行的重点,他从喀什噶尔开始,走遍了南疆和北疆,所选择的路线往往偏离传统的“丝绸之路”,时而翻山越岭,时而溯源逐流,穿越人迹罕至的地方。他沿途测地形,绘制地图,记录气象文数据,拍摄桥梁和军事设施。每到一处,就广泛结识各级地方官吏,参观游览,了解军事、经济、民政等情况。曼纳海姆还特别注重考察各少数民族的情况,专程拜访了一些民族首领和部落头人,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和现状。他对南疆和北疆的险关要隘和军事重镇都作了详细的考察并绘制了地图。与此同时,曼纳海姆也不忘科考任务。在和田古城废墟和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等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还在各地广泛收集古代经文手稿、木牍、碑铭等文物。他在进行人类学人文史地考察中对各种物体作了大量摄影,包括自然景观、城市风貌、社会现象、各色人物、人体特征、人文景观等林林总总共1370幅照片。曼纳海姆把路途所见和调查所得详细地写在旅行日记中,内容包括沿途地形地貌特征、河流水系分布、动植物资源、城镇和居民点位置、历史沿革及交通、商业、文教、军事、经济情况等,特别是对地方官吏、军队、少数民族、寺院古迹、风土人情和各种见闻作了生动的描述。

曼纳海姆在新疆受到各地官员热情款待,抵达喀什噶尔时,道台袁鸿佑为他签发通行护照,根据曼纳海姆姓氏Carl Gustaf Mannerheim的第一个音节“ma”,第三个音节“heim”的近似音“han”,取了个中国名字“马达汉”,意为“天马行空、直达霄汉” ,也有人认为是取“马姓者来到大汉的国度”的意思。

曼纳海姆(马达汉)在中国西北

在为期两年的考察活动中,曼纳海姆横跨了中国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河北等八个省份,行程1.4万公里。 去北京途中,曼纳海姆还专程去山西五台山拜见因英国武装入侵西藏而在此避难的十三世达赖。他代表沙俄对达赖处境表示关注和同情。达赖喇嘛则交给曼纳海姆一条哈达,请他转献给沙皇。在北京,曼纳海姆完成了给俄军总参谋部写的《奉陛下谕旨穿越中国突厥斯坦和中国北部诸省到达北京之旅的初步调查报告》,并整理了笔记,誊清了草图。他的《调查报告》长达173页,并附有数十幅自己绘制的或收集的从新疆到内地重要的道路、河川和城市方位图以及有关各省的政治、经济、军事、地理、历史和民族的统计资料。曼纳海姆在报告中叙述了他的军事任务和进入中国后的沿途情况,并对中国的路建设、军队、学校、禁毒斗争、工矿业以及日本的影响和边区屯垦情况分别作出评估,然后在结论部分以“中国的西部边陲”为题,提出了关于发生中俄战争时进军新疆和兰州的路线和用兵策略以及他的总体侵华军事战略设想。

(曼纳海姆在中国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

曼纳海姆的西域日记、报告和照片,为后世研究清末新疆政经和风土留下珍贵史料(《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马达汉西域考察日记》于2000年初发行中文版)。

内战领袖

1908年10月,曼纳海姆从哈尔滨乘火车沿着西伯利亚铁路回到圣彼得堡。不久,他即获得尼古拉二世的召见。曼纳海姆“引人入胜”的报告使原定二十分钟的晋谒延长了一个小时。这种“殊荣”为他的晋升铺平了道路。

回国之初,曼纳海姆调至华沙任骑兵团团长,此后军衔得到迅速提升。1910年,他被升为少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同德奥军队激战在波兰和罗马尼亚的战场上,历任骑兵师长、军长等职。1917年7月,曼纳海姆被擢升为中将。同年,曼纳海姆因无法认同十月革命,遂辞去一切职务,回到芬兰。

曼纳海姆在1918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的胜利游行中曼纳海姆在1918年国内战争结束后的胜利游行中

1918年1月15日,刚刚取得独立的芬兰议会任命曼纳海姆为芬兰军事委员会主席及自卫军总司令 ,并书面承诺,如果战争爆发,曼纳海姆将会成为芬兰军队最高统帅,负责镇工人阶级发动的武装起义。曼纳海姆因为反对一战中芬兰高层亲德的举动,又在内战中反对白卫军大规模关押赤卫队,便辞去了总司令之职。

短暂退隐

随着1918年底德国的战败,亲德的佩尔·埃温德·斯温胡武德辞去了摄政官的职务,芬兰政府于12月选用曼纳海姆任摄政长官。曼纳海姆上台后清除了德国在芬兰军队中的影响,并恢复了芬兰与协约国之间的关系,还让芬兰的独立得到了法国的承认。1919年5月,英国、美国和日本先后承认了芬兰的独立,但在1919年7月的芬兰首次总统选举中,曼纳海姆以微弱劣势落败,退出了政治舞台。

1918年的曼纳海姆 1918年的曼纳海姆

芬兰独立后,国内兴起了一股以反共产主义为主要诉求的拉普阿运动。拉普阿运动者还笼络了芬兰各界上层人物,试图发动政变,作为芬兰军界重要人物的曼纳海姆也是他们笼络的对象。他们企图拥戴曼纳海姆为军事独裁者。曼纳海姆虽对共产主义持有偏见且同情拉普阿运动,但仍拒绝了这个交易。不管他的举动是出自于对独裁的痛恨、对民主的信念,还是出于现实的政治算计。在关键时刻,曼纳海姆克制住了自己的权力欲,避免芬兰民主过程的倒退。

20世纪20年代,曼纳海姆主张支持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尤登尼奇的白卫军,对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预。

1920年,曼纳海姆与姐姐索菲娅筹建曼纳海姆儿童保护协会,即曼纳海姆联盟。 1921年起,他出任芬兰红十字会主席。

重新出山

主词条:曼纳海姆防线、冬季战争

曼纳海姆防线曼纳海姆防线

1931年,曼纳海姆重新出山,担任芬兰防务委员会主席,掌握了军队指挥权。他在任内改组了军队,加强防务,并在芬苏边境的卡累利阿修建了一条长达105千米的防御工事。后人称之为“曼纳海姆防线”。

1933年,曼纳海姆获陆军元帅称号,并成为芬兰国防军总司令。

曼纳海姆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战略眼光。在1939年苏联提出要以摩尔曼斯克与芬兰交换维堡(芬兰第二大城市)时,曼纳海姆建议政府接受苏联的提议,他认为这比波罗的海三国收到的提议要温和得多,是避免与苏联交恶的绝好机会,但芬兰议会没有同意他的建议。

1939年11月,苏联撕毁了先前的“莫洛托夫协定”,开始轰炸芬兰全境并大规模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72岁的曼纳海姆多次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当时芬兰军队不到20万,装备较差,没有坦克,仅有飞机100架,而入侵的苏联红军有50万,坦克1500辆,飞机1500架。但曼纳海姆充分利用芬兰的气候与多湖沼和森林的地形对抗苏军。苏军被“曼纳海姆防线”阻挡,芬兰军则身着与雪景相似的白色衣装,带着雪橇、狙击枪和燃烧弹,与苏军展开游击战。在12月份的防御战中,曼纳海姆领导下的芬军取得的辉煌的胜利,一举歼灭苏第9集团军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部两个整编师,苏军战死27500人,1300被俘;芬军只损失了900人,1700人受伤。芬军取得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与苏联战争前后的曼纳海姆

然而芬兰毕竟是个小国,无法与苏联相抗横。1940年2月初,苏军在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指挥下,集中百万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发动了精准备的总攻,突破了芬军的防线。芬军几近瓦解,已无法继续抵抗。 3月8日,芬兰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签定了不平等条约,被迫出让10%的领土,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事后,曼纳海姆痛楚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汉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但这场战争也让苏军也付出了道义和实力上的惨重的代价。战争结束后,苏联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被免职。苏联被开除出国联。

中立战争

1940年12月底,纳粹德国领导人希特勒决心进攻苏联。德国想把芬兰拉入轴心国。6月3日,德国代表团找到曼纳海姆,直截了当提出芬兰是否愿意参加对苏战争,如果愿意参加,芬兰想得到什么。曼纳海姆表示,将保卫自己,如果这样做将被卷入一场苏德战争,那么芬兰将不要求什么,但若得到援助,能收复被强占的国土,芬兰将会表示感激。

曼纳海姆曼纳海姆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国发动了对苏联的大规模的进攻。希特勒在电台讲话中宣称德国军人“与芬兰同志结盟”,“共同战斗在北冰洋沿岸”,但实际上此时芬兰尚未与德国结盟。虽然芬兰政府在当天上午发表声明,否认了希特勒的说法,并宣布了中立,但斯大林已经当成既成事实来看待了。6月25日,苏联空军轰炸芬兰的军事基地后,芬兰才向苏联宣战。 芬兰军队在收复东卡累利阿地峡的国土后,即不再进行积极的军事行动。

在希特勒对苏联进攻的这些特定条件下,很难设想芬兰能够不卷入1941年至1944年的大战。在这样的局势下,芬兰是为了收复失地而战的,其正义性是无可指责的,只是时机不巧,与希特勒入侵苏联之战碰在了一起,但卷入这场战争并不出于芬兰自己的选择,也不是事先与德国密谋的。对于这些形势,苏联必须负主要的责任。

1941年底,希特勒还提出让他来指挥芬兰境内的全部德军,但曼纳海姆知道如果接受了这个建议,日后肯定得对希特勒俯首帖耳,于是再次拒绝。二战中,曼纳海姆还多次拒绝协助德国攻打苏联本土,并将战争尽量局限在保卫主权独立、收复被苏占领土地上。这一政策,为1944年开始的苏芬和平谈判,留下了回旋余地。

1942年6月4日,曼纳海姆迎来了75岁生日。同日,芬兰政府授予他“芬兰元帅”的军衔。至今他仍是芬兰军事历史上级别最高的军人。

1942年希特勒访问芬兰,庆祝曼纳海姆的生日

同时,希特勒本人决定亲自来给他拜寿。希特勒的突然造访让曼纳海姆十分反感,于是他故意选在一条偏僻的铁路线上与希特勒会面。当希特勒看到曼纳海姆后,激动地向他跑了过来。曼纳海姆却对希特勒身边的军官说:“军官不应跑步,这有失身份,只有士兵才这样做!”在希特勒发表了祝寿演说后,曼纳海姆请他吃了顿饭,不知是否是特意安排,这顿饭菜的质量相当糟糕。饭后,曼纳海姆又点燃一根奇大的雪茄,谁都知道希特勒最受不了香烟的味道。结果希特勒在芬兰只逗留了5个小时就匆匆回国了,没有达到要求芬兰加紧对苏联的军事行动的目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纳海姆就私下断言德国必败。尽管他仇视共产主义,外交上一贯亲近德国,但为了芬兰的利益,他开始暗中试探与苏联修好。

1944年,芬兰总统里斯托·吕蒂在苏联发动夏季攻势后辞职。8月4日,曼纳海姆当选为总统。 9月2日,他通知希特勒,芬兰有意与苏联停战。苏联则提出停火条件:芬兰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德军于15日前撤离芬兰领土。芬兰新任总理哈克策尔在9月19日与苏联签署条约,芬兰除了归还1940年占据的领土之外,必须割让佩萨莫、租借波特拉和乌德给苏联;此外还需要支付战争赔款,削减国防军数量。有一种说法认为,斯大林同意以如此“温和”的方式处理芬兰,也跟他敬佩曼纳海姆有关,他曾说过:“你们芬兰人亏欠你们元帅的太多了!” 希特勒则认为芬兰背信弃义,拒绝立即自佩萨莫撤军。而在芬兰北部的德国山地部队第20军在撤军时实施焦土政策,与芬兰军队开始交战。 9月至12月,曼纳海姆命亚尔马·西拉斯沃率领芬军将该地的德军驱逐(参见词条拉普兰战役)。

自我流放

1944年11月,芬兰驻苏联公使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当选芬兰总理,曼纳海姆结束了在战争时期被赋予高度集中的权力的使命。

1945年秋,曼纳海姆的病再次复发。他按医生嘱咐去葡萄牙里斯本南面的海滨疗养。直到1946年春天,他从葡萄牙回来时,病情依然没有好转。他准备卸去总统担子,交班给巴锡基维。 这时出现了关于所谓“在1941年将芬兰带入战争”的审判中,曼纳海姆得以从被告席中缺席,尽管控方律师收集到的证据显示了其在1941年领导芬兰参战的证据。苏联方面似乎也倾向于避免将他冠以主要战犯的名号,以免骚乱在芬兰出现。

1946年,结束任期的曼纳海姆离开总统府1946年,结束任期的曼纳海姆离开总统府

1946年3月4日,迫于苏联的压力,曼纳海姆向政府提交了辞呈,离开芬兰,流亡瑞士联邦。由巴锡基维继任总统。当时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即便过去对他有偏见的左派政党此时也充满了敬意,承认了他在结束战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947年,曼纳海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做了胃溃疡切除手术,身体状况有所康复。在病痛中,他选择了瑞士蒙特罗斯附近的一个疗养胜地作为住所,并在亲密战友汉瑞克斯和军事史学家维利亚宁等人的协助,开始撰下回忆录,向芬兰人民讲述自己的毕生工作。

1951年1月,在回忆录即将完成之际,曼纳海姆的胃溃疡病突然复发。同月27日(芬兰时间28日),他在瑞士洛桑的州立医院病逝,终年83岁。

2月4日,芬兰政府为他在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举办了国葬。当他的灵柩返回芬兰时,悲痛万分的芬兰人民自发拥上街头,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芬兰民族的保卫者,祖国最忠诚的儿子。随后,曼纳海姆被葬于赫尔辛基的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

为曼纳海姆举办的国葬 为曼纳海姆举办的国葬

主要影响

编辑

曼纳海姆曼纳海姆

在沙俄期间,参与日俄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芬兰独立后,领导1918年至1920年的国内战争。

1931年至1939年,在芬兰国防委员会主席任内组建“曼纳海姆防线”。1939年11月30日苏芬冬季战争爆发,任芬军总司令,指挥抵抗苏军的入侵,歼灭苏军两个整编师,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1941年6月指挥芬军协同德军对苏作战。1944年9月至12月又指挥芬军驱逐盘踞在芬兰北部的纳粹德军。

历史评价

编辑
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在回忆录中称曼纳海姆“是在1917年使芬兰免于被布尔什维克党征服的救星”。

在曼纳海姆逝世后,时任芬兰总统尤霍·库斯蒂·巴锡基维通过电台广播向全国人民发表讲话:“芬兰历史上最伟大、最光辉的人物之一,曼纳海姆去世了。”

在曼纳海姆的葬礼上,芬兰议会议长法吉霍姆致告别词说:“一名伟大的战士、伟大的国家领导人、伟大的公民,满载着经年的荣誉,现在安息在祖国的土地上”,“元帅已成为芬兰独立史上的中心人物,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在国家危难的时刻进行殊死的拼搏。他以他的伟大的人格,全身心地服务于人民,然而又不强加于人民。无论何时需要,他总是听命于人民”。

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

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曼纳海姆是一位典型的具有19世纪绅士风度的军官。他从没有与共和政府完全和解,不过他还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地为其国家的政府服务。作为军事指挥官,他临危不惧,意志坚强,机智灵活,对部下严格要求。他的军事才华,对芬兰作为独立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生存下来作出重大贡献。”

迈克尔··兰宁的《军事家100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统帅排行榜》:“卡尔·冯·曼纳海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了芬兰脱离俄国的独立运动,并且确保了他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都是独立的民族。他对有利地形和气候的明智综合利用使得他得以战胜比他强大的武力。曼纳海姆被称为芬兰的乔治·华盛顿,是他的国家最受尊敬的军事领导人。”

王家骥《马达汉:穿行丝绸古道的沙皇近卫》:“马达汉(曼纳海姆)忠于沙皇俄国,反苏反共,但又具有高度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每当芬兰处于转摈关头,他都能受命于危难之际,并从芬兰的长远利益出发,审时度势,引导芬兰走上和平独立之路……马达汉在芬兰历史上是个风云人物,也是个传奇式人物。少年时期的磨砺,养成了他倔强、勇敢的性格和富于冒险的精神。他丰富多彩的经历,加上神奇的西域探险,构成了他人格的魅力。尽管马达汉在政治上是具有争议的人物,他的西域探险也有军事间谍和科学考察的双重性,但他留下的大量科考资料,甚至他给沙俄总参谋部的侵华军事调查报告,都是历史性纪实文献,都对我们了解和研究我国晚清时期的历史、社会、人文、地理和中外关系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人物荣誉

编辑

荣誉

男爵(从家族继承)

1914年12月18日,圣乔治十字勋章

曼纳海姆的徽章曼纳海姆的徽章

1914年版二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14年版一级铁十字勋章,加1939年勋饰

1939年版二级铁十字

1939年版一级铁十字

一级曼纳海姆砍刀十字勋章(Mannerheim-ristinritarit)

芬兰橡树叶配剑一级自由十字勋章

银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4年)

军衔

被授予时间

军衔等级

1889年

少尉

1891年

中尉

1905年

上校

1911年

少将

1917年

中将

1933年

陆军元帅

1942年

芬兰元帅

轶事典故

编辑
看待中国的态度

为了俄国的利益,曼纳海姆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作为俄国的间谋,在西域考察中充当了沙俄侵略中国的先锋。但作为一个小国的民族主义者,他对于当时饱受列强欺压的中国又寄予了同情和希望。在《旅行日记》中,曼纳海姆中国看做与俄国一样的大国。在《回忆录》中,他则准确地指出,20世纪的“中国需要一个坚定的中央政府、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一个现代化的行政和技术队伍以及新的公路和铁路通道,但首先需要的是和平”。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

简介

曾祖父

卡尔·依瑞克·曼纳海姆

(Carl ErikMannerheim)

在1809年芬兰成为俄属自治大公国时,作为参政院成员,参加政府工作,1824年被授予世袭伯爵爵位。

祖父

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

(Carl Gustaf Manner-heim)

伯爵,曾任维堡高等法院院长,是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

父亲

卡尔·罗伯特·曼纳海姆

(Carl RobERT Mannerheim)

伯爵,弃政从商,并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母亲

海莱娜·尤林

(Hedvig Charlos Helena von Julin)

芬兰企业家尤林之女,1862年与卡尔·罗伯特·曼纳海姆成婚。生育了四男三女。

姐姐

索菲娅·曼纳海姆

(Sophia Mannerheim)

1920年与曼纳海姆创建“曼纳海姆儿童保护协会”。

哥哥

卡尔·曼纳海姆

(Carl Mannerheim)

——

妻子

Anastasia Arapova

1892年嫁于曼纳海姆。

表格参考资料

主要作品

编辑

《奉陛下谕旨穿越中国突厥斯坦和中国北部诸省到达北京之旅的初步调查报告》(俄文,在1988年阿拉木图出版的《俄国旅行家眼中的新疆》一书中作为附件摘要公开发表)

《访撒里和西拉裕固族》(发表在1911年的芬兰—乌戈尔学会期刊上)

《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彼得·塞·赛德伯格主编,芬兰—乌戈尔学会1990年出版,2000年10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中译版)

《曼纳海姆元帅回忆录》

后世纪念

编辑
在绝大多数芬兰人眼中,曼纳海姆是芬兰的民族英雄。2004年,在《赫尔辛基新闻》的投票调查中,曼纳海姆被选为最伟大的芬兰人(芬兰语:suurin suomalainen)。

曼纳海姆去世后,被葬于赫尔辛基的希埃塔尼埃米烈士公墓 。在芬兰每年的圣诞节时,赫尔辛基许多社会组织的代表和军官们要前往曼纳海姆墓前祭奠。

曼纳海姆骑马塑像,Pavel摄曼纳海姆骑马塑像,Pavel摄

曼纳海姆逝世后,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学生会的倡议下,开启了募捐在国会大厦前方筹建曼纳海姆骑马塑像的计划。经过激烈的竞争并敲定方案后,由Aimo Tukiainen制作完成 。1960年,塑像的揭幕典礼和阅兵式举行。但此事在当时引发了较大的争议。当时支持官方立场的右翼舆论欢呼曼纳海姆骑马塑像是芬兰独立和自由的象征;左派人士则认为这是战争和死亡的标记。左派工会还组织了抗议集会和示威游行 。

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凯沃公园旁建有为纪念曼纳海姆而设的曼纳海姆博物馆,馆中有与曼纳海姆相关的众多展品 。赫尔辛基中心最长的街道被命名曼纳海姆大街 。

曼纳海姆的生日是芬兰国防军的国旗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