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编辑

苏联军事家、国务活动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俄文: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英文:Aleksandr Mikhaylovich Vasilevsky;1895年9月30日-1977年12月5日),苏联军事家、国务活动家。华西列夫斯基出身神父家庭。1915年在阿列克谢军事学校速成班毕业后派往前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接连任排、连、营、 团长职。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参与苏俄内战。1931年调至红军军训部工作。1934年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军训部部长。1936年入总参谋部军事学院学习,次年毕业后到总参谋部供职。1938年加入苏联共产党。苏德战争期间,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代表,副国防人民委员兼总参谋长。1943年晋升苏联元帅。1945年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期间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战役、顿巴斯战役、乌克兰南部战役、克里米亚战役、白俄罗斯战役和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欧战结束后任远东苏军总司令,发起“八月风暴”行动,击败日本关东军。战争期间两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战后历任苏军总参谋长,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国防部第一副部长、总监组总监等职。1977年病逝,终年82岁。作为二战时期苏军的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参与指挥、筹划了苏德战争中的所有重大战役,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显示出了卓越的组织才干,其军事活动业绩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被视为俄罗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著有回忆录《毕生的事业》。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俄文)

别名:华西列夫斯基(中文简称)、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斯基

民族:俄罗斯人

出生日期:1895年9月30日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5日

毕业院校:总参谋部军事学院

职业:军事家、国务活动家

主要成就:苏德战争期间担任苏军总参谋长指挥“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歼灭日本关东军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加里宁格勒(柯尼斯堡)的解放者

生地:俄罗斯帝国-科斯特罗马省-新戈利奇哈镇

代表作品:《毕生的事业》(中译版《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人物生平

编辑

神父之子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一译瓦西列夫斯基 )于1895年9月30日出生在位于伏尔加河流域中部平原的新戈利奇哈镇(时属俄罗斯帝国科斯特罗马省基涅什马区,今属伊万诺沃州) 。 父亲是本村教堂合唱团的指挥和诵经士,后来又被派到新波克罗夫斯科耶当神父。父亲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满足这个子女家庭甚至最起码的需要,因此,华西列夫斯基和兄弟姐妹不得不从小就到菜园和田地里从事劳动。

华西列夫斯基的小学生活是在家乡附近的一所教会办的学校度过的。1909年夏天,他从基涅什马神学校毕业,尊从父亲的安排,又进入科斯特罗马神学学校学习。 在这一时期,学生中的进步活动,工人为反对资本家剥削而进行的罢工运动,给华西列夫斯基很大的影响。

初涉军旅

1914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14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华西列夫斯基正在家乡度暑假,他认为自己未来的道路是从神学学校毕业后,再进农业学校,将来当一名农学家。然而,战争爆发后,华西列夫斯基被保卫祖国的口号所激励,和几位同班同学提前毕业,于1915年2月来到莫斯科,进入阿列克谢耶夫军事学校。

华西列夫斯基在军校接受了为期4个月的速成训练。由于俄军连遭败绩,军官严重不足,华西列夫斯基毕业后立即被派往驻在罗斯托夫的预备营,获准尉衔。1915年9月,他被派到西南方面军的第9集团军步兵第103师新霍皮奥尔斯克团,同奥匈军队作战。

1916年春,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第9集团军,驻扎在从德涅斯特河畔的拉塔奇到普鲁特河上的鲍扬一线。他作为第一连连长,参加了布鲁西洛夫突破。同年8月,罗马尼亚王国对奥匈帝国宣战,却连吃败仗,11月布加勒斯特沦陷。华西列夫斯基随第9集团军开到罗马尼亚,阻止德国人通过罗马尼亚进攻俄国。 因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他21岁时被提升为代理营长,获上尉军衔。

1917年3月,国内传出彼得格勒爆发革命的消息,华西列夫斯基所在团的军官开始分化,一部分人更趋于保守,一部分向士兵群众靠拢。他一向很接近士兵群众,自然走了第二条路。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军军官层的分裂加深了,保守分子暂时占了上风。华西列夫斯基因承认苏维埃政权,接触布尔什维克,出席士兵代表会议而遭到一部分军官的冷遇。为此,他决定结束军事生涯,去做一名农学家。 回到家乡的华西列夫斯基,先是担任军训处的教官,后又在一所小学担任教师。

1919年4月,由于国内形势日益紧张,华西列夫斯基应征加入红军,被派到驻在叶弗列莫夫的后备营,任排教官(副排长)。从此,华西列夫斯基的生活道路就同苏联(俄)红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白卫军邓尼金的军队向莫斯科的进军迫使布尔什维克党人临时起用过去的军官担任重要的指挥官职务。这样,华西列夫斯基又被任命为图拉步兵师的团长。但该团没有直接同邓尼金的部队交战。12月,图拉师被调到西线,抵御波兰即将发起的武装干涉。在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的指挥下,华西列夫斯基参加过别列津纳、斯莫尔贡、维尔纽斯等地的战役。当红军在华沙战役失败后,又随军经历过艰难的撤退。

在战斗中,华西列夫斯基的世界观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他决忠诚地为人民政权服务,“誓死保卫苏维埃俄罗斯”;同时,他的指挥才能也得以充分地显露,自己感到“服军役是唯一适合我的禀赋的职业” 。当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战斗结束时,华西列夫斯基已成为步兵第142旅第424团副团长。

1920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所在的团被调到斯摩棱斯克,参与了镇反苏维埃的示威。

1928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28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21年,由于142旅参谋长奥维奇金患病,华西列夫斯基一度代理了参谋长职务。这是他初次涉足参谋工作。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军开始改革和整编。自1922年起,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整编后的红军第48师第142团代理团长的职务。在以后的10年中他先后在这个师的各个团担任团长职务,积累了一套相当丰富的中级指挥员的经验。这期间,他于1926年到“维列斯特尔”步兵战术进修班学校团长班进修了一年。

参谋军官

1931年春,因表现优异、治军有方 ,华西列夫斯基被调到刚刚成立的工农红军军训部。在调任新职之前,华西列夫斯基正式向团党委提出加入联共(布)的申请,并获得团党委通过和师党委批准。同年8月,经莫斯科军区党委批准,华西列夫斯基成为联共(布)党的预备党员。然而,由于随之而来的清党运动,停止了吸收党员,直到1938年年初,华西列夫斯基才在工农红军总参谋部转为正式党员。

在工农红军军训部期间,华西列夫斯基参加了许多军事演习的准备和实施,同时参加了司令部勤务条令和大纵深战斗实施细则的编写,使他学会了参谋业务,积累了工作经验。1933年,华西列夫斯基调任伏尔加河沿岸军区任军训部部长。1935年9月,苏联红军实行指挥人员和领导人员的军衔制,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上校军衔。1936年11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第一期学员,进入刚刚成立的总参军事学院(即后来的伏罗希洛夫总参军事学院)深造。 在这所学院,他们学习战役学、军事史、战术学,研究新的军事兵器,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经过一年的学习,华西列夫斯基进一步扩大了军事眼界,提高了军事素养,这些知识为他在卫国战争中胜利地完成肩负的重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早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早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37年10月,从总参谋部学院毕业的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战役训练处处长。他的主要任务是拟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有关工农红军领导部门战役战略训练的年度命令和指示。通过这些文件进行年度总结,并在年度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下一年度的任务。正是这一时期的工作,开阔了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方面的眼界,对苏联武装力量系统中各军种、兵种所起的作用有了充分的认识。在这一时期,华西列夫斯基认真工作,并参与了在远东地区粉碎日军挑衅的军事活动。1938年秋,总参机关发布命令,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忠诚地高质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

1939年6月,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1940年5月又担任了作战部第一副部长。 同年,苏军军衔制实施改革,6月4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少将军衔。

这一时期,正是纳粹德国开始大肆对外侵略,苏德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夜。华西列夫斯基所肩负的担子更加沉重,工作也更加繁忙。他亲自参与了对芬兰作战行动计划的制订工作。苏芬战争结束后,他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拟定击退可能的入侵计划中去。在拟定作战计划的过程中,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同事们都认定,阿道夫·希特勒领导下的德国将是苏联最可能的和最主要的敌人。

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作战部出色地工作,使他逐渐受到了苏联领袖斯大林的重视。在一次军事会议结束,大家一起进餐时,斯大林在祝酒中,当着众多高级将领和政治局委员,竟提议为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干一杯。接着,斯大林询问道:“你和你的兄弟为什么不在经济上帮助一下你们的父亲呢?”当华西列夫斯基告知,为参加革命,他从1926年起就同双亲断绝了一切联系时,斯大林说:“你应当立刻与双亲建立联系,在经济上经常给他们一些帮助,并将这样做已被准许的情况告诉总参谋部党组织。”

领导总参

1941年,鉴于纳粹德国侵略的威胁日益增长,苏联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苏联西部边界防御能力的重要措施。然而,诚如华西列夫斯基在后来的回忆录中所指出的那样:“规定的动员措施和组织措施未能全部得到落实和完成,对希特勒德国可能发动进攻的时间作了错误的判断,而且苏联的经济能力也不充许在历史给我们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这些措施。当然,军事领导人员在计划和实际落实这些措施时所犯的错误,在这里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朱可夫主持的总参谋部就认为南部基辅方向最重要,在这里集中了苏联一半的前线兵力,而德国的主突方向却是中央的白俄罗斯地区。种种的原因,造成了苏德战争初期,苏联处于严重被动的局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优势的坦克和摩托化兵团为先导,从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宽约1500公里的正面,发动全线进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6月23日,苏联成立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总参谋部的工作职能也进行了调整。它成了大本营的办事机关,摆脱了直接参与组建红军部队和管理武装力量后勤的工作,而集中主要精力帮助最高统帅部解决战役战略问题。华西列夫斯基在回忆录中曾指出,在卫国战争期间,关于战略决定及其实施计划的初步方案,一般都是斯大林会同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一些委员,以及军界方面的最高副统帅、总参谋长和第一副总参谋长一起拟定的。总参谋部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7月30日,华西列夫斯基被任命为作战部长和副总参谋长。由于战况日益紧张,从8月初开始,华西列夫斯基和总参谋长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帅每天都要到斯大林那里去研究战况,有时一天要去好几趟。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苏军主要预备队的组成和集中地点问题。

8、9月份,苏军的形势继续恶化。在西南方面,苏军被迫放弃了基辅,在西北方面,列宁格勒陷入德军的包围而在中路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方向,德军投入了重兵,企图一举攻占莫斯科,取得决定性胜利。9月初,德军攻陷斯摩棱斯克,打开了进攻莫斯科的最后一扇大门。莫斯科危在旦夕,全力保卫莫斯科已成为苏军的主要任务。

9月30日,德军对掩护莫斯科方向的苏军展开烈进攻,莫斯科保卫战开始。10月初,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随同国防委员会前往格扎茨克和莫扎伊斯克地区,在这一地区,华西列夫斯基负责把从西部撤下来的部队派往莫扎伊斯克防线组织防御。回到莫斯科后,华西列夫斯基同大家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少休息,以至于斯大林亲自下令华西列夫斯基必须在每天4至10点休息。斯大林还亲自检查这个命令是否得到执行,当发现命令没有执行时,他便极其严厉和令人难堪地申斥华西列夫斯基。

10月下旬,德军继续向莫斯科进犯。莫斯科各主要方面都在激战。国防委员会决定将一部分党、政、军机关和外交使团撤出莫斯科。总参谋部也在撤退之列,由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负责领导设在新地点的总参谋部。在莫斯科,则留有一个精干的作战参谋小组为大本营服务。华西列夫斯基担任了这个小组的负责人。这个小组的职责是:全面和正确地估计前方形势,向大本营提供前方形势的准确情报,根据大本营作出的战役战略决定,拟定具体方案和训令,对大本营一切决定的贯彻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因此,压在华西列夫斯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28日,华西列夫斯基被晋升为中将军衔。

在顶住德军最初的进攻以后,从12月初开始,红军开始反攻。1942年1月,苏军实施总攻,经过3个多月的激战,苏军向西推进了100至350公里,收复了大片国土,保住了莫斯科。而德军损失了50余万人。至4月份,莫斯科会战以苏军取得胜利而结束。这一胜利,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意义,它粉碎了希特勒闪电战的战略企图,使德军自二战爆发以来第一次遭到重大失败,为战争形势的根本扭转奠定了基础。由于华西列夫斯基在莫斯科会战中表现出色,5月21日他晋升为上将,6月26日又被正式任命为总参谋长。

保卫斯大林格勒

主词条:斯大林格勒战役

华西列夫斯基就任总参谋长后,便主要留在最高统帅斯大林身边,参与战略决策,或者代表大本营到各方面军去协调处理军事事务。1942年7月,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研究这一地区的形势。此后,他的主要精力便放在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上。

当时苏军面临的形势是,德军统帅部为实现1942年夏季战略进攻计划,在苏德战场南翼投入重兵,企图迅速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占领巴库,夺取石油资源,占领富饶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然后北取莫斯科,南出波斯湾。苏军最高统帅部正确分析了形势,计划通过顽强的防御削弱并阻止德国进攻,赢得必要时间组训预备队。待条件成熟后转入坚决的反攻,以求全歼德军重兵集团,扭转整个苏德战场态势。

正是在这样一个战略背景下,华西列夫斯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多次奔赴前线,了解情况,协调军事行动。为解除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合围的威胁,他建议使用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对敌实施反突击。这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而且阻止了敌人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的企图。8月下旬,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郊展开防御,减弱德军对市区的突击,华西列夫斯基再一次来到斯大林格勒,担负起领导调来的部队参加即将进行的反突击准备工作,直到8月底朱可夫大将接替工作后,才返回莫斯科。10月,华西列夫斯基前往斯大林格勒,与朱可夫等共同拟定反攻计划,并亲往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就地领导反攻的准备工作。1942年11月13日,华西列夫斯基在党中央政治局和大本营的会议上,报告了拟定的作战计划,并得到批准。

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

从1942年11月19日开始,苏军发动了围歼斯大林格勒敌军集团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战斗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自反攻开始后,华西列夫斯基大部分时间是在前线度过的。他同方面军首长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直接参与作战计划的拟定。同时,每天就前线情况向最高统帅作两次报告,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领导总参谋部在正确制定会战计划、同方面军首长一起将任务具体化、解决各级指挥的协调行动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尽了最大的努力,对确保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正是在这一时期,斯大林逐渐改变了不重视总参谋部作用的一些做法。

在苏德战争初期,斯大林很少依靠总参谋部,总想把总参的许多领导干部下放列部队去指挥战斗。正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由于华西列夫斯基率领总参谋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才使斯大林逐渐改变了对总参谋部作用的看法,其工作作风也不断改进。据华西列夫斯基回忆:“大约从1942年9月起,斯大林明显地改变了对总参谋部的态度,开始真正依靠它了。从那时起,一切重大的战役战略问题,都是在总参机关、国防人民委员会各部门首长和方面军司令员的参与下加以解决的。”

至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军民获得的辉煌胜利而告结束。德军在会战中共损失150万人,占其苏德战场作战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联人民取得的这一胜利,彻底打破了希特勒灭亡苏联称霸世界的狂妄企图,使之成为苏德战场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转折。此后,苏军展开了全面的战略反攻。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华西列夫斯基显示其统帅才能的光辉一页,他是斯大林格勒进攻战役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之一,对确保会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杰出指挥才能、工作能力,以及意志坚定、谦虚谨慎、为人正派的作风也受到高度评价。正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最为激烈的1942年10月,他被提升为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1943年1月18日,华西列夫斯基晋升为大将军衔,并获一级苏沃洛夫勋章,这是苏军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勋章。仅过29天,即2月1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授予华西列夫斯基“苏联元帅”军衔,使其成为战争期间第二个荣获此军衔的高级将领(第一个是朱可夫) 。 华西列夫斯基由少将晋升为苏联元帅,期间只用了两年半多的时间,如此的晋升速度,在战争史上是罕见的,足见斯大林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器重。这时的他尚不满47岁,能与他比肩的只有朱可夫一人。

转入反攻

库尔斯克战役

华西列夫斯基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派华西列夫斯基到沃罗涅日方面军,协助该方面军首长实施1943年在顿河上游进行的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1943年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同朱可夫等高级将领,在认真分析了整个军事形势后,制定了正确的会战计划,即集中主要力量在库尔斯克以北和以南,首先采用防御战拖垮敌人,尔后转入反攻并歼灭敌人,在此基础上,红军在哈尔科夫、波尔塔瓦和基辅方向发起全面总攻。这一计划得到大本营的批准。由于德军一再推迟了发动进攻的日期,一些苏军将领提出实施先发制敌的突击,斯大林对这一建议也很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又是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一起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说服斯大林仍按原计划实施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从1943年7月5日德军发起进攻开始,至8月23日以苏军再次获得胜利而结束。由于苏军制定了先防御、后反攻的正确作战计划,此次会战使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军械物资,德军企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和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被粉碎。此后,德军已无力再发动战略性进攻了,而只能被迫采取防御战略,直到彻底战败。在这次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担负了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的工作。

挺进白俄罗斯

1943年秋,华西列夫斯基领导制定并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战役、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在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

1944年1月至2月,在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中,华西列夫斯基负责协调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的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米亚(参见词条克里米亚战役)。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作战中,华西列夫斯基乘坐的汽车触发了德军埋下的地雷。当时,他正坐在驾驶室里,头部受了重伤,被飞机送回莫斯科,卧床休息了一个星期。

《时代》周刊的华西列夫斯基 《时代》周刊的华西列夫斯基

华西列夫斯基利用在莫斯科养伤的一段时间,再一次仔细考察了总参谋部正在起草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当时,已是1944年夏季,红军已解放了列宁格勒和加里宁格勒州、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乌克兰将近全部,摩尔达维亚的一部分和克里米亚。在战场南段,战斗行动已转移列苏联国境线外的罗马尼亚领土上进行。苏联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是:对白俄罗斯突出部的两翼侧实施猛烈向心突击,粉碎驻守在明斯克以东的突出部中心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这到解放白俄罗斯全境的目的,并为下一步对波罗的海和乌克兰西部地区之敌实施突击,以及对德国人力量最弱的东普鲁士和华沙方向发动决定性战役,创造有利前提。5月30日,大本营批准了代号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罗斯战役计划,同时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大本营代表,协调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行动。他帮助大本营完成了各方面军的调动和集中,提出了他认为适合担任新编组各方面军司令的人选,供最高统帅选择。在提名中他压制了勋卓著的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戈尔巴托夫,提拔了并不出名的年轻人伊万·丹尼洛维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还把提出不同意见的坦克兵元帅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特米斯特罗夫调离了前线。第一次协调是在6月8日,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方面军司令员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大将关于实施战役第一阶段的计划;第二次是6月15日至16日,华西列夫斯基检查了方面军中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近卫第6集团军和第43集团军战役的准备情况。

白俄罗斯战役于1944年6月23日开始进行,苏军很快取得了重大进展,至7月上旬,苏军围歼了明斯克以东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并解放了明斯克(参见词条明斯克战役)。在此基础上,苏军各方面军立即追击敌人,扩大战果。它们沿各个离心方向实施突击,进攻在波罗的海到喀尔巴阡山脉全线展开。7月29日,华西列夫斯基因战功卓著,荣膺苏联英雄称号,并被授予金星奖章。

攻入德国本土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波罗的海沿岸战役

在白俄罗斯战役取得胜利后,华西列夫斯基又负责领导了波罗的海沿岸战役,从9月份战役开始直到年底,他几乎一直在这个地区。这一战略性战役包括4个方面的战役行动:里加战役(1944年9月14日至1944年10月22日)、库尔兰战役(1944年9月14日至1944年11月24日)、莫昂海峡战役(1944年9月30日至1944年11月24日)和麦列河战役(1944年10月5日至1944年10月22日)。波罗的海战役的胜利,使苏军进攻的矛头直指德国进攻苏联和波兰的最主要战略基地——东普鲁士。

苏军发起东普鲁士战役的目标是:切断守卫在东普鲁士的德军同其他德军的联系,把这一集团军群压迫到海边加以分割并各个歼灭,肃清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这一战役从1945年1月13日开始。2月18日,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在尔扎克城地区重伤牺牲,华西列夫斯基请求斯大林解除自己的总参谋长职,主动请缨,接任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员。其总参谋长一职由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继任。 至此,华西列夫斯基离开了自战争爆发以来一直担负的总参谋部的工作,奔赴前线,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华西列夫斯基在总参的长期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朱可夫曾指出:“我们的总参谋部高度掌握了计划重大战略性和进攻性战役和战局的艺术。”

华西列夫斯基(前排左二)与二战中苏军的主要指挥官

华西列夫斯基接到任命后,立即动身于1945年2月20日抵达位于东普鲁士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部,指挥部队协同友军对德对战。4月上旬,华西列夫斯基指挥部队协同友军攻克了东普鲁士首府柯尼斯堡。莫斯科为庆祝这一胜利,于1945年4月9日夜间,用324门大炮齐放24响,向攻克哥尼斯堡的英雄们致敬。接着苏军又以强大的攻势围歼了驻守泽姆兰半岛的8个师的德军,肃清了东普鲁士境内的敌人。 东普鲁士战役的胜利,为向柏林方向突破的苏联军队解除了来自侧翼的威胁,并腾出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参加主要方向的行动。

远东攻势

主词条:八月风暴行动

为了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苏联在对德作战尚未结束时,就开始准备在远东的对日作战。1944年秋,白俄罗斯战略性战役结束后,苏联最高统帅部委托华西列夫斯基着手为苏军在阿穆尔河(中国称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进行初步计算,确定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所必需的物资。1945年5月10日,华西列夫斯基从波罗的海沿岸回到莫斯科。总参谋部在他的领导下,于1945年制定了远东战局计划并得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同意,以及苏联党中央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 作战行动将在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展开,纵深将达200至800公里。

为便于集中统一指挥远东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1945年7月30日正式任命华西列夫斯基为远东苏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外贝加尔方面军(司令为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远东第1方面军(司令是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元帅)、远东第2方面军(司令是马克西姆·阿列克谢耶维奇·普尔耶夫大将)以及太平洋舰队和阿穆尔河的内河舰队。 大量的部队、装备和指挥机构被隐秘地调往远东和外蒙古。

八月风暴行动八月风暴行动

在这之前的7月5日,华西列夫斯基已抵达赤塔,对预先的作战计划做进一步修订与完善。他亲临后贝加尔方面军的主要地段,进行认真的勘察,视察了部队并同一线指挥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他果断对预定决心做了重大修改,变更了一些部署,缩短了原训令中规定的各部队完成基本任务的时限,如将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强行通过大兴安岭的时间,由在战役发起后的第10天改为第5天,第36集团军攻占海拉尔筑垒地域的期限也不再定在战役的第12天,而是第10天。这些变更与调整,展现了华西列夫斯基负责而果断的统帅品质。

在中国东北对日本作战于8月9日开始 。15日,日本昭和天皇发布“终战诏书”,但苏联认为“日本武装部队还没有真正投降”,于是继续进攻。17日,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命令日军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为了占领重要的军事目标和工业目标,并接受日军警备部队的投降,华西列夫斯基向奉天、长春、旅顺口、大连、哈尔滨和吉林等地派出空降兵,俘获了“伪满洲国”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自19日起,日军相继投降。到8月底,关东军和驻在东北和北朝鲜的日军已全部解除武装。同时,苏军解放南萨哈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战役顺利结束。远东战役以苏联的胜利告终。

华西列夫斯基在八月风暴行动前后

从1945年8月9日至9月2日,在24天的时间里,华西列夫斯基统帅远东苏军158万余人,对日本关东军31个师团、13个旅团约97万人给予毁灭性的打击。是役,共毙伤俘虏日军68万余人,俘虏将领148名,其中有22个师团、12个旅团是不战而降的。远东战役的胜利,使日本丧失了侵略基地和在中国东北、朝鲜以及南萨哈林的原料与武器主要供应基地,缩短了对日作战取胜的时间,关东军的覆灭也加速了日本的投降进程。 华西列夫斯基在这一战役过程中再度表现出他作为军事首长所具有的干练的组织能力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因此第二次荣膺苏联英雄称号。

(以上图册部分参考资料 )

悄然退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于1946年3月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和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领导军队的改组工作。1948年11月,改任苏联武装力量部第一副部长。1949年3月,任苏联武装力量部部长。

晚年的华西列夫斯基

1953年3月,在斯大林死后,华西列夫斯基被降为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1956年至1957年,改任国防部主管军事科学的副部长。根据华西列夫斯基后来的回忆,有一天,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在车上谈话,朱可夫问道:“怎么样,萨沙(对“亚历山大”昵称),你不觉得你应该研究战争史吗?”华西列夫斯基大吃一惊,紧接着,通过与朱可夫的交谈,他明白这是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在要求自己辞职。1959年1月,华西列夫斯基被改为苏联国防部总监组总监。

此外,华西列夫斯基还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大、第二十大中当选苏共中央委员(1952年10月-1956年4月),同时是第二、第三、第四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46年2月-1958年3月)。

(晚年图册参考资料 )

多年的军旅生涯对华西列夫斯基的健康造成了损害,他遭受了数次的心脏病发作,最终于1977年12月5日因又一次心脏病发作而逝世,终年82岁。 其骨灰安置于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宫墙(参见词条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之下。

主要影响

编辑

佩戴各式勋章的华西列夫斯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作为苏军的总参谋长,根据统帅部的意图,主持制订一系列重大战役计划,参与领导解决各方面军所需人员、物质和技术器材保障以及为前线准备预备队等重大问题。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经常作为大本营代表亲临情况最复杂的前线,直接传达任务和指导工作,监督战役计划的实施:

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的代表来到对战局起决定性作用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解除德军对第62集团军合围的威胁,他建议使用坦克第一和第四集团军的剩余兵力,对敌实施反突击。这不仅打破了敌人的围歼计划,而且阻止了敌人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的企图。随后,他协调其他战场,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显示了他统率大军的才能。

1943年夏,华西列夫斯基先后协助各方面军领导进行了奥斯特罗戈日斯克—罗索什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组织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协同作战)。同年秋,领导制订并组织实施南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解放顿巴斯以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进攻北塔夫里亚地区的战役计划。

1944年1至2月组织乌克兰第3、第4方面军在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战役中协同作战;4月协调苏军解放克里米亚的作战行动,在攻占塞瓦斯托波尔的作战中负伤。同年夏参与领导白俄罗斯战役的组织与实施。在战役准备阶段,华西列夫斯基根据斯大林的设想,一方面详尽审阅了巴格拉季昂行动的计划,另一方面帮助大本营完成了各方面军的调动和集中(他本人直接负责协调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1、第2方面军的作战行动),提出了他认为适合担任新编组各方面军司令的人选,供最高统帅选择。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又深入各部队检查战役准备情况,实施最直接的战役指挥。这次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解放了白俄罗斯全境,为以后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条件。

1945年2月在东普鲁士战役中,被任命为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司令,率部歼灭德军东普鲁士集团。

在白俄罗斯战役结束后,华西列夫斯基奉命为苏军向阿穆尔河(即黑龙江)沿岸、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地区集结兵力进行初步准备,领导制订对日作战计划。德国投降后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重新调整远东苏军的部署,与总参谋部的人员一起拟制了远东作战计划,并采取极严格的保密和伪装措施,将三个方面军调到中苏边境的三个主要突击方向上。1945年7月,被任命为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对日本关东军作战。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华西列夫斯基指挥150多万苏军发起进攻,进入中国东北等地。仅仅10天,苏军就在三个作战方向上分别挺进了200到800公里,将日军分割成许多孤立的集团。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下旬,日本关东军陆续被解除武装。

华西列夫斯基具有丰富的统帅部工作经验,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干,其军事活动业绩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他与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等一同被视为俄罗斯(苏联)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位军事领导人之一。

历史评价

编辑

苏俄

据苏联元帅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木辛哥回忆,斯大林曾开玩笑说:“如果把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放在一起,然后把他们分成两半,我们会得到两个最好的指挥官。”

苏联大将谢尔盖·马特维耶维奇·什捷缅科:“我对他(华西列夫斯基)了解得越多,我对这位典型的军人以及谦虚真诚的、居功至伟的军事领导人的敬意就越深。”

俄罗斯大将马·阿·加列耶夫:“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在卫国战争中展现了自己是一位真正杰出的指挥官。他为全体指挥官树立了榜样,把对远大目标的渴望、对军事职责的忠诚和才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对事业福祉的全心全意的奉献和无私忘我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俄罗斯作家卢布钦科夫《俄罗斯最著名的统帅》:“红军总参谋长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作为重大战略行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载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国外

美国军事史作家T.N.杜派《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全书》:“作为一位能力非凡的野战指挥官和参谋军官,华西列夫斯基的天才是多次大型战斗中的重要财富。他以出色组织多个方面军、诸多兵种协同作战而闻名。”

美国军事史学家戴维·M.格兰茨《库尔斯克会战》:“华西列夫斯基堪称是红军最出色的高级参谋人员,他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展露头角。战争爆发几个月前,华西列夫斯基在制定国防计划和动员计划的过程中起到了关健作用,时任总参谋长的沙波什尼科因此对他青睐有加。凭借自己的出众才华,华西列夫斯基只用短短四年就从上校晋升为上将。华西列夫斯基的战略眼光能纵览全局,性格平和、思维敏捷的他同朱可夫形成互补,整场战争期间,他们两人珠联璧合,成为大本营最可靠组合。”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学者莘、卢克所著《苏联名人小传》中,华西列夫斯基被称为“苏联杰出的将领”。

人物荣誉

编辑

称号、勋章(含奖章)

苏联党和政府为表彰华西列夫斯基在长期军事生涯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除两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以外,还先后授予勋章、奖章多枚,荣誉武器1件(1968年),他八次获得列宁勋章、两次获得红旗勋章与胜利勋章,是苏联历史上获得勋章最多的指挥官之一。 具体情况见下:

本国授予

名称/头衔

授予时间

授予时期

圣安娜勋章(四级)

——

俄罗斯帝国时期

圣斯坦尼斯瓦夫勋章(三级)

——

圣乔治十字勋章(四级)

——

苏联英雄

(同时授“金星奖章”)

1944年7月29日

苏联时期

1945年9月8日

胜利勋章

1944年4月10日

1945年4月19日

列宁勋章

1942年5月21日

1944年7月29日

1945年2月21日

1945年9月29日

1955年9月29日

1965年9月29日

1970年9月29日

1975年9月29日

十月革命勋章

1968年2月22日

红旗勋章

1944年11月3日

1949年6月20日

苏沃洛夫勋章(一级)

1943年1月28日

红星勋章

1939年

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三级)

1975年4月30日

纪念列宁诞辰一百周年奖章

1969年11月5日

保卫莫斯科奖章

1944年5月1日

保卫斯大林格勒奖章

1942年12月22日

攻克柯尼斯堡奖章

1945年6月9日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

1945年5月9日

战胜日本奖章

1945年9月30日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二十周年奖章

1965年5月7日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三十周年奖章

1975年4月25日

莫斯科建城八百周年奖章

1947年9月20日

苏联武装部队老兵奖章

1976年5月20日

红军建军二十周年奖章

1938年1月24日

苏维埃陆军海军三十周年奖章

1948年2月22日

苏联武装力量四十周年奖章

1957年12月18日

苏联武装力量五十周年奖章

1967年12月26日

外国授予

名称/头衔

授予时间

授予国家

苏赫巴托勋章

1966年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71年

红旗勋章

1945年

哈尔金·高尔胜利三十周年奖章

——

蒙古人民革命五十周年奖章

——

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三十周年奖章

——

蒙古人民军五十周年勋章

——

白狮勋章(一级)

1955年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白狮军事勋章(一级)

1945年

战争十字勋章 1939–1945

1943年

纪念杜克拉山口战役奖章

1960年

卡尔·马克思勋章

1975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军事功勋十字勋章(一级)

1946年

波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复兴勋章(二级)

1968年

波兰复兴勋章(三级)

1973年

格伦瓦尔德十字勋章(一级)

1946年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勋章(一级)

1974年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大军官勋位)

1944年

法兰西共和国

战争十字勋章 1939–1945

1944年

不列颠帝国勋章(爵级大十字勋章)

1943年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功绩勋章(总司令级)

1944年

美利坚合众国

国家解放勋章

1946年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游击队之星勋章(一级)

1946年

国旗勋章(一级)

1948年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朝鲜解放勋章

1948年

中苏友谊万岁奖章

195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表格参考资料 )

轶事典故

编辑
个人性格

在苏军众多的统帅人物中,华西列夫斯基向有儒将之称。他性格敦厚,待人热诚,严于律己,谦逊自处。他尊重每一个人,从最高统帅到集团军或军师一级的首长。在完成一次重大战役行动之后,斯大林曾调侃他说:“华西列夫斯基同志,您指挥这么一大批军队,而且干得不坏,但您自己也许连苍蝇都从来也没有欺侮过。”华西列夫斯基从来不认为粗暴是统帅性格的特征,也不认为它是指挥军队的重要因素。他说过,“要心平气和并且不让自己提高嗓门,并不总是那么容易。但是……经常要攥紧拳头直到手指发疼,默不作声,克制自己不去骂人或吼叫。善于在下属面前保持自重,应是苏联军事首长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品质”。

华西列夫斯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相信部属,尊重并信任下级,维护他们的自尊心。他非常了解,在像苏德战争初期那样很不利的困难局面下,要保持严密的组织性和工作的严肃性是不容易的。所以他极力提倡集体的团结精神,努力造成一种使大家感不到上面的压力,而是感受到有经验的老同志和首长们的有力支持这样一种工作气氛。他对下级历来热情、关怀、坦诚和信任,所以在总参谋部深受大家的爱戴,威望颇高。华西列夫斯基的另一个特点是勇敢沉着、机敏干练。他曾在战争期间不止一次地冒着巨大的生命危险在前线作战部队工作,但是每次都能准时圆满地完成最高统帅部赋予的使命和任务。他写给最高统帅部的报告,都非常全面而极其明确。他的这一素质深得斯大林的赏识和信赖。

华西列夫斯基能够准确在事件的发展中抓住主要的部分,及时作出正确结论,并清楚预见其发展趋势。但他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反对任何吹嘘。相反,他从不打断别人的话,总是非常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即使意见不一,华西列夫斯基也能耐心地讨论并加以说服工作,最后往往使对方心悦诚服。同时,他也很善于在最高统帅斯大林面前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这方面他既灵活又坚定。

主要作品

编辑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

华西列夫斯基在晚年还撰写了回忆录《毕生的事业》 ,回顾了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征战历程,此书对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期间苏军最高统率部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毕生的事业》,1977年 )、解放军出版社(《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战争回忆录》,2003年)相继出版有该书的中译本。

人际关系

编辑

亲属

第一任妻子:Serafima Nikolaevna VoroNOva(1904-1980),1923年与华西列夫斯基结婚,1934年离婚。二人生有一子尤里(1925-2013),后成为苏联空军中将。

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瓦西里耶夫娜·萨布罗娃(Ekaterina Vasilievna Saburova)。二人生有一子伊戈尔(1935-),后成为建筑师。

<p>1977年的华西列夫斯基与叶卡捷琳娜在阿尔汉格尔斯克

1977年的华西列夫斯基与叶卡捷琳娜在阿尔汉格尔斯克

华西列夫斯基与家人在80寿辰上

华西列夫斯基与家人在80寿辰上

华西列夫斯基与儿媳、孙女在一起

华西列夫斯基与儿媳、孙女在一起

(图册参考资料 )

友僚

在华西列夫斯基的成长过程中,苏军总部作战部长兼副参谋长弗拉基米尔·基里阿科维奇·特里安达菲洛夫和苏军总参谋长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如同他的伯乐,对其一生起到重大影响。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元帅和斯大林本人对华西列夫斯基亦颇为推重和赏识。 此外,他长期与朱可夫等共事,彼此颇有交情。

后世纪念

编辑
华西列夫斯基死后,其骨灰盒被安放于莫斯科红场的克里姆林宫宫墙下。

莫斯科有华西列夫斯基的纪念牌,还有以其人命名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街,街旁有他的半身塑像和在房屋墙壁上的喷绘画像。基涅什马、科斯特罗马也有数处纪念碑刻。基涅什马、斯摩棱斯克及维丘加还有华西列夫斯基的半身塑像,加里宁格勒有全身塑像。 基辅有华西列夫斯基陆军防空军事学院(1977年起招生)。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街的半身塑像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街的半身塑像

基涅什马的半身塑像 基涅什马的半身塑像

斯摩棱斯克的半身塑像斯摩棱斯克的半身塑像

加里宁格勒的全身塑像 加里宁格勒的全身塑像

维丘加的半身塑像维丘加的半身塑像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街旁的画像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街旁的画像

科斯特罗马的纪念 科斯特罗马的纪念

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的华西列夫斯基墓莫斯科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的华西列夫斯基墓

-

1973年至1988年,苏联邮政先后发行了12套(共计18枚)苏联元帅纪念邮票,均采用雕刻版,其中就有一枚是华西列夫斯基。2014年至2015年,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发行了多种系列的纪念邮票,其中包括华西列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