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编辑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9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德语:Erich Von Lewinski),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曼施坦因出身军人世家。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东、西两线作战。战后参与重建国防军。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总军务长,参与制定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的作战方案。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1939年9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德波战争。10月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镰刀计划”。苏德战争爆发后,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1941年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米亚作战。翌年7月占领塞瓦斯托波尔,晋升元帅。8月转战列宁格勒。11月发起“冬季风暴行动”,未能救出在斯大林格勒被围的第6集团军。1943年通过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对苏军发起反攻。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被解职,次年被英军俘获,1949年被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成为西德政府高级顾问及名誉参谋长。1973年在慕尼黑病逝,享年85岁。曼施坦因是纳粹德国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埃尔温·隆美尔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有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之称。也有说法认为他是二战德国陆军中最有才华的战地指挥官,或称“陆军中的最强大”“纳粹德国的头号战略家”。著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著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外文名:Erich von Manstein

别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

国籍:德国

出生日期:1887年11月24日

逝世日期:1973年6月9日

毕业院校:柏林军事学院

职业: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

主要成就:制订镰刀计划指挥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指挥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

生地:德意志帝国-柏林

代表作品:失去的胜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

军衔:陆军元帅

人物生平

编辑

出身世家

童年及求学期间的曼施坦因

1887年11月24日,曼施坦因(一译曼施泰因 )出生于德意志帝国的柏林 ,出生名为弗里茨·埃里希·格奥尔格·爱德华·冯·莱温斯基(德语:Fritz Erich von Lewinski genannt von Manstein,英语:Fritz Erich Georg Eduard von Lewinski),出身名门贵族,是炮兵上将爱德华·冯·莱温斯基(1829-1906)和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的第10个孩子,也是莱温斯基与第2个妻子海伦所生的第5个孩子。海伦的小妹妹赫德韦格·冯·希普林和中将格奥尔格·冯·曼施坦因(1844-1913)结婚之后很长时间没有子嗣,所以曼施坦因还没有出生前就决定过继给他的姨父乔治·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出身普鲁士军事贵族家庭 ,不仅的父亲是普鲁士将军,曼施坦因的舅父、外祖父都是普鲁士的将军,后来的陆军元帅兼德国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是他的伯父。

1894年起,曼施坦因在时属德意志帝国的斯特拉斯堡接受中学教育,直至1899年。1900年复活节,12岁的曼施坦因进入了普鲁士皇家军队少年候补军官团,先是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普伦市的候补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又到柏林的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候补军官学校度过了他最后的4个学年。

1906年3月,曼施坦因正式入伍,并作为候补军官被分配到了近卫军步兵第3团。1907年1月,晋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

1914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尉。同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编入现役 ,调入近卫步兵第3团,从而未能完成学业。 尽管曼施坦因在自传中声称自己是“有学位的军官”,但事实上他从未被军事学院正式授予任何学位。

牛刀初试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曼施坦因担任第2近卫预备团中尉副官,先后在入侵比利时、东普鲁士战役和波兰南部由上西里西亚向华沙推进的战役中参加战斗(期间参与了著名的参加的马祖里湖战役),一度隶属于保罗·冯·兴登堡麾下,相继被分配到第8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同年11月,在波兰战场与俄军的战斗中,曼施坦因的左肩和左膝中弹,而且命中左膝的那颗子弹还触碰到了他的坐骨神经,使其被迫在比托姆和威斯巴登的医院中修养了6个月的时间。

年轻时的曼施坦因

1915年6月17日,康复的曼施坦因重新被任命为第10集团军的助理总参谋长,隶属马克思·尔·冯·加尔维茨麾下,并很快晋升为上尉。在此期间参与进攻波兰、立陶宛、黑山和阿尔巴尼亚。1916年,他又参加了凡尔登战役、索姆河会战,分别在弗里茨·冯·毕洛的集团军中任参谋补给官、弗里茨·冯·罗斯贝格的军中任参谋长。1917年秋,调任驻库尔兰第4骑兵师的作战科长,在波罗的海地区作战,主要负责构思作战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拟定相关指令。1918年5月间,调往西线,任第213步兵师作战科长。5月和7月间,他参加了兰斯攻势,并一直在法国作战直到11月11日停战为止。

曼施坦因是德军为数不的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将领之一。 在东西前线交替作战的经历,使曼施坦因作为一个参谋的能得到了锻炼,其天赋也开始展现。他在战争中还相继得到了一些徽章,如一级十字勋章、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军界沉浮

1919年初,曼施坦因志愿到东部边防部队服役,任驻布雷斯劳南方边防司令部参谋。同年夏,南方司令部参谋长洛斯贝格被召回柏林,他把曼施坦因也一同带了去,任帝国国防军第2集群司令部参谋官,成为魏玛共和国国防军的一员。

在20世纪20年代,曼施坦因参加建设德国临时国防军的进程,担任连指挥官。1920年晋升为波美拉尼亚省安格明德市步兵第5团第6连连长。1922年晋升为第4步兵团轻步营营长。1927年晋升为少校。 他相继在什切青军区、德累斯顿军区担任参谋官,并逐渐成为参谋部中年轻一代军官的兵法和军史教授。1929年9月,他被调到国防军总部工作。

20世纪30年代初,因为部队局局长威廉·亚当的信任,曼施坦因多次访问苏联。他曾与包括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在内的多位苏联军政领导人或高级将领见面。他曾经以观察员身份观看了乌克兰和高加索地区的军演,并颇有感触。 由于访问过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曼施坦因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1年1月,曼施坦因升任中校,并前往国防军驻科尔堡(波美拉尼亚省)第4步兵团猎兵营营长。1933年,纳粹党篡夺权力,结束了魏玛时期。同年,曼施坦因晋升为上校。 1934年2月1日,他被任命为第3军区司令部(柏林)参谋部参谋长。

1935年,曼施坦因进入德国国防军总参谋部,任重新组建的陆军总参谋部(后改名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第1(作战)处处长。1936年10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总参谋部首席军需部长,随后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总参谋长,开始接触德国陆军的高层决策机构,成为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的第一助手和代表。 他不仅参与了起草1936年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的计划,也插手了针对法国或捷克斯洛伐克可能会对德国采取行动的回击计划的制定。在这一时期,曼施坦因最关的是军队技术的革新。他坚信速度、火力和机动性将是未来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对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关于成立一支有空军助阵的装甲师的革命性观点表示赞同。

1938年2月4日,陆军总司令维尔纳·冯·弗里奇被免职,曼施坦因与弗里奇关系较为密切,也受到牵连,从总司令部调任驻利格尼茨第18师师长。但很快他就被召回,负责准备德奥合并的作战计划。3月12日,根据曼施坦因的作战计划,德军的两个师开进了奥地利,成将之合并。之后,曼施坦因前往奥地利逗留了几周,负责将奥地利军队并入德国国防军的工作,然后又被派去管理他的步兵师。当希特勒准备占领苏台德区时,曼施坦因的老上司威廉·里特尔·冯·勒布邀请他任第12集团军集团军参谋长,准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9月份《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他再次回到西里西亚。

闪击波兰

主词条:波兰战役

曼施坦因曼施坦因

1939年8月德国进行战争动员后,曼施坦因于18日调任南方集团军总部的参谋长,司令是格尔德·冯·伦德斯泰特上将,准备实施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Operation Fall Weiss)。 在这里,他和龙德施泰特的作战处长衮特·布鲁门特里特上校一起制定作战计划。龙德施泰特采纳了曼施坦因的方案,此方案要求将南方集团军的主要装甲单位集中到瓦尔特·冯·赖歇瑙上将率领的第10集团军,以求得决定性的突破,从而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波兰军队主力。其他两个从属于南方集团军的军团,威廉·斯特上将率领的第14集团军和约翰内斯·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的第8集团军,则负责在两翼支持赖歇瑙的装甲突击力直捣波兰的首都华沙。

私下里,曼施坦因对于进攻波兰并不是特别热心,他认为波兰作为德国和苏联之间的缓冲区更好,而且他也担心进攻波兰将会导致盟国进攻,从而将德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窘境。在德占区,南方集团军集群于1939年9月1日顺利发起进攻。第10集团军的装甲兵部队追赶上了撤退的波兰人,使他们来不及建立防线,第8集团军在他们的侧翼,防止分散的波兰军队在罗兹、拉多姆、波兹南地区集结,形成比较联贯的军队。按照原计划,南方集团军应该首先向维斯瓦河直进然后转向华沙,鉴于战场形势的变化,曼施坦因和龙德施泰特决定在拉多姆地区对波兰军队进行合围。包围取得了成功,清除了从南部到华沙的成规模的抵抗力量。

突击法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曼施坦因以A集团军群参谋长的身份在幕后发挥影响。 早在1939年10月,当时任德国国防军陆军司令部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上将领衔制订了仿照“施里芬计划”的黄色方案时,曼施坦因就提出了不同想法。他要求进攻必须寻求迫使敌人在地面决战,建议从一开始就把攻击的重点放在A集团军群方面,用装甲部队突破阿登山区。一旦消除了敌军向侧翼进攻的危险,所有可动用的兵力均应转向北方,以协助消灭在那里被围的英法主力军。

曼施坦因计划地图曼施坦因计划地图

曼施坦因制定曾经先后提交过6份相关备忘录,然而陆军总司令部不愿意采纳,也没有把计划呈送给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直至他被陆军总司令部解除其集团军群参谋长职务,调任步兵军军长。1940年1月黄色方案泄密后,希特勒的副官长鲁道夫·施蒙特上校造访A集团军群司令部,从参谋们口中得知此事,回去后向希特勒作了汇报。2月中旬,希特勒在柏林召见曼施坦因,后者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建议,希特勒当即感到十分满意。 2月24日,由陆军总司令部具体制订的新计划问世,西线作战的代号也随之改为“镰刀收割”(Sichelschnitt)。新计划将进攻主力放在进攻部队的南翼,基本作战思想是通过暴露南翼来摧毁敌人在列日至色当之间的防线。为此,A集团军群将使用强大的机械化和装甲部队从南面进攻,切断敌人投入到比利时的所有兵力,尔后与B集团军群协同消灭这些部队。B集团军群的任务是迅速占领荷兰,一方面牵制比利时境内的敌军,另一方面阻止英国利用荷兰的领土。 根据曼施坦因的计划与时任德军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等人的具体实施,德军最终得到极大成功,装甲部队一路直冲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只好沿海路撤回到英国。

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德军并不具有倒性的优势,但通过集中装甲集群的力量,以及在拥有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和富有冲劲的将军的前提下,德军最终得到了成功,以闪击战一举打垮了法国。此时曼施坦因只担任第38军军长,进行追击残余法军的工作,被明升暗降的挤出了总参谋部。

在此期间,曼施坦因还参加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准备工作。

对苏战事

主词条:苏德战争

克里木战役克里木战役

1941年,希特勒向苏联发起了巴巴罗萨行动,300万德军分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大集团军群向苏联进攻,曼施坦于3月得到了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的第56装甲军军长的职务。他率领的第56装甲军在开战后的4天内,由东普鲁士经迪纳堡直抵伊尔门湖,冲入苏联境内达200公里的进度,打得苏军措手不及。他认为装甲兵部队就是要不断向前冲,以机动的方式深入敌阵纵深,迫使敌军无法重整旗鼓组成新的防御阵地,一旦停下来就会成为敌军的标靶,因此要不断前进。后来由于德国的一个秘密计划在送到军部时被缴获。曼施坦因保证不再突进那么远。

希特勒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轰炸威胁,准备进攻苏军位于黑海的克里米亚半岛最大的海军、空军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于是他在1941年9月任曼施坦因为第11集团军司令。自该年10月底起,曼施坦因率领第11集团军表现活跃,该军团不仅攻占克里米亚半岛,在苏军享有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至4倍以上的苏军。此时苏军穿越刻赤海峡向克里米亚半岛发起逆袭,他立刻决定停止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对苏军发起反击,成功阻止了苏军的进攻,俘虏苏军17万人,截至1942年初,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这场塞瓦斯托波尔战役让曼施坦因晋升为陆军元帅,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元帅杖。

曼施坦因和部下曼施坦因和部下

正当曼施坦因准备穿越刻赤海峡,加入进攻高加索地区的行列时,希特勒却下令第11集团军必须北上列宁格勒,拿下该城。对此曼施坦因非常反对,他认为就算将第11集团军充当集团军的总预备队,也总比将其浪费在一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来的明智。但最高统帅部的决定已经无法更改,因此第11集团军必须北上,准备拿下列宁格勒。第11集团军抵达后,曼施坦因决定以切断补给线的方式围攻列宁格勒的北极光计划,此举势必要在其他方面冒着相当程度的风险,抽调部分兵力加以突袭苏军的补给线。当第11集团军发起进攻后。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就在曼施坦因即将成功之际,希特勒又下令要他去解除苏军另外的威胁。但他认为这是发起此次攻势所必须承担的风险,如果不冒险的话是无法拿下列宁格勒的,但希特勒仍坚持先解决眼前的危机,于是德军在拉多加湖畔歼灭了苏军第2突击集团军。同时噩耗传来,曼施坦因的儿子吉罗阵亡了。对于痛失爱子的他此时无法悲伤太久,因为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了,必须等着他去解救。

在戒备森严下,希特勒飞到顿河集团军群在乌克兰扎波罗热的总部。曼施坦因等在当地机场迎接希特勒。此时的第6集团军还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由于希特勒下令不准后撤,突围的时机早已失去。对此曼施坦因认为第6集团军如今被大量的苏军包围,如果擅自突围,则后方必将会引来数百万的苏军追兵,不如先以第6集团军吸引大量苏军包围,等位于高加索地区的A集团军群先行撤退以后,才能避免德军整个南翼遭到歼灭。

当经过希特勒同意撤出A集团军群后,曼施坦因命令何立德兵团(由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以及第4集团军的残部组成)东进发起佯攻,再由第4装甲集群从南边突袭斯大林格勒以解救第6集团军。南边的苏军完全受到了奇袭,因为他们认为德军再也无力抵抗,想不到德军居然还能发起反击。就在赫尔曼·霍特上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攻到距斯大林格勒仅30公里时,苏联总参谋部发动的庞大作战行动开始威胁德军后方,到12月底,曼施坦因不能再前进一步。而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上将以并未收到希特勒的下令撤军行动,以及燃料不足为理由选择拒绝突围。于是,德军被迫改变计划,将撤出A集团军群作为首要任务,以挽救整个南方战场。至1943年1月,保卢斯率领第6集团军仅剩的9万人投降。

曼施坦因和希特勒曼施坦因和希特勒

1943年2月,德军开始进行重组。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与B集团军群合并,组建成新的南方集团军,由曼施坦因指挥。

2月21日,他对过度拉长的苏军侧翼发起了反攻。这次反攻被证明是一项重大的成就。曼施坦因的军队进展迅速,孤立了苏军的前进单位和苏联红军被迫停止大规模进攻行动。至3月2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群的坦克先头部队和肯普夫的军团支队会师,切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大部分军队。至3月9日,德军已经在克拉斯诺格勒和巴尔文科夫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估计有23,000名苏军士兵被击毙,另有9,000人被俘虏。此外,615辆苏军坦克与354门火炮被缴获。这是德军在二战中最成功的反击战,也是德军在东线最后的胜利。曼施坦因再次向前推进,其先锋是保罗·豪塞尔的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经过被称为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的血腥巷战后重夺哈尔科夫。武装亲卫队第2装甲军攻占别尔哥罗德。为了表彰曼施坦因的这一贡献,希特勒授予他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

随后,曼施坦因策划在夏季发起一项代号为“反手一击”的大胆行动,其目的是通过迂回到在亚速海的罗斯托夫,以围歼苏军,但希特勒却选择比较传统的堡垒行动,以旨在粉碎位于库尔斯克的突出部。

1943年3月,曼施坦因(左一)、希特勒等在商讨军事行动1943年3月,曼施坦因(左一)、希特勒等在商讨军事行动

在堡垒行动中,曼施坦因率领军队从南边实施夹击,尽管有所损失,他仍成功地实现他最初的目标,对苏军造成更多的伤亡。率领苏军防守库尔斯克的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元帅在他的回忆录中,也称赞曼施坦因。但由于京特·冯·克鲁格和瓦尔特·莫德尔在北部地区领导的夹击几乎彻底失败了,长期缺乏步兵的支援与预备队,以及盟军入侵西西里的爱斯基摩人行动,希特勒下令取消进攻,同时抽调曼施坦因的装甲兵部队和战斗资源撤出库尔斯克会战,曼施坦因因此提出抗议,指出胜利几乎在望,因为他觉得他已经取得了局部优势,只要再作出多一点努力,他可以在苏军出击预备队前攻破防线。当堡垒行动失败后,苏军对精疲力竭的德军发起了大规模反攻。

德军的胜利,在意义上是要歼灭被合围的苏军,这既需要完成合围(这是德军的北部和南部的坦克会师)又需要长期的封锁包围圈,以消灭在包围圈内的苏军。即使第一步已经做到了,并不等于第二步就会自动完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始终没能迫使苏军作出重大后撤,除了像哈尔科夫的临时性逆转。德军在库尔斯克的进攻暂停后,苏军便有足够的力量立即展开反攻。

1943年9月,曼施坦因将军队撤回到第聂伯河西岸,对追击的苏军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 从1943年10月中旬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稳定了南方的战局。然而,苏军从基辅形成了一个突出部,到达关键地区日托米尔。这时德军实施了成功的反击,其中武装亲卫队的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和第2帝国装甲师与第1、第7、第19、第25装甲师、第68步兵师(第4装甲军的一部分),在日托米尔前面迂回苏军侧翼。他们在赫尔曼·巴尔克将军的指挥下,在布鲁西洛夫与拉多密歇等地得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胜利。巴尔克和他的参谋长本来想进攻突出部的根部,向基辅前进,但哈德·劳斯将军却赞成采取更审慎的方式。

第聂伯河会战第聂伯河会战

1944年1月下旬,曼施坦因在苏军的进攻下被迫进一步向西撤退。2月中旬,他违抗希特勒“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战线”的命令,下令南方集团军中的第11和第42军(包括6个师共56,000人)于1944年2月16至17日从“科尔逊口袋”中突围。 最后,希特勒在行动开始后接受了这次撤退行动,下令突围。

同年3月,苏军又再度展开攻势,随即突破第4装甲集群与第1装甲集群之间的空隙,准备将第1装甲集群赶往罗马尼亚山区,执行包围歼灭。朱可夫将装甲集群兵力集中在东南边,准备等第1装甲集群往南退却后进行围歼,此时曼施坦因识破朱可夫的意图,于是严格禁止第1装甲集群退往罗马尼亚山区,但若想向西突围又必须面对苏联两个战车军团阻挡在前,曼施坦因为此要求第4装甲集群东进与第1装甲集群会合。4月,两集群成功会师,第1装甲集群的20万人得以避免斯大林格勒式的全军覆没,虽然朱可夫得知德军并不是向南而是向西后,立刻命令部队向西追赶,但为时已晚。

免职与被俘

希特勒与曼施坦因希特勒与曼施坦因

尽管曼施坦因从不怀疑希特勒最高统帅的地位,但他却也认为最高统帅无需干预战场上关于战略战术性的问题,尤其是他对于希特勒的静态硬性防御政策,完全无法认同。

有关在东线的总体问题,曼施坦因仍与希特勒争执。曼施坦因主张有弹性的机动防御战略。他准备放弃领土,企图迫使苏军要么过于分散,或者前进的装甲矛头可以在两翼反击,以到达围歼他们的目标。希特勒则继续坚持静态战。在所有阵地上,德军必须捍卫到最后一人。由于这些频繁的分歧,曼施坦因公开主张希特勒放弃对军队的指挥和交由战争的专业人士管理,首先是建立东线战场总司令一职。 但希特勒多次拒绝了这个想法,他担心这样会削弱他在德国拥有的权力。希特勒的亲信赫尔曼·戈林、海因里希·希姆莱及威廉·凯特尔等人不断向希特勒进言,攻击曼施坦因,力图使希特勒将其罢免。曼施坦因与希特勒的频繁争吵,再加上这些指控,最终导致希特勒在1944年3月31日决定解除曼施坦因的指挥权,由沃尔特·莫德尔接任南方集团军司令,同时授予曼施坦因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这是当时德军中第三个最高的荣誉。

曼施坦因在将兵权移交给莫德尔之前最后一次视察部队 曼施坦因在将兵权移交给莫德尔之前最后一次视察部队

1944年4月2日,曼施坦因正式将指挥权交给了莫德尔。 曼施坦因被撤职后,进入位于布雷斯劳的一座眼科诊所进行切除白内障的手术。他在德累斯顿附近休养,然后完全退出兵役。

虽然曼施坦因没有参加在1944年7月企图刺杀希特勒的“7月20日密谋案”,但他在1943年左右已从亨宁·冯·特雷斯科等人中知道有关的阴谋。尽管曼施坦因也同意这种改变是必要的(他指出,如果一个合法的新政府任命他为最高指挥官去拯救祖国,自己是不会拒绝的),但他拒绝加入他们的行列,说:“普鲁士的陆军元帅绝不叛变(Preussische Feldmarschälle meutern nicht)。”因他仍然认为要遵守自己的职责,即不跨过政治”和“军事”之间的界线。 尽管如此,盖世太保还是对曼斯坦因的住所进行了监视。

1945年1月,因为战局愈发紧张,曼施坦因搬离了在西里西亚列格尼茨的住所,来到了吕讷堡地区的阿赫特贝格。在转经柏林时,他怀揣着元首将再请他出山拯救德国的想法,顺道去总理府觐见希特勒。然而就在此前,希特勒刚刚拒绝了负责进攻阿登的伦德施泰特让曼施坦因来协助他的要求。果然,希特勒拒绝接见曼施坦因。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后,新任元首卡尔·邓尼茨一度想要任命曼施坦因为国防军总参谋长,以帮助德国争取到更好的投降条件。但这一任命没有得到落实。 5月8日,德国所有的武装力量都宣布投降,曼施坦因告知了英国陆军元帅伯纳德·劳·蒙哥马利自己的住处所在。他不打算躲起来或逃跑,可能还期望成为同盟国的对话者。尽管如此,曼施坦因仍在8月26日被英军逮捕。

未尽的审判

受审中的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之后,送到战俘营关押,后被转移到纽伦堡。在纽伦堡审判期间,曼施坦因并未被起诉,而是以证人的身份出席。 1946年秋,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回到德国。

冷战期间,受到来自苏联的压力,英国政府接受苏联的指控并以战争罪起诉曼施坦因。1949年8月24日至12月19日,他作为战犯在汉堡英国军事法庭受审。总检察长对曼施坦因的指控有好几条,包括:在波兰战役中对波兰平民和军人的所犯下罪行的间接同谋;在苏德战争中,在克里米亚,对战俘的非人待遇;在克里米亚,同谋对共产党实行灭绝政策;强迫将苏联战俘作为补充力量纳入德国军队;执行“针对苏军政治委员的指令”,根据该指令,被俘的苏军政治委员都要被枪毙;对在乌克兰和克里米亚被屠杀的约33000名犹太人需负刑事责任;草菅人命和对14岁到64岁的平民判处强制性劳动的行为;第聂伯河大撤退时令大量人口流离失所,还在河岸前面实行焦土政策。曼施坦因的律师们为他做无罪辩护,声称与上述指控相反,曼施坦因在东线战争中一直在按照战争法行事,反而是苏军自己一直弃法律于不顾。12月19日,曼施坦因被法庭判处18年监禁。

在关于曼施坦因的各项指控中,9项被定罪,8项被认为无罪。法庭宣布他不需要对波兰战役中的指控承担责任,也认为从整体上来说,他没有强迫苏军战俘为德军服役的罪行。但是他曾多次利用他们来执行扫雷任务和建设防御工事,对此是有罪的。同时,曼施坦因在纽伦堡审判中被传唤。法庭也认为他犯了强行迁徙民众使其为第三帝国贡献劳动力的罪行。同样地,法庭还认为他参与了对苏联战俘的虐待、对其中一些战俘的处决,为党卫军和SD带走某些战俘、处决苏军政治委员提供了方便。另外还有这两项指控也被判有罪:对平民实行报复性处决;对他手下有些军官所做出的犯罪行为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虽然这些军官所执行的是直接来自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但是所有关于他对犹太人屠杀的罪行都被宣告无罪了。法庭认为,在保护他所指挥的区域里的平民——尤其是犹太人——方面,曼施坦因有“很严重的疏忽”,但没有证据显示他主动直接地帮助了国防军后方的特别行动队对犹太人的屠杀。另外,还有一项关于他对“游击队员”平民的处决行为的指控,最后也被判为无罪。

曼施坦因戴着囚犯编号牌 曼施坦因戴着囚犯编号牌

在此前后,包括蒙哥马利和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爵士在内的一些人曾公开对曼施坦因的遭遇表示同情。哈特认为曼施坦因已经很尽力地用人性化的方法指挥战争了,并说:“我花了很多时间看了很多战争报告,我知道在艰难的战斗中,很少有指挥官能够像曼施坦因那样,用语言和行动,克服如此大的困难。对他下这样的判决,如果不是公然的无知,那就是一个粗俗的伪善。”

判决下来后,曼施坦因被关在威斯特法伦地区的韦尔监狱里,囚犯编号为B.33419。他在狱中还碰到了好几位同样因战争的罪名被判刑的将军。曼施坦因利用被监禁的这段时间写了他的战争回忆录。1950年,考虑到外界对他的审判结果多有不满,其刑期被缩短为12年。最终,经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联邦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直接谈判,曼施坦因于1953年5月7日在作了一次眼睛的大手术后,根据健康问题被提前释放。已经在进行的冷战毫无疑问是加快他出狱的重要因素。

安然寿终

晚年的曼施坦因

出狱后,曼施坦因在1955年和1958年先后出版了他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士兵的一生:1887-1939》。

由于冷战期间对抗苏联的需要,曼施坦因于1956年被联邦德国政府国防部聘请为高级军事顾问和联邦国防军名誉参谋长,成为阿登纳最值得信赖的顾问之一。他是唯一一位享有这项特殊待遇的第三帝国元帅。 随后,曼施坦因还成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军事顾问。

在曼施坦因80岁和85岁生日之际,联邦德国的将军们对他表示了正式的致敬,德国各大媒体都刊登了相关照片。

1973年6月9日,曼施坦因因中风在巴伐利亚州慕尼黑附近的伊申豪森逝世,享年85岁。 他以带有军事荣誉礼仪的葬礼被葬在汉诺威北部的Dorfmark。曼施坦因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元帅中唯一一位享有此待遇之人。

主要影响

编辑

指挥战役

德波战争

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德波战争爆发。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南方集团军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包围波兰首都华沙。9月28日,波军投降。

入侵法国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多次修改制定了“曼施坦因计划”,准备入侵法国。该计划充分展现了闪击战的思想和创造力的精髓。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兵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突破色当,迅速攻占马斯河的桥头堡,向东进攻,绕过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希特勒采纳了这个计划。在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集群席卷而下(曼施坦因担任德军第38军军长),英法联军全线崩溃,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法国很快沦陷。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第56军在5天内前进320公里,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9月,曼施坦因成为南线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他的集团军成功进入克里米亚,俘虏43万苏军。同年冬,曼施坦因顶住了苏军的冬季反击,继续向南前进。

1942年7月,曼施坦因的军队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8月,负责指挥围攻列宁格勒。11月,指挥重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负责解救被困于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群,于12月指挥军队发起进攻,一度前进至距斯大林格勒仅50公里处,但由于苏军的顽强阻击,这次救援失败。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国南方集团军司令,在哈尔科夫反击战中重新攻占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从7月至8月,指挥库尔斯克会战,进行大规模坦克会战,但被苏军击败,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损失惨重。 此后,曼施坦因节节撤退,并广泛实施焦土战术。 翌年2月,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军和第42军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

军事思想

二战期间,曼施坦因被认为是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曼施坦因具有极高的战略天赋,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特别是在退却战中善予以灵活的阻击、巧妙的“蛙跳”等手段驾驭战场危机,表现出高超的指挥艺术。 他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法国战役形势图 法国战役形势图

最能体现曼施坦因战略平的是对法作战的“曼施坦因计划”。二战中,整个法国战役都是按照这个计划为蓝本执行的。“曼施坦因计划”简单明了,击中要害。它根据法国对“施里芬计划”可能的反应来制定完全针对的、更加致命的打击方式,出其不意的将反主攻方向从北方的B集团军群转到A集团军群。根据他的计划,德军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而北方则负责吸引法军注意,最后形成合围之势。冒着突破之后主攻部队的南侧翼可能完全暴露的风险,德军“有算计的冒险”最终取得了胜利。英国学者贝内特(P.G. Bennett)相信曼施坦因在博弈中通过“超对策”(hypergame)的思考方式预料到了盟军的战略。正是依靠他构想出的计划及古德里安等人对该计划核心行动的坚决实施,德军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此外,曼施坦因还是第一个主张陆军建立突击炮兵种的指挥官。

历史评价

编辑
出于对曼施坦因的厌恶心理,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曾对身边的人说,曼施坦因只能在顺境中才能带兵。他这样跟阿尔弗雷德·约德尔描述曼施坦因:“我的确认为曼施坦因有很大的军事天赋,这一点毫无疑问。比如说,如果我现在手里有一支20个师的部队,每个师都兵力齐全,而且我们处于和平时期,那么除了曼施坦因,我想不出还有比他更合适的总司令。他懂得怎样调遣他的军队,而且他肯定能做得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会让他的部队行动起来跟闪电一样快,但是条件是他必须有一流的装备,要有充足的燃料,还要有足够的军需和弹药。而一旦某个条件不能符合他的要求……他就适应不了新的局势了。……只要他手里的几个师都能保持状态良好,那么他就一直能很好地调遣下去。但是一旦这几个师出了什么严重的状况,我就得赶紧取消他的指挥权,因为他在这种情况下会完全不知所措。”希特勒还说曼施坦因是个“撤退将军”,以此影射曼施坦因曾多次在失势的情况下建议自己先撤退,然后再卷土重来的想法。

德国陆军元帅埃尔温·隆美尔曾在一次与曼施坦因的谈话结束后,对其助手斯塔尔堡说:“您的元帅是个杰出的战略家,我很佩服他,但是他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

德国陆军大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曾说:“我再次觉得,希特勒容不下曼施坦因这样有才智的名将真是太可惜了。这两个人的性格实在相差太远了,一边是希特勒的独裁,还有他那一点儿军事业余爱好和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另一边是最有作战头脑的曼施坦因,还有他出色的军事天赋、在德国参谋部所受的军事教育和他冷静而又大胆的判断能力。”

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

苏联元帅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曾说:“我们认为,可恨的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是我们最危险的对手。他具有驾驭各种极为复杂的情况的技能。如果德军所有的将领都具有他那种杰出的才能,我们的情况也许就会大为不妙。”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在评价时说“他对作战的可能性独具慧眼”,并说:“曼施坦因元帅已经被证明他是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他们都希望他能出任陆军总司令。……总而言之,他具有军事天才。”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曼施坦因可能是德国在二战中最有才华的战地指挥官。

法国军事史学家皮埃尔·塞尔芬在《曼施坦因传》中称赞他为“独一无二的、伟大的战略家和军事领导人”,并说:“他曾经在为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服务时展示了非凡的才华。但是他虽然拥有这么多常人没有的天分,却还是缺少了对他所为之服务的政治体制的本来面目的清晰认识——在他内心深处,他将这个政体跟他儿时所受教育中的那个永恒的德国混为一体了。”

美国政治、历史学者罗伯特·帕克斯顿(RobERT O. Paxton)在《西洋现代史》中称赞曼施坦因是法国战役中“最杰出的军事策略家”。

法国历史学家让·洛佩等人在《巴巴罗萨行动》中将曼施坦因与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并称为“20世纪最耀眼的指挥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戴耀先在为《失去的胜利》作序时说:“曼施坦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将帅中善用头脑打仗的人,西方将他与著名的法国贝当元帅相提并论。他将拥有先进军事技术的装甲兵、航空兵等应用于作战,与古德里安的“闪击战”思想不谋而合。他重视研究敌情我情,做战前周密思考,制订详细的计划;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大胆修正预案;进攻时敢于冒险,大胆奇袭;防御中力避消极被动,主张攻势防御。”

人物荣誉

编辑

授予时间

名称

1914年

一级铁十字勋章

二级铁十字勋章

——

霍亨索伦王室勋章

一级弗里德里希勋章

汉萨十字(汉堡版)

1914年/1918年世界大战荣誉十字勋章

1939年9月16日

二级铁十字勋章

1939年9月21日

一级铁十字勋章

1940年7月19日(1943年3月14日加橡树叶,1944年3月30日加剑)

橡叶带宝剑骑士铁十字勋章

以上内容来源

轶事典故

编辑
据说曼施坦因每次在攻城略地后,但凡时间和条件允许,总要跑去造访美丽的古堡和庄园,欣赏那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名画、装饰,一整天都为此流连忘返。即便是在多年后的战争回忆录里,曼施坦因也用大量篇幅记叙自己的一次次游览观光。他还不忘愤怒地谴责一些别墅的暴发户主人品位粗俗,太不文艺。例如有一位房主,居然命人创作了一幅油画,将自己画在中间,趾高气扬,四周则众星拱月,簇拥着文学艺术史上的伟大先贤。

<p>尤塔·西贝丽与吉罗(右)、吕迪格(中)与吉赛拉(左)

尤塔·西贝丽与吉罗(右)、吕迪格(中)与吉赛拉(左)

曼施坦因(中)的婚礼

曼施坦因(中)的婚礼

曼施坦因和长子吉罗

曼施坦因和长子吉罗

人际关系

编辑

关系

姓名及生卒年

简介

生父

爱德华·冯·莱温斯基(1829-1906)

炮兵上将。

生母

海伦·冯·希普林(1847-1910)

爱德华·冯·莱温斯基的第二任妻子。父亲是预备役将军奥斯卡·冯·希普林。

养父(姨父)

乔治·曼施坦因(1844-1913)

中将。

养母(姨母)

赫德韦格·冯·希普林(1852-1925)

——

妻子

尤塔·西贝丽·冯·勒施(Jutta Sibylle von Loesch,1900-1966)

一个西里西亚地主的女儿。1920年与曼施坦因结婚。

长子

吉罗(1922.12.31-1942.10.29)

1942年于东线北方战场阵亡。

次子

吕迪格(1929年生)

——

女儿

吉赛拉(1921年生)

——

以上内容来源

主要作品

编辑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失去的胜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失去的胜利》

曼施坦因于1955年撰写有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曼施坦因在书中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为主线,根据其私人日记和其他资料,介绍了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在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该书对后世了解二战中德军的一些决策内幕,尤其是许多重大战役计划的制订过程及其经过,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介绍这些战局的过程中,曼施坦因还分析了成败原因,结合战例总结出许多指挥经验和作战指导原则,“这不仅对军事学术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为战争指导者和各级指挥人员提供了宝贵经验”。

此外,曼施坦因还著有《士兵的一生:1887—1939》。

人物争议

编辑

反犹立场

曼施坦因在1934年曾公开宣称通过《反犹太种族法》是一种怯懦行为 。当时他向陆军总参谋长路德维希·贝克呈交了抗议书,对部队中新的种族歧视规定提出质疑:“如果德意志帝国可以要求它的士兵几十年如一日地随时为了国家而献身,那么它现在就不应该用法律对他说‘如今你不再是真正的德国人了’。一个自愿参军、随时准备着为德国人民献身的人,就应该因为他的良好意愿而成为合格的德国人。”曼施坦因还说到他自己,说不管自己的祖母是不是雅利安人,自己都是个雅利安人。曼施坦因在他的抗议书中最后提到:“这些战后的年轻士兵们的荣誉也是我们所有人的荣誉。” 但到了1941年底,他却发布命令,强调“对低贱的犹太人实施严厉但恰当的报复”是十分必要的 。

在1944年曼施坦因遭到希特勒排挤以后,党卫军在海因里希·希姆莱的命令下对他的血统进行调查,因为多年来一直有传言说曼施坦因可能有犹太人血统(在波兰,Lewinski这个姓来源于Levy)。但这个说法并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

军事能力

自二战结束后,人们通常认为曼施坦因是一个拥有杰出能力的军事天才 。受到一些军事史学家的影响,甚至有人称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 。但近年以来,一些军事历史学家对其能力亦提出质疑 。

战略设计

曼施坦因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为德国在1940年法国战役的胜利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但针对曼施坦因及其战略设计在这场战役中起到的作用,中西方学界亦有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曼施坦因凭借独特的战略眼光对法军的意图进行了准确的判断。正是依靠他构想出的计划,德军才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曼施坦因的智慧和不断争取,德军就会采取最初的进攻计划,那么完全猜到德军动向的法军未必不能取胜或是把战争拖入持久战。

另一部分学者没有将“曼施坦因计划”视作曼施坦因个人才能的杰作,而是视之为德军战略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