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伊朗 编辑

以波斯和伊朗语族为核心的文化区域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大伊朗(波斯语:ایران بزرگ‎ Irān-e Bozorg / ایران زمین‎ Irān-zamīn),《伊朗百科全书》使用伊朗文化大陆一语,是指明显受到伊朗文化影响的地区,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带,由高加索延绵至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符合历史所认知的伊朗全境。在媒体及学术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称为大波斯。大伊朗一词与文化有关,意指伊朗部族定居的地区,与任何政治实体无关。这词语也用以表示后青时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较政治实体的出现早了个世纪。萨珊王朝在三世纪的刻文首次使用带有政治含意的“伊朗”,多民族的伊朗地区包括小亚细亚,不包括伊朗两个盐土荒漠盆地以东的地区,但却适用在文化语境上。大伊朗地区历来以族群多样化著称,但在文化上却呈现高度的同一性。伊朗族群中,波斯人的影响尤其突出。而由于历史上波斯诸王朝的强大影响力,大伊朗(即伊朗文化圈)也经常被认为是波斯文化圈的近义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大伊朗

外文名:Irān-zamīnایران بزرگ‎Irān-e Bozorg

别名:伊朗文化大陆、伊朗文化圈、大波斯

定义:指明显受到伊朗文化影响的地区,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带,由高加索延绵至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

定义

编辑
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将大伊朗定义为“大部分高加索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亚,文化影响力遍及中国西北地区、西印度及闪米特语族的世界”。据弗赖伊所说,“伊朗即是人们说伊朗语及伊朗语流通的地区,以及伊朗文化流行的地方。”

理查德·福尔茨则说:“大伊朗是起自美索不达米亚及高加索,直至花剌子模、中亚河中地区、巴克特里亚、帕米尔高原的文化区域,那里的各个民族,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帕提亚人及粟特人在前伊斯兰时期都是祆教徒。”希腊人认为大伊朗的范围远至印度河。

据詹姆斯·帕特里克·马洛里(James Patrick Mallory)及道格拉斯·Q·亚当斯(Douglas Q. ADAms)所说,大伊斯西部的人们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说西南伊朗语,东部地区的民众则说与波斯古经相关的东伊朗语。

乔治·莱恩写道,在蒙古帝国解体后,伊儿汗国成为了大伊朗的统治者。朱迪思·G·鲁帕斯也认为完者都在公元1304年至1317年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

帖木儿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米尔·罕德的一手资料认为伊朗沙赫尔(大伊朗)在幼发拉底河至阿姆河之间。

种族并不是一个界定这个地区的标准。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说道:

“我多次强调过现今中亚的人民,不论是伊朗语还是突厥语的使用者,都拥有共同的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套社会价值观及传统,只有语言才能把他们割裂。”

伊斯法罕广场伊斯法罕广场

在现代,西方殖民干预及种族成为了大伊朗地区的分裂,正如学者帕特里克·克劳森(Patrick Clawson)所说:“民族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主要现象,即使人们往往追溯并把它延伸。”大伊朗是一个超国家的文化地区,而不强调政治意味。

在努扎特·高陆伯的作品里引述了中世纪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ollah Mostowfi)所写:

چند شهر است اندر ایران مرتفع تر از همه

一些伊朗的城市较其他城市更优秀,

بهتر و سازنده تر از خوشی آب و هوا

这些城市的气候温和宜人,

گنجه پر گنج در اران صفاهان در عراق

阿兰的占贾、伊斯法罕物产丰饶,

در خراسان مرو و طوس در روم باشد اقسرا

呼罗珊的尔夫和图斯、科尼亚都是富庶的城市。

剑桥伊朗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在提到大伊朗的历史文化实体时采用了地理的研究方法:“伊朗地区、阿塞拜疆、苏联中亚部分地区”。

发展历史

编辑
大伊朗在波斯语里称为“伊朗扎明”(ایرانزمین),解作“伊朗土地”。在神话时代里,“伊朗扎明”与图兰的土地“图兰扎明”是敌对的,“图兰扎明”位于中亚北部。

在前伊斯兰时期,伊朗人将他们的土地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伊朗及安勒尼兰(Aniran)。伊朗是指古伊朗人居住的地方,该地区远为广阔于当今,这是早期大伊朗的核地区,后来,伊朗人的边界及活动范围经历了许多变迁,但他们的语言及文化依然是大伊朗地区许多部分的主要媒介。

波斯萨曼王朝时代,伊斯兰教逐渐成为主流信仰。波斯移民的东迁和达利语(新波斯语)的流行,则促使中亚东伊朗部族(例如粟特人、花剌子模人)逐渐波斯化,形成塔吉克人。突厥语民族进入河中地带后,塔吉克人又和各突厥语民族产生融合,由此形成乌兹别克人 。

游牧的东伊朗部族,则同游牧的突厥语族相互融合,形成土库曼人族。

在俄罗斯人侵占前,波斯语是主要的文学语及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沟通语言。中亚是现代波斯语言的发祥地。根据英国政府的资料显示,伊拉克库德斯坦在这地区成为英国托管地之前也流通波斯语。

随着俄罗斯帝国向南侵略,对波斯发动两次战争、关于西面边境的土库曼恰伊条约和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波斯储君阿巴斯·米尔札在1823年的意外逝世以及波斯大维奇尔被谋害,中亚诸汗国难以寄望波斯能帮助他们对抗沙皇的军队。1849年,俄军占据咸海海岸,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分别在1864年、1867年及1868年沦陷,希瓦和阿姆河也在1873年失陷。

1841年在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1841年在阿富汗的乌兹别克人

帕特里克·克劳森在《不朽的伊朗》中曾说:

“许多伊朗人认为其影响力伸延至现今伊朗边界之外,毕竟伊朗曾经是一个浩瀚的地区。葡萄牙人在十六至十七世纪占据了伊朗人的岛屿及港口。在十九世纪,俄罗斯帝国从德黑兰手里夺取了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及部分格鲁吉亚的控制权。伊朗的小学在教授有关伊朗人根源时,不仅提及到巴库等城市,也提及到更北方的城市如俄罗斯南部的杰尔宾特。1856年至1857年的英伊战争使沙阿失去了阿富汗西部的所有权。1970年,在联合国的协商下,伊朗不得不放弃对波斯湾国家巴林的宗主权。在过去多个世纪,伊朗的统治权一度西进至现今伊拉克以外。西方世界指控伊朗对边界外的事务作出干涉,而伊朗政府则坚称这只不过是对其过往的领土施加影响力,与此同时,外部势力对伊朗造成的损失所造成的不满情绪一直延。”

“当今的伊朗只不过是以往的一小部分,在她的巅峰时期,伊朗统治者控制着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中亚大部分及高加索。现今的许多伊朗人仍认为这些地区是大伊朗的影响范围。”

“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朗人已具有领土保护意识,然而崇山峻岭及浩瀚平坦的伊朗高原未能抵挡俄军及英国海军。伊朗不论是在实际和象征义意上也缩小了。在十九世纪初,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大部分、阿富汗都受伊朗人控制,但是欧洲的军事行动使伊朗失去了这些地区。”

波斯细密画中的重装甲骑兵波斯细密画中的重装甲骑兵

领域

编辑
在中世纪,大伊朗被分为两个部分:波斯伊拉克(Persian Iraq,西部)及呼罗珊(Khorasan,东部),大抵以戈尔甘、达姆甘来划分两个部分。萨曼王朝、伽色尼王朝、塞尔柱王朝、花剌子模王朝及帖木儿帝国都把她们的领土划为伊拉克及呼罗珊两个部分,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文献里看到,如阿波法兹·拜啥基(Abolfazl Beyhaqi)的著作“Tārīkhi Baïhaqī”。中亚河中地区及花剌子模通常都被划入呼罗珊。

中亚

花剌子模是“伊朗扎明”的一部分,是古伊朗人的家园,波斯古经称之为伊朗人的故乡(Airyanem Vaejah)。现代学者相信花剌子模便是波斯古经所指的“伊朗人的故乡”。有资料指出库尼耶-乌尔根赤(Konye-Urgench)多年来都是古花剌子模的首都,库尼耶-乌尔根赤又名“奥乌尔瓦”,是波斯古经祛邪典(Vendidad)里描述的阿胡拉·马兹达之第八土地。研究印欧古史的学者迈克尔·威策尔相信阿富汗就是伊朗人故乡的所在,阿富汗北部地区是大呼罗珊及古花剌子模的一部分。夏威夷大学的史学家埃尔顿·L·丹尼尔(Elton L. Daniel)则认为花剌子模最有可能是波斯古经人民的发源地,伊朗学者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Ali Akbar Dehkhoda)也称花剌子模是“雅利安部族的发源地”。花剌子模现时由多个中亚共和国分统。

花剌子模及呼罗珊在地理上重叠(由塞姆南市经阿富汗北部直至帕米尔高原山麓),位于现今土库曼的桑占(Sanjan)、现今伊朗的呼罗珊省、北呼罗珊省、南呼罗珊省都是古呼罗珊的部分。直至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侵为止,呼罗珊都被认为是大伊朗的文化中心。

1.阿富汗

阿富汗是大呼罗珊的一部分,与梅尔夫、内沙布尔等周边地区并称为呼罗珊,呼罗珊在帕拉维语里解作“东部地区”,波斯语خاور زمین。

鲁米、拉比阿·巴尔希(Rabi'a Balkhi)、萨纳依(Sanai)、杰米(Jami)及霍贾·阿卜杜拉·安萨里(Khwaja Abdullah Ansari)的家乡巴尔赫座落在阿富汗,许多波斯文学的著名人物都出自那里。阿富汗的达利语与伊朗的波斯语非常相似,阿富汗通用达利语,与普什图语同为官方语言。在历史上,达里语也是波斯萨曼王朝的官方语言。

1857年,波斯沙阿纳赛尔丁·沙阿·卡札尔(Naser al-Din Shah Qajar)治下的赫拉特被英国控制 。以波斯语命名的城镇及地区仍遍布全国,如古利斯坦区(Gulistan DistriCT)、法拉赫、书哈达区(Shuhada District)、巴德吉斯省、迈马纳、卡来诺区(Qala i Naw District)、穆尔加布区(Murghab District)、普勒胡姆里、马扎里沙里夫、班达拉米亚(Band-e Amir)、普什特科赫区(Pusht-e-Koh District)、法利亚布省、阿杰里斯坦区(Ajristan District)、卡拉巴格(Qarabagh)、朱兹詹省、萨菲德河(Safid River)、努尔斯坦省、迪赫巴拉区(Dih Bala District)、赫萨拉克(Hesarak)、尼姆鲁兹省、努尔斯坦省、潘杰希尔省、帕尔旺省、萨曼甘省、萨尔普勒省、迈丹城及扎布尔省等。

2.塔吉克

塔吉克斯坦的国歌充满波斯及塔吉克人的特征,他们见证了自苏联解体以来的一次全面复兴。塔吉克语与阿富汗及伊朗所说的语言大致相同,他们也有以波斯语命名的城市,如杜尚别、伊斯法拉、拉什特山谷(Rasht Valley)、盖尔姆(Gharm)、巴坦(BartAng)、瓦赫达特、扎拉夫尚、舒罗卜(Shurab)及库洛布(Kulob)。

乌兹别克人乌兹别克人

3.土库曼

土库曼是安息的根本所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为了把王国的中心撤离阿拉伯语地区而把首都迁至梅尔夫。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在波斯语里解作“爱之城”(有人认为阿什哈巴德是由“Ashk Abad”转译,意指“阿什克所建”,阿什克是阿萨息斯王朝的领导人)。与伊朗、阿富汗及乌兹别克一样,土库曼也曾经是伊朗人的故乡。

4.乌兹别克

传统上波斯文化圈的东部地域。著名的城市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布哈拉、撒马尔罕、沙赫里萨布兹、安集延、希瓦、纳沃伊、希林(Shirin)、尔梅兹及扎拉夫尚都座落在乌兹别克。布哈拉和撒马尔罕等地域,是现代波斯语(达里语)的发源地。坚称是萨珊王朝继后者的波斯萨曼王朝,把都城建在乌兹别克的布哈拉 。

萨曼王朝时期,乌兹别克地区的波斯文化最为兴盛。彼时,纳尔沙喜、菲尔多西、阿维森纳、鲁达基、比鲁尼等享誉世界的波斯学者,均在乌兹别克河中地区留下足迹 。

库尔德斯坦

在历史和文化上,库尔德斯坦都属于大伊朗的一部分。库尔德人说一种称为库尔德语的伊朗西北语言,他们是该地区的主要族群,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阿塞拜疆人、犹太人、奥塞梯人、波斯人及突厥人的社区散落在库尔德斯坦内。库尔德斯坦的人口大多是穆斯林,雅兹迪教派、阿拉维教派、基督教、曼达教及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也不少。

伊朗的库尔德人伊朗的库尔德人

巴基斯坦西部

伊朗语是巴基斯坦西部省份包括西北边境省及俾路支省的主要语言,普什图族及俾路支人是这些省份的主要人口,而俾路支斯坦位于伊朗高原的东端。

高加索地区

位于现今俄罗斯南部的高加索北部地区包括达吉斯坦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及其他共和国都曾是波斯及伊朗文化圈的一分子,直至她们在十八至十九世纪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波斯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延伸至俄罗斯中部的鞑靼斯坦共和国。萨珊王朝在杰尔宾特所建的要塞是这些高加索城市伊朗建筑的上佳例子,这些建筑见证了这地区在波斯人的统治及影响下的重要性(即使在高加索被瓜分了数十年后,某些地区依然残留着波斯特色,可见于当地人的信仰、传统及习俗)。

1.南高加索

因《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伊朗割让了南高加索的所有汗国,包括巴库汗国、希尔凡汗国(Shirvan Khanate)、卡拉巴赫汗国(Karabakh Khanate)、甘贾汗国(Ganja khanate)、沙基汗国(Shaki Khanate)、库巴汗国(Quba Khanate)、部分塔里什汗国(Talysh Khanate)及杰尔宾特予俄国。这些汗国形成了现今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恰伊条约》迫使伊朗割让纳希切万汗国(Nakhichevan khanate)、穆格汗地区及埃里温汗国(Erivan Khanate)予俄国,这些地区大概是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组成部分,当中许多地名都以波斯语命名 。

2.亚美尼亚

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后,亚美尼亚属于波斯帝国的一个省份,深受波斯文化影响。不过,亚美尼亚人在历史上与伊朗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多是印欧语系民族结合当地的高加索人种。古亚美尼亚社会结合了当地文化、伊朗社会及政制、古希腊及基督教传统。由于多个世纪以来当地独立的演化、罗马人和俄罗斯人等西方势力的征服以及各民族的流散人口,使他们吸纳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特别是欧洲及黎巴嫩 。

伊朗境内的伊朗裔亚美尼亚人融入伊朗文化,许多亚美尼亚人如耶普伦·汗(Yeprem Khan)直接牵涉到伊朗历史并为人所识。

波斯萨珊王朝军队波斯萨珊王朝军队

3.纳希切万

在古代,波斯国王纳尔萨赫(Narseh)已在纳希切万建立要塞。在恺加王朝时,出生在纳希切万的文人及知识分子辈出。至1800年代中期,《土库曼恰伊条约》及《古利斯坦条约》使波斯丧失了纳希切万。

4.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在萨珊王朝时期已是波斯的省份,到萨非王朝时,格鲁吉亚在文化上已与伊朗交缠在一起,格鲁吉亚人几乎取代了土库曼红帽军奇兹尔巴什在宫廷上的地位。在沙阿·塔哈马斯卜及阿拉威尔迪汗(伊斯法罕的地标三十三孔桥又以他的名字命名)时期,波斯语更成为格鲁吉亚的官方语言,许多格鲁吉亚人在萨非王朝的政府内任职。伊朗首相阿明·苏丹(Amin al-Sultan)的父亲是格鲁吉亚人。格鲁吉亚在1629年至1762年间都是波斯的直属省份,直到俄国人对格鲁吉亚施加影响力 。

上述的是指东格鲁吉亚,东格鲁吉亚与西格鲁吉亚对立,依附南方,而西格鲁吉亚则争取北方支持。第比利斯被波斯化了一段时间,恺加王朝的储君阿巴斯·米尔札经常都在第比利斯。

最终,波斯无法在格鲁吉亚抗衡俄国,在《土库曼恰伊条约》和《古利斯坦条约》里放弃了对格鲁吉亚的主权。

《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使伊朗被迫割让格鲁吉亚全境予俄国,包括黑海海岸地区如萨梅格列罗、阿布哈兹、伊梅列季亚及古利亚。

伊拉克

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以来,伊拉克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省份,同样深受波斯文化影响。萨珊王朝的都城曾经设在泰西封。许多伊拉克地区在当今仍保留着它们的波斯名称,如安巴尔省、巴格达。其他伊拉克城市的波斯原称有诺卡德(哈迪塞)、苏剌萨傥那(库费)、沙赫尔班(米格达迪耶)、阿尔万德路德(阿拉伯河)及阿什希卜(伊玛迪耶)。

帕特里克·克劳森认为: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希望能追溯过去,但这是偏离现实的。伊朗人一度统治著现今的伊拉克,萨珊王朝第一个都城设在泰西封,泰西封位于巴格达西南二十一英里。

即使伊拉克在七世纪征服波斯时期被阿拉伯化,波斯人的存在依然显著,许多波斯什叶派神职人员都被葬在纳杰夫和卡尔巴拉。直到1639年《席林堡条约》签署,萨非王朝才将该地区的控制权拱手让予奥斯曼帝国 。

上一篇 蒙古帝国

下一篇 孛儿只斤·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