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温过高 编辑
体温过高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体温过高:又称发热,是指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节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并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升高。一般而言,当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5℃,一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体温过高。
后者可有以下几种原因:
①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或机械性损伤,如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及创伤或大手术后的组织损伤;组织坏死或细胞破坏,如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应等。
②变态反应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③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产热增多,严重脱水病人散热减少,使体温升高等。
④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肤病。慢性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降低,尿量减少及皮肤散热减少,以及水肿组织隔热作用,使体温升高。某些皮肤病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病等也使皮肤散热减少,引起发热。
⑤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常见于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学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药中毒;机械性因素,如脑震荡、颅骨骨折、脑出血及颅内压升高等。
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热的分度,按发热的高低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度(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发热的类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和不规则热等。对发热患儿应视为急诊,尽快查明原因,及早作针对性治疗,幼儿尚应注意预防发生高热惊厥。
体温过高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体温过高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这些能力应可以抵消发烧时所经历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体温过高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FUO有准确的定义,其包含3个要点:
①体温过高时间持续≥3周;
②体温多次>38。3℃;
③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仍不能确诊。
可见,虽然FUO本身是症状诊断,不是疾病诊断,但诊断要求却十分严格。
稽留热
多为高热,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温度变动范围在1℃以内,可持续数日或数周,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弛张热
多为高热,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体温以上。常见于化脓性疾病、败血症、严重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不规则热
发热时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布氏杆菌病。
间歇热
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发烧是一种保护机制
体温过高时体温会有明显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
超高温才是祸首
不急降温
如果医生确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范围内,最好不要急于服用解热 药。发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我们的身体藉由升高体温来调动自身的防 御系统杀死外来病菌(一般来说,病菌在39℃以上时就会死亡),从而缩短疾病 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时(37—38.5℃)使用药物来退 烧,会使体内的细菌暂时变成假死状态,并使他们产生抗药性,一旦死灰复燃,往往更难治疗。
冷敷
如果高烧让你无法耐受,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热敷
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用热的湿毛巾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使身体散热,直到退烧为止。
但是,如果体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热敷退烧,应以冷敷处理,以免体温继续升高。
擦拭身体
蒸发也确降温作用。专家建议使用冷自来水来帮助皮肤驱散过多的热。虽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绵)全身,但应特别加强一些体温较高的部位,例如腋窝及鼠蹊部。将海绵挤出过多的水后,一次擦拭一个部位,其他部位应以衣物盖住。体温将蒸发这些水分,有助于散热。
泡澡
有时候,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补充液体
当你发烧时,你的身体会流汗散热;但当你发高烧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这使你的身体无法散热。解决之道就是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应选用低钠的产品。发烧期间应避免固体食物,直到状况好转。
如果呕吐情形不严重,还可以吃冰块退烧。在制冰盒内倒入果汁,冰成冰块,还可在冰格内放入葡萄或草莓,这尤其受到发烧的孩子欢迎。
适当用药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扑热息痛,每4小时服用——次。扑热息痛的优点是较少人对它过敏。由于阿司匹林与扑热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觉得使用任何一种皆无法有效地控制发烧,不妨两种并用。每6小时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切勿让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岁以下的青少年,千万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可能使发烧的儿童爆发雷氏症候群,这是一种致命性的神经疾病。儿童可以用扑热息痛代替。以每磅体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计算服用量,每4小时服用一次。记住,增加使用频率或超过适当剂量,都有危险,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注意穿衣
如果你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颤,则说明衣物太少,应该增加,直到不冷为止。
如果患者是小婴儿,则需特别注意,因为他们还不会表达他们的感受。其实,给小孩穿过多衣服或把他们置于酷热的场所,都可能引起发烧。
同时,勿使室温过高,医师通常建议勿超过20℃。同时,应让室内适度地透气,以帮助复原,并保持柔和的光线,使病人放松心情。
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减退,因此应该适当减少饮食,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豆浆、米粥、面条汤、馄饨、等;尽量多喂水,如果汁、糖水、白开水或清凉饮料等;多喝水不但有利于降温,而且有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会引起舌炎、口腔炎等,因此要注意口腔卫生;可于饭前用温水漱口,帮助增加食欲,饭后用盐水漱口或刷牙。勤喂水也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发展和恢复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持续2~3 d 才能退热,有的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5~7 d。如果诊断明确,除发热外情况较好,应遵照大夫医嘱按时给孩子吃药或打针,加强护理,不要因为一时未退热,一天跑几次或几家医院。这样不但孩子得不到休息,造成治疗紊乱,影响疾病的恢复,而且还可能使孩子再感染其他的疾病。
退热药和物理降温法不能同时应用,因为两种方法的降温机制截然不同。使用退热药后,患者表现为全身血管扩张,毛孔张开,出汗增加,达到降温目的。应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是由于冷的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缩,热量经传导散热,而达到降温目的。如果使用退热药后马上又使用物理降温,就会使扩张的血管立即收缩,汗毛孔关闭,出汗停止。退热不但受到影响,而且病儿会感到很不舒服。一般是应先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体温不降,经1~2 h后,再使用药物退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