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激酶 编辑

葡激酶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成熟的葡激酶分子中含有13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6×104~2.25×104,肽链中没有二键,其等电点为6.8,半衰期为6~7 rain。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葡激

外文名:recombinant staphyloikinase

制备:基因工程

作用:治疗急性心肌梗塞

来源

编辑
葡激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us aureus)分泌的葡萄糖球菌激酶,简称葡激酶(SAK)。但由于葡激酶分泌的极少,而且直接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发酵,易被金黄色葡萄球菌自身产生的内毒素污染,不仅产量低而且纯化步骤复杂。20世纪80年代初,Sako T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提取到含葡激酶基因的S-¥-C噬菌体片段,通过酶切将葡激酶基因连接到Pbr322裁体上,再转化到宿主菌中,成地筛选到可分泌葡激酶的克隆菌,并对葡激酶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分析,通过对重组质粒载体改造得到了葡激酶工程菌,并对重组葡激酶进行了分离纯化。在这之后,Behnke D和Gerlach D等利用上述类似的方法从噬菌体42D筛选到葡激酶基因,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中克隆表达。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高效表达重组葡激酶不仅产量高,而且免疫原性较小,为重组葡激酶产业化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构与性质

编辑
成熟的葡激酶分子中含有136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6×104~2.25×104,链中没有二硫键,对其溶液中的构象研究表明,分子中有两个相似大小的结构域,分子形状类似两头易变的“哑铃”。其等电点为6.8,半衰期为6~7 rain。成熟的葡激酶容易降解,N末端常缺少6或10个氨基酸残基,但降解的葡激酶活性不受影响。按噬菌体的不同,葡激酶基因分为3种,即Sale¥C基因,Sak42D基因和SakSTAR基因。其中,Sak¥C基因序列全长1377 bp,只有一个开放阅读模型框架,上游包括SD序列、-10区和-35区序列。结构基因从313位开始到804位止,第1个密码子为ATG,最后一个密码子为TAA。编码N末端前27个氨基酸信号肽及163个氨基酸分子的蛋白质。其基因结构和氨基酸序列见图10-3和图10-4。

作用与作用机制

编辑
葡激酶是一种对纤维蛋白高度专一的纤溶蛋白酶原激活物,它与纤溶酶原以1:1等分子结合,形成无活性的纤溶酶原葡激酶复合物,再以限速步骤产生有活性的纤溶酶葡激酶复合物。其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于以往临床使用的以直接方式发挥作用的纤溶酶原激活剂如尿激酶等,葡激酶作用过程中不伴有蛋白裂解。纤溶酶原葡激酶复合物的形成,暴露了纤溶酶原分子结构中的赖氨酸活性部位,使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发挥纤溶活性。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存在a2抗纤溶酶,可与纤溶酶葡激酶复合物上的赖氨酸活性部位迅速结合,形成新的相对分子质量更大的无活性复合物,导致纤溶酶原不能形成纤溶酶,因此,正常状态下,葡激酶并不能激活血液中的纤溶系统。而在遇到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时,大复合物中的a2-抗纤溶酶通过纤维蛋白稳定因子与纤维蛋白连接,使a2-抗纤溶酶对纤溶酶葡激酶复合物的抑制减少100倍以上,纤溶酶葡激酶复合物通过赖氨酸结合部位结合到纤维蛋白上,并在该部位表现出显著活性,从而消化纤维蛋白。

药理作用

编辑
葡激酶是由某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产生,也可经基因克隆技术获得,称r-SAK,具有抗原性。使用后抗体可持续1~2周,但其两种SAK变异体几乎不产生抗体。葡激酶溶栓作用类似链激酶,先与纤溶酶原形成复合物,使复合物中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然后形成纤溶酶-葡激酶复合物,再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降解纤维蛋白。与链激酶不同的是葡激酶对纤维蛋白有特异性,当不存在纤维蛋白时,纤溶酶原葡激酶复合物迅速被α2抗纤溶酶中和,可引起全身性纤溶酶原激活,而当存在纤维蛋白时,此复合物与血凝块结合,降低α2-抗纤溶酶对其抑制作用,因而选择性地在纤维蛋白表面激活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动物实验表明葡激酶对静脉血栓的溶解作用与链激酶相近,对肺动脉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其溶栓效较链激酶强。

药动学

编辑
静脉滴注后迅速自血浆清除,半衰期为6min左右。它主要经代谢,随尿排出。

适应证

编辑
急性心肌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用法用量

编辑
SAK推荐剂量:30min内静脉滴注葡激酶15~30mg,如使用总量为15mg,首剂先静脉注射3mg,后12mg在30min内静脉滴注完。急性梗死患者静脉滴注剂量为10mg。

禁忌证

编辑
参见:链激酶

本药过敏者。2周内有出血、手术、外伤史、心复苏或不能实施迫止血的血管穿刺患者,近期有溃疡病史、食管静脉曲张、溃疡性结肠炎或出血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未控制高血压(血压≥160/110mmHg以上)或疑为主动脉夹层者、凝血障碍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患过链球菌感染者禁用。二尖瓣狭窄合并心房颤动伴左房血栓者、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及妊娠妇女禁用。

注意事项

编辑
参见:链激酶

1.慎用:(1)10天内曾做手术或有外伤(包括创伤活检胸腔穿刺心脏按摩、动脉穿刺等)者;(2)溃疡性结肠炎憩室炎;(3)凝血障碍(如凝血因子缺乏、非狼疮型抗凝物、严重血小板减少等);(4)房颤或心内血栓;(5)严重高血压(舒张压大于14.67 kPa);(6)妊娠期或产后10天内;(7)溶栓剂过敏症;(8)进行性肺空洞性疾病;(9)肾功能不全或严重肝病出血倾向者;(10)急性皮肤溃疡或黏膜病灶。2.本药溶解时,用生理盐或5%葡萄溶液稀释,不可剧烈振荡,以免活性降低。溶液在5℃左右可保持12h,室温下要及时应用,放置稍久即可能活性降低。3.在使用链激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肌内注射及动脉穿刺,因可能引起血肿。严重出血时可用凝血药对抗。4.本药剂量经个体化调整(根据链激酶耐受试验)后,可在比常规推荐剂量低的剂量下达到溶栓目的,这样可降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5.给药3~4天后常伴有抗体生成,其中80%抗体滴度可维持1年,50%可维持2~4年。6.原则上手术或外伤后3天内不得使用本药,但若产生急性栓塞必须紧急治疗时,亦可考虑应用高剂量的链激酶以减少出血机会。但应严密注意手术部位的出血问题。7.在用本药前使用过肝素者,须先以鱼精蛋白中和;若是使用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则须测定凝血状况,正常才能使用本药。8.多巴酚丁胺2mg/ml与链激酶3万U/ml合用,可有微量晶体形成。9.溶栓并发症的处理:(1)出血:非穿刺部位或非常见部位发生出血,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并测定TT值,若TT值超越治疗范围,应予重复检查,直到低于治疗范围。用量过大引起出血者,可用氨基己酸或氨甲苯酸等药物止血,更严重者可补充纤维蛋白原或全血。若病情需要,可考虑用半剂量启动,避免再次用冲击量,每12小时测定1次TT。(2)变态反应:本药引起的中等发热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激素对预防发热无效。过敏反应由免疫复合物机制参与,较少见,激素无预防作用。(3)栓子脱落:一旦发生,应继续溶栓使栓子溶解。(4)再栓塞:溶栓治疗后必须给予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以抑制潜在性血栓复发倾向。因此,在开始溶栓治疗之初,宜将链激酶与低剂量阿司匹林(160mg)合用,待溶栓后,继续使用阿司匹林1个月,以降低急性期及15个月内的病死率,但出血倾向会略加重。10.用药同时进行溶栓监测:溶栓治疗开始后4h以及之后每6~12小时,需监测TT,TT值以延长1.5~5倍为宜。而测定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对溶栓状态、出血危险性及临床处理均无参考意义。给药12h后TT自40~60秒钟变成20~30秒钟时,链激酶应减量(自每小时10万U减至每小时5万U),6h后重复测定TT,若TT回升到40~60秒钟,可继续按此量输注:若TT仍在20~30秒钟,则应将药量减至每小时2.5万U,若复测TT仍不回升,则应停药代之以肝素抗凝。溶栓过程中若TT为基础值的5倍以上,应立即停止治疗。每2~4小时重复测定TT,直到恢复治疗范围,本药可减半量滴注,然后每6小时监测TT,每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11.给药前0.5h,先肌内注射异丙嗪25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5~5mg或可的松25~50mg,以预防不良反应(出血倾向、感冒寒战、发热等)。治疗结束时,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作为过渡,以防血栓再度形成。12.在治疗深静脉血栓时,因上下肢静脉血流小,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常不足以使血栓溶解,故本药经导管滴注或经导管插入血栓内滴注可提高成功率。本药1次制备的稀释液应在6h内滴完,不能超过8h。2~6h后,新鲜血栓即可发生溶解。13.心肌梗死在发病6h内,溶栓治疗的效果好。因此,对胸痛持续30min以上、硝酸甘油及其他扩张冠状动脉药物不能缓解的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者,即有指征考虑溶栓治疗。14.在溶解血凝块方面,静脉内给药与冠状动脉内给药同样有效。两种途径导致的溶栓并发症也相同。由于静脉内给药更利于操作,而冠状动脉内给药耗时更,因此静脉给药通常优先选择的途径。15.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1)人体内常受链球菌感染,故体内常有链激酶

不良反应

编辑
参见:链激酶

1.

本药对溶解纤维蛋白的特异性低,易产生全身性溶栓并发症。表现为:(1)出血:可为大量出血或致命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如为注射部位出现血肿,则不需停药。(2)变态反应:常引起中等发热,但过敏反应少见。(3)血栓脱落:未完全溶解的血栓脱落并不常见。(4)再栓塞:溶栓后,由于最初触发血栓的内皮暴露,未完全溶解的血栓残核可再致栓,溶栓药促发血小板活化,溶栓酶促进FVa活化以及导管促使血管痉挛、血管受损加重等因素,可使溶栓已成功的部位再发生血栓。(5)经冠状动脉注射本药时,再灌注心律失常(也是冠状动脉再通的标志)的发生率较高,最常见的是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及频繁室性早搏。2.少数患者用药后可能有发热、寒战、头痛、不适等症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对症处理。3.来源于细菌的链激酶制剂,应用后易发生异体蛋白反应(如发热、低血压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4.静脉炎:链激酶滴注部位发生的静脉炎是很常见和棘手的。5.背痛:本药在静脉滴注时可引起严重的背下部痛,停药数min后可缓解,但有时需用阿片类镇痛药缓解。

药物相应作用

编辑
参见:链激酶

1.本药与阿司匹林合用,可使出血时间延长,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故缺血脑卒中患者在血栓溶解完成以前,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2.本药可改变血小板的功能,增强抗凝血作用,与吲哚美辛双嘧达莫保泰松及其他已知的能显著影响血小板完整性的药物合用时,发生出血的危险性增加。3.与依替贝肽、华法林合用,发生出血的危险性增加。4.本药可对肝素的抗凝血作用产生部分抵抗性,当和肝素合用时,需要提高肝素用量和随时调整本药的用量。5.本药是一种酶制剂,许多化学品(如蛋白质沉淀药、生物碱、消毒灭菌药等)都会使之活性降低,故不宜配伍使用。6.与阿司匹林同时使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或事先使用抗凝剂或右旋糖酐,可增加出血危险。

专家点评

编辑
不同剂量的葡激酶与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观察两药对冠脉再通率的影响,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A组(葡激酶10mg)、B组(葡激酶20mg)及C组(r-PA治疗组),结果表明90min时A组、B组及C组的血管再通率(TIMI-3级)分别为50%、74%及62%。本品作用与链激酶类似。与链激酶不同的是葡激酶对纤维蛋白有特异性。经动物实验表明葡激酶对静脉血栓的溶解作用与链激酶相似,对肺动脉富含血小板的血栓,其溶栓效力较链激酶强。临床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虽也有抗原性,但较链激酶低。

临床应用

编辑
重组葡激酶是一种强效且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的新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类的溶栓药物。目前,用于治疗心肌梗死和脑栓塞等血栓疾病的溶栓药物主要有: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尿激酶(urokinase)、链激酶(streptokinase)等。尽管它们用途广泛,但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并有许多局限性。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尿激酶由于纤维蛋白专一性易导致血中纤维蛋白下降而引起出血,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半衰期短,使用剂量大,成本高,也具有出血倾向。葡激酶是一种高效且独特的纤维蛋白选择性溶栓剂,基因工程获得的葡激酶可将纤维蛋白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酶,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栓塞性疾病的新型溶栓剂。葡激酶是一种酶解蛋白,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及高效的溶栓活性,并且不损害纤维蛋白酶原,它可与纤维蛋白酶原结合形成无活性的复合物,复合物经激活后再激活游离的纤溶酶原,催化纤维蛋白溶解,溶解血栓。如果血浆中无纤维蛋白存在,葡激酶和纤溶酶原复合物可被a2-抗纤溶酶中和,不表现纤溶性,故使用葡激酶治疗血栓性疾病时溶栓速度快,效力强,较少有出血现象等副作用,是一种理想的溶栓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从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获得葡激酶基因,并利用原核系统高效表达重组葡激酶,表达量占细菌菌体蛋白的40%以上,并且以可溶性形式被分泌到胞外,避免了因菌体破坏而产生的大量杂质,发酵液无需特殊处理可直接进行柱层析纯化,发酵液中杂蛋白含量少,纯度可达98%以上,为深入进行重组葡激酶的临床研究、工业化生产和临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葡激酶的研究,国内外正处于临床前和临床试验阶段。Vanderschueren S等在对100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试验中(52名使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48名患者用重组葡激酶,其中25名采用10 mg,23名采用20 mg剂量),比较了重组葡激酶两个剂量(10和20 mg,30 min一次性滴注给药)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商品名Aheplase)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重组葡激酶动脉早期开通作用明显。从开通的程度比较:重组葡激酶的最适剂量为20 mg,90 min内急性心肌梗死通畅率较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高。有5例参与试验的病人随后接受40 mg的剂量试验,其中4人例观察到急性心肌梗死在90 min内流动,没有观察到全身性纤维蛋白原降解。

我国对重组葡激酶的研究始于1983年,1990年从金葡菌噬菌体中克隆到重组葡激酶基因并使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1997年开始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研究。最近,一位36岁的心肌梗死男性患者,在从静脉注射一针后20 min,原先完全阻塞的冠状动脉便重新疏通,患者转危为安。这是“重组葡激酶”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的首例预试验。该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新一代溶血栓药物的研究获重大进展。

目前,血栓病患者逐年增多,葡激酶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工程菌能以工业化的形式大量生产,动物模型实验表明,葡激酶的溶栓能力比链激酶高两倍。因此,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高专一性的溶栓新药。

上一篇 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下一篇 stable